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强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射分量估计,对数图像处理减法(LIPS),最小可觉差,标准偏差最大化
增强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潘卫琼,涂娟娟,干宗良,刘峰[1](2019)在《Retinex自适应反射分量估计和对数图像处理减法后处理的低照度图像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夜间采集到的图像由于受强灯光的影响,对比度较大,白天采集到的背光图像也是如此。对比度增强算法是常用的获得良好对比度图像的方法,但是这往往会造成亮区域过度增强的现象。为了解决对比度较大的这部分图像过度增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tinex自适应反射分量估计和对数图像处理减法后处理的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分为两部分:反射分量估计,基于对数图像处理减法(LIPS)模型的对比度增强。首先,用自适应双边滤波器代替传统的高斯滤波器来获得更精准的照明层。然后,根据最小可觉差(JND)阈值得到一个自适应因子来为对数域的照明分量加权,从而估计出图像的反射分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高亮度区域的过度增强。最后,将基于标准偏差最大化的LIPS方法作用在反射层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其中LIPS的参数范围由反射图像的累积分布函数(CDF)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在主观评价以及客观评价方面都优于其他对比算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陈珊红,胡虞馨,周伟文,何旭升[2](2019)在《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的影像图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病例中,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Ⅲ型速升速降曲线,弥散ADC值明显降低,平均约为1.01,12例乳腺纤维瘤及8例乳腺增生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Ⅰ型缓慢上升曲线,弥散ADC值较高,平均约为1.35。结论采用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晶[3](2019)在《七氟醚后处理通过HIF-1α/BNIP3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H/R时,SpostC对HIF-1α/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变化的影响,探讨SpostC通过HIF-1α/BNIP3通道调节线粒体自噬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H9c2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H/R),缺氧/复氧+七氟醚后处理组(H/R+SPostC),缺氧/复氧+2ME2组(H/R+2ME2),缺氧/复氧+七氟醚后处理+2ME2组(H/R+SPostC+2ME2)。观察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细胞中HIF-1α、BNIP3的表达水平,以及自噬小体存在情况。结果:与H/R+SpostC组相比,H/R+SPostC+2ME2组细胞活力降低(1.125±0.013 vs 0.919±0.031,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12.067±1.250 vs 20.233±0.503,P<0.01),HIF-1α、BNI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0.918±0.114 vs 0.487±0.164,P<0.05,0.738±0.059 vs 0.606±0.041,P<0.05)。结论:当心肌细胞H/R损伤时,HIF-1α被激活,BNIP3表达增加,增强了线粒体自噬,并提高了细胞存活率。七氟醚后处理能够增加H/R期间的HIF-1α活化,增加BNIP3表达,增强线粒体自噬,提高细胞活力,保护心肌细胞。(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童莹[4](2018)在《同态滤波耦合后处理优化的图像增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提高图像增强算法中的亮度分布,抑制伪光晕与噪声现象,改善增强图像的细节与亮度。方法提出一种同态滤波耦合后处理优化的图像增强方案。首先,利用引导滤波器估计输入图像的照度,利用YCb Cr色彩空间中平滑的Y通道为导向图像,以有效捕捉真实场景的亮度,准确计算图像照度。其次,根据得到的照度估计,提取图像景物的反射率,为了同时提供动态范围压缩和色调再现,设计一种多尺度Retinex和色彩修复算子,利用3个不同尺度的Gaussian滤波加权组合,进行彩色图像增强。最后,为了实现多尺度Retinex与色彩修复算子的最优性能,通过非线性拉伸和参数优化组成的自动后处理方法,构建一种学习策略,利用量子行为粒子优化机制(QDPSO)自适应地确定每个输入图像的最佳参数,从而有效考虑了景物的照度与反射率的关系,避免了色彩失真。结果实验数据表明,与当前常用的增强算法对比,所提算法得到增强图像清晰度和细节更优,更符合视觉的感知特性,且效率更高,耗时约为0.7 s左右。结论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在图像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15期)
丁武,章小兵,吴鹏[5](2018)在《谱减法和掩蔽后处理法结合的语音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生活中语音的识别度,针对传统谱减法的语音加强效果不明显及产生混响中出现的"音乐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的改进谱减法和掩蔽后处理法结合的新语音增强法。经过实验结果表明,此改进的谱减法不但明显的提高了信噪比,而且自适应性强,并且对处理"音乐噪声"的效果明显,明显优于先前带噪语音信号。(本文来源于《电声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丁亚轩,张祥林,牛玉军[6](2018)在《MSCT多期增强及叁维后处理对肾细胞癌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及叁维后处理技术对肾细胞癌(RCC)手术前TNM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102例,逐一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进行肿瘤TNM分期,采用Kappa(κ)检验比较MS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结果 MSCT对于RCC的原发肿瘤(T)分期对比术后病理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κ=0.872),而在RCC的区域淋巴结(N)分期与病理对照中的一致性则一般(κ=0.583)。MSCT及后处理技术准确评价了所有(8例)合并有肾静脉瘤栓及(或)下腔静脉瘤栓。结论 MSCT多期增强及叁维后处理对肾细胞癌T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N分期准确性较差,并能显示肿瘤范围、静脉瘤栓、瘤体血供特点,可为RCC临床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谢明汛,龚明福,张冬,戴书华[7](2017)在《增强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胸部增强CT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其中叶内型16例(89%),叶外型2例(11%);14例位于左下肺(78%),4例位于右肺(22%);实性肿块3例,囊实性肿块11例,囊性病灶1例,血管增粗及条索影3例;供血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6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其中多支供血动脉3例,单支供血动脉15例,16例引流至同侧肺静脉,1例引流至半奇静脉,1例为双重静脉引流(肺静脉、奇静脉);18例均能完整地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全貌。结论增强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该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5期)
吴杰[8](2017)在《浅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以及后处理技术对应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通过病理确诊的60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借助于后处理技术完成数据资料分析,回顾分析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以及静脉期CT值方面,正常组分别为(93.29±15.63)、(155.34±19.28)、(139.49±16.83)和恶性病灶分别为(55.35±17.15)、(108.05±25.28)、(101.75±20.53);良性病灶分别为(55.16±18.79)、(104.85±29.51)、(106.25±24.76),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后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病灶良性和恶性的鉴别。结论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够有效对甲状腺异常情况做出判断,通过后处理技术实现对良性和恶性病灶的区分,两者的联合有助于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做出诊断。(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7年19期)
王锐,刘艳,胡潺潺[9](2017)在《增强CT扫描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评估中央型肺癌手术切除可能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评估中央型肺癌手术切除可能性中的价值,以期提高中央型肺癌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增强CT扫描且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中央型肺癌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经手术切除治疗,余36例经支气管镜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癌,但未行手术治疗。分析87例患者治疗前的CT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分析邻近结构肿瘤侵犯情况,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联合应用的优势,总结不可切除肿瘤的CT征象。结果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联合应用评估肿瘤侵犯支气管、肺动脉、上腔静脉及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准确性均显着高于常规重建技术(P<0.05)。可切除肿瘤和不可切除肿瘤的肿瘤长径、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占比以及肿瘤侵犯肺动脉、上腔静脉、纵隔的患者占比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明确显示中央型肺癌与周围血管及其他组织的关系,明确分期,有效指导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9期)
胡国权,郝建成,范元军,怀建国,温骞[10](2017)在《256层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胃癌术前TN分期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256层CT动态增强(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胃癌术前进行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TN分期对照,探讨MSCT检查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未经治疗和无远处转移的56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通过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浸润深度、胃周侵犯情况及邻近淋巴结,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256层MSCT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TN分期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5.71%、80.36%,MSCT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TN分期均有较高的一致性(K=0.72,χ2=72.90,P<0.05;K=0.73,χ2=156.80,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对指导临床根治性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增强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的影像图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0例乳腺病例中,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Ⅲ型速升速降曲线,弥散ADC值明显降低,平均约为1.01,12例乳腺纤维瘤及8例乳腺增生的时间-信号曲线为Ⅰ型缓慢上升曲线,弥散ADC值较高,平均约为1.35。结论采用乳腺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强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潘卫琼,涂娟娟,干宗良,刘峰.Retinex自适应反射分量估计和对数图像处理减法后处理的低照度图像增强[J].计算机科学.2019
[2].陈珊红,胡虞馨,周伟文,何旭升.乳腺MRI动态增强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3].张晓晶.七氟醚后处理通过HIF-1α/BNIP3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4].童莹.同态滤波耦合后处理优化的图像增强算法[J].包装工程.2018
[5].丁武,章小兵,吴鹏.谱减法和掩蔽后处理法结合的语音增强[J].电声技术.2018
[6].丁亚轩,张祥林,牛玉军.MSCT多期增强及叁维后处理对肾细胞癌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
[7].谢明汛,龚明福,张冬,戴书华.增强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
[8].吴杰.浅析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J].系统医学.2017
[9].王锐,刘艳,胡潺潺.增强CT扫描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评估中央型肺癌手术切除可能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
[10].胡国权,郝建成,范元军,怀建国,温骞.256层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胃癌术前TN分期的临床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
标签:反射分量估计; 对数图像处理减法(LIPS); 最小可觉差; 标准偏差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