导读:本文包含了感官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感官,语义,句法,认知,语料库,语义学。
感官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高[1](2019)在《解析感官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有一类词称为感官动词,常见的有look,sound,smell,taste,feel,see,hear,watch等,它们相当于汉语中的"看起来""听起来""摸起来""听见""看到"等概念。根据表述内容,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作系动词,如look,sound,smell,taste,feel等;另一类可以作实义动词,如see,hear,watch,notice等。look,sound,smell,taste,feel1.可作表示感觉和知觉的系动词,其后常跟形容词作表语,说明主语看起来怎么样,其主语通常为物。如:(本文来源于《初中生必读》期刊2019年Z1期)
陈依婷[2](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具身认知思维盛行的背景下,莱考夫与约翰逊在他们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着作的出版在语言学界可谓是隐喻研究的转向标。此后隐喻便成为认知语言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莱考夫与约翰逊主张: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更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认知模式,该认知模式对人类的思维及行为有明显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人类通过身体感官感知认识世界,所有关于外部世界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身体经验。若研究者要深入研究隐喻以及进一步了解人类认知模式,就必须以人类语言中的感官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多是基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因此本研究只侧重对这叁个感官感知领域动词的隐喻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揭示英汉感官动词背后的隐喻模式以及归纳总结隐喻机制对于人类语言和思维认知系统发展的影响。根据研究的目标,作者选择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采用基于语料库语言学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对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感官动词所表现的隐喻思维而言,中西方的思维认知模式大同小异,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虽然英汉感官动词的词汇隐喻与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其中汉语感官动词的词汇隐喻与汉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英汉语的绝大部分感官动词词汇的隐喻还是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基础。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英汉感官动词对比研究,所以涉及的英汉感官动词对应语料收录在论文附录部分。(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9)
郑颂怡(JEONG,SONG,I)[3](2017)在《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语义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义学”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认知语义学”通过认知角度研究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语言与认知模式、认知结构,与神经系统、心理、生物基础等之间的关系。针对感官动词“看”的使用频率以及重要性,学术界对此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尤其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分析其语义间相关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多义词“看”的语义多而复杂,所以针对各项语义,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考察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多个义项,并分析其语义的分化过程。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感官动词“看”的各项语义与每个语义结合的宾语,考察其原型语义和扩展语义的用法;其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动词“看”进行分析,分析语义扩展的目的在于透彻分析其语义间的相关性,通过原型语义和扩展语义间的经验相关性,找出语义扩展的原因和机制,从而阐明人的认知作用对多义词语义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通过阐明其语义的扩展过程以及在扩展过程中被使用的隐喻和转喻机制来提供有助于理解“看”的各项语义的有效信息。最后,通过本研究,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角度下要提供关于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一些教学策略。论文从“研究动机和目的”、“学术理论背景”、“看”的语义特征、“看”的语义扩展四方面全面阐释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建国,张虹[4](2016)在《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英汉互译中感官动词的处理和使用,发现感官动词的翻译分为对应转换和非对应转换两类。人类认知的共性给对应转换提供了基础,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体现写作通顺的语用方式存在差异,并催生了翻译中的非对应转换即通顺但不忠实的翻译。由于本研究发现非对应转换的比例比对应转换的比例高,因而,根据本文考察的中外名家译作来看,忠实翻译并不是译家的第一追求,通顺更表现为译家的首要目标。这说明,主导西方300多年翻译实践的"通顺"翻译策略,在中国就英汉互译而言,也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刘姝含[5](2016)在《主观化视角的英语感官动词语法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Langacker主观化理论,以英语中感官动词为例,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度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0期)
何琛,崔一冰[6](2016)在《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直接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正是借助语言得以表达。隐喻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成的。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比英汉感官动词在隐喻中的同异性可表明隐喻对于语义的变化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吴玲[7](2015)在《感官动词“看”的构式辨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讲述选题目的和研究综述,对前人的关于汉语感官动词的研究和感官动词中“看”的研究主要从语义语法学的角度、隐喻理论的角度、引申义研究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并指明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感官动词的定义和分类。第叁部分是感官动词“看”的句法、语义分析。将感官动词“看”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感官动词“看”表示行为动作意义的句法功能,其中的包括“观看、阅读、看望、诊治”等义项,“看”作为心理认知的句法功能,其中的包括“观察、认为、提醒、责备、关心”等义项。第四部分是选取几组易混淆词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第五部分是“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原则,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看”的书写偏误和“看+宾语”结构的偏误进行分析,结合偏误产生原因提出几点教学原则。最后的附录是从《博雅汉语初级篇》中选取一篇课文进行针对留学生的外汉语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26)
徐思佳[8](2015)在《现代汉语“看”类视觉感官动词句法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感官动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意义聚合类型,它是对人们视觉行为的概括,视觉认知过程的诸多要素都通过视觉感官动词得以显现。因此对视觉感官动词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掌握这些动词的成词和搭配方面的特点,还能帮助揭示视觉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视觉感官动词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分析,建立了一个以“看”为核心的视觉感官动词网,通过对词群内部成员在语义、句法上的比较分析掌握其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看”类视觉感官动词在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的分析,发现在现代汉语的视觉感知动词中,“看”是这一词群中的原型,它既是视觉感官动词的语义核心同时也是其他非典型成员在归类时的参照标准,“看”的语义特征是视觉感知动词语义特征的“最大公约数”。在现代汉语的视觉感知动词中,“看”的语义容量最小,但是句法功能却最多。故而,当感官动词开始衍生或者是虚化出某种新的句法功能时,总是“看”最先虚化并完成进程,之后推及到其他视觉感官动词、最后才能反映到其他的感官动词中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王辉[9](2014)在《英语名转动词的语义学分析:以感官名转动词与常用感官动词的差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语义学的视角分析名转动词及与其近义的常用动词的语义差异。通过对感官名转动词eye、finger、nose、tongue以及常用感官动词see、feel、smell、taste的分属类别、附加意义,以及在BNC及COCA语料库不同语域中词频的分布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多数名转动词只能用做动作动词,而多数常用感官动词可兼做动作动词、结果动词及系动词;感官名转动词与常用感官动词在感知的具体程度、感知者对被感知物体的态度、感知方式的直接性、感知过程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名转动词的感知方式强调相关感觉器官的参与;语料库中名转动词的总使用频数大大低于常用感官动词,两者均在小说语域分布最多,但名转动词集中在小说语域中更为明显。感官名转动词正在经历着连续统的习语化过程,在近年中的使用数量呈增加趋势。美国英语中eye与finger使用频率较高,而nose及tongue的使用频率与英国英语相当。(本文来源于《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0期)
赵润馨[10](2014)在《对外汉语感官动词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官动词”是汉语动词中一个重要的小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人对新HSK中感官动词进行过研究,故笔者选取了新HSK中的感官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拟从新HSK中的感官动词的数量、性质、结构、语义、语用、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说明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考察新HSK中感官动词的数量和结构。第叁部分,对新HSK中的感官动词的语义、语用进行考察,解析其词语概念义和色彩义,并且就新HSK中感官动词在《博雅汉语》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第四部分,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对外汉语感官动词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2)
感官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具身认知思维盛行的背景下,莱考夫与约翰逊在他们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着作的出版在语言学界可谓是隐喻研究的转向标。此后隐喻便成为认知语言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莱考夫与约翰逊主张: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更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认知模式,该认知模式对人类的思维及行为有明显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人类通过身体感官感知认识世界,所有关于外部世界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身体经验。若研究者要深入研究隐喻以及进一步了解人类认知模式,就必须以人类语言中的感官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多是基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因此本研究只侧重对这叁个感官感知领域动词的隐喻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揭示英汉感官动词背后的隐喻模式以及归纳总结隐喻机制对于人类语言和思维认知系统发展的影响。根据研究的目标,作者选择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采用基于语料库语言学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对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感官动词所表现的隐喻思维而言,中西方的思维认知模式大同小异,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虽然英汉感官动词的词汇隐喻与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其中汉语感官动词的词汇隐喻与汉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英汉语的绝大部分感官动词词汇的隐喻还是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基础。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英汉感官动词对比研究,所以涉及的英汉感官动词对应语料收录在论文附录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官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高.解析感官动词[J].初中生必读.2019
[2].陈依婷.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郑颂怡(JEONG,SONG,I).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语义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王建国,张虹.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J].外文研究.2016
[5].刘姝含.主观化视角的英语感官动词语法化现象研究[J].校园英语.2016
[6].何琛,崔一冰.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7].吴玲.感官动词“看”的构式辨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5
[8].徐思佳.现代汉语“看”类视觉感官动词句法语义分析[D].吉林大学.2015
[9].王辉.英语名转动词的语义学分析:以感官名转动词与常用感官动词的差异为例[J].跨语言文化研究.2014
[10].赵润馨.对外汉语感官动词教学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