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床论文_段姗姗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填料,叶片,传质,气相,赤铁矿,装置,低阶。

旋转床论文文献综述

段姗姗[1](2019)在《多层填料错流旋转床钠碱法深度脱硫及传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目前国家实施烟气中SO_2超低排放控制,本文对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和脱硫设备进行了总结,指出钠碱法具有反应速率快、脱硫效率高、液气比小等优势。与我国现阶段普遍使用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相比,钠碱法可避免采用增加喷淋层数或者串联塔设备的手段,尤其对于旧厂改造时,有利于节省占地面积、缩减投资费用,在实现工业化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钠碱法要实现深度脱硫、超低排放,需要引进新型高效的脱硫装置,解决气相传质速率慢、设备体积庞大等问题,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进一步减小碱液的消耗量。因此,本文通过优化操作条件,深入探究填料层结构和填料高度对传质性能的影响规律,表明多层填料错流旋转床能够实现超低排放,为工业化应用和旋转填料床后续设计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多层填料错流旋转床为脱硫吸收设备,再生后脱硫液作为吸收剂,考察了钠离子浓度[Na~+]、入口SO_2浓度C_(in)、超重力因子β、液体喷淋密度q和空床气速u对脱硫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了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操作条件[Na~+]=0.6~1.0mol/L,β=55~86,q=4~6 m~3/(m~2·h),u=1.7~2.0 m/s下,进口SO_2浓度不超过4000 mg/m~3时,出口浓度小于35 mg/m~3。当进口SO_2浓度为1714 mg/m~3时,出口浓度仅为14 mg/m~3左右,脱硫率达到了99%以上,实现了深度净化。在多层填料错流旋转床结构方面,考察了填料定子、填料分布以及填料转子轴向高度对脱硫率?和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_ya_e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和k_ya_e均随着β、u、q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操作条件下,有填料定子存在时相比无填料定子时的?增长了约5%~15%,k_ya_e提高了0.6~1倍左右,表明填料定子可以有效强化气膜传质过程。改变填料分布时,随着β、q、u的增加,?和k_ya_e均增大,并且将高度为100 mm的填料转子,分为上下高度各50 mm进液时,?增加10%左右,k_ya_e增加0.2~0.4倍;在改变填料高度时,填料转子高度为100 mm时?大于高度为50 mm时,增加10%~30%,而k_ya_e却减小0.1~0.4倍。结果表明,在气膜控制体系中,错流旋转填料床的端效应区位于气体进入填料层的底部。本文通过工艺条件优化、旋转填料床传质性能等实验探究,实现了高效地烟气脱硫,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为旋转填料床之后的结构改进提供参考,使其充分发挥强化传质的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5-27)

郑斌,王广全,陆佳冬,张启亮,蔡杨其[2](2019)在《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中采用乙醇胺-二氧化碳物系的化学吸收,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模型,研究了表观气速、液体喷淋密度和转速对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将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与折流式旋转床和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液体喷淋密度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条件下,折流式旋转床的传质性能最好,但功耗和压降比较大;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的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压降和有效功耗都稍大于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差,但功耗和压降较小。(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王辰宇,刘玉杰,高雪颖,初广文,陈建峰[3](2018)在《应用CFD方法分析球填料旋转床内气相流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填充床(RPB)作为一种新型设备,在分离与快速反应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作者建立了球填料旋转床叁维CFD模型,分别采用Standardk-?与Realizablek-?湍动模型对气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压降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进而获得湍流模型适宜的操作范围;气量增大,径向速度、内外空腔压降及湍动能升高,而气相平均停留时间减小;转速增大,则切向速度、填料区压降与湍动能增高,但气相平均停留时间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杜少春[4](2018)在《旋转床干馏炉配套的干熄焦装置应用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床干馏炉进行低阶煤热解是煤提质高效利用的新工艺之一,与之配套的干熄焦装置不仅能够实现热量回收还可以满足环保排放要求。(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18年04期)

杜杰,袁志国,梁鹏飞,段珊珊,李航天[5](2018)在《分层填料错流旋转床吸收甲醇气体的传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层填料错流旋转床中用水吸收挥发性有机物甲醇气体,研究了超重力因子(β)、空床气速(u)、液体喷淋密度(q)和甲醇气体进口浓度等操作参数对甲醇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气体的KGa值随β,u和q增加而增加,随甲醇气体进口浓度增大变化较小.在β=100, u=0.9 m/s, q=17.6 m~3/(m~2×h)和甲醇气体进口浓度14000 mg/m~3时,甲醇气体的吸收率为97%,KGa达27 s~(-1)以上,是挡板填料逆流旋转床的1.1~3.9倍,是挡板填料错流旋转床的2~7.7倍,表明分层填料错流旋转床可有效减小气膜控制为主的传质阻力.当甲醇气体入口浓度稳定时,在u大、q小的情况下,β对甲醇气体的KGa影响较大,有效强化了吸收甲醇过程中的传质效率.分层填料错流旋转床中u达1 m/s,是挡板填料错流旋转床中的3~12倍.(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陆佳冬,王广全,唐迪,耿康生,郑斌[6](2018)在《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压降分析及气相流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折流式旋转床压降高、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超重力旋转床设备——径向叶片式旋转床。首先,对该旋转床的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建模,并利用水-空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气量、转速和液量探究了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压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降随气量、转速和液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气量和转速的增加,液量对压降的贡献逐渐减小。压降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相对偏差基本在10%以内,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压降。另外,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的模拟获得了旋转床内气相流场和压力分布的结果,发现转子内压降是总压降的主要部分;气体进入转子后会因叶片作用使得周向速度变大,并在转子外缘处达到最大值;气体的进口流速将会影响旋转床内的气相分布。利用实验数据对CFD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两者的相对偏差在10%左右。(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闫俊娟[7](2018)在《多级同心圆筒—旋转床中Ti/RuO_2-IrO_2-SnO_2降解含酚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催化氧化技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但该技术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真正投入工业应用中,原因在于其工业化使用程度偏低,电极材料性能不稳定。基于这样的认识,稳定性能好、催化活性高的电极材料成为改善该技术在废水处理效果领域追求的热点。同时,电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附着于电极表面的气泡会引起槽电压升高,电极形状及结构布局不合理会引起电极间物质传递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消除或减缓气泡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强化电极间液相物质传递速率成为追求的目标。因此,电极材料的选用、电极形状及结构布局的设计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论文选用催化活性强、稳定性能好、析氧电位高的Ti/RuO_2-Ir O_2-SnO_2电极作为阳极,不锈钢作为阴极,多级同心圆筒-旋转床(Multistage Concentric Cylinder-Rotating Bed,MCC-RB)电催化反应装置营造的超重力场作为反应环境,对电催化氧化降解苯酚进行了实验探究,以期为实现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所选阳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在线检测研究。通过叁电极体系考察了各因素对苯酚氧化峰电流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分析表明:在适宜操作条件下,Ti/RuO_2-Ir O_2-SnO_2阳极上发生的反应主要受扩散步骤控制,且较常规重力场中反应的极化电流提高了16%,极化电位降低了9.6%,极化电阻减小了84.9%。即该阳极在MCC-RB装置中可一定程度上增大反应的极化电流,降低极化电压和超电势,减小极化电阻,从而达到降低能耗,加快传质速率的目的。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MCC-RB中苯酚在Ti/RuO_2-IrO_2-SnO_2阳极上的降解历程:首先羟基自由基攻击苯环,生成对苯二酚及对苯醌,接着共轭体系发生断键并开环,生成顺、反丁烯二酸,并进一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丁二酸等物质,最后矿化为CO_2和H_2O。最后,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反应过程的工艺参数,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降解初始浓度为500 mg/L的6 L模拟苯酚溶液,需要的电流密度为35 m A/cm~2、液体循环流量为48 L/h、超重力因子为20、氯化钠浓度为8.5 g/L、pH值为6.5时,反应100 min,苯酚去除率可达99.7%,较常规重力场中提高了10.4%左右。此外,比较了超常规重力场中TOC、COD去除率。结果表明:超重力场较常规重力场中TOC去除率提高了8.4%,COD去除率提高了14%,进一步证明了超重力场对反应传质过程的强化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超重力场中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线性拟合。研究表明:该反应过程在超重力场中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发现超重力场可以加快反应降解速率,但不会改变反应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6-05)

陆佳冬[8](2018)在《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重力旋转床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取代重力,从而强化多相流之间叁传一反过程的新型化工设备,现已被应用于精馏、萃取、吸收等化工过程之中。本文根据折流式旋转床(RZB)和离心式流体输送机械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超重力设备—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其核心部件为一装有若干径向叶片的圆盘,叶片在圆盘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每块叶片上开有数组小孔,使液体可以在转子内被不断分散。本文首先通过拍摄技术以及CFD模拟,对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内气液两相的流动进行了研究。再分别以水-空气和MEA-CO_2为体系,考察了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压降、有效功耗以及传质性能,并建立了半经验半理论的压降模型和有效功耗模型。最后将其性能与折流式旋转床、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进行了对比。由CFD模拟和拍摄结果可知:提高转速有利于叶片对液体的分散;在高转速和低液量下,叶片上液膜的厚度更薄;液体在转子内缘处的分布能力较弱,部分液体会沿径向直接通过转子最内处的小孔而未被分散,造成液体被分散次数减少;转子内压降是总压降的主要部分;气体的进口流速会影响旋转床内的气相分布。通过对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压降和有效功耗的研究得到,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压降随转速、表观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有效功耗随转速和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压降模型和有效功耗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均在10%以内,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压降和有效功耗。传质实验结果表明,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理论塔板数随转速和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叁种旋转床中,折流式旋转床的传质性能最好,且在达到相同传质效果时消耗的有效功耗更少;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的每块理论塔板压降最小;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传质性能则低于其它两者。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CFD模拟,了解了径向叶片式旋转床的流体力学性能,传质性能和有效功耗,为其转子结构的改进以及未来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魏征[9](2018)在《旋转床气基直接还原赤铁矿粉特性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高品位铁矿石资源储量下降和日趋严厉的环保政策给高炉炼铁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储量丰富的低品位褐铁矿为原料,利用污染小、能耗低和短流程的直接还原工艺生产直接还原铁成为我国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针对目前缺少褐铁矿气基直接还原的相关实验研究,本文以褐铁矿澳大利亚PB粉为原料,在自主研制的旋转床内首先考察了还原温度、时间和还原气组成等因素对矿粉还原和碳沉积行为的影响,其次分析了矿粉还原过程中的颗粒物相组成、结构和形貌的转变过程,探究了致密铁层和丝状碳的形成和生长机理,最后对不同温度范围和还原气氛下的矿粉还原动力学进行了模型拟合和参数计算。经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褐铁矿澳大利亚PB粉的基本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多孔赤铁矿粉制备过程中褐铁矿粉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褐铁矿在500℃下焙烧后比表面积由5.69 m~2/g增加到赤铁矿的24.82 m~2/g;焙烧作用使得褐铁矿内部的大孔结构转变为赤铁矿内部分布更加均匀的中孔结构及少量微孔;FeOOH全部脱水转变为Fe_2O_3。2、在气基直接还原过程中,还原气流量、矿粉粒径、还原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都对矿粉还原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矿粉还原度随还原气流量的增加或矿粉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矿粉还原过程中最佳还原气流速和粒径范围分别为200 mL/min和44~89μm。3、在50%H_2-N_2还原气氛下,温度从700℃升高到850℃时,产物颗粒表面的铁氧化颗粒逐渐转变为直径达2μm的金属铁颗粒。900℃时随还原时间延长,还原初期颗粒表面形成的大量粒径范围为0.15~0.6μm之间的类球状铁氧化物颗粒也是被逐渐还原为金属铁颗粒,并且这些金属铁颗粒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以降低表面能。此外,FeO颗粒外围形成的致密铁层导致FeO颗粒中的O原子从Fe O/Fe界面扩散到Fe/还原气界面与还原气接触,使得在反应后期O原子的固态扩散成为限制性环节。4、在750℃和纯CO气氛条件下,矿粉还原度在反应前期迅速增加到反应60 min时的51.89%,后又迅速降低到120 min时的21.53%。产物中Fe_3C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多后减小,还原时间达到60 min时产物中出现石墨型游离碳。5、上述条件下还原60 min时产物颗粒表面非常粗糙,且部分产物颗粒表面上有细小的丝状碳生成;还原延长到90和120 min时颗粒表面非常松软,且有部分颗粒完全破裂,丝状碳消失。对于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的丝状碳的形成和消失、Fe_3C和石墨碳含量变化及产物颗粒破裂现象,本文提出如下反应机理,该机理分为8步:(1)产物颗粒表面形成Fe层;(2)铁层表面发生CO的分解和渗碳及随后Fe_3C的成核和长大;(3)石墨在Fe_3C层表面沉积;(4)Fe_3C分解生成的Fe原子在石墨层表面聚集形成金属铁颗粒;(5)石墨与金属铁颗粒发生渗碳反应形成催化颗粒;(6)催化颗粒催化CO分解导致丝状碳生长;(7)产物颗粒发生破裂导致丝状碳消失;(8)产物颗粒内部的金属铁颗粒表面重复步骤(2)~(4)。6、750℃时在反应约14 min前纯CO气氛下的矿粉还原度大于25%H_2-CO气氛下的还原度,超过此时间则相反。这是由于在反应初期25%H_2-CO混合气中的H_2一是还原FeO得到金属Fe,Fe催化CO分解成沉积碳;二是与CO反应得到石墨型游离碳,两个碳源的存在使得反应初期产物中碳含量较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自由碳进入和沉积在颗粒内部大量的纳米级的孔道上并参与还原反应,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降低了产物中的碳含量。在50%H_2-CO还原气氛下,各还原温度和时间下的产物颗粒均呈椭球状。在850和900℃下反应后期,金属铁颗粒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烧结。7、在模拟COG气氛下,750~900℃范围内的矿粉还原过程可分为还原段和碳沉积段。在还原段内还原度随还原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900℃下还原10 min时达到最大值94.69%。在碳沉积段内还原度逐渐降低,并且碳沉积速率由750℃时的0.0712 g/min增加到900℃时的0.7024 g/min。8、800℃时随时间的延长,颗粒表面的铁氧化物颗粒转变为大量块状Fe_3C,而900℃时颗粒表面新生成的金属铁的直径由不到0.5μm增加1.5μm。900℃下还原30 min时颗粒表面的沉积碳主要以多孔状结构和簇状结构两种形式存在。9、模型拟合和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700~900℃范围内,50%H_2-N_2气氛、50%CO-N_2气氛、50%H_2-CO气氛和模拟COG气氛下的矿粉还原动力学模型分别为一阶反应模型(g(α)=-ln(1-α))、二维扩散模型(g(α)=α+(1-α)ln(1-α))、叁维扩散模型(g(α)=[1-(1-α)~(1/3)]~2)及一维扩散/叁维界面反应混合控制模型(g(α)=α~2+1-(1-α)~(1/3)),反应活化能分别为51.01、104.4、59.88和50.79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24.12、199.1、8.134和29.76 min~(-1)。(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曾小涛[10](2018)在《旋转床醇胺吸收法分离沼气中CO_2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气是一种常见的清洁能源,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应用广泛。但是沼气中的气体组成中包含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由于这些二氧化碳的存在,降低了沼气的热值,使得沼气的品质下降。提纯后的沼气可直接用于车用燃气,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提纯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提纯方法包括水洗脱除法,低温分馏法,膜分离法,热碱法,但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为了解决沼气提纯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旋转填料床提纯设备,并进行相应的试验,主要研究了醇胺化学吸收法,使用不同的吸收剂,包括MEA(一乙醇胺),MD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MEA混合溶液,MDEA和PZ(哌嗪)混合溶液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的提纯沼气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当前的研究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超重力旋转填料床提纯装备,使用不同的醇胺吸收剂,研究了旋转床转速,温度,吸收液浓度,操作压力,气液比,进气量等工艺参数对二氧化碳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本套装置对沼气中的CO_2脱除有很好的效果,转速适中,中温,低压,吸收液浓度越高,气液比越小,进气量越小,旋转床装置对CO_2的脱除能力越好。(2)使用MEA和MDEA单独脱除沼气中的CO_2时,在吸收液浓度为0.6mol/L,温度为55℃,操作压力为0.4Mpa,气液比为20,进气量为150L/h时对CO_2的脱除率最高,MEA作为吸收液时,旋转床转速为1000r/min,吸收效果最好,而MDEA作为吸收液,在转速为900r/min时脱除效果最好。MEA吸收液的脱除效果要好于MDEA,使用MEA进行CO_2脱除时,出口气体中的CO_2浓度能降低到3%以下,达到了车用燃气的标准,而使用MDEA进行脱除时,出口气体的CO_2浓度在10%左右,无法达到要求。MDEA不能单独用来脱除CO_2。(3)使用MEA和PZ活化MDEA后,混合醇胺溶液对CO_2的脱除效果相比于单独使用MDEA,有了很多的提升,出口气体中的CO_2浓度降低到了 1%以下,脱除率提高到98%以上,说明活化MDEA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MDEA+PZ体系在吸收效果上和再生能力上都略好于MDEA+MEA体系。不同试验操作参数对混合醇胺的CO_2脱除效果与单一醇胺类似,随着旋转床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900r/min时达到最大。随着吸收液浓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总胺浓度为0.6mol/L和操作压力为0.4Mpa时吸收效果最好,随着进气量的增大和气液比的升高,CO_2脱除率降低,进气量为150L/h,气液比为20时,CO_2脱除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脱除率逐渐增大,增大的幅度不断变小,在45℃时吸收率最高,温度超过45℃后,吸收率开始下降。(4)对醇胺吸收液进行再生试验,再生后的吸收液对CO_2的脱除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下降,再生能力依次是MDEA+PZ>MDEA+MEA>MDEA>MEA。(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旋转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中采用乙醇胺-二氧化碳物系的化学吸收,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模型,研究了表观气速、液体喷淋密度和转速对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将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与折流式旋转床和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液体喷淋密度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条件下,折流式旋转床的传质性能最好,但功耗和压降比较大;填料叶片复合式旋转床的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压降和有效功耗都稍大于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差,但功耗和压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床论文参考文献

[1].段姗姗.多层填料错流旋转床钠碱法深度脱硫及传质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9

[2].郑斌,王广全,陆佳冬,张启亮,蔡杨其.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传质性能研究[J].石油化工.2019

[3].王辰宇,刘玉杰,高雪颖,初广文,陈建峰.应用CFD方法分析球填料旋转床内气相流动特征[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4].杜少春.旋转床干馏炉配套的干熄焦装置应用实践[J].冶金能源.2018

[5].杜杰,袁志国,梁鹏飞,段珊珊,李航天.分层填料错流旋转床吸收甲醇气体的传质性能[J].过程工程学报.2018

[6].陆佳冬,王广全,唐迪,耿康生,郑斌.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压降分析及气相流场模拟[J].化工进展.2018

[7].闫俊娟.多级同心圆筒—旋转床中Ti/RuO_2-IrO_2-SnO_2降解含酚废水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陆佳冬.新型径向叶片式旋转床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9].魏征.旋转床气基直接还原赤铁矿粉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10].曾小涛.旋转床醇胺吸收法分离沼气中CO_2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热球风速仪Fig.6.6Hotballwindveloci...旋转床转速对理论板数的影响一2(a)多层折流式旋转床外形图泄漏率对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下降百分率的...旋转床转速对干床气相压降的影响8 并流旋转床压降数值模拟与实验

标签:;  ;  ;  ;  ;  ;  ;  

旋转床论文_段姗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