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原料血浆ALT复查意义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逗逗[1](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顾念念[2](2020)在《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do nipponica Whitman、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血瘀经闭、症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目前,药材市场上的水蛭来源以蚂蟥为主,水蛭及柳叶蚂蟥十分罕见,充斥着大量混伪品;其次,市场上流通的水蛭多为野生资源,导致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且部分水蛭药材重金属超出限量范围。水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类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仅规定了水蛭的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抗凝血酶活性定量方法和常规检查项,难以全面评价其药材质量、保证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水蛭药材临床用药的广泛性,本研究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药材的鉴别方法、特征及指纹图谱、重金属检查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的含量测定多角度建立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制定水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其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由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薄层色谱方法难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因此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建立DNA条形码鉴别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lnfrared Spectros.NIRS)仪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2)利用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3)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重金属以及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及有害物质检查,分别测定水蛭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及铅(Pb)、镉(Cd)、砷(As)、汞(Hg)、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4)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进行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的定量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解及游离氨基酸、半自动定氮仪测定总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酶标仪分别测定多糖和多肽的含量。(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初步评价水蛭的多糖及酶解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1)建立了水蛭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的 18 批水蛭样品条形码长度 617 bp,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GC)的含量范围为31.60-36.75%。2批菲牛蛭与水蛭药材之间比对,有140个变异位点,8批伪品与水蛭药材之间有195个变异位点,菲牛蛭和市售混伪品在序列长度和含量上与正品水蛭均有差异,邻接系统聚类树表明正品水蛭聚集在一起,菲牛蛭和混伪品分别聚为一类,且支持率达100%;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设置CI值为6.0时,可完全将所收集药材的正品和混伪品区分开。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且DNA条形码方法可以实现对所收集药材的基原鉴别。(2)建立了 SDS-PAGE蛋白电泳特征图谱以及游离氨基酸HPLC指纹图谱,实现了水蛭药材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化学定性分析。指纹图谱指认出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分析显示,药材间的相似度在0.960以上,且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3)水蛭药材的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黄曲霉毒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重金属Pb、Hg全部符合标准,但分别有10批药材Cd、As超出限量标准。(4)分别建立了准确有效的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和酶解物中多肽的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对1 8批水蛭药材的含量测定。18批药材中水解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所测18批水蛭药材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均值分别为9.9195±2.1025 mg/g、101.2436±23.2982 mg/g,可考虑将总游离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作为水蛭质量评价指标;18 批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含量均值为70.78±1.55%,S7药材含量高达76.34%;18批水蛭药材的多糖含量均值为6.14±1.50 mg/g,S10药材多糖含量高达13.22 mg/g;18批水蛭药材的多肽含量均值为318.06±16.60 mg/g,S8药材多肽含量高达354.54 mg/g。不同批次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多糖及多肽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可考虑将总蛋白、多糖及多肽作为水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水蛭多糖及酶解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体内抗血栓活性。当多糖暴露浓度为300 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3.72%,当酶解物暴露浓度为260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8.72%,且血栓抑制率与多糖及酶解物浓度呈依赖性关系,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水蛭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对水蛭药材进行系统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从DNA条形码及近红外光谱,从水蛭的基原和真伪鉴别出发,建立了水蛭药材的蛋白质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进行了水蛭药材的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完成了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多肽的含量测定,并初步评价了水蛭多糖及酶解物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多角度的完善了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了质量标准草案。水蛭中多糖及酶解物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且查阅资料发现多肽为酶解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可考虑将多糖和多肽含量作为水蛭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
王睿[3](2017)在《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初步建立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考察生肌双黄散外用于临床感染性创面的起效时间及创面愈合过程中各动态指标的经时改变,以评判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价值。方法:(1)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生肌双黄散中黄连、虎杖、冰片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连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留样观察法对生肌双黄散在加速环境下进行连续四个月和长期环境下进行连续六个月的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包括制剂性状、水分测定、主要组分鉴别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2)临床观察:设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5.06-2016.06在某市级三甲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因糖尿病溃疡、压力性溃疡及烧(创)伤溃疡需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创面患者,按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生肌双黄散组、生长因子组和凡士林纱布组,三组经常规清创后分别给予生肌双黄散、贝复新凝胶及外敷凡士林纱布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八周,每周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渗出情况、肉芽生长情况及局部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并对三组创面各项指标的经时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采用SPSS21.0、SAS9.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建立了黄连、虎杖、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清晰,专属性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5.21μg/ml-72.9μg/ml,含量为1.56 mg/g,专属性、重现性、精密度、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试验符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要求;通过稳定性考察,生肌双黄散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2)治疗八周后,创面愈合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肌双黄散组高于生长因子组(P=0.000),生长因子组又高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创面渗出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似(P=0.094),均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肉芽生长情况生肌双黄散组与生长因子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均优于凡士林纱布组(P均=0.000);局部疼痛程度生肌双黄散组好于生长因子组(P=0.030),生长因子组又好于凡士林纱布组(P=0.000)。结论:(1)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够对生肌双黄散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2)生肌双黄散用于感染性创面安全有效。
关心[4](2016)在《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降解优化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健康与生产有极大危害,危及食物终端人类的安全,因此毒素的解毒研究刻不容缓。生物降解法对原料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较高特异性、同时阻止毒素重新合成,因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去毒方法。本研究从样品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的AFB1的菌株,结合表型鉴定、分子鉴定菌株种属;研究其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试验动物的毒性作用,评价其安全性;优化菌株的生长条件;对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发酵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最显着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使菌株达到最佳降解能力;初步判断高效降解菌株对AFB1的降解机理,确认降解成分所存在的部位;研究温度、蛋白酶K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硫酸铵对活性成分进行粗提取,检测粗酶的降解活性,以下为试验主要的结果:1.香豆素初筛出33株生长良好的菌株。结合HPLC复筛检测得到菌株F6的降解率高达83.2%。菌体、菌落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判断属于芽孢杆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ATCC700005核苷酸同源性为99.3%,判定F6菌株为蔬菜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oleronius GXO1 (GenBank KP297896)。2.蔬菜芽胞杆菌GX01对三种肠道致病菌具有良好抑制性,其中对沙门氏菌抑制等级最高,为++。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林可胺类药物耐受,对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最为敏感,对其余种类试验抗生素具有较高敏感性。灌胃1×l0l0CFU/(mL·kg)剂量以内的蔬菜芽胞杆菌GX01对小鼠的增重、脏体比、血项指标指标及肝脏、肾脏结构均无显着影响。综合上述三项结果说明蔬菜芽胞杆菌GX01的安全性高,具有应用于生产的安全性基础。3.蔬菜芽胞杆菌GX01在25-40℃、pH在5-8区间内的营养肉汤培养基生长良好,34℃、pH为7繁殖力最旺盛;菌株GX01是需氧菌,三角瓶的装液量越大,瓶中菌株的通气量越小,对菌株的繁殖越不利;菌株GX01接种浓度在10%之内,菌株的繁殖力随接菌浓度升高而增长,超过10%接菌浓度后繁殖力受抑制。4.蔬菜芽胞杆菌GX01分别在葡萄糖碳源、牛肉膏氮源、pH为8.0、6%接种量、100/250 mL装液量、发酵48 h、37℃各单因素的条件试验中达到最佳降解效果,10mmo1/L Mg2+促进蔬菜芽胞杆菌GX01对AFB1的降解力,10mmo1/LCu2+、Ca2+ Fe2+、 Mn2+、Zn2+、Al3+、Cd2+不同程度的抑制菌株的降解性能。5.在各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以AFB1降解率作为设计响应值,降解率影响显着的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为试验因素,构建的响应面回归模型得出AFB1最高降解率的各因素最佳理论值:初始pH为7.61、接种量6.29%、装液量93.3 mL,试验验证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将AFB1降解率达提升至88.81%。6.发酵液上清液是蔬菜芽胞杆菌GX01对AFB1主要的降解部位,降解活性为83.0%,上清液加热、加蛋白酶K后的降解活性显着下降,仅为16.2%、23.9%,说明蔬菜芽胞杆菌GX01降解AFB1的物质是胞体分泌至胞外的活性酶类。60%饱和度下硫酸铵盐析上清液所沉淀出的粗酶对AFB1的降解性能最高达65.6%。通过分离鉴定得到的蔬菜芽胞杆菌GX01可高效降解AFB1,对其安全性、降解发酵条件优化及降解活性部位的研究为今后的生产应用提供安全依据及发酵理论参考,为该菌株对AFB 1生物降解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程若东[5](2016)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来源于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课题“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中心临床观察研究”(课题编号:11ZDZH002)。主要分两个部分:1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要求,运用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及评价,对其干预措施、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一定的循证依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电子检索,并对临床报告或综述的参考文献的相关文献进行手工检索。由2名系统评价员分别独立提取资料,采用修改后的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统计学模型,以漏斗图检测本次研究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局的效应指标为危险比率(RR)或均数差(MD),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研究共纳入44项国内研究,共纳入4009例DPN患者,均具有明确的总有效率报道,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44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支持益气活血通络法可有效改善DPN症状。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对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不对称,提示纳入研究存在发表偏倚,所以Meta分析结果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大。有43项研究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DPN患者运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6项研究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比较,4项进行了餐后2h血糖测定比较,对于空腹、餐后2h血糖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8项研究进行了血浆黏度测定,6项研究进行了全血浆黏度测定,4项研究进行了红细胞聚集性测定,4项研究进行了血小板黏附率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组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有8项研究单用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干预,19项研究采用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干预,分析结果显示单用益气活血通络方药与西药治疗相比,P<0.00001,单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与西药治疗相比,P<0.00001,益气活血通络类方药联合西药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通络法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能改善DPN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说明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2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目的:观察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加以验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DP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2:1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组(72例),甲钴胺胶囊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芪蛭降糖胶囊口服,每次5粒,3次/d,对照组则给予甲钴胺胶囊口服,每次5粒,3次/d,每4周随访1次,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血糖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甲钴胺胶囊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组乏力、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手心或和足心热、四肢发凉、感觉异常等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总分及各单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腓肠神经、腓侧运动神经、正中感觉神经传导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空腹、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芪蛭降糖胶囊能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DPN患者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同时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无明显波动,说明芪蛭降糖胶囊能稳定患者血糖。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润娜[6](2016)在《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健脾益气之法,予口服当归补血汤防治早产儿贫血,探讨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当归补血汤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共纳入2014年10月1日-2015年10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的出生胎龄28-32周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剔除脱落后最终进入统计共77例,其中对照组38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从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EPO皮下注射(250IU/(kg.次),隔日1次,每周3次,疗程4周;治疗组予口服中药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颗粒1g,当归颗粒0.3g),每次服药于喂奶半小时之后,温水20m1冲开,分早晚两次服用,疗程2周,不能经口喂养者予鼻饲喂养,同时予对照组相应治疗。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2周予口服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1m1/次(相当于元素铁2.6mg/次),每天2次,维生素E 25mg/d,必要时予输血处理,两组早产儿其他治疗均按照早产儿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贫血的发生例数,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抽取静脉血(或末梢血)检查血常规、血清铁含量(SF),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早产儿IgA、IgG、IgM、CD4+、CD8+、CD4+/CD8+等免疫功能的变化,需要输血的例数,院感发生例数,体质量增减情况及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比较两组早产儿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当归补血汤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2、4、6周,对照组分别出现贫血20、26、28例,治疗组分别出现贫血11、17、19例,两组间在各时问点贫血发生例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输血率为26.3%,治疗组输血率为10.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早产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SF在治疗后2周、4周、6周均持续降低,治疗组治疗后每个时间点的RBC、Hb、Hct、SF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组早产儿IgA、IgG、IgM较对照组升高幅度大,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组内与治疗组组内治疗后IgA、IgG、IgM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早产儿CD4+值较对照组升高幅度大,CD8+值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小,组问差异有意义(p<0.05), CD4+/CD8+值较前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组内与治疗组组内治疗后CD4+、CD8+、CD4+/CD8+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医院感染率为2.6%,对照组院感率为7.9%,治疗组院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组治疗后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喂服当归补血汤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当归补血汤联合EPO可减少早产儿各时间段贫血发生的例数,降低贫血发生率,对防治早产儿贫血有效;2.当归补血汤联合EPO可明显减少早产儿输血人数,降低输血发生率;3.当归补血汤以及EPO均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来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4.当归补血汤可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5.当归补血汤防治早产儿贫血安全可靠,未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风险。
吴金爽[7](2013)在《毫菊总黄酮药效学初步评价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亳菊总黄酮进行药效学的初步研究;通过药代动力学和心肌缺血实验比较亳菊总黄酮(TF)及纳米乳(TF-NE)。方法:采用DPPH法测定亳菊总黄酮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采用腹腔注射STZ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亳菊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凝血时间,体外血栓长度及干、湿重,全血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沉降速率,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采用HPLC梯度洗脱,同时测定亳菊总黄酮中三种黄酮苷元成分;制备成亳菊总黄酮纳米制剂,建立了测定大鼠生物样本处理和测定的方法学,并对TF、TF-NE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血清酶(AST、LDH、CK)活性、凝血时间以及梗死率,比较亳菊总黄酮与纳米乳的差异。结果:亳菊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DPPH自由基作用;亳菊总黄酮能显着延长糖尿病大鼠凝血时间,降低体外血栓长度和干、湿重,降低红细胞压积,减慢红细胞沉降速率,升高血清NO含量;实现了RP-HPLC同时测定亳菊总黄酮中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金合欢素3种黄酮苷元成分;对亳菊总黄酮纳米乳进行表征,其平均粒径在83.16±12.03nm,zeta电位为-(11.62±6.38)mV,粒径范围较窄,体系较稳定;经透射电镜(TEM)对TF-NE进行形貌观察,制剂成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无粘连。大鼠灌胃TF-NE与TF-相比,血浆中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Tmax都有所推后、吸收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定程度的延长、峰浓度Cmax有一定的增加,TF-NE中木犀草素的AUC是原料药的2.52倍,纳米乳中芹菜素的AUC是原料药的3.62倍;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13%和318%。与模型组相比,灌胃TF与TF-NE大鼠血清酶(AST、LDH、CK)活性都有所降低、凝血时间延长、梗死率也有降低,但TF组与TF-NE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亳菊总黄酮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首次采用有效部位——亳菊总黄酮作为药物做成纳米制剂,并使用多指标成分做指标来进行药动学研究。纳米乳能提高总黄酮的生物利用度,TF与TF-NE均具有对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王凤忠[8](2011)在《蜂胶王浆软胶囊制备、功能评价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健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调理康复的情况极其普遍。蜂胶、蜂王浆作为我国传统保健食品,得到广泛应用。探讨复合型蜂胶王浆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并结合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各生产工艺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探索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的关键技术,对于丰富蜂产品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蜂胶原料除铅工艺的各影响因素对蜂胶中铅含量的影响,100g蜂胶原料加入2 L 75%的乙醇,浸泡48小时后取上部溶液,蜂胶中的铅含量为0.189mg/kg,为最佳提取工艺。乙醇加量、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次数对蜂胶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胶原料加6倍量乙醇浸提3次,浸泡48小时为蜂胶最佳提取工艺。以沉降比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出蜂胶王浆:PEG红花油的比例以及蜂蜡用量。最佳配比为蜂胶:王浆:PEG:红花油:蜂蜡=20:25:50:10:4。以囊壳溶出速率作为指标,探讨明胶、甘油、PEG的比例。得到回归方程:Y=-16.96+50.96* X1-30.80* X12+0.013* X22;N=5,s=0.044,F=269.77(P<0.05)方程显着。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对软胶囊崩解时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时间在20-24小时,干燥温度应在22±2℃相对湿度在20±2%时,囊壳水分较低,崩解时间最短。另外本文还研究了山梨醇、甘露醇、柠檬酸、L-半胱氨酸、丁烯二酸、PEG、脱水山梨醇混合液对胶囊崩解时间的影响,得到各最佳添加浓度为:山梨醇8%-10%;甘露醇4%-5%;柠檬酸6%;L-半胱氨酸5%;丁烯二酸1%;PEG 5%;脱水山梨醇混合液6%-8%。稳定性试验表明产品的推荐保存期为24个月。按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程序进行了延缓衰老、调节血脂作用、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试验和大剂量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蜂胶王浆软胶囊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SOD、GSH-Px活力,并能降低大鼠MDA的含量,具备延缓衰老作用。连续30天灌胃血脂测定,结果显示,高、中剂量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升50.0%、31.6%。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分别降低47.6%、45.7%、42.1%。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胆固醇分别降低57.9%、54.3%、42.0%。表明蜂胶王浆软胶囊具有调节血脂作用。Ames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产品对哺乳动物体细胞、雄性生殖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故该产品无致突变作用。连续30天经口给予大鼠蜂胶王浆软胶囊(相当于人实际用量的8、32和128倍)。大鼠的体重没有影响,食物利用率无影响。文章最后根据危害分析单中确定的显着危害,采用HACCP原理,结合产品特点及生产经验,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关键限值。蜂胶王浆软胶囊生产的关键控制点为:原料接收、物料称量以及均质混合。关键限制为原料中红花油酸价(以脂肪计)≤30.0;过氧化物(以脂肪计)≤12.0细菌总数≤1000个/克,致病菌不得检出;蜂胶中重金属(以Pb计,mg/kg)≤1.0,王浆冻干粉重金属(以Pb计,%)≤0.001,10-HDA≥4.0%;物料称量中配料秤精度:感量:60kg电子秤5g,1kg电子秤0.5g;均质混合过程时间搅拌30min,温度≤40℃。
周文宾[9](2011)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研制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实验室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比性,改变纤维蛋白原检测室内质控以及室间质量评价所用的质控物浓度水平较为单一的现状,促进纤维蛋白原检测的标准化,我们研制了多个浓度水平的纤维蛋白原质控物。方法:1.质控物的研制:对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条件制订最佳制备方案,制备了5个批号3个浓度水平(2个异常低值、1个正常水平、2个异常高值)的质控物。2.制备物的评价:(1)参照《中国生物制品检定规程》的相关要求对制备物的外观性状、残水量和复溶性进行评价。(2)参照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及ISO Guide 35《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值一通用原则和统计原理》对制备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①均匀性评价:每批号制备物随机抽取10支进行检测,每支重复检测2次,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计算均匀性不确定度。②稳定性评价:对制备物置于冷藏(4℃-8℃)、室温(22℃-26℃)和37℃三种条件下的稳定性、制备物复溶后使用并置于冷藏和室温条件下的复溶稳定性以及将制备物置于冷藏条件下储存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对长期稳定性评价检测结果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计算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在进行每种稳定性评价时,同时使用商品质控物作为对照。3.制备物的试应用:(1)将制备物试用于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FIB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同时检测商品质控物作为对照。(2)将制备物(批号为201116S、201117S)与商品质控物(批号为201111-201115)同步发放进行室间质量评价调查,回报结果参照室间质评方案进行分析,以了解制备物用于室间质量评价的可行性。结果:1.质控物的研制:选取人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采用低温乙醇沉淀法分离提取纤维蛋白原,将其加入正常血浆或乏纤维蛋白原血浆中,经稳定化处理后配制成5个批号3个浓度水平的纤维蛋白溶液,然后分装成1ml/瓶并进行冷冻干燥,最终制备出5个批号的质控物(批号分别为20101011、20101012、20101013、20101014、20101015)。2.制备物的评价:(1)制备物的外观性状符合要求,复溶性良好,残水量分布范围为1.79%-1.97%。(2)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①均匀性评价结果显示,5个批号制备物的样品内和样品间FIB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物与商品质控物的均匀性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1.7%-3.4%和2.7%,均小于仪器检测批内不精密度的允许限(4%)以及基于生物学变异的允许不精密度(5.4%);5个批号制备物的FIB均匀性不确定度范围为0.009g/L-0.085g/L,分别小于对应的方法重复性测量的不确定度0.019g/L-0.180g/L。②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各批号制备物置于室温条件下14天内检测较冷藏条件检测结果的偏差范围为-5.2%--2.1%,而置于37℃条件下3天内检测较冷藏条件检测结果的偏差范围为-33.0%--6.4%;制备物复溶后置于冷藏条件12h内检测较立即检测的结果偏差为-1.2%-4.5%,而置于室温条件下3h和6h时检测较立即检测的结果偏差分别为-3.8%-1.5%和-7.8%-5.4%;20101011、20101012、20101014和20101015批号制备物置于冷藏条件在32周内的稳定性检测结果随着保存时间无线性趋势变化(P>0.05),而20101013批号制备物置于冷藏条件仅在24周内的稳定性检测结果随着保存时间无线性趋势变化(P>0.05);稳定期内5个批号制备物与商品质控物FIB的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范围分别为0.009g/L-0.066g/L和0.033g/L,分别小于对应的方法重复测量的不确定度。3.制备物的试应用:①室内质控试应用结果显示,5个批号制备物在Sysmex CA1500上3个月内每次检测的结果均在均值±3s范围之内,日间不精密度(CVbetween)范围为1.8%-5.8%,商品质控物的CV between为3.0%。②室间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01116S和201117S批号制备物各组别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分别6.2%-16.0%和4.7%-19.2%,及格率范围分别为71.4%-96.3%和70.6%-97.0%;商品质控物的各组别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和及格率分别为3.6%-18.0%和55.0%-100%。结论:摸索出了制备纤维蛋白原质控物的合适方法和实验条件,能够制备出浓度水平可控的纤维蛋白原质控物。制备的5个批号质控物具有合格的外观性状、良好的复溶性和合适的残水量;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复溶后在冷藏条件下可稳定使用12h,而在室温条件下仅能稳定使用3h;置于室温条件14天内检测结果稳定,而置于37℃条件稳定性较差;有4个批号的质控物在冷藏条件下放置32周内稳定,有1个批号的质控物仅在24周内稳定;稳定期内的质控物能够适用于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室内质控,能够基本满足室间质量评价的要求。
季阳,郑忠伟,蔡辉,肖小璞,苑宇哲[10](2010)在《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二、对原料血浆ALT复查意义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原料血浆ALT复查意义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药材基原 |
2 化学成分 |
3 药理作用 |
4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水蛭药材基原及真伪鉴别 |
第一节 水蛭药材DNA条形码鉴别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水蛭药材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水蛭药材特征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一节 水蛭药材SDS-PAGE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水蛭药材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 |
第一节 水蛭药材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水蛭药材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水蛭药材含量测定分析的研究 |
第一节 水蛭药材抗凝血酶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水蛭药材总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水蛭药材总多糖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水蛭药材多肽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在体斑马鱼血栓模型的水蛭总多糖及酶解物抗血栓活性初步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六章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第一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生肌双黄散质量标准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散剂制备 |
2.1 制法 |
2.2 原料药灭菌 |
3 定性鉴别 |
3.1 黄连的鉴别 |
3.2 虎杖的鉴别 |
3.3 冰片的鉴别 |
4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 |
4.2 溶液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5 其他项目检查 |
5.1 水分 |
5.2 粒度 |
6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
6.1 加速试验 |
6.2 长期实验 |
结果 |
1 定性鉴别 |
1.1 黄连的鉴别 |
1.2 虎杖的鉴别 |
1.3 冰片的鉴别 |
2 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2.1 方法学考察 |
3 其他项目检查 |
3.1 水分 |
3.2 粒度 |
4 生肌双黄散稳定性考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肌双黄散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诊断标准 |
1.1 糖尿病溃疡 |
1.2 压力性溃疡 |
1.3 烧(创)性溃疡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例剔除和退出标准 |
5 研究方案 |
5.1 试验设计 |
5.2 干预措施 |
5.3 疗效评价 |
5.4 安全性评估 |
5.5 数据管理 |
5.6 统计分析 |
5.7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病例脱落 |
2 疗效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指标 |
3 安全性评价 |
3.1 安全性检查 |
3.2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降解优化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曲霉毒素的概况 |
1.1.1 黄曲霉毒素的分类与结构 |
1.1.2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1.1.3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代谢 |
1.1.4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1.1.5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与限量 |
1.2 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 |
1.2.1 化学脱毒方法 |
1.2.2 物理脱毒方法 |
1.2.3 生物去毒法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AFB1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与安全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培养基配制 |
2.1.2 主要试剂药品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样品 |
2.1.5 试验菌株 |
2.1.6 试验动物 |
2.1.7 AFB1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
2.1.8 AFB1高效降解菌株的鉴定 |
2.1.9 体外抑菌试验 |
2.1.10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1.11 动物毒性试验 |
2.2 结果 |
2.2.1 菌株初筛结果 |
2.2.2 菌株复筛结果 |
2.2.3 AFB1标准曲线 |
2.2.4 AFB1的色谱图 |
2.2.5 F6菌株的形态鉴定 |
2.2.6 F6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2.2.7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2.8 对致病菌的体外抑制结果 |
2.2.9 药敏试验结果 |
2.2.10 毒性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蔬菜芽孢杆菌GX01发酵优化与降解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培养基 |
3.1.2 主要试剂药品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菌株GX01在NB培养基的生长优化 |
3.1.5 菌株GX01降解AFB1的发酵培养基成分试验 |
3.1.6 菌株GX01降解AFB1的发酵条件试验 |
3.1.7 降解AFB1的Box-Benhken响应面试验设计 |
3.1.8 菌株GX01降解AFB1降解特性试验 |
3.2 结果 |
3.2.1 蔬菜芽孢杆菌GX01的生长曲线 |
3.2.2 培养条件对蔬菜芽胞杆菌GX01的生长影响 |
3.2.3 营养成分对菌株GX01发酵降解AFB1的影响 |
3.2.4 发酵条件对菌株GX01降解AFB1的影响 |
3.2.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2.6 发酵液各组分对AFB1的降解 |
3.2.7 加热、蛋白酶K对菌株GX01活性组分降解AFB1的影响 |
3.2.8 粗酶液对AFB1的降解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5)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研究 |
4 治疗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观察 |
1 病例选择 |
2 试验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贫血的认识 |
一、生理方面 |
二、病理方面 |
三、辨证方面 |
四、治疗方面 |
第二节 西医对早产儿及其贫血的认识 |
一、早产儿贫血的概念、诊断标准 |
二、早产儿贫血的分型及发生原因 |
三、早产儿贫血的临床防治进展 |
第三节 当归补血汤现代研究及其药物安全性及毒理研究 |
一、现代药理研究 |
二、药物安全性及毒理研究 |
第四节 开发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病例来源 |
三、早产儿贫血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和脱落标准 |
七、治疗方法 |
八、观察指标 |
九、标本采集及测定 |
十、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构成情况 |
二、两组早产儿各时间段贫血发生例数及输血率比较 |
三、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四、血常规、血清铁含量比较 |
五、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六、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监测 |
第三节 讨论 |
一、当归补血汤选方依据 |
二、当归补血汤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分析 |
三、当归补血汤与早产儿输血 |
四、当归补血汤与早产儿免疫 |
五、当归补血汤对早产儿体质量的影响 |
六、当归补血汤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
七、安全性分析 |
八、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九、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毫菊总黄酮药效学初步评价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亳菊总黄酮药效学的初步评价 |
第一节 DPPH法测定亳菊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亳菊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亳菊总黄酮的质量控制及纳米乳的制备 |
第一节 总黄酮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亳菊总黄酮纳米乳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亳菊总黄酮与纳米乳制剂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亳菊总黄酮及其纳米乳制剂抗急性心肌缺血实验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蜂胶王浆软胶囊制备、功能评价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蜂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蜂王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软胶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现状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蜂胶除铅关键技术与最佳制备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蜂胶除铅工艺研究 |
2.3.2 蜂胶中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2.4 结论 |
第三章 蜂胶王浆软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2.3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内容物最佳配比的研究 |
3.3.2 内容物中蜂蜡含量研究 |
3.3.3 胶囊壳配比研究 |
3.3.4 干燥时间、含水量与崩解时限的关系 |
3.3.5 不同干燥条件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6 山梨醇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7 甘露醇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8 柠檬酸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9 L-半胱氨酸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0 丁烯二酸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1 PEG400 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2 脱水山梨醇混合液的添加量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3 山梨醇、脱水山梨醇混合液、甘露醇混用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4 洗涤剂对崩解时间的影响 |
3.3.15 稳定性试验 |
3.4 结论 |
第四章 蜂胶王浆软胶囊功能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2.4 菌种 |
4.2.5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3.2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血清MDA 的影响 |
4.3.3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肝脏脂褐质的影响 |
4.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4.3.5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 |
4.3.6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4.3.7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小鼠、大鼠经口毒性影响 |
4.3.8 蜂胶王浆软胶囊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 试验) |
4.3.9 蜂胶王浆软胶囊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4.3.10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小鼠精子致畸影响 |
4.3.11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4.3.12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脏器绝对质量及相对质量(脏/体)的影响 |
4.3.13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血常规影响 |
4.3.14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15 蜂胶王浆软胶囊对大鼠病理学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蜂胶王浆软胶囊制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
5.1 前言 |
5.2 蜂胶王浆软胶囊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
5.2.1 蜂胶王浆软胶囊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
5.2.2 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工艺描述 |
5.2.3 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过程的危害分析 |
5.2.4 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的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
5.2.5 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过程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分析 |
5.2.6 蜂胶王浆软胶囊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的确定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蜂胶王浆软胶囊的质量标准初稿 |
1 感官指标 |
2. 功能要求 |
3 质量指标 |
4 试验方法 |
5 检验规则 |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研制 |
一、背景与目的 |
二、器材与试剂 |
三、研制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评价 |
一、目的与依据 |
二、器材与试剂 |
三、评价方法 |
四、结果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试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结果与讨论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10)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输血传染病血清学检测技术 |
1.1 HBsAg |
1.1.1 HBsAg检测方法 |
1.1.2 HBsAg阳性的确证方法 |
1.2 抗-HCV |
1.2.1 抗-HCV ELISA法检测 |
1.2.2 HCV感染的确证试验 |
1.3 抗-HIV |
1.3.1 抗-HIV ELISA法检测 |
1.3.2 抗-HIV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 |
1.4 梅毒 |
1.5 ALT |
2 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
3 病毒血清学检测与NAT的优势互补作用 |
3.1 HIV检测 |
3.2 HCV检测 |
3.3 HBV检测 |
3.4 关于输血传播感染的风险度评估 |
4 展望 |
四、对原料血浆ALT复查意义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D]. 顾念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生肌双黄散的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性创面的临床应用[D]. 王睿. 青岛大学, 2017(06)
- [4]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降解优化与特性研究[D]. 关心.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5]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D]. 程若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当归补血汤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观察[D]. 杨润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毫菊总黄酮药效学初步评价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D]. 吴金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蜂胶王浆软胶囊制备、功能评价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D]. 王凤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9]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质控物的研制与评价[D]. 周文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10]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J]. 季阳,郑忠伟,蔡辉,肖小璞,苑宇哲. 中国输血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