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猷波福建省宁化第二中学365413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课堂往往有“老师讲课我睡觉”的不良场面,结果老师生气,学生不理。如何才能老师不生气,同时又有课堂效率?本文着眼于“教”和“学”,从形象思维着手,寻求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情趣,创设多种语文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发趣味而乐于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穿插典故激发兴趣
常听语文老师课后感叹不止,因学生的不认真听课而生气。笔者再三探究,经多次尝试,摸索出合适的课堂新教法,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简单点,就是让学生“生趣”。说白点,即从形象思维着手,减少语文课堂知识灌输的枯燥性,避免教学模式的单调性;相反,创设相关的知识环境,引导理解课文内容情节,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法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听课兴趣。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若能紧扣教学内容,适时恰当地加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有实际韵味的事例,给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跟生活联系是多么的密切,生活中多少事情要用到语文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上《背影》这一课时,对某些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加深理解来感悟朱自清语言描述的精妙。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动词“攀、缩、倾”,表明父亲因肥胖又年迈等造成行动上的吃力和困难,同时也是父亲爱子深情的流露。可是学生对这些动词的理解却并不深刻,感悟不到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例子来引导他们作具体的感受:“想想你爬树或体育课爬杆时的情景,你是怎么做的呢?先后是怎么样的动作呢?”很多学生兴奋了,纷纷抢着说,需要先两手努力在上面抓稳(攀),两脚再往上抬并夹紧树或杆(缩)。个别学生甚至站起来做动作示范。这样,学生领悟到动词“攀”和“缩”的巧妙。我又引导他们回味体育课做“引体向上”的动作:有些同学做到体力不支时,会力往一边使让一只肩先上,就出现类似文中父亲那“倾”的一幕。不少同学当场也做了做吃力“倾”向一边的动作,结果体会到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多么的费劲,从而领悟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至此很多学生露出了会意的微笑。
不过,这种情境的设置要把握个“度”,就是不能超乎学生的想象,问题不能提得太难超过学生的思维层次,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且浪费时间和精力。应该使问题设置处于“跳一跳、摘得到”的临界状态,逐步诱导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并思考后自然解疑,之后体会到一种豁然开释感和成功感。
法二:引导角色扮演,增添课堂情趣。
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传统上由教师执行的职能逐渐转交给学生轮流扮演某一职能的角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乎全部角色,还可扮演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来深刻理解课文。方法想过去简单,很多教师也试过,主要运用于小说等多人物活动的朗读教学中。但往往把握不好效果不佳。其实角色扮演远不限于朗读教学,大可用于其他教学。归纳起来,本人大致分以下角色类别教学:
1、讲解员
讲解课文(文段)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讲解文章片段阅读的方法,讲解作文题目的分析思路,讲解试题解答的一般思路,等等。这一角色,适于分配给能力较强的优生。通过优生的讲解,一方面强化了优生的能力,另一面则给中等生作榜样、刺激其潜能量,同时又为其他同学解答了基本的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2、演示员
对文中人物或拟人化事物进行社会化、舞台性的表演。这就是某些教师狭隘理解的“角色扮演”,被许多教师普遍运用于朗读教学中。当然,这一新法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调动起积极性。但要注意,这一教学法同样要注意“度”的把握,角色扮演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适度引导并适可而止才是关键,角色扮演过后的宗旨仍要回到语文教学这一中心来。切忌上成艺术表演课,否则就有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还浪费课堂时间。我的原则是,让学生课外分工角色并全文试演,课堂上只是精彩片段演示。这样,不管是课外还是课堂,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
3、评论员
要求就上述讲解员或演示员的言行进行分析评价。即在某同学或讲解或演示或回答普通问题后,其他同学可以畅谈自己的意见,对那角色扮演作点评等等。上《孔乙已》一课时,我让不同学生朗读体味同一人物形象,曾有学生就别人读的“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作点评,说没有读出孔乙已的气势来。他示范性读了一下,有意把“排”字拉高拖长了音调,同时用手作了“排”的动作,还解释说就像熟练耍扑克牌的人摊牌一样的动作。引得全班哄笑。这一评论很大胆也很恰当,他读的语气和动作演示,是他对孔乙己穷困僚倒又要郑重其事装出有钱人的那种付钱模样的形象展示,对其他同学的理解感悟有帮助,让视听者眼前浮现出一个深受封建科举戕害的畸形人物形象。
另外,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用这种教学法,如交互修改、口头评价、互写评语等,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积极性。
4、辅导员
督促、帮助自学能力不强的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一角色的使用,我根据不同教学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运作,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学习或巩固语文基础方面的字词记忆、语段及诗词背诵、简易题目的解答等等,我让学生互相听写互相评析纠正,课内同桌帮助,课外自由组合,或有意安排基础优秀的学生检查、评定、辅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同样,阅读理解和作文也有采用这种方法,好生温故而知新,差生感觉有帮助。他们都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
实践结果表明,上述角色扮演,独立使用或综合运用,都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增添语文课堂的教学情趣,唤起差生学习语文的自信,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法三:穿插语文典故,享受生活乐趣。
寻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思考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可以纵向搜索,也可横向联系;小到家庭、学校事迹,大至社会、国际动态;知识点可以是字词运用、标点断句,也可以是句段理解、篇章写作;典故穿插或童话寓言、或幽默漫画、或实际事例等等。形式和内容不拘一格。如作文课错别字更正时,我引用了下面这则笑话:
古时有一赶考求职现场:清朝大官李鸿章的远房亲威胸无点墨,交卷时写上:“我是当朝中堂李鸿章大人的亲妻(戚)”,结果主考官批示:“不敢娶(取)”。
笑尽之余,警醒学生不要小看错别字,有些汉字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汉语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否则会闹出笑话,弄巧成拙。
臻于上述点滴教学体会,我觉得要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也不是难事,关键还是执教者不宜随便生气,而应该伺机生“趣”。日积月累,提升教师自身的涵养,则不生气;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