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组织路由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由,算法,组织,互联网,子网,按需,方式。
自组织路由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峰,刘兴贵[1](2014)在《容迟网络中基于信任蚁群的自组织路由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移动节点间的相遇机会的不确定性,容迟网络采用机会转发机制完成分组的转发。这一机制要求节点以自愿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消息转发。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节点表现出自私行为。针对节点的自私行为,提出了基于信任蚁群的自组织路由算法TrACO(Trust Ant Clone Optimization)。该算法利用蚁群算法基于群空间的搜索能力和快速的自适应学习特性,能够适应容迟网络动态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最后对TrACO进行性能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TrACO能够在较低的消息冗余度和丢弃数下获得较高的分组转发率和较低的消息传输时延,表现出较强的挫败节点自私行为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杨冉钦[2](2014)在《大规模无线网络自组织路由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由一组无线移动节点组成,它是不需要依靠固定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就可以迅速组网以供使用的网络体系。MANET通常是无中心、自组织的对等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平等,既可以作移动终端收发报文,也可以作为路由器转发报文,所以网络具有很强的抗毁性;此外,节点还能够任意地加入和退出网络。MANET之前已经在军事领域和灾难救援等民用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商业领域的使用也呈上升趋势。本论文研究大规模的移动Ad Hoc网络中的高效路由协议。移动Ad Hoc网络往往具有较高的移动性,节点间链路不稳定且拓扑结构变化快。本论文拟设计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能够在维持良好的路由功能前提下,有效地减小网络的开销。为此,本文将主要工作集中在网络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骨干子网的朦胧视觉链路状态(Virtual Backbone-based Hazy Sighted Link State,VB-HSLS)路由算法。朦胧视觉路由算法是主动式路由算法,该算法根据控制消息发送范围调整控制消息发送的频率,它更关心的是节点周围的拓扑变化,从而增强了对网络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减少路由开销。用基于节点连通性的骨干选举算法为网络选取骨干节点和维护骨干子网,将控制报文的转发限制在骨干子网内,在不影响路由性能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降低协议开销。所提算法提高了路由控制报文的转发效率,避免了冗余的转发,提高了算法的可扩展性,使得路由协议更加适用于大规模的移动Ad Hoc网络。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本文基于OPNET仿真软件,实现了基于虚拟骨干网的朦胧视觉路由协议,并对其路由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在OPNET软件中对HSLS进行了实现。然后,通过修改邻居节点模型和HELLO报文格式,并加入虚拟骨干网表,在网络中选举骨干节点,构成虚拟骨干子网。进而,通过改进链路状态更新(Link State Update,LSU)报文转发机制,将HSLS协议与骨干子网有机地结合,形成了VB-HSLS协议。最后,设计了多种网络场景,通过仿真与结果收集,比较了不同节点密度、不同移动速率下,VB-HSLS路由算法、HSLS路由算法和DLS路由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适用于大规模移动Ad Hoc网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5-13)
刘玉秀[3](2013)在《车载移动环境下的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载自组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 VANET)通信能力占据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智能交通系统整体运作性能。相对于一般的Ad Hoc网络来说,车载自组网拥有:移动速度快、网络拓扑变化快、在单个通信周期内,节点运动方向稳定等特点。由于以上的节点运动特征,一般的Ad Hoc路由不再适用于车载自组网中,需要根据其运动特点,利用相关信息,研发出专门适用于车载自组网中的路由算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交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VANET中的路由技术,对现有的路由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典型路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详细分析AODV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AODV的改进算法:基于地理位置的AODV (Geography based AODV, G-AODV)算法。在AODV的基础上,G-AODV主要有两大改进:(1) HELLO周期的改进。HELLO周期会根据周围强邻居节点个数和分布情况而调整。当周围的强邻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分布广泛的时候,HELLO周期适当延长,直到最大值;反之如果发现周围强邻居不够用,需要借助弱邻居才能建立路由的时候,HELLO周期立刻降到最低。通过这个调整策略,G-AODV算法可以在满足节点及时发现邻居节点状况的情况下,节省网络流量。(2)路由选择的改进。在G-AODV中,路由寻找可以找到多条路由,按照稳定性、路径长短等因素选出主路由和备用路由。在算法中,路由的下一跳尽量选择强邻居的方法来实现稳定性,同时,路由的下一跳尽量选择位于源节点和目的节点连线中间的节点的方法来实现路径较短。最后,本次研究使用NS2仿真工具仿真G-AODV算法,利用专门的VANET网络节点移动模型仿真器VanetMobiSim产生节点移动场景。利用这个场景文件,本文在NS2上,对AODV和G-AODV都进行了仿真比较,并分析和比较了二者的跳数、端到端延迟、开销、丢包率等性能。仿真结果表明,G-AODV具有“开销较低、先稳后快、稳中求快”的特点。在开销和丢包率上,G-AODV都优于AODV,在路径较长的情况下,G-AODV选出的路由会有较低的端到端延迟和较少的跳数。因此,G-AODV充分考虑到了、VANET的特征,充分利用了VANET中的可用信息,更加适用于VANET网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刘衍珩,张婧,王健[4](2012)在《TrANTHOCNET:信任性蚁群自组织路由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自组网依靠多点协作完成路由任务,可信的路由协议需要节点之间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但大多数信任路由模型只追求路由的信任性而忽略了健壮性.本文基于ANTHOCNET算法,设计了兼顾信任性和健壮性的TrANTHOCNET算法.引入模糊Petri网的形式化推理算法处理节点之间的不确定关系,并利用位置信息对信息素实时更新以提高路由健壮性.实验结果表明TrANTHOCNET较ANTHOCNET、AODV和T-AODV均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恶意节点攻击的能力,在路由性能方面也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杨甫,肖前香[5](2006)在《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是一种按需方式的分布式路由算法,它把网络路由的自组织和移动用户位置管理两种独立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在网络自组织时算法对网络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路由算法的效率。论文介绍了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络的系统体系结构以及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自组织算法,详细描述了我们设计使用的一种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操作与设计。(本文来源于《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期刊2006年06期)
李馨[6](2006)在《基于MANET的信息传输分系统中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信息传输分系统研制,主要研究数字化部队先期技术应用系统内野战信息传输分系统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为了适应部队的分级编制,信息传输分系统采用叁层组网结构,每一层由若干个(顶级网络只有一个)无线自组织子网组成。子网中每个通信节点除了无线接口外,还具备有线以太网接口,可以下连一个有线子网。对于分层自组织网来说,既有子网内的自组织路由算法,又有层间的自组织路由算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基于MANET的信息传输分系统中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本课题设计的无线自组织网中,每个子网内部沿用“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实验系统研制”课题研究的成果——基于核心树路由协议(KTRP)的树型拓扑技术。但是由于KTRP是采用无线路由器和无线主机形成的两层网络结构,因此需要根据课题中设计的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属性对其做出适当的修改。此外,如何利用子网的核心树结构,实现层间的自组织和路由是本自组织路由算法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MANET自组织路由协议;然后针对本信息传输分系统的网络结构,详细分析了基于KTRP的子网内部以及相邻层间的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包括对多个关键节点的选取、为适应本课题子网内路由通信而对KTRP做出的主要算法更改、相邻层间接入互连的流程、自组织路由算法中涉及的主要报文格式和表,并且举例说明了IP选路算法;最后对所设计的自组织路由算法进行了仿真,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王泳[7](2003)在《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络是结合了自组织网络的组网和移动蜂窝通信系统中移动用户管理的特点的网络体系结构。这种结构的网络即具有自组织网络的组网灵活而方便的特点,同时也使得移动用户的接入变得更容易。在这一体系结构中,路由技术是能否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络而设计的按需组织路由算法,它可以针对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络的特点完成网路路由自组织和移动用户位置管理等路由功能。本文从整体的角度介绍了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络的系统体系结构,为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提供了全局的视野,然后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自组织算法做了简单综述,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设计思路和经验,对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顾名思义,是一种按需方式的算法,减少了在网络自组织时算法对网络资源的消耗。同时它把负责网络路由的自组织和移动用户位置管理两种独立的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路由算法的效率。本文详细描述了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操作与设计,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3-03-01)
自组织路由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由一组无线移动节点组成,它是不需要依靠固定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就可以迅速组网以供使用的网络体系。MANET通常是无中心、自组织的对等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平等,既可以作移动终端收发报文,也可以作为路由器转发报文,所以网络具有很强的抗毁性;此外,节点还能够任意地加入和退出网络。MANET之前已经在军事领域和灾难救援等民用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商业领域的使用也呈上升趋势。本论文研究大规模的移动Ad Hoc网络中的高效路由协议。移动Ad Hoc网络往往具有较高的移动性,节点间链路不稳定且拓扑结构变化快。本论文拟设计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能够在维持良好的路由功能前提下,有效地减小网络的开销。为此,本文将主要工作集中在网络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骨干子网的朦胧视觉链路状态(Virtual Backbone-based Hazy Sighted Link State,VB-HSLS)路由算法。朦胧视觉路由算法是主动式路由算法,该算法根据控制消息发送范围调整控制消息发送的频率,它更关心的是节点周围的拓扑变化,从而增强了对网络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减少路由开销。用基于节点连通性的骨干选举算法为网络选取骨干节点和维护骨干子网,将控制报文的转发限制在骨干子网内,在不影响路由性能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降低协议开销。所提算法提高了路由控制报文的转发效率,避免了冗余的转发,提高了算法的可扩展性,使得路由协议更加适用于大规模的移动Ad Hoc网络。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本文基于OPNET仿真软件,实现了基于虚拟骨干网的朦胧视觉路由协议,并对其路由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在OPNET软件中对HSLS进行了实现。然后,通过修改邻居节点模型和HELLO报文格式,并加入虚拟骨干网表,在网络中选举骨干节点,构成虚拟骨干子网。进而,通过改进链路状态更新(Link State Update,LSU)报文转发机制,将HSLS协议与骨干子网有机地结合,形成了VB-HSLS协议。最后,设计了多种网络场景,通过仿真与结果收集,比较了不同节点密度、不同移动速率下,VB-HSLS路由算法、HSLS路由算法和DLS路由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适用于大规模移动Ad Hoc网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组织路由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1].胡海峰,刘兴贵.容迟网络中基于信任蚁群的自组织路由算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杨冉钦.大规模无线网络自组织路由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刘玉秀.车载移动环境下的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刘衍珩,张婧,王健.TrANTHOCNET:信任性蚁群自组织路由算法[J].电子学报.2012
[5].杨甫,肖前香.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
[6].李馨.基于MANET的信息传输分系统中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6
[7].王泳.按需自组织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