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心理论文_孙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心理,两汉,歧义,色彩,文体,经验性。

文学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铭[1](2019)在《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学心理地理学”的概念辨析、研究基础、批评视角和文本解读特色几个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揭示这种批评的文本解读特色。尝试将中国的城市为题材的文学文本作为批评对象,对这一理论进行文本解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讨论“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将其运用于中国城市书写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结语组成。导论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对论文的整体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阐释说明。第叁部分点明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意义。第一章“何为文学心理地理学”,主要从概念辨析、理论基础、文学文本基础叁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在概念辨析部分,阐明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基本内涵、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其理论基础而言,“空间转向”研究大背景下的相关理论成果,催生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家对于城市空间问题的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是“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情境主义国际所出的建构“整体都市主义”、城市“漫游”等主张,是“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其文学文本基础主要指具有“心理地理学写作”特征的城市题材文学文本。通过对以上叁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是合理的。第二章“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的批评视角”,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第一,“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家将“城市环境”作为研究的视点,关注于“城市空间中人与环境的联系”,力图揭示城市“景观”背后资本对人的精神异化。第二,“文学心理地理学”将“地方意识”作为其重要理论范畴,将城市的流动空间转换为“地方”,建立人与城市空间的情感联系。第叁,“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家将文学文本看作是作家对真实地理空间的写与想象虚构混合的产物。批评家对大量文学文本进行“文学心理地理学”视角的解读,实际上是发现城市精神气质,重绘城市“心灵地图”的过程。第叁章“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的文本解读特色”,主要对“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家的大量文本解读实践进行分析,从中取这种批评的文本解读特色。首先,批评家注重挖掘文本中对“心理地理学体验”的书写。包括个体在体验城市时产生的“震惊”、“怀旧”、“碎片化”体验。其次,“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家关注文本中出现的城市“漫游者”形象。在“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家看来,“漫游者”形象体现出了个体对城市“景观”的反叛意识,在对这类形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出了以“行走”突围“景观社会”的主张。此外,“文学心理地理学”批评重视挖掘文本中的城市“黑暗想象”,挖掘作家对城市“被毁灭”与“重生”的想象,力图打破城市“景观”的虚幻景象,构建“心理地理学”层面的城市。第四章“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叁个层面。第一,“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丰富了城市文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家将文本中的“城市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环境在文学文本中的独立价值。批评家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运用于文本批评实践中,扩大了文学文本解读的视野。“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通过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批评方法,使其能够在城市文学批评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第二,“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力图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直接体验出发,重新建立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系,实现个体在城市空间中“诗意的栖居”。第叁,“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意识。批评家通过对文本中城市景观的批判与城市想象的发现,追求对“被祛魅”的现代城市空间的“复魅”。本文的结语部分就“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出了几点自己的认识。文中肯定了“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运用到中国城市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可能性。设想未来这种理论能够被运用到对非城市题材的文学文本解读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欧阳文锋[2](2018)在《探寻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的关系及相关作用——评《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到"文学治疗",不妨来说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紧张、快速的节奏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产生了各种焦虑,随即身体也会相应跟着受损。常言道"要学会给人生松松绑",意思就是希望人们适度放松,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该工作的时候绝不马虎,这就是劳逸结合。由邱鸿钟编着的《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1日出(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8年13期)

张东杰[3](2011)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两汉时期既是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源头,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了解这一时期的女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对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东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先秦两汉时期既是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源头,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本文来源于《群文天地》期刊2011年20期)

百里清风[4](2011)在《网游文学心理能量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游文学是一种以网络游戏为创作背景或创作素材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新文学类型。网游文学对写手和读者而言,本质上都是为缓解由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势能而进行的一种转向攻击方式,即在二者的转向攻击下以文学作品文本为中介的心理能量循环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玩家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另一种手段,即其心理能量宣泄的特殊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吴秀梅[5](2009)在《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心理描写的得与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虽然记录艰苦的革命,却散发出强烈的乐观和明朗气氛,在当时发生过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其心理描写以自传文学的审美原则看则有得有失,有欠缺也有突破,其突破是难能可贵的。(本文来源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杜丽霞[6](2009)在《“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再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硕士论文是对刘世生教授提出的“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做出的尝试性探索,旨在试图重新验证这一文体学模型内部叁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应用这一模型的新视角。这一新视角将应用于分析童话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文体。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方法在对英语世界中叁篇着名童话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所运用的叁个次模型的可应用性得到了证明。1.“概念功能-形象-语域”次模型2.“人际功能-情感-语旨”次模型3.“语篇功能-主题-语式”次模型不同于以往学者对于这一模型的运用,本篇论文尝试使用上面提到的叁个次模型,每一次模型的叁个组成部分都来自叁大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元素,从而建立叁大系统的关系,并且在分析过程中相互影响,避免在各自分析完毕后,再寻求其间关系。本篇论文还针对读者对童话解析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把叁大系统的顺序调整为“语义·文学心理·语境”文体学。论文结构如下: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论。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理论框架,重点放在刘世生教授提出的模型中叁个系统上。第叁章是从一个新视角对这一模型的应用,尝试利用这叁大次模型分析叁篇童话,其中重点放在语义系统对文学心理系统的表现上。第四章是对第叁章中应用的次模型做进一步验证,结合分析过程,论证这叁大次模型的可运用性。最后把文学心理系统置于中间位置,从而解决了顺序问题。此外,在分析过程中还出现了文学心理系统中组成元素—“情感”的定义问题,作者也就此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引发我对刘教授的文体学模型进行重新思考的是童话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因为知识和经验的缺乏,童话的阅读群体—儿童很难全面理解童话背后蕴藏的社会意义:如社会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对与错,我们在社会上应如何处事,对别人应抱有何种态度和感情。因此,文学心理系统在童话的解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连接语义系统和语境系统的桥梁。儿童在读完或听完一篇童话后,很难立即把其中刻画描绘的形象、情感和主题与社会中的实际原型相对应,但是他们头脑中可以形成一个大概的形象、特殊的情感和普遍的主题。今后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深度的延伸,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以及认知机制的日趋成熟,他们会逐渐找到头脑中所储存的形象、情感及主题的原型。因此,考虑到读者的解读顺序,这一文体学模型应相应调整为“语义·文学心理·语境”文体学。本篇论文进一步发展了刘世生教授的文体学模型,使其更适合童话语篇的解读。在第叁章的分析过程中,作者引用了英语世界中具有典型性并被广泛阅读的叁篇童话作为分析对象。考虑到本文是从理论出发进行的研究,定性的研究方法是主要手段;同时,基于论文中引用了数据分析来展示语言特点的考虑,所以配以定量分析的方法作为辅助。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分析和认知语言学中概念的支持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次模型的可应用性。总之,论文为刘世生教授的文体学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视角,使其更加适用于童话这一类文学作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5)

梁远帆[7](2008)在《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12期)

刘智跃[8](2008)在《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精神分析文论影响下,新时期文学批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模式,提出了心理批评方法,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批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08年06期)

朱先明[9](2007)在《从文学、心理分析和计算语言学角度释解英语歧义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歧义是英语本身复杂性的例证。在人们交际和交流中,歧义可带来词义双关或蓄意双关,增强交际效果;同时,歧义也可能产生交流受损,甚至误解。通过分析英语歧义的内涵,从文学、心理分析和计算语言学角度,阐述英语歧义在人类创造性成就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黄浩[10](2006)在《文学心理活动中色彩意义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指出:在人的文学心理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色彩化的心理意识现象。这种文学色彩心理现象之所以存在,主要是文学主体对物质世界色彩现象"心理记忆"的结果。在文学活动中,人将文学主体对外在物质色彩的心理记忆进行了必要地转化,使之成为了文学中的色彩心理现象。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文学色彩心理的活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直接的色彩方式,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活动中。另一种是以"无形式"的间接形式,在文学中形成"色彩意象"。而后一种的文学色彩心理活动,实际上更具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06年00期)

文学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说到"文学治疗",不妨来说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紧张、快速的节奏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产生了各种焦虑,随即身体也会相应跟着受损。常言道"要学会给人生松松绑",意思就是希望人们适度放松,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该工作的时候绝不马虎,这就是劳逸结合。由邱鸿钟编着的《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1日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孙铭.文学心理地理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欧阳文锋.探寻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的关系及相关作用——评《文学心理与文学治疗》[J].语文建设.2018

[3].张东杰.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J].群文天地.2011

[4].百里清风.网游文学心理能量范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吴秀梅.论十七年革命自传文学心理描写的得与失[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杜丽霞.“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再验证[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梁远帆.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

[8].刘智跃.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J].当代文坛.2008

[9].朱先明.从文学、心理分析和计算语言学角度释解英语歧义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0].黄浩.文学心理活动中色彩意义的分析[J].华夏文化论坛.2006

论文知识图

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王熙元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2)原创文学括动流程心理能量循环基本模式

标签:;  ;  ;  ;  ;  ;  ;  

文学心理论文_孙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