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我见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民路小学247100

曾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派车》创设情景进入主题图时,有一个环节是小组讨论,说一说可以怎样派车。当学生集体汇报时,汇报了不少派车的方案,但就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只坐小轿车要派几辆”和“只坐面包车要派几辆”,开始我以为是时间不够,所以多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可还是没人说出。最后在我一步一步的引导下,才有学生说出来。同学们提的问题,远没有在一年级学习一步计算应用题时,提出的问题那样多样化。为什么学的知识多了反而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提呢?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原来他们觉得既然题中出现了两种车,肯定两种车都要用上,用一种车肯定是错误的,说出来就不对。如此看来他们都被脑海中的一些思维定式给捆绑住了。其实这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一个案例。于是我在想,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今天,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进而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多方面的考虑,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课余时间我不断地翻阅课改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能很有效地改变学生们的思维定式: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应深刻地认识到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很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就是疑点,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清楚的事物时,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清它。古往今来,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开始,是开启活跃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倡导的是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探究的学习活动,并且要教会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去发现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改变以往教学状态,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为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样,学生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理解知识,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同学们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虽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开始确实很辛苦,而且进展很慢,但是越到后来会越觉得轻松,因为这时候只要稍微地点拨一下,同学们就会很快地进入状态,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越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反而越是不愿意提出问题来,这是为什么呢?因此在平时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不提问题的原因。发现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有所顾虑,有的同学担心自己会说错或者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老师会责怪,同学们也会嘲笑;而有的同学会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怪,让教师回答不上来,下课会找自己的麻烦等等,正是由于这些顾虑,导致了问题越积越深,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甚至都提不出问题。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受长期传统教学的影响,一直以来,同学们习惯老师讲自己听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同学们没有提出问题的经验,不知道自己怎么提问问什么;或者依赖着老师,即使自己不提,老师一定也会讲的;再加上老师没有给同学们创造提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同学们就更不愿意提了。

当教师明白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和了解同学们不提问题的原因时,接下来就要去摸索如何让同学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点努力:

一、教师应充分创造问题的情境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同学们做一个活动的角玩一玩,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角有大有小,提出怎样就会变大,怎样做角又变小呢?同学们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就会发现答案的所在。这时老师就需小结一下:两条边往外拉中间的张口就变大,角就变大;同样把两条边往里推,张口就变小,角就小。同学们自己动手,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而且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引导同学们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条件,随时引导同学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应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常见的身边的人或事去感染激励同学们使其在轻松熟悉的环境里提出问题。

三、课堂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同学们的评价往往是很直接的,即肯定与否定。如“恩”“对”“很好”等等。而新课程提出自主探究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即能教给同学们知识,又能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同学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不要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问题后,我们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与交流,再由他们自己分析归纳出答案。这样通过同学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参与“问题解决”,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会大大地激发同学们的探索欲望,提高同学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我们平时那种“自问自答”式的教学对同学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要尽量避免。因此,当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时,我都会习惯的问其他同学“他说的对吗?”由同学们自己来判断对与错,同时也会引导他们,对是对在哪里,错又是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这样虽然是一个人在回答问题,而实际上大家都在思考,不仅活跃了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觉得老师很看重他们。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同学们只是根据老师的表情来回答,根本不去认真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果是老师说的话,他们都会认为是对的,不会加以判断,只是全盘吸收,时间一长,同学们就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根本不愿动脑筋,学习变成一种被动行为,只能是越学越累。

五、不要忽视同学们的提问

听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个同学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是老师根本预料不到的,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上课,往往视而不见或者用眼神制止。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同学们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专家分析,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同学们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的同学只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同学们的提问是导致同学们不提问题的罪魁祸首。

因此我在我的教学日记中都有记录以住同学们所提的问题。然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根据选择的问题再确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更是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鼓励同学们提问题,还承诺他们如果在课堂上积极提出相关的问题,除了表扬之外,还有相应的奖励。因为他们如果可以提出问题,那么他们在上这堂课之前会很认真的预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同学们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轻松而又效果显著。

以上是我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当然各个同学的情况都不同,所用的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什么办法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完善,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背景下,如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作为新一代教师都应努力做到的,而信息的不断更新,让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标签:;  ;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