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儿科诊室665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97例0-5岁夏季小儿腹泻病临床分析,探讨夏季小儿腹泻病的发病特点、分布及治疗措施。方法:将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在我院门诊就诊并登记在册的0-5岁腹泻病患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0-5岁腹泻病患儿97人,男性54人,占55.67%,女性43人,占44.43%。非感染性腹泻病82例,感染性腹泻病15例。城乡分布呈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组病例无年龄差异(p>0.05),城乡就诊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以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和肠粘膜保护剂治疗为主,根据脱水情况,选择正确的补液方法。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夏季小儿腹泻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176-02
小儿腹泻病是我院儿科门诊常见多发病,对婴幼儿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故有必要对其发病特点、分布状况及诊疗措施进一步探讨。
1临床资料
1.1对象及方法
将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在我院门诊就诊并登记在册的0-5岁腹泻病患儿进行统计学处理。
1.2诊断依据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诊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年(第13卷)第6期),结合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分为感染性腹泻病和非感染性腹泻病两大类。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我科门诊诊治的97例患儿,其中:男性54人,女性43人,年龄最小35天,病程最短1天,最长41天。
各年龄组发病情况构成比见表1,城乡分布情况见表2
表197例0-5岁小儿腹泻病年龄构成比
X2=12.033349n=1p<0.05
2.2临床表现
82例非感染性腹泻病中有20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5℃,12例出现呕吐伴中度脱水,大便性状为黄色和墨绿色稀水样便,部分伴有少量粘液。大便镜检发现未消化食物和脂肪球,部分有白细胞0-1/HP,红细胞0-1/HP,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22天。15例感染性感染性腹泻病中有10例出现发热,体温在38.0-40.0℃之间,病程最短为4天,最长为10天,大便镜检为粘液便或粘液脓血便,白细胞+-++,红细胞+-++,部分可检测脓细胞,潜血+-++,可见肉眼血便,其中2例出现抽搐、神志恍惚,有明显脱水征伴中度症状而收住院,无死亡病例。
2.3治疗
2.3.1非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
2.3.1.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患儿,用去乳糖奶粉或稀释牛奶喂养2-3天,然后恢复正常饮食。大龄儿童先用半流质易消化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有轻-中度脱水者,可口服口服补液盐纠正。
2.3.1.2药物治疗。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活菌三联活菌胶囊或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混悬剂,磷酸铝凝胶等。思密达除口服外还可灌肠治疗。我科常用的方法是思密达混悬剂3g加入温生理盐水20毫升灌肠,每日1-2次,止泻效果理想。
2.3.2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
粘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如未开展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首选微生态调节剂治疗,随访大便常规,疗效可靠。重症病例在条件许可时可参照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重度脱水伴循环衰竭则需积极扩容、纠酸补碱,针对病因治疗。
3讨论
本组病例无年龄差异(p>0.05),城乡就诊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就诊病例以城镇患儿多见。本地为多民族聚居区,多数农村患儿父母就诊意识差,多以“草药”治疗为主。故出现就诊率城镇高于农村的现象。
非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提倡支持治疗为主。使用微生态调节剂补充肠道支持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屏障保护作用[1]。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重症病例见于感染性腹泻病患儿,这可能与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和直接侵袭作用有关。一旦出现感染重度症状,一定要在足量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纠酸扩容,纠正水盐电解质紊乱。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