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气相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差,密度,核力,日照,概念,靶向,工作面。
液气相变论文文献综述
曾雅琳[1](2019)在《CNA35Ⅰ型胶原靶向液气相变氟碳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氟碳纳米粒及CNA35靶向氟碳纳米粒的制备及基本特性检测目的制备具有Ⅰ型胶原靶向性的液气相变氟碳纳米粒,检测其基本特性。方法以脂质材料作为外壳,中间包裹相变材料液态氟碳PFP,采用薄膜水化法和声振法制备相变型氟碳纳米粒,检测其形态、分布、粒径和表面电位,筛选出制备纳米粒的最佳条件;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Ⅰ型胶原特异性抗体CNA35和氟碳纳米粒,制备可特异性结合Ⅰ型胶原的靶向氟碳纳米粒(CNA35-Perfluoropentane nanoparticles,CNA35-PFP NPs),并检测其基本特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其连接率。结果PFP和脂质悬液以1:20的比例,进行2次脉冲声振制备的PFP NPs和CNA35-PFP NPs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纳米粒溶液呈乳白色,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纳米粒呈球形或点状,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的粒径约250nm。Malvern激光粒径电位仪检测出PFP NPs和CNA35-PFP NPs的粒径分别为(255.86±3.13)nm和(295.62±4.19)nm,表面电位分别为(-1.73±0.46)mV和(1.79±0.13)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代表CNA35的绿荧光和代表PFP NPs的红荧光能够有效结合;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CNA35和PFP NPs有较高的连接率,约86%。结论成功制备出符合条件的氟碳纳米粒(PFP NPs)及CNA35靶向氟碳纳米粒(CNA35-PFP NPs),CNA35是Ⅰ型胶原特异性抗体,为后续心肌纤维化体外寻靶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CNA35靶向氟碳纳米粒的体外相变及超声成像研究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液-气相变型靶向Ⅰ型胶原氟碳纳米粒CNA35-PFP NPs,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加热及低功率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辐照促使这种新型靶向氟碳纳米粒发生液-气相变的适宜条件,并用诊断超声观察其显影情况。方法不同温度(37℃、40℃、45℃和50℃)分别水浴加热纳米粒1min、5 min、10 min,用光学显微镜及诊断超声观察制备的CNA35-PFP NPs发生相变的情况;用LIFU不同功率(1W/cm2、2W/cm2、3W/cm2、4W/cm2)分别辐照纳米粒1min、2min、3min、4min后观察纳米粒光学显微镜下发生液气相变的情况及体外超声成像效果;通过加热和超声能量促使CNA35-PFP NPs发生液气相变,从中探讨引发相变的最佳条件。结果加热和LIFU辐照都能引起CNA35-PFP NPs发生相变。在未加热及LIFU辐照前,100倍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纳米粒。随着水浴加热温度及时间的延长,镜下可观察到愈加明显的纳米粒相变,纳米粒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同时可明显增强超声显影;此外,一定功率的LIFU辐照后也可促使纳米粒发生相变并能增强超声显影(p<0.05),我们观察到辐照强度为3W/cm2,时间为3min时纳米粒超声成像效果最佳。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CNA35-PFP NPs通过加热或一定功率的LIFU辐照均可发生液气相变,增强超声显影,为将来心肌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第叁部分CNA35 Ⅰ型胶原靶向氟碳纳米粒的体外寻靶,超声成像效果及半定量分析目的探讨CNA35靶向氟碳纳米粒(CNA35-PFP NPs)对心肌Ⅰ型胶原的体外寻靶能力,并作半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制备心肌梗死兔模型及正常兔模型心肌组织冰冻切片(10μm),各5组。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CNA35得到FITC-CNA35。采用FITC-CNA35对梗死组和对照组冰冻切片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并采集图片。将同一张冰冻切片进行天狼星红(PSR)染色,光学显微镜采集图像,与FITC-CNA35染色的图像进行对比,以验证CNA35对胶原纤维的靶向能力;将FITC-CNA35用碳二亚胺法与PFP NPs连接,得到带荧光的CNA35靶向氟碳纳米粒(FITC-CNA35-PFP NPs)。采用FITC-CNA35-PFP NPs和DNA荧光染料(DAPI)对两组冰冻切片进行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并采集图片,与梗死组和正常组心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进行对比,包括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PSR染色。应用分析软件Image J对Masson染色、PSR染色及荧光染色图像中胶原纤维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分析,以验证CNA35-PFP NPs的体外寻靶能力。结果在梗死组荧光图像中可观察到大量绿色荧光,而正常组未见明显绿色荧光,显示绿色荧光的部位与PSR染色胶原纤维的部位基本一致;FITC-CNA35-PFP NPs和DAPI染色结果与HE、Masson、PSR染色结果对比发现,绿色荧光所代表的CNA35-PFP NPs能够大量聚集在胶原纤维丰富区域,通过半定量分析可得到一致结果。结论CNA35-PFP NPs能够与心肌Ⅰ型胶原纤维结合,并随着心肌胶原纤维沉积而大量聚集,因此,CNA35-PFP NPs具有良好的体外靶向能力,可为后续体内靶向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高潇怡,黄真[2](2018)在《基于学生“水的液气相变”前科学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前提,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对于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水的液气相变"是贯穿小学各年级的重要科学概念,学生在该主题下其前科学概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科学教学中探查、引出和转变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方法主要有:概念卡通图法、P-E-O教学法和概念图法。运用不同方法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个人的原有想法作为教学起点,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创设情境,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与讨论。(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张连昆,康天合,谢耀社,王月芳,董宏斌[3](2018)在《基于液气相变吸热的深井掘进工作面降温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国内外矿井热害控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深部高温矿井掘进工作面范围小、人员少、需冷量少,但热害严重的特点,提出了方便可行的液气相变吸热降温方法。运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 FLUENT进行了液气相变吸热控制掘进面温度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掘进工作面温度T随喷射时间t的增加呈负对数规律T=-aln(t)+b降低,随喷射液滴直径d的减小呈对数规律T=aln(d)+b降低,随喷射流量Q的增大呈线性规律T=-a Q+b降低。(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03期)
唐孝东,李国明,赵尚鹏,丁振亚,刘彬[4](2018)在《基于液气相变材料的混凝土箱梁结构自调温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箱梁结构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由于混凝土材料导热性能差,在强烈日照情况下,箱梁内外会产生过大温差,从而导致结构开裂。为了从根源上防止箱梁开裂,提出了运用相变储能技术控制箱梁结构内外温差不超过开裂温差限值的新思路;选取叁氯叁氟乙烷(R113)液气相变材料,通过试验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箱梁结构内外温差,起到自调温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李曼菲[5](2016)在《桥梁箱体结构自调温液气相变材料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混凝土桥梁箱体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由液气相变材料自动调控其截面内、外表面日照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避免温度裂缝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封装有液气相变材料的相变自调温试验装置一同浇筑,利用液气相变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的相变储、放能热效应作用,机敏调控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应力,防止温度裂缝的形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依托实际工程——主跨160米的云南老团坡1号大桥,在全年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条件下的结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混凝土桥梁箱体结构日照温度变化规律,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最不利温度分布情况下桥梁箱体结构的竖向温度梯度曲线进行了拟合,将拟合所得的温度梯度荷载按不同的折减系数折减后加载到MIDAS模型上,获取桥梁箱体结构在最不利温度分布情况下安全使用所能承受的最大温差值,以此分析了桥梁箱体结构的控温需求。(2)从相变控温设计原理、相变材料、封装材料及封装容器的管径、外形等方面,研究了桥梁箱体结构液气相变自调温试验装置。(3)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了加入相变材料与未加相变材料的混凝土桥梁箱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日照温度场做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相变材料对桥梁箱体结构截面内、外表面日照温差来说起到了很好的调温作用,初步验证了相变材料对混凝土桥梁箱体结构截面内、外表面日照温差控制的可行性。(4)开展了桥梁箱体结构液气相变自调温试验。研究了液气相变材料自身的热力学物理性质、热稳定性、自调温试验装置中最忧相变材料掺量以及自调温试验装置的调温性能,结果表明在热传导过程中,相变材料能够大幅提高封装装置的传热性能,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与ADINA数值模拟结果相同,自调温试验装置对桥梁箱体结构来说起到了很好的调温作用,不仅降低了桥梁箱体结构的温度峰值,还使得温度上升速率减慢。研究相变材料在桥梁箱体结构中的调温性能对于解决由于日照温差导致的开裂问题,保证结构的长期使用性能、耐久性和安全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可为桥梁箱体结构自调温液气相变材料的后续研发提供理论和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04-16)
林炜平,Liu,Xingquan,HunagMeirong,Zhang,Suyalatu,Liu,Jianli[6](2012)在《原子核液气相变的临界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uclear multifragmentation known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occurring when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s deposited in a nucleus is a promising process for studying nuclear matter properties at the extreme conditions of high excitation energies,subsaturation densities,and at different isospins.In particular,one hopes to establish its connection to a nuclear liquid-gas phase transition[1].As was shown in many experi-(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2年00期)
周铖龙[7](2010)在《中低能核反应中的液气相变-粘滞系数与熵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在中低能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会发生液气相变。本文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QMD)基础上,我们通过粘滞系数比熵密度的随反应能量的变化,研究了中低能核反应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1)
赵建福,李震东,何振辉[8](2009)在《液气相变界面间断关系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池沸腾传热现象局部传递过程的细致分析(例如微重力池沸腾传热研究文献中关于热毛细效应作用及其成因的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涉及汽液相变界面两侧的间断关系。相变(蒸发或凝结)过程的非平衡性导致相界面两侧物理量对经典平衡态热力学中的相界面关系的偏离,分子动理论比拟模型、统计率模型和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均给出了相关描述,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评述,指出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左维,陆广成,李增花,罗培燕[9](2005)在《热核物质液气相变的临界温度和叁体核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微观叁体核力,扩展了有限温度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利用这一扩展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热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和液气相变现象并计算了临界温度,讨论了叁体核力对液气相变临界点性质的影响并与Dirac-Brueckner-Hartree-Fock方法的理论预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叁体核力对热核物质状态方程提供一个随密度和温度增大而增强的排斥贡献,而且叁体核力的排斥效应导致热核物质液气相变的临界温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5年11期)
张英逊,吴锡真,李祝霞[10](2002)在《原子核液气相变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从原子核发生碎化时的碎块质量分布、密度涨落以及混沌动力学中描述混沌程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等 3个方面 ,对原子核的液气相变及其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通过研究 ,发现在临界温度附近原子核发生最大的液气共存、密度涨落达到极大以及产生最大混沌构型(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2年10期)
液气相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前提,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对于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水的液气相变"是贯穿小学各年级的重要科学概念,学生在该主题下其前科学概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科学教学中探查、引出和转变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方法主要有:概念卡通图法、P-E-O教学法和概念图法。运用不同方法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个人的原有想法作为教学起点,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创设情境,提供充分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与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气相变论文参考文献
[1].曾雅琳.CNA35Ⅰ型胶原靶向液气相变氟碳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靶向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高潇怡,黄真.基于学生“水的液气相变”前科学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
[3].张连昆,康天合,谢耀社,王月芳,董宏斌.基于液气相变吸热的深井掘进工作面降温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8
[4].唐孝东,李国明,赵尚鹏,丁振亚,刘彬.基于液气相变材料的混凝土箱梁结构自调温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5].李曼菲.桥梁箱体结构自调温液气相变材料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6].林炜平,Liu,Xingquan,HunagMeirong,Zhang,Suyalatu,Liu,Jianli.原子核液气相变的临界行为(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2
[7].周铖龙.中低能核反应中的液气相变-粘滞系数与熵密度[C].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0
[8].赵建福,李震东,何振辉.液气相变界面间断关系浅议[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9].左维,陆广成,李增花,罗培燕.热核物质液气相变的临界温度和叁体核力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
[10].张英逊,吴锡真,李祝霞.原子核液气相变的动力学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