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隋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史传,文学性,许善心,王劭,着作郎,文章学,卢思道,《史通》,诗史,中古文学
隋代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辉[1](2018)在《由史传作品看隋代文学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虽和唐代并称,但在文学上却大为逊色。这固然与隋代国祚短促、文学积累不够丰厚、创作水平受到限制等因素有关,但也与人为认识不够、所持文学标准存在偏颇等有关,从而导致整体评价偏低。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今人所持的重抒情而斥其他的纯文学观。隋代文学在这种视域下自(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20)
李增[2](2018)在《隋代南方文人北上与南北文学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历史时期的南北文学融合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向盛唐文学演进的重要关目,而这一融合历经了长久而复杂的过程。隋代历时虽短,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隋代大批南方文人北上,对文学融合产生了重要作用。论文以北上入隋的南方文人为切入点,分析梁陈宫体诗风在隋代的演变情况,进而考察隋代南北文学融合的进程和效度。第一章,从政治环境、阶层动向和文化整合叁个维度阐述隋代南方文人北上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以表格列出隋代北上主要的南方文人,反映出当时的基本情况。隋代南方文人在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环境北上,从社会阶层动向看,处在隋唐士族中央化链条上,从文化整合南朝化倾向看,他们又是当时南方文学与文化的代言人。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南方文人北上的命运沉浮。隋文帝朝,因文帝狭隘地坚持“关中本位”政策,对南方力量进行打压,同时对山东文人也持提防、排挤的态度,大多北上的南方文人在隋文帝朝的境遇并不乐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较早入隋的一批南人。他们相对已融入关陇地域与杨隋政权。二是后期入隋的南人。往往仕进艰难、地位低下,生存窘困。叁是大量南方文人投靠藩王,尤其以晋王杨广府邸文士为最。四是一批技艺、方术之士。他们凭借自身长处,逢迎统治者的嗜好,谋求自身仕进。四种类型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文帝时代,南方文人仕进及命运的艰难。而至隋炀帝一朝,由于隋场帝逐渐的突破其父狭隘的关中本位,实行南方化政策,大量重用南方人士。南方文人的命运和地位发生逆转,如虞世基、裴蕴等南人进入炀帝朝的统治核心集团。入北南士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都会对南北文学的融合的进程与效度产生重要影响。第叁章,主要通过文帝朝南方文人和山东文人的诗歌作品分析,揭示文帝朝南方文学北传的真实情况。入关的境遇以及心境的变化,使南方文人在文帝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诗作中多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相关之思,迥异于此前梁陈时期的宫体艳调。究其原因,除了南人自身心境变化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隋文帝实行文风改革,抵制南朝艳风,并强行用行政和律法手段干预文学的发展,使得梁陈宫体诗在文帝一朝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南方文学的北传在文帝一朝严重受挫。不过客观上,文帝的文风改革对梁陈宫体艳风的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四章,主要探讨隋炀帝一朝的文学融合状况。在炀帝南方化政策影响下,南朝艳曲重新恢复,作家构成以南方文人为主,宫廷文学又成主流。从炀帝朝宫廷文人的唱和看,梁陈宫体艳风已经有所减少,诗中景物描写的比重则大大增加,冲淡了梁陈宫廷创作中的浮艳成分。梁陈宫体历经隋文帝朝的抑制再至隋炀帝朝的复归,已经逐渐在向宫廷诗转化。此外,炀帝的诗风存在明显存在“刚健”和“柔艳”两种不同的审美质素,分别反映出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的文风。在文学审美观上,炀帝推崇“典丽”的审美观,实际来自南梁萧统。炀帝的自身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南北文学融合的趋势。终隋一代,南北文学依然处于合而不融的状态,没有完成融合。但历经文帝、炀帝两朝,南北文学融合实为一次精彩的预演,为后来初唐南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晓帆[3](2017)在《隋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主体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有证可考的女性作家不多,然而其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意识却极为凸显,并且具有普遍性,形成群体之势。应结合时代背景、思想文化环境、民族特征等,解释隋代文坛这一独特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德辉[4](2016)在《秘书省与隋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隋秘书省在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学术文化枢纽机构,里面汇集了众多文士,编校图书,制作礼乐,考订制度,编纂图书,修撰文史。由于其功能较之其他朝代的秘书省更加强大,故对当时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大,在储才育才方面尤其如此。文人借助这个平台,步入了文坛中心,个人成长更快,发展更顺。对这一机构的文学功能予以揭示,可以增进对隋代文学发展原因、成长环境和性质特色的认识,拓宽隋代文学研究的探索面和研究深度。(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1期)
白晓帆[5](2015)在《隋代文学与南北朝文学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文学意义和历史价值。然而其文学特质与南北朝文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是南北朝文学之间的交流对隋代文学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更进一步讲,隋代文学特征的形成,是北方文人在保持北方文学原有特质的基础上,不断向南方文学积极学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德辉[6](2015)在《隋代河东史家王劭的文学成就和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河东史家王劭,二十世纪以来各文学史都没有提到,但他对隋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所着史书注重实录,语言通俗,多用散体,甚至采用北朝方言俗语、民歌谣谚入史,能够反映南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具有通俗史学和通俗文学特性,叙事有《左传》之风,长于描写场面,刻画人物,代表了隋代文学不为人知的另一侧面和另类风格,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于英丽[7](2015)在《隋代的文学活动及文人别集的流存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出现了宴饮赋诗、应制酬唱、编纂总集类书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对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这一短暂的王朝留下了相对丰富的作品。隋文人着述甚丰,然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梳理史志、总集等相关资料,可以考察隋文人别集的流传保存情况。(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许连军[8](2014)在《踵武前贤,张皇新见——李建国《隋代文学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兄的大作《隋代文学研究》是我盼望已久的,终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到大作,迫不及待地阅过一通,颇感新见迭出,所获良多。近年来,以朝代为断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似乎不被学术界所认可。许多学者在进行宏观研究时,极力避免以朝代划分文学史,所持论据莫过于认为文学史是一种没有断限的流线型历史,文学的发展往往不因朝代的更迭而变换。"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白晓帆[9](2014)在《隋代文学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代(581年—618年),源自北周重臣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是五胡乱华之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至此结束了从西晋末年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由于隋代在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所以有隋一代的文学,也处于南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过渡阶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不容忽视。虽然国祚短暂,然而政治、经济、文教、文学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对南北朝文学的融合及唐代文学的兴盛等许多方面影响较大。然而隋代享国仅仅叁十七年,本朝土着的作家几乎没有,隋代作家大都是历经数朝,而又进入隋代,所以文学成就方面相对不太显着。故后人对隋代文学的研究甚为寂寥,对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认识还不够,尤其对隋代文学全面系统综合研究的专着至今尚未发现。鉴于此,对有隋一代文学的研究亟待更深入、更细致地挖掘和探索。本文除绪论和附录、结语外,主要分八章。这八章以先考证,后论述以及考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隋代文学展开全方位探析。绪论首先给“隋代文学”界定范畴,接着鸟瞰20世纪之前及1995年以来隋代文学研究状况,然后阐述了它与南北朝文学之间的承续关系。第一章是隋代文学与文化环境。首先从隋代的统一对文学的影响加以论述。南北两地从西晋末年以降对峙近叁百年,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南北之间虽然也有着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交流,但因南北地域之间的阻隔等诸种因素,相互间的交流及影响还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各自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直到隋代一统天下,方才为南北之间的文化与文学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及融合创造了地域上的条件,文坛遂出现了新气象。这一令人欣喜的文坛气象,来自于隋代二帝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教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全国统一之后,隋代二帝时期的文教政策、科举制度以及对佛道二教的扶植等一系列政策,为隋代文学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章是隋代的作家群考。由于隋代国祚较短,本朝土生土长的作家几乎没有,大都是南北朝入隋及在隋代生活成长起来又入唐朝的。若想研究有隋一代的文学,首先廓清作家之所属。隋代作家群从地域上大致分为叁部分,即关陇作家群、山左作家群以及江左作家群。第叁章是隋代文学着作考。笔者化用宋景昌、王增文就隋诗研究应该注意的几点用在整个隋代文学的研究上:一是应历史地看待隋代文学,二是应全面的看待隋代文学,叁是不应把《全隋诗》、《全隋文》所收的诗文都看作隋代的作品,应以目前能够确定的真正的隋代作品为依据,四是不能因人废言,五是不能把隋代的一些爱情诗与齐梁诗风混为一谈,六是不能把隋代文帝和王通的《中说》中的文学主张简单地看作文学复古,七是今天研究隋代文学,应主要以现存作品为依据,不能抽取史家的片言只语就轻易否定了。隋代的文士,由于政权的更迭,往往大都历经数朝。所以研究隋代的文学首先要考证出作家在隋朝所创作的作品。这里包括考证厘清隋代文人的总集、别集流变、存佚等情况;另外,还有隋代的小说及其他着作的存佚等现状。第四章是隋代皇室文学创作研究。皇室的文学创作其实也属于关陇作家群,但它对整个隋代文学的创作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有隋一代文学创作的倾向,故单独列为一章。经考证有十二位作家,其中包括隋代二帝的诗歌、散文创作以及在不同阶段各自的特点。另外,还包括皇室其他成员的创作,主要是散文方面的创作,以及隋代二帝的文学创作对整个隋代文人创作的影响。第五章是关陇作家群文学创作研究。关陇作家除皇室作家之外,经现存的史料典籍暂厘定出九十叁位作家,关陇作家群中创作突出的具有特色的除了杨广之外,要数杨素。杨素虽为隋代开国的能臣武将,却有着较高的才情。尤其是诗歌创作带有鲜明的刚健质直的风格,实为南北文风交融的产物。另外,关陇作家群中女性文学创作也各具特色。还有一些其他成员的文学创作,譬如王绩,其作品也反映着隋末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如他的诗歌《解六合丞还》以及散文《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等。第六章是山左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研究。山左作家群是指由东魏、北齐入周、隋的作家,经现存的史料典籍暂厘定出二十叁位作家,其中诗文兼有者有七位,其中有卢思道、薛道衡、李德林、辛德源、魏澹、孙万寿、元行恭等着名作家。在这些作家中文学创作成就突出者又数卢思道、薛道衡、李德林、孙万寿诸人。卢思道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各具特色,相较之下散文的成就在隋代更为突出。尤其是入隋之后着名作品《劳生论》、《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特别是《劳生论》抨击世态之谄谀馋佞,颇为激昂慷慨。另外,薛道衡与卢思道同在北齐入选文林馆,多次出使南陈,与南朝文学有过密切的接触,所以同样也是融合南北诗风的能手。孙万寿的诗歌也颇具个人特色,其作品大都是一生所历经的所见所感,感情质实,风格刚健;善用事典,对偶工整,亦近后来的排律,对唐代格律诗有着一定的影响。山左作家群中成就突的除以上几位,还有一些名望较高的文人,如李德林、辛德源、元行恭、李孝贞、魏澹、杜台卿等,其中李德林诗文兼具,颇有盛名。第七章是江左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研究。隋统一全国后,在地域上消除了南北之隔,南朝的大批文人北来,南北文人汇聚京师,文学也出现了南北混一的状况,为文学的进一步交流和相互渗透吸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隋文帝时期,江左作家备受排挤;炀帝时期,又多为炀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文风虽有变化,但取得的成就不大。江左的作家群据史料典籍暂厘定出叁十叁位作家,其中有诗或赋或诗赋兼有者有江总、姚察、虞世基、虞绰、王胄、许善心、郑公超、明余庆、何妥、岑德润、诸葛颖、庾自直、虞世南、刘斌等十四位作家。其中虞世基、王胄、许善心的诗歌,在隋一代创新不大,南北融合的痕迹也不甚明显,虽然虞世基曾与北方文人进行唱和,①但其作品与北人相较,文风虽有改变,由绮靡变为清丽,但在气格上尚有差距。第八章是隋代文学的评价。隋代文学既有自身独特成就亦有不足,有继承也有创新。在创新上,尤其是隋代乐府诗有较大突破,譬如新曲词调的创制,内容题材的拓展,乐府风格的新变,艺术技巧的创新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唐代乐府诗的发展;还有出现了像杨广、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一批具有南北文风创新的作家及作品,给隋代文坛带来了新气象;隋代诗歌给后代的文学带来启示及借鉴,使文学更加蓬勃繁荣。另外,隋末的民谣、无名氏的诗歌具有“缘事而发”反映时事的特征,对唐代及后世影响深远。其不足则是文学理论没能给文学的发展指出一条正确道路,即隋文帝重功利及王通形而上学的文学观,以一种偏颇纠正另一种偏颇,并没有使文学走上正轨,反而钳制了文学应有的发展。尽管这时已出现了颜之推折中调和南北的文学理论,但直至唐初,绮靡文风依旧盛行,引起唐太宗、唐初史学家和初唐四杰为代表的王勃以及陈子昂对隋代文学的批判。从而为唐代文学走向盛唐之象奠定了坚实基础。隋代文学虽然总体上成就不大,毕竟至隋一代,南北文学的融合有了很大的进步。隋代文学在文学长河中继续淙淙流淌着,滋养着唐宋文学以及后代文学的艺术根基,使得后代文学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更加叶繁枝茂,其潜移默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气高致远”是隋代文学的特有风格。二、详细分析论述了隋代乐府诗的新突破。如新曲词调的创制、内容题材的拓展、乐府风格的新变、艺术技巧的创新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唐代乐府诗的发展。叁、探讨了隋代文学思想的创新。指出隋代文学处于南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过渡阶段,其文学思想出现了调和南北文学折中的文学思想,譬如颜之推的调和南北折中的文学观。四、首次探讨了隋代产生大量个性鲜明的强烈主体意识的女性作家的原因。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儒释道多元的开放思想及汉族与鲜卑族的互化等诸种因素。还有对隋代作家及作品的考证厘定,大致廓清了有隋一代的作家及作品。考证出隋代的作家161位;总集14部,佚名的3部;别集48部,包括2部诗文评;小说9部。这对隋代文学的相关研究有着文献资料价值等。然而,时间仓促,尚有需要修改、加强的空间,不足之处今后继续补充、完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23)
郑国周[10](2012)在《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学。隋代杨坚家族、杨素家族作为弘农杨氏后裔,学界对其身份虽个别存疑,但未有铁证之前,应以正史为据。由于杨坚等人应该参与了诏令奏疏等写作过程,因此,除有明确记录或证据的外,本文模糊处理,将这类作品依然纳入其署名人杨坚、杨广等人予以统计和讨论。弘农杨氏世居弘农华阴。其先于汉代因军功起家,后家族逐渐转型,弃武从文,接受儒学。东汉杨震服膺儒教,位高权重,同时注重家学家风,弘农杨氏一度兴盛,成为豪族,后世杨氏多称杨震之后。魏晋时杨氏衰落,其中一支在乱世中再次转型,希望武力强宗,失败,灭族。南北朝时北方弘农杨氏以杨播家族、杨坚家族、杨素家族为代表,文武并重,先后崛起,成为关陇集团的典型。最终杨坚夺得天下,弘农杨氏达到其发展高峰。总的来看,南北朝前,弘农杨氏虽重视文教,强调家学,但鲜有着述,文学创作更是不足。弘农杨氏家族的发展受关陇地域文化影响,受胡族文化影响,文武兼具,文质并重,这种趋向也影响到其文学观念与文化政策,从而影响隋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向。魏晋以后,文学走向自觉,文学地位上升,众多豪族纷纷进入文坛,参与文学创作,形成了典型的家族文学。皇室家族也不例外,而且成为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即皇室文学十分盛行,并常常引领时代文学的演进与发展。在这种思潮下,到南北朝,本鲜有着述的弘农杨氏也开始接受文学,参与文学创作。进入隋朝,随着政治上的成功,作为皇族,弘农杨氏众多成员酷好文艺,参与文学创作,二十余人有作品四百余篇传世,成为隋代名副其实的第一文学家族。其中以杨广杨素、杨坚、萧后等为代表,文学成就最高;杨广甚至成为隋代后期文坛领袖。杨广、杨素等倡导和推动诗歌律化及新体诗创作与实践,对唐代诗国高潮的到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唐代边塞诗与杨广、杨素等人的隋代边塞诗有直接继承关系,而唐宋诗词经常化用和借鉴弘农杨氏诗句及诗歌意象,表明他们对后世文学尤其诗歌的影响直接而巨大。但是由于杨广、杨素等历来多被贬损,以致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的成就与地位长时间不被承认,这是需要改变的。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坛关系密切,隋代文学群体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依附于皇室成员。作为政治势力,弘农杨氏家族成员在各自身边集结了众多文人,形成规模不等的文学群体,其中以隋文帝杨坚御用文学群体,太子杨勇东宫文学群体,晋王杨广江都文学群体及其嗣位后的宫廷文学群体为代表。这些文学群体几乎囊括了有隋一代重要作家。一方面,这些文学侍从为弘农杨氏政权服务,一方面诗文唱和,形成特殊的文学生态。南北朝之际,文学中心在江左,在经过“永明体”、“宫体诗”的实践及众多文人的共同努力,声律、技巧等得到极大发展。在南北交流中,北方文学开始了“南朝化”的过程。随着隋代的统一,加快了南北文学的交流与交融。弘农杨氏在这一过程中显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作为皇室,他们通过文学改革与文学倡导,影响文学的演进与走向;同时,通过对依附于自己周围而形成的文学群体的控制与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文坛的发展。隋唐佛学对时代政治、社会及文学等影响巨大而深远,而隋代弘农杨氏家族多为虔诚的佛徒,作为皇室,其宗教信仰、文化政策、叁教策略等对宗教的发展同样影响极大。杨广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深受佛家文化影响,并在其文学中有明显体现,因此,他成为隋代政治、文学与佛教间的特殊桥梁,也成为理解和把握叁者关系的一把钥匙。以文学的视角看,杨广受到家族、政治及佛教发展等因素影响,成为一名虔诚而理性的佛徒,对以智顗为首的佛家十分敬重,并接受其思想熏陶,因此,杨广有大量诗文与佛教有关,其中的佛事、佛理与佛情充分体现了其佛家情结。这表明文学与政治、宗教等关系微妙而特殊,因而呈现出立体的生态特色。(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隋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古历史时期的南北文学融合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向盛唐文学演进的重要关目,而这一融合历经了长久而复杂的过程。隋代历时虽短,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隋代大批南方文人北上,对文学融合产生了重要作用。论文以北上入隋的南方文人为切入点,分析梁陈宫体诗风在隋代的演变情况,进而考察隋代南北文学融合的进程和效度。第一章,从政治环境、阶层动向和文化整合叁个维度阐述隋代南方文人北上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以表格列出隋代北上主要的南方文人,反映出当时的基本情况。隋代南方文人在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环境北上,从社会阶层动向看,处在隋唐士族中央化链条上,从文化整合南朝化倾向看,他们又是当时南方文学与文化的代言人。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南方文人北上的命运沉浮。隋文帝朝,因文帝狭隘地坚持“关中本位”政策,对南方力量进行打压,同时对山东文人也持提防、排挤的态度,大多北上的南方文人在隋文帝朝的境遇并不乐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较早入隋的一批南人。他们相对已融入关陇地域与杨隋政权。二是后期入隋的南人。往往仕进艰难、地位低下,生存窘困。叁是大量南方文人投靠藩王,尤其以晋王杨广府邸文士为最。四是一批技艺、方术之士。他们凭借自身长处,逢迎统治者的嗜好,谋求自身仕进。四种类型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文帝时代,南方文人仕进及命运的艰难。而至隋炀帝一朝,由于隋场帝逐渐的突破其父狭隘的关中本位,实行南方化政策,大量重用南方人士。南方文人的命运和地位发生逆转,如虞世基、裴蕴等南人进入炀帝朝的统治核心集团。入北南士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都会对南北文学的融合的进程与效度产生重要影响。第叁章,主要通过文帝朝南方文人和山东文人的诗歌作品分析,揭示文帝朝南方文学北传的真实情况。入关的境遇以及心境的变化,使南方文人在文帝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诗作中多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相关之思,迥异于此前梁陈时期的宫体艳调。究其原因,除了南人自身心境变化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隋文帝实行文风改革,抵制南朝艳风,并强行用行政和律法手段干预文学的发展,使得梁陈宫体诗在文帝一朝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南方文学的北传在文帝一朝严重受挫。不过客观上,文帝的文风改革对梁陈宫体艳风的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四章,主要探讨隋炀帝一朝的文学融合状况。在炀帝南方化政策影响下,南朝艳曲重新恢复,作家构成以南方文人为主,宫廷文学又成主流。从炀帝朝宫廷文人的唱和看,梁陈宫体艳风已经有所减少,诗中景物描写的比重则大大增加,冲淡了梁陈宫廷创作中的浮艳成分。梁陈宫体历经隋文帝朝的抑制再至隋炀帝朝的复归,已经逐渐在向宫廷诗转化。此外,炀帝的诗风存在明显存在“刚健”和“柔艳”两种不同的审美质素,分别反映出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的文风。在文学审美观上,炀帝推崇“典丽”的审美观,实际来自南梁萧统。炀帝的自身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南北文学融合的趋势。终隋一代,南北文学依然处于合而不融的状态,没有完成融合。但历经文帝、炀帝两朝,南北文学融合实为一次精彩的预演,为后来初唐南北文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隋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辉.由史传作品看隋代文学及其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2].李增.隋代南方文人北上与南北文学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白晓帆.隋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主体意识的觉醒[J].湖北社会科学.2017
[4].李德辉.秘书省与隋代文学[J].华夏文化论坛.2016
[5].白晓帆.隋代文学与南北朝文学之关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
[6].李德辉.隋代河东史家王劭的文学成就和意义[J].运城学院学报.2015
[7].于英丽.隋代的文学活动及文人别集的流存情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许连军.踵武前贤,张皇新见——李建国《隋代文学研究》读后[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9].白晓帆.隋代文学考论[D].山东大学.2014
[10].郑国周.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