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糖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韦民政,唐秀桦,熊军,严华兵[1](2021)在《广西甘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甘薯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其区域分布、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加工规模、产品品牌、主要销售市场及渠道,阐述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甘薯主产区,2019年甘薯种植面积20.4万ha,总产量242.3万t;甘薯种植遍布全区,种植品种多且杂。种植季节以夏秋种为主,6—8月扦插种植,10—12月采收;桂东南地区全年均可种植甘薯,满足周年鲜薯供应。广西甘薯大约35%用于加工,加工产品以甘薯粉丝和薯干为主,还有少量的薯片和馅饼等休闲食品,60%以上用于鲜食。甘薯销售方式以客商收购为主,电商销售和自行销售为辅。广西在发展甘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和气候环境、产业基础及种植效益优势。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2010—2019年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统计数据显示甘薯产业总体发展较平稳;但存在种植品种退化、缺乏健康种苗、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深加工及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强功能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体系,建立甘薯产业联盟,打造品牌效应,完善甘薯优势区域布局,延长甘薯产业链,以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罗志高[2](2021)在《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评价,可以系统地了解种质的营养价值、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为甘薯生产的品种选择和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提供依据。对2017-2019年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征集的62份甘薯种质进行了干物率、胡萝卜素含量、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食味的测定,并进行了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种质中,有高干物率品种24份,胡萝卜素含量≥5 mg/100 g·FW的品种5份,生薯可溶性糖含量超过水果甘薯六十日的品种7份,熟薯麦芽糖含量超过迷你甘薯心香的品种6份。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7.00 mg/g·FW,占可溶性糖的47.49%。在熟薯中麦芽糖含量最高,麦芽糖与可溶性糖含量高度相关(r=0.925)。食味与熟薯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生薯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F1、F2、F3、F4分别与食用品质、淀粉和油炸薯片加工性能、蔗糖含量有关,可以代表94.15%的甘薯品质变量信息。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种质的品质类型可以分为Ⅰ、Ⅱ、Ⅲ3个类群和Ⅰ-1、Ⅰ-2、Ⅱ-1、Ⅱ-2、Ⅲ-1、Ⅲ-2 6个亚群,依用途可以简要归类为:淀粉型23份,粮饲兼用型19份,优质食用型16份,油炸薯片型4份。总之,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以淀粉型和粮饲兼用型为主,品质类型丰富,在鲜食及淀粉、全粉、薯脯、油炸薯片加工等用途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冯恬[3](2020)在《苹果新品种‘美红’制备低糖高类黄酮果脯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和消费国,‘富士’苹果占70%以上,品种结构单一,且以鲜食为主,缺乏优质的加工新品种。本研究以课题组选育的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种‘美红’为试材,探究其作为加工专用品种的适用性,为充分保存和利用果实中富含的类黄酮等营养保健成分,对果脯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对感官和营养成分等品质评价发现,高类黄酮苹果‘美红’是适用于制备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的优质加工新品种。以其为材料进行加工将填补国内外纯天然红肉苹果脯的空白,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与产业链延伸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美红果实的外观、口感、营养成分等指标,对美红苹果的加工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与富士苹果相比,美红苹果果肉全红,果实硬,外观品质好,高糖高酸,口感酸度大,类黄酮、花色苷等营养成分含量高,适宜加工成苹果脯。2、对超声波渗糖、微波渗糖、真空渗糖和糖煮渗糖得到的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的色泽、质构特性、营养物质、复水率、含水量等进行了对比,发现真空渗糖比其它三种渗糖方式类黄酮等营养物质的保留率都高,得到的果脯类黄酮含量高达8.272 mg/g,分别是超声波、微波和糖煮渗糖的2倍、4倍和8倍以上。并进一步对真空渗糖的渗糖时间、渗糖温度和蔗糖浓度进行了L9(34)正交试验,确定果脯的最佳渗糖工艺。3、通过研究护色、硬化、渗糖、干燥等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最大限度保留类黄酮等营养保健成分的基础上,优化建立了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的加工工艺。具体为:Vc浓度1%,护色时间30 min;1.5%氯化钙与1.0%氯化钠复合硬化4h;真空渗糖时间90 min,渗糖温度40℃,蔗糖浓度25%,解除真空后继续在常温下渗糖12h;0.09 MPa的真空度下,温度70℃,干燥5 h,此工艺得到的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营养物质最丰富,真空包装以后可在12℃的条件下贮藏90天。4、对优化后得到的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和低糖富士苹果脯的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外观红润有光泽,酸甜可口,相比低糖富士苹果脯更加晶莹剔透,感官品质更好。类黄酮含量是富士苹果脯的3倍以上,是果实鲜样的7倍左右,总酚、花色苷等营养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富士苹果脯及高类黄酮苹果鲜样,营养价值与外观品质俱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美红’苹果是适用于果脯加工的优质新品种,将填补国内外纯天然红肉苹果脯的市场空白,并为高类黄酮苹果的推广应用与产业链延伸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4](2020)在《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系谱、特征与育种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为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新品种27个。本研究对‘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的系谱及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薯13’拥有国内高淀粉核心亲本‘宁薯1号’、地方种质资源‘瑞安红皮红心’和美国引进的高胡萝卜素亲本‘Gem’、优质品种‘南瑞苕’的遗传背景。以‘浙薯13’作母本或父本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7个,均由品种间杂交育成。‘浙薯13’衍生品种的高干物率(干物率>30%)和高淀粉率(淀粉率>20%)比例均超过60%,其中淀粉型、食用型品种和紫薯品种分别占37.0%、22.2%和29.6%。‘浙薯13’衍生品种抗黑斑病、茎线虫病或蔓割病的比例均超过80%,其中抗蔓割病比例达到100%。‘浙薯13’是一个甘薯抗病与品质育种的优良亲本,尤其是在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的抗病育种以及食用紫薯品种选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在长江流域薯区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浙薯13’衍生的多个品种在生产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发挥了显着地增产增效的作用。因此,注重‘浙薯13’的育种利用以及衍生品种的应用,为今后甘薯新品种遗传改良和应用提供参考。
郭德章[5](2020)在《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旨在探讨、验证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创制的最佳策略,为甘薯高效育种提供借鉴。以来自日本的优质紫肉型甘薯‘川山紫’为母本,以高产、高糖材料‘冀薯6-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获得优质食用型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该品种2011—2013进行多点选拔、品比及鉴定,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对‘榕紫薯5号’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榕紫薯5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5天,萌芽性好,分枝能力中等,全生育期群体长势强劲,结薯集中。2014—2015年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30.24 t/hm2,平均干物率30.12%,平均出粉率19.84%,食味评分81.6分,比对照高1.6分。外观评分81.3分,比对照高1.3分。花青素含量26.95 mg/100 g FW。大中薯率68.7%。省区试综合鉴定结果为:株型中蔓半直立;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高;干物率和淀粉率与对照相当;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均优于对照;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耐贮性好,该品种达到食用型甘薯品种审定标准,可作为鲜食及特用薯在中国南方薯区广地域种植。
项超,沈升法,季志仙,李兵,吴列洪[6](2020)在《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和品质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全面评价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品质育种指标以及提高育种效率,以2005-2016年育成的13个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为材料,分析亲本系谱,统计品种特征特性,并依据品种用途、干率等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表明,浙薯系列甘薯品种系谱来源主要是胜利百号和南瑞苕衍生品种栗子香血缘。浙薯81及其衍生品种浙薯13在作为骨干亲本时表现出理想的育种效果。从品种的特征特性来看,鲜食型品种(包括迷你型鲜食品种)具有相对较高的干率(>30%)和淀粉率(>20%);不同类型品种生薯、熟薯的糖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因品种而异;不同加工用途品种类型对胡萝卜素含量指标要求不同。不同类型品种的品质育种指标应进行综合评价,鲜食型甘薯主要以食用品质指标为主,干率是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食品加工型甘薯主要以加工适应性目标为主,需注重中高干率、中高胡萝卜素含量、糖化快等材料的筛选与利用。本研究结果为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选育的种质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唐兴龙[7](2017)在《6个甘薯新品系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及品质分析》文中认为云南甘薯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因为种植时间长,品种退化严重,产量较低。生产上新品种推广较少,推广力度较弱,长期缺乏广适应且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严重制约着云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为选育适合云南省种植的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丰富云南甘薯品种资源,促进甘薯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本试验选择6个优质甘薯高代品系,2016年在东川区、德宏州、文山州、临沧市、建水县5个甘薯主产区进行新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测试甘薯新品系在各地区的生长和产量表现,并测定其主要营养品质,为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光热资源丰富,大田生育期较长的低海拔地区及干热河谷地区,甘薯的增产潜力较大。参试甘薯新品系平均鲜薯产量为1516.28kg/667m2—2713.91 kg/667m2,均超过对照品种平均产量;干物率为19.06%—24.47%,淀粉率为10.23%—14.93%,粗蛋白含量为1.10%—2.07%,可溶性糖含量为1.73%—3.50%,β—胡萝卜素含量在0.53mg/100gFW—22.43 mg/100gFW。综合分析认为,3—1属于鲜食、饲料兼用型品种,适合在德宏、东川和建水等干热河谷地区及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10—1属于饲用型品种,适合在德宏、东川等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高胡萝卜素品系3份,分别为S14—20—1、17—21和29—1,其中S14—20—1综合品质最优,适宜在德宏、东川和临沧、建水等干热河谷地区及低海拔地区作为特用型甘薯推广种植,17—21综合品质较优,β—胡萝卜素含量仅次于S14—20—1,可以作为特用型甘薯在干热河谷地区及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
王祥峰,高新昊,张斌,魏东[8](2017)在《瞄准农业“痛点” 快速精准发力》文中认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重点解决改革背后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
沈其文,黄志谋,夏有杰,郭金城,耿协义[9](2015)在《咸宁市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咸宁市区甘薯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种植概况、甘薯加工和经济效益等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认为鄂南山区甘薯产业发展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种植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和组织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甘薯产业发展、建设团队深入开展甘薯研发、抓好基地提升甘薯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优化模式引导甘薯产业化发展、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对策。
刘子萌[10](2015)在《山西甘薯:轻简化栽培思路下的产业升级》文中指出山西的甘薯种植面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最大,约有10万hm2,到80年代面积下降到4万hm2左右,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种植结构的调整,面积略有回升。近几年的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hm2左右,还出现了不少的甘薯种植专业乡、专业村。并不属于甘薯种植大省的山西,甘薯生产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该如何有效突破与创新?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武宗信,棉花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解红娥等专家。
二、高糖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糖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甘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
2.1 栽培种植情况 |
2.2 甘薯加工产业情况 |
2.3 甘薯销售情况 |
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优势 |
3.1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1 缺乏优质专用型品种 |
3.1.2 缺乏健康种苗,良种种性退化 |
3.1.3 甘薯种植管理粗放,产量低 |
3.1.4 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较少,缺少品牌 |
3.1.5 缺少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 |
3.2 产业发展的优势 |
3.2.1 区域与气候优势 |
3.2.2 生态环境优势 |
3.2.3 产业基础优势 |
3.2.4 经济效益优势 |
4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
4.1 加强功能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
4.2 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 |
4.3 建立甘薯产业联盟,促进广西甘薯产业发展 |
4.4 加强甘薯深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与应用,完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
4.5 科学合理进行甘薯优势区域布局,打造品牌效应 |
(2)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可溶性糖测定方法 |
1.2.1 样品处理 |
1.2.2 色谱分析 |
1.3 肉色分级 |
1.4 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1.5 干物率测定方法 |
1.6 食味指标评价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品质性状 |
2.2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2.3 主成分分析 |
2.4 系统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由来与用途 |
3.2 甘薯营养成分与食用品质、加工性能的关系 |
(3)苹果新品种‘美红’制备低糖高类黄酮果脯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 高类黄酮苹果培育研究现状 |
1.3 高类黄酮苹果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1.4 我国果脯行业的发展现状 |
1.5 低糖果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1.6 果脯品质评价方法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设计 |
2.2.1 美红苹果加工适宜性研究 |
2.2.2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加工工艺研究 |
2.2.3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研究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美红苹果加工适宜性分析 |
3.2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加工工艺研究 |
3.2.1 护色工艺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3.2.2 硬化工艺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渗糖技术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3.2.4 真空渗糖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3.2.5 真空热风干燥对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3.3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品质研究 |
3.3.1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感官品质及营养成分分析 |
3.3.2 低糖高类黄酮苹果脯的包装方式及保质期 |
4 讨论 |
4.1 美红苹果加工适宜性研究 |
4.2 品种特性对苹果脯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系谱、特征与育种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系谱分析 |
1.2‘浙薯13’衍生品种主要特征特性 |
1.2.1‘浙薯13’衍生品种类型及主要性状表现 |
1.2.2‘浙薯13’衍生品种对主要甘薯病虫害的抗病性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 |
作者贡献 |
(5)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杂交亲本与供试材料 |
1.2 鉴定评价方法 |
1.2.1 生产力鉴定 |
1.2.2 特性鉴定 |
1.2.3品质分析 |
1.2.4抗病力鉴定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榕紫薯5号’的选育 |
2.2 生产力鉴定 |
2.2.1 多年多点试验表现 |
2.2.2 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表现 |
2.2.3 丰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
2.3 特征特性鉴定 |
2.4 品质鉴定 |
2.5 抗性鉴定 |
3‘榕紫薯5号’配套栽培技术 |
3.1 健康种苗繁育 |
3.2 田块准备 |
3.3 露地栽插技术 |
3.4 田间管理 |
3.5 施肥技术 |
3.6 病虫害防控 |
4 结论与讨论 |
(6)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和品质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数据来源 |
1.3 数据整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创新及其应用 |
2.2 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分析 |
2.3 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
3 讨论 |
3.1 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选育的亲本创制及选配 |
3.2 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选育的思考 |
3.3 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育种的发展方向 |
4 结论 |
(7)6个甘薯新品系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甘薯起源、传播及分布 |
1.2 甘薯块根和茎叶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1.3 甘薯茎叶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 |
1.4 甘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
1.5 中国甘薯生产概况 |
1.6 云南甘薯生产概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方法及记载项目 |
2.2.3 主要设备仪器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甘薯新品系的大田生育期 |
3.2 甘薯新品系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3 甘薯新品系的产量性状 |
3.4 甘薯新品系的品质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瞄准农业“痛点” 快速精准发力(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领先新品种助力,让小甘薯成为百亿元大产业 |
精准信息推送破除“信息孤岛”:国内最大省级农业信息服务云缝合信息与产业“两张皮” |
突破循环农业接口技术,农牧业绿色循环不再“纸上谈兵” |
三方面突破斩获五大新品种,脆肉高糖换取30亿产值 |
精深科研挖掘出新鲜果蔬妙用,打造原料筛选、初加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链条 |
花生突变体创制新技术国际领先,三大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落地省内外 |
(9)咸宁市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咸宁市甘薯产业发展状况 |
1.1 资源条件 |
1.2 种植概况 |
1.3 甘薯加工 |
1.4 经济效益 |
2 咸宁市甘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思想认识不够 |
2.2 种植水平不高 |
2.3 产品技术含量低 |
2.4 机械化程度低 |
2.5 组织化程度低 |
3 对策建议 |
3.1 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甘薯产业发展 |
3.2 建设团队,深入开展甘薯研发 |
3.3 抓好基地,提升薯业科技含量和效益 |
3.4 优化模式,引导甘薯产业化生产和开发 |
3.5 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四、高糖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甘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韦民政,唐秀桦,熊军,严华兵.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J].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罗志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1)
- [3]苹果新品种‘美红’制备低糖高类黄酮果脯的适用性研究[D]. 冯恬.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4]甘薯优异种质‘浙薯13’及其衍生品种系谱、特征与育种价值分析[J].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6)
- [5]优质紫肉甘薯新品种‘榕紫薯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郭德章. 中国农学通报, 2020(08)
- [6]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和品质性状分析[J]. 项超,沈升法,季志仙,李兵,吴列洪. 核农学报, 2020(01)
- [7]6个甘薯新品系在云南省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及品质分析[D]. 唐兴龙.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7)
- [8]瞄准农业“痛点” 快速精准发力[N]. 王祥峰,高新昊,张斌,魏东. 科技日报, 2017
- [9]咸宁市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沈其文,黄志谋,夏有杰,郭金城,耿协义.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1)
- [10]山西甘薯:轻简化栽培思路下的产业升级[J]. 刘子萌. 种子科技,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