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EA膨胀剂及LMS-1型缓凝减水剂在大体积砼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洋[1](2019)在《膨胀体扩底桩的抗拔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扩底桩作为一种较新的桩基础形式,是对传统桩基础的一种改进。通过对桩端直径的人为扩大,从而实现牺牲一部分桩身摩擦力来提高桩端承载力。这样扩底桩相对于传统灌注桩就有加固软弱下卧层效果好、施工后沉降小、承载抗拔性能好等特点。近年来扩底基础在输电线路基础结构、高层软弱下卧层基础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现有的扩底桩形式还存在着施工复杂、成本高、施工周期长、噪音粉尘污染大等特点。而对于扩底桩基础的研究现在大多停留在数值模拟和模拟实验研究阶段,针对这些情况本文自行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扩底桩形式及施工方法,并在实际环境中对这种扩底桩基础进行了抗拔性能的实验研究。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1)介绍了国内外扩底桩基础的发展进程,以及现有的扩底桩基础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扩底抗拔桩进行了深入阐述。(2)实验探索了静态膨胀剂用于这种新型扩底桩基础的可行性,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探索静态膨胀剂的基本组成、膨胀率、反应后生成的产物、以及和硅酸盐水泥互掺情况下的反应情况。并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总结改进,为之后在土体中的实验做准备。(3)通过之前对静态膨胀剂的探索实验结论,设计在土体中的扩底桩实验,并主要针对扩底桩的抗拔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束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到结论。(4)另外针对这种新型的扩底桩基础的桩外侧保护层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不同配合比、不同外加剂条件下的凝结时间、强度、微观形貌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更适合这种新型扩底桩基础的保护层组成,为今后的工作做铺垫。
戴炜[2](2012)在《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自密实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一种,它具有流动性好,抗离析性强和高填充性的性能。它是随着矿物掺合料技术和外加剂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堤防建设中涵管、涵闸的封堵和结构加固中加大截面加固及置换加固,均对混凝土的膨胀性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对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和膨胀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采用本地原材料,进行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成功配制出水利工程封堵用的C30和结构加固工程中使用的C65膨胀自密实混凝土。(2)通过对不同膨胀剂掺量、硅灰用量、粉煤灰掺量及砂率大小对混凝土膨胀性能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系统地研究了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膨胀性能。(3)研究发现随着膨胀剂用量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膨胀率随之增加,但UEA膨胀剂掺量小于8%时,起不到补偿收缩的作用。(4)随着粉煤灰和硅灰用量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的膨胀率随之减小。硅灰的影响相对粉煤灰较小,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不考虑硅灰对膨胀性能的影响;粉煤灰的用量在10%较为合适。(5)砂率的增大也会导致膨胀率的减小。为保证混凝土的膨胀性能,在能满足自流密实混凝土的其他性能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较小的砂率。(6)根据本文试验的结果,将C30和C65的膨胀自流密实混凝土分别应用于某码头自排涵闸的封堵和长沙某商住楼构造柱和剪力墙的加大截面加固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如峰[3](2010)在《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大型工矿企业的发展,各种采用超长、超宽混凝土结构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超长、超宽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长、混凝土量大,施工过程中因干缩和冷缩容易出现结构裂缝。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采用膨胀剂或膨胀水泥配制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是解决混凝土材料裂渗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无缝设计和施工新方法,可以实现超长混凝土结构取消后浇带或不设缝目的,不但大大缩短工期,而且防水和抗震好。本文以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薄壁储水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为背景,目的是研究解决超长薄壁储水混凝土结构的取消后浇带、工作性能、强度及耐久性等在设计、施工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薄壁储水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膨胀剂及补偿收缩混凝土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常用膨胀剂的特点和不足,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比较选择了双膨胀源的膨胀剂HEA。同时,选择确定了4个强度级别、共12组补偿收缩混凝土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膨胀剂掺量对补偿收缩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扩展度、含气量、表观密度的影响规律,以保证补偿收缩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膨胀剂掺量对限制膨胀率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并分析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进行了膨胀剂的不同掺量下,养护龄期、水胶比对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以保证超长薄壁储水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级别;进行了在膨胀剂的不同掺量下,养护龄期,水胶比对抗渗透能力、抗冻融能力、抗碳化能力等耐久性能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论证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薄壁储水混凝土结构应用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原理及技术,及其可行性,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明确补偿收缩混凝土在超长结构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将为超长、超宽储水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及其规范制定提供较为充分的重要依据,对类似工程实际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测世[4](2010)在《高性能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其自身的优越性,成功的解决了拱桥发展中的施工吊装和跨径两大难题,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等原因,管内混凝土和钢管间极易形成脱空,从而严重影响结构的受力和承载能力。钢管混凝土拱桥脱空问题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钢管内灌注高性能膨胀混凝土(HPEC)来解决脱空问题是近年来许多桥梁建设者所关注的,但是,要得到满足施工要求的配合比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既不经济也浪费时间。研究一种简单实用,且切实可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本文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编号:2006 318 814 22)——《自预应力钢管混凝土开发应用试验研究》为依托,采用科学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全计算”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VBA开发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高性能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系统。旨在减少配合比设计过程的工作量,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该系统在给定设计强度、水泥强度等参数后,可准确计算出一组配合比,并绘出各组成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图;亦可查看与计算水胶比相差一定误差范围的国内已建钢管混凝土拱桥配合比数据;系统推荐配合比与50座已建桥梁配合比数据较为吻合,说明该系统的正确性;另外,通过对50座已建桥梁配合比数据的分析,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拱桥合理配合比参数;最后,就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出了几点设想。
黄跃明[5](2009)在《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混凝土是近期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水、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在实际工程中,外加剂能使高性能混凝土对下列性能有重点的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经济性。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道路工程、桥梁、大体积混凝土以及暴露在严酷环境中的建筑结构等。
蒋爱玲[6](2007)在《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研制》文中提出在我国,锚喷支护是煤矿井下工程的一项重要的支护技术,具有施工简单,支护速度快,经济等优点。回弹量大,粉尘浓度高是目前国内喷射混凝土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喷射混凝土中掺入混凝土外加剂,不仅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节约水泥用量,降低材料消耗,而且能显着减少产尘量,降低回弹率。本文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基体,研究了四种类型的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藉由水泥净浆凝结时间和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测试,描述了各外加剂组分在水泥水化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在降低回弹率和粉尘浓度方面的贡献。通过现场试验优选出膨润土型外加剂作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分析各组分掺量、温度、水灰比和水泥品种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并辅以SEM、IP等微观测试手段,探讨了新型外加剂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其对降低回弹和粉尘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灰比0.4的情况下,新型外加剂掺量10%时,可使水泥净浆在3min内初凝,10min内终凝,1d,3d,28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9.13MPa,17.77MPa和28.42MPa。28天的抗压强度比为91.1%,强度损失小于10%,符合国家标准对一级外加剂的要求。在济宁矿业集团公司运河煤矿和阳城煤矿两地进行的现场喷射试验证明: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对于降低锚喷粉尘浓度及降低回弹方面要优于现场目前所用的J-85速凝剂,降低粉尘浓度11.4%,降低回弹率30.5%,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外加剂,其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通过SEM和IP分析等微观测试手段,探讨了新型外加剂作用机理。添加膨润土后的水泥净浆中形成了氢键,提高了体系的粘结性,对后期强度发展有利;J-85速凝剂加速混凝土凝结的主要机理就是在碱性条件下,使铝酸盐和石膏结合,阻碍水泥颗粒周围的硫铝酸钙即钙钒石的生成,从而使水泥迅速凝结;聚丙烯酸通过改变水泥浆体中羟基的浓度从而提高水泥试块初期强度。新型外加剂的加入还能促使水泥水化过程更加彻底,通过影响钙钒石的形成从而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
张圣菊[7](2007)在《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膨胀剂在工程中主要应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和自应力混凝土,人们在配制混凝土时经常将膨胀剂与其它外加剂复合使用,而这些外加剂多为高效减水剂、缓凝剂或含有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组分的复合外加剂。高效减水剂、缓凝剂及其复合外加剂对膨胀剂效能的影响至今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人们在不甚了解膨胀剂与其它外加剂复合使用效果的情况下而盲目地设计、选用或扩大膨胀剂的应用范围,致使某些使用了膨胀剂混凝土的工程并未达到原设计的效果。鉴于此,本文对高效减水剂、缓凝剂及其复合外加剂对膨胀剂效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了三种高效减水剂、三种缓凝剂以及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复掺对掺膨胀剂胶砂试件的自由膨胀率、限制膨胀率、膨胀指数和强度的影响,得出了它们对膨胀剂膨胀效能和强度效能的影响规律。与单掺膨胀剂的标准砂浆试件相比:(1)掺入高效减水剂后,水养条件下的自由膨胀率与限制膨胀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的下降幅度最大;空养条件下早期自由膨胀率与限制膨胀率均呈下降趋势,14d~28d均表现为收缩,且收缩率均高于基准试件的收缩率,其中以萘系高效减水剂试件的收缩率增加幅度最大。(2)掺入缓凝剂后,三聚磷酸钠或葡萄糖酸钠试件的自由膨胀率,不论水养或标养均呈增大趋势,限制膨胀率均呈下降趋势;而掺糖钙胶砂试件的膨胀率两种养护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3)同时掺入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后,水养条件下的自由膨胀率及限制膨胀率均呈下降趋势,且早期下降幅度较大。空养条件下7d~14d的自由膨胀率及限制膨胀率均显着下降,而14d~28d均呈收缩状态,且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基准试件的收缩率。(4)试验所用外加剂与膨胀剂复合使用均会导致膨胀剂的28d膨胀指数增大;同流动度下均能显着提高膨胀剂砂浆试验龄期内的抗压强度。综上可知,高效减水剂、缓凝剂及其复合外加剂在一般情况下会降低膨胀剂砂浆的膨胀效能。所以工程应用中,其它外加剂与膨胀剂复合使用时应通过试验来确定其补偿收缩效果。
韩立刚,张苏娟[8](2005)在《大体积泵送抗渗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文中认为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结合泵送和防水混凝土的需要,从原材料的选择入手,采用粉煤灰与UEA膨胀剂内掺,外掺缓凝减水剂,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进行配合比的设计;并在天津港南疆煤码头翻车机房中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和礼[9](2004)在《原材料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与控制》文中指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工程单位研究的重要课题。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要在施工中采取一些具体技术措施,避免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超过25℃),所引起的混凝土表面裂缝和收缩裂缝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通过对混凝土各组分材料、质量、最佳级配、最佳配合比的选择,以提高混凝土本身抗裂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比较重视,研究的成果颇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本论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加以讨论和研究的,也就是重点研究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第二个问题,即“原材料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及控制”。本选题在互联网上用万方数据库对1997~2002年博、硕士论文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建筑科学和水利工程,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有关论文命中26篇,但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尚不多见,可见本选题具有一定新意及创新性。 本论文重点研究和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中存在的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分析和研究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形式,提出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使用材料、施工因素、使用环境及结构外力四个方面。最后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的参考资料,提出了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产生三种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的水化热、内外约束力、外界气温变化、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及混凝土施工方法及预控措施等八大因素所造成。 二、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和粗、细骨料的选择中。首先分析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成分组成、技术特性及各种含量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提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除选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外,应重点选择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和低热硅酸盐水泥。对水泥的最大掺量,提出应将水泥的用量控制在320kg/m3,最大不超过350kg/m3,否则会增加混凝土的泵送阻力和提高混凝土的水化热。在粗骨料的选择上提出要选择热膨胀系数低,极限拉伸强度高的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花岗岩等,否则会增加控制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难度;在骨料粒径
游易楚[10](2003)在《高层建筑承台大体积砼施工抗裂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福成大厦工程实例,分析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成因,总结施工抗裂具体措施。
二、UEA膨胀剂及LMS-1型缓凝减水剂在大体积砼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EA膨胀剂及LMS-1型缓凝减水剂在大体积砼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体扩底桩的抗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扩底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
1.3 静态膨胀剂及研究现状 |
1.4 混凝土保护层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实验设备及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第3章 膨胀箱的研制与改进 |
3.1 膨胀箱实验 |
3.2 膨胀箱的设计与原理分析 |
3.3 制作过程 |
第4章 扩底桩的抗拔实验 |
4.1 静态膨胀剂的膨胀机理和膨胀法 |
4.2 扩底桩的设计与施工 |
4.3 场地地质条件 |
4.4 扩底桩的膨胀性 |
4.5 扩底桩的抗拔力 |
4.6 抗拔力理论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扩底桩保护层 |
5.1 铝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复合胶砂强度研究 |
5.2 外加剂对复合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 水化产物的SEM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自密实混凝土简介 |
1.1.1 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
1.1.2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1.1.3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评价方法 |
1.1.4 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应用及发展状况 |
1.2 膨胀混凝土与膨胀剂简介 |
1.2.1 膨胀水泥与膨胀混凝土 |
1.2.2 膨胀剂 |
1.2.3 膨胀剂的膨胀性能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本文课题的提出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2章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试验方案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合料 |
2.1.3 膨胀剂 |
2.1.4 骨料 |
2.1.5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案简介 |
2.2.1 原材料对高效减水剂减水效果的影响 |
2.2.2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配制 |
2.2.3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限制膨账率试验 |
2.2.4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试验用配合比 |
第3章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 |
3.1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1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简介 |
3.1.2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
3.1.3 高性能减水剂用量的确定 |
3.1.4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初步计算配合比 |
3.2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 |
3.2.1 自密实混凝土流变参数的选择 |
3.2.2 C30、C65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配结果 |
3.2.3 试验结果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膨胀性能研究 |
4.1 膨胀剂的影响 |
4.1.1 膨胀剂作用机理 |
4.1.2 膨胀剂掺量对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影响 |
4.2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
4.3 硅灰掺量的影响 |
4.4 砂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5.1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
5.2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在穿堤构筑物封堵中的工程应用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处理方案的分析比较 |
5.2.3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封堵工艺流程 |
5.2.4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封堵效果 |
5.2.5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注意事项 |
5.3 膨胀自密实混凝土在结构加固工程的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加固方案 |
5.3.3 施工工艺 |
5.3.4 施工注意事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膨胀水泥及混凝土膨胀剂发展概况 |
1.2.1 国外膨胀水泥及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及应用 |
1.2.2 我国膨胀水泥及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及应用 |
1.3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3.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应用研究 |
1.3.2 补偿收缩混凝土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补偿收缩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膨胀剂及试验原材料的选择 |
2.1 原材料的选择 |
2.1.1 水泥 |
2.1.2 细集料 |
2.1.3 粗集料 |
2.1.4 粉煤灰 |
2.1.5 减水剂及其掺量的确定 |
2.2 膨胀剂的选择 |
2.2.1 膨胀剂类型及膨胀机理 |
2.2.2 膨胀剂掺量选择及试验配合比 |
2.2.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3.1 补偿收缩混凝土主要性能 |
3.2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机理 |
3.3 限制条件下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 |
3.4 补偿收缩混凝土试验内容 |
3.5 拌合物工作性能及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含气量和表观密度实验结果分析 |
3.5.2 坍落度及坍落度损失试验结果分析 |
3.5.3 拌合物的流动时间 |
3.6 力学性能及实验结果分析 |
3.6.1 抗压强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3.6.2 抗折强度试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3.7 耐久性及实验结果分析 |
3.7.1 抗渗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3.7.2 抗冻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
3.7.3 抗碳化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3.8 限制膨胀率及实验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4.1 实际工程应用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技术措施 |
4.1.3 配合比 |
4.1.4 施工要求 |
4.2 工程效果 |
4.3 经济效益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高性能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
1.1.1 膨胀混凝土 |
1.1.2 高性能混凝土 |
1.1.3 高性能膨胀混凝土 |
1.1.4 钢管混凝土拱桥高性能微膨胀混凝土 |
1.2 配合比设计发展历史 |
1.2.1 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面临的问题 |
1.2.2 从基于经验的设计方法向解析计算方法发展 |
1.2.3 配合比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化 |
1.2.4 最优化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的应用 |
1.2.5 专家系统的应用 |
1.2.6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和神经专家系统的提出 |
1.2.7 人工神经网络和优化算法的混合算法应用 |
1.3 钢管混凝土脱空问题与研究现状 |
1.3.1 脱空问题的提出与成因 |
1.3.2 脱空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CFST 拱桥HPEC 配合比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来源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2.1 膨胀剂及其膨胀机理 |
2.1.1 膨胀剂种类 |
2.1.2 膨胀剂膨胀机理 |
2.2 使用膨胀剂应注意的问题 |
2.2.1 现代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变化 |
2.2.2 大体积高强度补偿收缩混凝土内部的膨胀剂效能的发挥程度 |
2.2.3 钙矾石的分解温度与膨胀剂的适用范围 |
2.2.4 大体积补偿收缩混凝土结构内部延迟生成钙矾石的可能性 |
2.3 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2.3.1 初步确定水灰比 |
2.3.2 初步估算单位用水量 |
2.3.3 初步估计砂率 |
2.3.4 计算初步配合比 |
2.3.5 通过试拌调整 |
2.3.6 校核水灰比 |
2.4 HPC 配合比设计方法 |
2.4.1 HPC 配制的技术途径 |
2.4.2 HPC 配合比设计原则 |
2.4.3 HPC 配合比设计方法 |
2.5 HPEC 配合比设计方法 |
2.6 CFST 拱桥HPEC 材料组成及设计原理 |
2.6.1 CFST 拱桥HPEC 材料组成 |
2.6.2 CFST 拱桥HPEC 配合比设计原理分析 |
2.7 CFST 拱桥HPEC 配合比设计若干问题 |
2.7.1 试配强度 |
2.7.2 砂率的确定 |
2.7.3 凝结时间的确定 |
2.7.4 膨胀剂的要求 |
2.7.5 膨胀剂掺量 |
2.7.6 膨胀值的确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ST 拱桥 HPEC 配合比设计系统 |
3.1 配合比设计 |
3.1.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3.1.2 配合比设计步骤 |
3.1.3 配合比设计举例 |
3.2 设计系统实现 |
3.2.1 编制工具的选择 |
3.2.2 Excel 功能特点 |
3.2.3 VBA 的功能特点 |
3.2.4 设计系统界面 |
3.3 设计系统介绍 |
3.3.1 系统功能及特点 |
3.3.2 设计参数的输入 |
3.3.3 计算结果的输出 |
3.3.4 已建桥梁数据的查看 |
3.4 配合比参数影响分析 |
3.4.1 配制强度与水胶比的关系 |
3.4.2 配制强度与用水量的关系 |
3.4.3 配制强度与水泥用量的关系 |
3.4.4 配制强度与砂掺量的关系 |
3.4.5 配制强度与石料掺量的关系 |
3.4.6 配制强度与细粉掺量的关系 |
3.4.7 配制强度与砂率的关系 |
3.4.8 配制强度与CSP 掺量的关系 |
3.4.9 配制强度与容重的关系 |
3.4.10 用水量与砂率的关系 |
3.4.11 水胶比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 |
3.4.12 砂率与水泥强度等级关系 |
3.5 与实际工程比较 |
3.6 对CFST 拱桥HPEC 合理配合比的建议 |
3.6.1 合理水胶比 |
3.6.2 合理砂率 |
3.6.3 合理胶凝材料总量 |
3.6.4 合理膨胀剂掺量 |
3.6.5 合理减水剂掺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文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内部分钢管混凝土拱桥配合比数据调查表. |
表A1 国内部分钢管混凝土拱桥配合比选材表 |
表A2 国内部分钢管混凝土拱桥配合比设计及应用成果调查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混凝土外加剂的概述 |
2.1 外加剂的定义 |
2.2 外加剂的种类 |
2.3 外加剂的应用技术 |
2.3.1 外加剂品种的选用原则 |
2.3.2 外加剂掺量的确定原则: |
3 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 |
3.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
3.2 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外加剂 |
3.3 外加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3.3.1 外加剂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 |
3.3.2 外加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
3.3.3 外加剂在道面工程中的应用 |
3.3.4 外加剂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3.3.5 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 |
3.3.6 外加剂在其他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
4 结语 |
(6)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喷射混凝土概论 |
1.2 外加剂的分类及特点 |
1.3 外加剂作用机理综述 |
1.4 外加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原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所用的原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四种类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3.1 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应具有的特性 |
3.2 四种类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制备 |
3.3 现场施工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改进 |
4.1 外加剂各组成成分对凝结时间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研制 |
4.3 本章小结 |
5 微观测试与机理分析 |
5.1 扫描电镜(SEM) |
5.2 傅立叶红外光谱 |
5.3 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作用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7)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混凝土膨胀剂概述 |
1.1.1 混凝土膨胀剂简介 |
1.1.2 混凝土膨胀剂的分类 |
1.1.3 硫铝酸盐型膨胀剂的膨胀机理 |
1.2 混凝土膨胀剂研究概况 |
1.2.1 国外膨胀剂研究概况 |
1.2.2 国内膨胀剂研究概况 |
1.3 膨胀剂的工程应用 |
1.3.1 膨胀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
1.3.2 正确选用膨胀剂 |
1.3.3 膨胀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研究参数的选择 |
2.3.1 膨胀能 |
2.3.2 限制膨胀率 |
2.3.3 自由膨胀率 |
2.3.4 膨胀指数 |
2.3.5 强度效能 |
3 高效减水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3.1 同水灰比下高效减水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3.1.1 同水灰比下高效减水剂对掺膨胀剂胶砂膨胀效能的影响 |
3.1.2 同水灰比下高效减水剂对掺膨胀剂胶砂强度效能的影响 |
3.2 同流动度下高效减水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3.2.1 同流动度下高效减水剂对掺膨胀剂胶砂膨胀效能的影响 |
3.2.2 同流动度下高效减水剂对掺膨胀剂胶砂强度效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缓凝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4.1 缓凝剂对掺硫铝酸盐型膨胀剂胶砂膨胀效能的影响 |
4.1.1 缓凝剂对自由膨胀率的影响 |
4.1.2 缓凝剂对限制膨胀率的影响 |
4.1.3 缓凝剂对膨胀指数的影响 |
4.2 缓凝剂对掺硫铝酸盐型膨胀剂胶砂强度效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复合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5.1 同水灰比下复合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5.1.1 同水灰比下复合外加剂对掺膨胀剂胶砂膨胀效能的影响 |
5.1.2 同水灰比下复合外加剂对掺膨胀剂胶砂强度效能的影响 |
5.2 同流动度下复合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 |
5.2.1 同流动度下复合外加剂对掺膨胀剂胶砂膨胀效能的影响 |
5.2.2 同流动度下复合外加剂对掺膨胀剂胶砂强度效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及尚需深入开展的工作 |
6.1 主要结论 |
6.2 尚需深入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体积泵送抗渗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天津港南疆煤码头翻车机房底板概况 |
3 原材料的选择 |
3.1 水泥品种及用量 |
3.2 掺合料 |
3.3 外加剂 |
3.4 骨料 |
(1) 粗骨料: |
(2) 细骨料: |
4 正交试验 |
4.1 影响因素和考核指标的选择 |
4.1.1 影响因素 |
(1) 水胶比: |
(2) 粉煤灰掺量: |
(3) 膨胀剂掺量: |
4.1.2 考核指标 |
(1) 28 d抗压强度 |
(2) 渗透高度 |
(3) 28 d收缩率 |
4.2 正交表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5 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6 结论 |
(9)原材料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概述 |
1.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第二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 |
2.1 混凝土的裂缝的种类及裂缝宽度限值 |
2.1.1 混凝土的微观裂缝 |
2.1.2 混凝土的宏观裂缝 |
2.1.3 裂缝控制宽度限值 |
2.1.4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
2.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
2.2.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概念与形式 |
2.2.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
第三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水泥与骨料 |
3.1 水泥品种的选择及用量控制 |
3.1.1 水泥品种的选择 |
3.1.2 水泥品种及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
3.1.3 水泥用量的控制 |
3.2 骨料品种的选用及用量控制 |
3.2.1 粗骨料品种、粒径的选择及石子级配 |
3.2.2 细骨料的选择及级配 |
第四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 |
4.1 混凝土外加剂的概念、起源及种类 |
4.1.1 混凝土外加剂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外加剂种类 |
4.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外加剂的复合应用 |
4.2.1 高效泵送剂与混凝土膨胀剂复合应用 |
4.2.2 高效缓凝减水剂与混凝土膨胀剂的复合应用 |
4.3 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的效果分析 |
4.3.1 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降低水化热 |
4.3.2 减少水泥用量 |
4.3.3 减少用水量 |
4.3.4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 |
4.3.5 改善混凝土性能,推迟延缓水泥水化热作用 |
4.4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外加剂实例 |
4.4.1 混凝土配合比和外加剂使用情况 |
4.4.2 保温测温情况 |
第五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中使用的粉煤灰 |
5.1 粉煤灰的特性和品质要求 |
5.1.1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及品质要求 |
5.1.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及品质要求 |
5.2 粉煤灰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5.2.1 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 |
5.2.2 降低混凝土中的水化热 |
5.2.3 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
5.2.4 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
5.3 粉煤灰的最大掺量 |
5.3.1 影响粉煤灰最大掺量的因素 |
5.3.2 粉煤灰的最大掺量 |
5.3.3 大掺量粉煤灰工程实例 |
第六章 外加剂和粉煤灰掺入设计及相互影响 |
6.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外加剂掺用量设计 |
6.1.1 混凝土外加剂的掺入方法 |
6.1.2 外加剂不同掺入方法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1.3 掺不同外加剂的注意事项 |
6.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掺用量设计 |
6.2.1 粉煤灰的等量取代法 |
6.2.2 粉煤灰超量取代法 |
6.2.3 粉煤灰外加法 |
6.2.4 粉煤灰掺量的调整系数法 |
6.2.5 粉煤灰掺入量设计的比较分析 |
6.3 混凝土膨胀剂、缓凝剂、粉煤灰相互影响 |
6.3.1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水化热峰值 |
6.3.2 增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 |
6.3.3 降低混凝土的膨胀性能 |
第七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
7.1 降低骨料温度,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浇筑温度 |
7.1.1 降低骨料温度 |
7.1.2 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
7.1.3 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
7.2 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消除或降低内外约束应力 |
7.2.1 改善基础边界条件,降低外约束应力 |
7.2.2 改进结构设计,增加膨胀加强带 |
7.2.3 增设滑动层,减少基础外约束的影响 |
7.2.4 加强保温措施,减少内约束力 |
7.3 改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自身抵抗能力 |
7.3.1 合理配筋,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及极限抗拉能力 |
7.3.2 设置应力缓和沟和缓冲层 |
7.3.3 二次投料及二次振捣 |
7.4 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奖励(2001-2004) |
致谢 |
四、UEA膨胀剂及LMS-1型缓凝减水剂在大体积砼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体扩底桩的抗拔试验研究[D]. 李昊洋. 长江大学, 2019(11)
- [2]膨胀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D]. 戴炜. 湖南大学, 2012(05)
- [3]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 刘如峰.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4)
- [4]高性能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系统开发研究[D]. 孙测世.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1)
- [5]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J]. 黄跃明. 福建建筑, 2009(09)
- [6]新型喷射混凝土复合外加剂的研制[D]. 蒋爱玲.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4)
- [7]外加剂对硫铝酸盐型膨胀剂效能的影响[D]. 张圣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8]大体积泵送抗渗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J]. 韩立刚,张苏娟. 中国港湾建设, 2005(01)
- [9]原材料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与控制[D]. 杨和礼. 武汉大学, 2004(11)
- [10]高层建筑承台大体积砼施工抗裂技术应用[J]. 游易楚. 福建建材,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