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陵判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判词,金陵,红楼梦,意象,理论,多维,视角。
金陵判词论文文献综述
米幼萍[1](2019)在《《红楼梦》金陵判词排序的伦理身份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伦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之一,也是勾勒中国制度文化的主线,伦理身份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之一。结合伦理身份术语,发现《红楼梦》金陵判词的排序原则是以贾宝玉为视点,礼情结合,先礼后情,其中"礼"是十二钗伦理身份的体现,"情"则是她们在宝玉心目中的情感地位,该排序体现了曹雪芹"情礼合一"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唐荧苓[2](2018)在《从概念整合看《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及所涉人物的语义映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着神秘色彩。而其只有前八十回原着流传至今让这部小说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其中最重要的解谜线索出现在原着第五回,即金陵判词。许多学者通过研究金陵判词推测主要人物的结局。为了探索这些学者在解谜过程中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来分析金陵判词与相关人物的语义映射机制,以便让读者从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到诗歌与人物是如何一一对应,从而理解诗歌与人物的映射机制。同样地,此类分析方式也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运用理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在第一章中,作者简单介绍了《红楼梦》及其中的金陵判词,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以及该理论是如何被运用到具体研究中进行了综述。此外作者还对《红楼梦》的语言学研究以及其中的诗歌研究进行了介绍。作者在第叁章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作者介绍了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的分析模型概念整合网络以及概念整合的过程。在第四章中,作者展开对金陵判词的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对十四首判词按书中出现顺序一一分析并对分析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将与人物对应的诗歌部分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诗歌类型进行概念整合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该部分中作者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局限以及对该研究方向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判词的具体分析能促进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让整个概念整合分析过程更加清晰明朗。通过对输入空间中与人物对应的诗歌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进行概念整合分析,读者能对诗歌与人物间的语义映射机制有所了解。通过对金陵判词的概念整合分析,本文得出五类诗句与人物的映射关系。此外,本文通过概念整合分析总结出哪些类型的诗句直指人物,哪些类型的诗句更能被扩展,换言之即哪些诗句中的信息能被扩展从而得出关于人物命运的新创含义。与此同时,读者能看出原着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埋下伏笔。通过这样的分析,读者能对诗歌,人物及整部小说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但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限性。希望能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继续完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7)
朱丽丹[3](2017)在《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着。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心血才将其创作而成。它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红楼梦》语言艺术极高,而书中的两百多首诗歌就是其语言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诗歌语言优美,简洁凝练,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金陵判词就是这些诗歌的一部分。金陵判词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五回当中,预示了书中十五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由于原着后四十回遗失,这十四首判词对于理解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甚至对于理解整部作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判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典故、意象等。这些都为判词的翻译增加了难度。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判词的翻译进行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展开,而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判词翻译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因此,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之下,通过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个译者分别采用了什么翻译方法来传递判词中的意象,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最佳关联。在《红楼梦》英译本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最着名且最权威的两个全译本来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闵福德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为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无论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都应该以最佳关联为原则。译者可以根据原文意象的重要性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决定采用何种办法传递原文意象。总之,译者应该做到让译文读者花费最小的处理努力实现足够的语境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宋一然[4](2017)在《跨文化视角下《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金陵判词凭借其独到的笔风和扼要的概述成为《红楼梦》的一大亮点。基于此,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以霍氏、杨氏《红楼梦》的译本为例,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对《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拓展翻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丽丹,毛嘉薇[5](2017)在《联理论视角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陵判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它们揭示了大观园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因此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选取《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两译本中判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译者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3期)
赵丽[6](2017)在《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包腊对“金陵判词”的异化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为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高峰之作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学爱好人士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同时,这部伟大的着作也不断地被译为多种文字对外传播,其中英文译本最为丰富。在诸多英译本中,值得关注的是1868年英国人包腊在《中国杂志》上翻译的《红楼梦》的前八章,这标志着较为系统翻译《红楼梦》的开始。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在形式和意义上贴近原着,结合当时“西学东渐”的社会大背景及译者作为英国“殖民统治者”的身份,这种情况是较为罕见的,且值得探究。国内对于包腊译本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相关研究论文也并不多见。第一篇研究包腊译本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主要是针对该译本进行的考释与说明。之后是2011年针对该译本诗词翻译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章。另外一篇考释性文章发表于2013年。可见,国内目前对于包腊译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结合历史时代特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宏观翻译策略方面对包译本进行研究,探究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本文结合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以《红楼梦》第五章“判词”翻译为研究对象,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判词”文本进行研究。通过证实包腊采用了异化翻译手法进行翻译,探究其异化翻译的诸多原因。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写作意义,并阐释了本文的结构及理论基础--韦努蒂的异化理论。第一章引述了包腊对14首金陵判词的翻译及相关注释,同时对比了霍克斯对于金陵判词的翻译,以便使读者对判词的翻译及包腊译文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第二章主要证明包腊采用异化手法进行了“判词”的翻译。因为“判词”是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且内具诸多修辞格,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包腊对中国古典诗歌及判词中的主要修辞格的异化翻译这两方面展开论证,同时阐述了译者采用异化策略进行文本翻译的意义。第叁章主要探究了包腊采用异化翻译的诸多原因,如:译者的生平经历、译者的翻译目标和面向的读者、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的“洋务运动”及其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点明了本文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包腊采用了异化翻译手法对文本进行了翻译,这种翻译手法促进了文化交流,增进了文化认同感,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理解。另一方面,十九世纪后期,尽管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其文化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当时的中国尽管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仍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地位是不平衡发展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于洋[7](2016)在《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红楼梦》受到学者瞩目,尤其是对其中的诗词研究甚广。但是对于其诗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诗词译本的对比分析上,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较少。本文尝试从意象图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判词的英译。(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马孝幸[8](2015)在《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诗谶"金陵判词对作品中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运进行了宏观的预告,充分体现了"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在判词中作者使用双关、析字、藏词、典故和委婉语等,展现了"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运用文本解读、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和量化统计分析等具体方法来分析判词英译,考察译者如何处理这些"一声两歌"笔法现象。研究发现,英汉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以及"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给判词英译带来了种种障碍,两译本都没能很好地做到"译彩纷呈"。(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郑艺[9](2014)在《从跨文化视阈看《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用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okin所提出的"文化空白"及其相关概念,以《红楼梦》的金陵判词和杨宪益、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为例,详细分析阐释了文化空白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的信息缺失,进一步指出对其的探讨在文本翻译研究中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娅[10](2014)在《多维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基于《红楼梦》金陵判词英译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红楼梦》中部分金陵判词霍氏和杨氏的英译本不同译法为例,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历史渊源进行了简单追溯并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多维视角下"文化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面对文化转向的现状,研究者要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金陵判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着神秘色彩。而其只有前八十回原着流传至今让这部小说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其中最重要的解谜线索出现在原着第五回,即金陵判词。许多学者通过研究金陵判词推测主要人物的结局。为了探索这些学者在解谜过程中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来分析金陵判词与相关人物的语义映射机制,以便让读者从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到诗歌与人物是如何一一对应,从而理解诗歌与人物的映射机制。同样地,此类分析方式也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运用理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在第一章中,作者简单介绍了《红楼梦》及其中的金陵判词,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以及该理论是如何被运用到具体研究中进行了综述。此外作者还对《红楼梦》的语言学研究以及其中的诗歌研究进行了介绍。作者在第叁章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作者介绍了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的分析模型概念整合网络以及概念整合的过程。在第四章中,作者展开对金陵判词的具体分析,首先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对十四首判词按书中出现顺序一一分析并对分析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将与人物对应的诗歌部分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诗歌类型进行概念整合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该部分中作者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局限以及对该研究方向未来的展望。通过对判词的具体分析能促进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让整个概念整合分析过程更加清晰明朗。通过对输入空间中与人物对应的诗歌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进行概念整合分析,读者能对诗歌与人物间的语义映射机制有所了解。通过对金陵判词的概念整合分析,本文得出五类诗句与人物的映射关系。此外,本文通过概念整合分析总结出哪些类型的诗句直指人物,哪些类型的诗句更能被扩展,换言之即哪些诗句中的信息能被扩展从而得出关于人物命运的新创含义。与此同时,读者能看出原着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埋下伏笔。通过这样的分析,读者能对诗歌,人物及整部小说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但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限性。希望能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更进一步,继续完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陵判词论文参考文献
[1].米幼萍.《红楼梦》金陵判词排序的伦理身份解析[J].北方文学.2019
[2].唐荧苓.从概念整合看《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及所涉人物的语义映射机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朱丽丹.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7
[4].宋一然.跨文化视角下《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译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
[5].朱丽丹,毛嘉薇.联理论视角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J].智富时代.2017
[6].赵丽.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包腊对“金陵判词”的异化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于洋.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8].马孝幸.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郑艺.从跨文化视阈看《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10].张娅.多维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基于《红楼梦》金陵判词英译对比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