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中枢论文_李美姣,刘华生,顾潜彪,邓灵灵,段俊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奖赏中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阿片,亮氨酸,突触,精神,磁共振,吗啡,精神分裂症。

奖赏中枢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姣,刘华生,顾潜彪,邓灵灵,段俊宏[1](2018)在《亮氨酸对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摄食奖赏中枢作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口服亮氨酸后摄食奖赏中枢的功能连接改变,并分析其与T2DM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共招募17名受试者,正常组8名,T2DM组9例,利用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序列采集数据,选取摄食奖赏相关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在口服亮氨酸前后其与全脑其他体素间的功能连接值,并分析两组间存在显着组间差异的连接值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口服亮氨酸后,右侧小脑后叶与左侧眶额皮层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加(P<0.05);双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前扣带回、边缘叶与左侧壳核连接强度增加(P<0.05),而T2DM组口服亮氨酸后相应脑区功能连接强度没有显着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脑功能功能连接强度改变与T2DM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2-IR呈负相关(P<0.05),与正常组血浆亮氨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T2DM损害了奖赏摄食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左侧眶额皮层与右侧小脑后叶之间的连接强度与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关,中枢胰岛素抵抗可能损害了亮氨酸感知通路。(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8年07期)

喻锦成,李朝健,田朝阳,陈文远,林鹏[2](2017)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NF-α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抑郁症食蟹猴中枢边缘系统奖赏环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抑郁症食蟹猴中脑边缘奖赏环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雌性食蟹猴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6)。实验组食蟹猴于vertical-chamber拘禁笼中拘禁60 d,对照组食蟹猴仍群居于大笼中。定时观察两组动物行为时间,重点包括社会交流、进食、休息、焦虑、情感依附等时间,并注意有无外伤、疾病发生。分别在拘禁前、拘禁期间第10、30、60天、拘禁后10 d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各时间点BDNF、TNF-α及MIF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食蟹猴运动、探索和进食行为时间显着减少,抑郁行为持续时间较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食蟹猴BDNF含量降低,MIF及TNF-α含量增高(P<0.05);且实验组食蟹猴随着拘禁时间延长,BDNF含量逐渐降低,MIF及TNF-α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增加BDNF含量、降低TNF-α及MIF含量,可能是中枢边缘系统奖赏环路减缓抑郁症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19期)

杨澍均,张茵,张富强[3](2014)在《缰核在中枢奖赏调控的机制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缰核是一个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古老且保守的中枢核团,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母性行为、疼痛、睡眠、应激、学习和奖赏等。作为多巴胺奖赏网络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缰核在奖赏(也包括维持个体生存的趋利避害)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中枢核团之一。缰核的功能紊乱与许多精神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症、成瘾等密切相关,也可能成为这些精神疾病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阐明缰核在奖赏和觅药动机中的作用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宋月晗,李峰,刘燕,刘洋,关静[4](2011)在《奖赏中枢突触可塑性在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即物质滥用者表现出的对药物强烈的渴求和强迫性用药倾向,是成瘾的关键原因所在,目前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奖赏中枢的突触可塑性角度,对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和病理学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韩静[5](2008)在《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的作用及其中枢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片类药物既是药也是毒,其成瘾性是当今全球性亟待解决的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阿片类物质(包含阿片类药物)依赖,包括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对于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因此亟待研发新型的戒毒新药。阿片类药物的正性强化效应即奖赏效应,是引起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并导致强迫性觅药行为和复吸的主要原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实验是用于研究阿片类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的奖赏效应以及评价药物对其防治作用的常用手段。伏隔核(NAc)在阿片类物质产生奖赏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褪黑素(melatonin, Mel)为体内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为N-乙酰-5-甲氧基色胺,现可化学合成。体内尤其脑内存在特异性褪黑素受体,Mel为其内源性配体。分布于细胞膜上的褪黑素受体MT_1亚型和MT_2亚型已在人和多种动物成功克隆,并找到其特异性阻断剂,如MT_1受体和MT_2受体非选择性阻断剂luzindole,MT_2受体亚型选择性阻断剂K185。以褪黑素为先导化合物,在褪黑素同系物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为目前国内外研发该类新药的发展方向。褪黑素具有某些重要的神经精神药理作用,其功能研究及药用价值探讨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关于褪黑素抗阿片类药物成瘾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褪黑素可对抗小鼠吗啡身体依赖性形成及戒断症状,但其本身对小鼠无致身体依赖性作用。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褪黑素对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作用的初步探索研究:黄矛等研究显示褪黑素可显着拮抗小鼠吗啡CPP效应形成;而Yahyavi-Firouz-Abadi等研究则显示,亚有效剂量(sub-effective dose)吗啡合用褪黑素可致小鼠产生显着的CPP效应,但褪黑素本身无致CPP效应。丛斌课题组研究提示褪黑素对大鼠吗啡CPP效应复燃具有抑制作用。提示褪黑素可能具有抗阿片类药物奖赏效应的作用,但其作用及其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确证。鉴此,本论文首先拟观察褪黑素对大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褪黑素抗阿片类药物奖赏效应的作用及其特点,为褪黑素及其同系物可能的戒毒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学实验依据。褪黑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是其发挥神经精神药理作用的重要部位。通过激动褪黑素受体是褪黑素发挥生理药理效应的重要机制。有关褪黑素抗阿片类药物奖赏效应作用的受体机制有待于研究。因此,本论文接着分析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的作用部位以及介导其作用的褪黑素受体亚型,为防治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有关褪黑素抗阿片类药物奖赏效应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于探索。有资料表明,NAc等奖赏相关核团内转录因子CREB和△FosB的表达与激活介导药物成瘾状态不同方面,是阿片类药物等药物成瘾的重要效应分子。为此,本论文最后拟探讨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与NAc等核团脑区内△FosB、CREB以及磷酸化CREB表达的关系,初步探索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褪黑素及其同系物可能的戒毒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有助于深化理解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模型的建立建立大、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观察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表达的维持。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伴NS组)和模型组(伴Mor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10 ml/kg,s.c.)和吗啡(Mor)(3 mg/kg,s.c.),每天1次,训练5天;训练结束后测定小鼠位置偏爱性,连续测试3天,以小鼠测试阶段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减去预测试阶段伴药箱停留时间的基础值即CPP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CPP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模型建立成功,且此效应表达可维持3天以上。大鼠吗啡诱导的CPP模型建立方法与小鼠相似,只是采用Mor(5 mg/kg,s.c.),训练6天,训练结束后连续2天测定大鼠位置偏爱性。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CPP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大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建立成功,且此效应可维持2天以上。后续实验根据本项实验以及相关文献选择训练结束后的第1天进行测试,以观察褪黑素对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的影响。2.褪黑素对吗啡奖赏效应的作用2.1 i.p.褪黑素对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形成的影响小鼠同上建立CPP模型,在每天给予Mor同时,各组小鼠分别i.p. Mel以及Mel配药液,观察Mel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Mor同时给予高、低剂量Mel(50 mg/kg,25 mg/kg),小鼠的CPP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显着改变,提示褪黑素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形成可能无影响。另外,我们采取了第二种褪黑素的给药方案。小鼠同上建立CPP模型,自训练第3天开始,在每天给予Mor同时,各组小鼠分别i.p. Mel以及Mel配药液,观察较少给药次数的Mel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第3天开始与Mor同时给予Mel,小鼠的CPP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显着改变。此结果进一步提示,褪黑素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形成可能无影响。2.2 i.p.褪黑素对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表达的影响小鼠同上建立CPP模型,于第6天位置偏爱测定前20 min,各组小鼠分别i.p. Mel以及Mel配药液,观察i.p. Mel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p. Mel(25,50 mg/kg)可显着翻转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P < 0.01),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褪黑素可抑制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表达。2.3 i.p.褪黑素对大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表达的影响大鼠同1.项建立CPP模型,于位置偏爱测定前20 min,各组大鼠分别i.p. Mel以及Mel配药液,观察i.p. Mel对大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i.p. Mel 50 mg/kg可显着翻转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P < 0.01),且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提示褪黑素可抑制大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表达。2.4褪黑素自身对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诱导的观察为明确褪黑素自身是否存在精神依赖性潜力,观察了褪黑素对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诱导。29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伴NS组)、伴Mor组和伴Mel组。伴Mel组小鼠连续5天给予Mel (50 mg/kg,i.p.)进行Mel伴药训练,其它组伴药训练方案同上,观察褪黑素对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诱导。结果显示,伴Mel训练组小鼠CPP评分与伴NS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 0.05),而伴Mor组小鼠CPP评分显着升高,提示褪黑素可能无诱导奖赏效应的作用。3.介导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的中枢褪黑素受体亚型分析3.1 i.c.v.给予褪黑素对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表达的影响小鼠侧脑室埋置注射套管后,同1.项方案建立CPP模型,于测定位置偏爱效应前10 min,各组小鼠分别侧脑室注射(i.c.v.)Mel以及Mel配药液,观察i.c.v.给予Mel对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c.v. Mel(0.5,0.25mg/kg)可显着翻转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P < 0.01,P < 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有效剂量约为i.p. Mel(见2.2)的1%,提示褪黑素抗小鼠吗啡诱导CPP效应表达作用的主要作用部位可能位于中枢。3.2 i.c.v.给予褪黑素受体亚型阻断剂对褪黑素抗小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表达的影响Luzindole为褪黑素MT_1和MT_2受体的非选择性拮抗剂,而K185为MT_2受体亚型的选择性拮抗剂。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取受体阻断手段,分析介导褪黑素抗吗啡诱导的CPP效应表达作用的中枢褪黑素受体亚型。小鼠42只,行侧脑室埋管手术后恢复5天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伴NS组)和模型组(伴Mor组)。同上方案建立CPP模型。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Mor对照组、Mel组和luzindole高、低剂量组四个亚组。Mel组及luzindole高、低剂量组小鼠分别i.c.v. 5μl luzindole配药液及luzindole 12.5μg、25μg,其余各组小鼠i.c.v.等体积luzindole配药液。10min后,Mel组及luzindole高、低剂量组小鼠均给予i.p. Mel 50 mg/kg,其余各组小鼠i.p.等体积Mel配药液。位置偏爱测定于i.p. Mel后15min进行。结果表明,Mor显着提高小鼠的CPP评分(P < 0.01),表明在此条件下,CPP模型建立成功。Luzindole(12.5μg、25μg)可显着拮抗褪黑素对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的翻转作用(P < 0.01),提示褪黑素抗吗啡诱导CPP效应表达的作用可能通过中枢褪黑素受体MT_1和MT_2亚型介导的。52只小鼠,行侧脑室埋管手术后恢复5天以上,同上方案建立CPP模型后,同上实验方案给予i.c.v K185 20μg、5μg。结果显示,K185(20μg、5μg)可显着拮抗褪黑素对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的翻转作用(P < 0.01),提示褪黑素抗小鼠吗啡诱导CPP效应表达的作用可通过中枢MT_2受体亚型介导的。2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伴NS组)和模型组(伴Mor组)。同上建立CPP模型。于测定位置偏爱前10 min,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i.c.v.配药液5μl,luzindole12.5μg和K185 25μg,对照组i.c.v. 5μl配药液。结果显示,luzindole或K185本身对小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表达无显着影响(P > 0.05)。4.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的脑内分子机制4.1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内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的变化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el给药组。模型组和Mel给药组大鼠每天1次给予吗啡(5mg/kg, s.c.),连续6天,制作吗啡依赖模型;第7天开始Mel组大鼠给予i.p. Mel 50 mg/kg,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共3次。第8天上午最后一次腹腔注射后6h处死大鼠制备脑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染色脑片核团内灰度值,观察到模型组大鼠海马和伏隔核内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显着减少(P < 0.01);Mel给药组大鼠伏隔核和海马内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平均灰度值无显着差异(P > 0.05),提示吗啡奖赏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内CREB蛋白水平上调,而褪黑素对此无影响。4.2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内p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的变化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el给药组。同上方案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染色脑片核团内灰度值,观察到模型组大鼠伏隔核和海马内p-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显着减少(P < 0.01);Mel给药组大鼠伏隔核和海马内p-CRE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弱于模型组,平均灰度值显着增加(P < 0.01),提示褪黑素可降低吗啡奖赏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p-CREB蛋白水平的上调。4.3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FosB蛋白水平的变化4.3.1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Fos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的变化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el给药组。同上方案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伏隔核和海马内FosB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未见明显区别,平均灰度值无显着差异(P > 0.05)。4.3.2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FosB蛋白水平的变化上述免疫组化实验所使用的FosB抗体识别的是全片段FosB和它的剪接异构体△FosB,因此△FosB的变化在免疫组化切片上有可能显示不出来。鉴此,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结合条带密度分析,观察褪黑素抗大鼠吗啡CPP效应表达过程中伏隔核、海马△FosB蛋白水平的变化。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Mel给药组,造模及给药方案同3.3.1项。于最后一次i.p.后6小时,断头取脑,分离海马和伏隔核。采用Western Blotting结合条带密度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伏隔核和海马△FosB的含量。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伏隔核、海马内△FosB蛋白的条带未见明显区别,条带密度无显着性差异(P > 0.05)。结论1.褪黑素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奖赏效应的表达,且自身无致奖赏效应的作用;褪黑素对吗啡诱导的奖赏效应的形成可能无影响。2.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褪黑素发挥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的主要作用部位;褪黑素可能通过激动脑内褪黑素受体MT_1和MT_2尤其MT_2亚型而发挥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3.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吗啡诱导的伏隔核、海马内磷酸化CREB蛋白水平上调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奖赏中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抑郁症食蟹猴中脑边缘奖赏环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雌性食蟹猴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6)。实验组食蟹猴于vertical-chamber拘禁笼中拘禁60 d,对照组食蟹猴仍群居于大笼中。定时观察两组动物行为时间,重点包括社会交流、进食、休息、焦虑、情感依附等时间,并注意有无外伤、疾病发生。分别在拘禁前、拘禁期间第10、30、60天、拘禁后10 d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各时间点BDNF、TNF-α及MIF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食蟹猴运动、探索和进食行为时间显着减少,抑郁行为持续时间较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食蟹猴BDNF含量降低,MIF及TNF-α含量增高(P<0.05);且实验组食蟹猴随着拘禁时间延长,BDNF含量逐渐降低,MIF及TNF-α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增加BDNF含量、降低TNF-α及MIF含量,可能是中枢边缘系统奖赏环路减缓抑郁症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奖赏中枢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美姣,刘华生,顾潜彪,邓灵灵,段俊宏.亮氨酸对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摄食奖赏中枢作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8

[2].喻锦成,李朝健,田朝阳,陈文远,林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NF-α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抑郁症食蟹猴中枢边缘系统奖赏环路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3].杨澍均,张茵,张富强.缰核在中枢奖赏调控的机制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

[4].宋月晗,李峰,刘燕,刘洋,关静.奖赏中枢突触可塑性在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

[5].韩静.褪黑素抗吗啡奖赏效应的作用及其中枢机制的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中枢奖赏性刺激负重练习[40]参与并介导酒精依赖形成的奖赏效...浙江大学视觉增强大鼠[16]压杆训练测试愉悦运动中枢奖赏效应的...纽约州立大学大鼠运动控制南航的大壁虎机器人[22]

标签:;  ;  ;  ;  ;  ;  ;  

奖赏中枢论文_李美姣,刘华生,顾潜彪,邓灵灵,段俊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