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丰中子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子,核反应,模型,能级,加多,粒子,对称。
丰中子核论文文献综述
周济人[1](2017)在《丰中子核~(17)C结团结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40多年来,对原子核内部结团结构现象的研究一直是核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过去实验上对轻核区原子核结团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双中心构型的Be和B同位素链中。随着理论上对C同位素的研究的深入,实验工作也逐渐扩展到了C同位素链上,在实验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测量到了~(12)C的Hoyle State。对~(14)C的研究表明其具有链式结构和叁角结构两种不同的结团结构。对16C的实验研究未能证明其具有结团结构。因此,对~(17)C实验研究可以对丰中子核~(17)C内部双核结团结构是否存在进行验证。本次工作通过破裂反应重构~(17)C激发能级的方法来研究其结团结构。实验束流由兰州重离子放射性束线RIBLL提供,使用能量44MeV/u的~(17)C次级束轰击C靶,靶前使用时间拾取探测器和方硅探测器通过(35)E-TOF法鉴别靶前粒子,并使用了两块平行板雪崩放大器PPAC确定入射粒子位置。靶后设置了一套由双面硅微条和8×8CsI(Tl)阵列组成的(35)E-E探测器对靶后粒子进行鉴别以及对其动力学进行测量。其中,双面硅微条由次级束中的~(17)C、~(15)B、~(13)B、~(10)Be进行刻度。反应产物对应的8×8CsI(Tl)阵列的刻度系数是通过次级束中的~8Li、~9Li、~6He、~(11)Be得到的。实验测量到了~(17)C破裂产生的符合碎片~8Li和~9Li以及~6He和~(11)Be,通过测量得到的碎片的动能和方向夹角重构~(17)C的激发能谱。对于~(12)C(~(17)C,~8Li)~9Li反应道得到的~(17)C的激发能谱,可以观测到叁个激发能级分别为25.6±0.71MeV,27.4±0.73MeV,28.6±0.95MeV,该反应道的反应截面为1.43mb。对~(12)C(~(17)C,~6He)~(11)Be反应道,可以观测到一个激发能级为17.9±0.93MeV,该反应道的反应截面为1.38mb。实验数据表明~(17)C在基态很可能存在结团结构。本工作成功在放射性核束流线上利用破裂反应实验测量出了丰中子目标核的激发能级。为未来研究C同位素链及以其他轻丰中子核的结团结构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陈超[2](2017)在《94种丰中子核寿命成功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东京2月22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联合团队最近利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测定了质量数A=144至174的94种丰中子核的寿命。这些丰中子核与生成稀土类元素相关。研究小组在近期《物理评论快报》网络版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他(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2-23)
李秀芳[3](2016)在《轻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内中子、质子的分布和尺寸是研究核物质特性的基本物理量。在放射性束流(RIB)出现以前,中子、质子的分布和尺寸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电子散射实验和质子散射实验,且研究的核也仅限于稳定核。随着放射性束流的发展,各类加速器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远离稳定核甚至到中子、质子滴线附近,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发展。随着实验的进行,更多的新物理现象被发现,这也使得人们对核物质的结构研究逐渐深入。I.Tanihata等人首次提出了中子皮和中子晕的概念,用来解释实验上一些轻核的相互作用截面异常现象。对于丰中子核,其中子密度分布的半密度半径明显大于质子密度分布的半密度半径,我们称这种核为中子皮核。并用公式进行定量的描述,将中子与质子均方根半径之差定义为中子皮厚度,即δ_(np)=Rn-Rp。中子皮的研究对非对称性核物质状态方程及其对称能、中子星的结构及特性都有重要意义。按照定义,我们需要测量出中子、质子的均方根半径,进而可以得出中子皮的厚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理论上本文利用核物质的反应总截面及电荷均方根半径(或电荷改变截面)提取丰中子核Na(或B,C,N,O,F)同位素的中子、质子的密度分布,得出了中子、质子的均方根半径;在实验上测量了28-32Al同位素的电荷改变截面值。在理论方面,我们利用统计擦碎模型结合相互作用总截面和电荷均方根半径,提取Na同位素的中子密度分布,得到了Na同位素中子均方根半径。并利用电荷均方根半径,得出了质子均方根半径。最后由中子皮厚度公式进一步得出了Na同位素的中子皮厚度,25-31Na的δ_(np)的范围为(0-0.3 fm)。且δ_(np)随核的质子中子分离能之差的增加而增加,此结果与I.Tanihata等人用平均场理论预言的中子皮厚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了用统计擦碎模型提取密度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根据20-23Na的δ_(np)<0,预言这些核可能存在质子皮结构。接下来我们将质子、中子半径常数引入统计擦碎模型中,并结合相互作用总截面和电荷改变截面实验数据提取了B,C,N,O,F同位素的质子和中子均方根半径,并得到了中子皮厚度,其变化趋势与理论也是完全一致的。并且通过比较发现,理论计算的质子均方根半径与目前实验结果十分吻合,同时也弥补了很多核的质子均方根半径的空缺。在实验方面,我们利用2012年5月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国家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离线分析处理了Al同位素的实验数据,在实验上测量了50MeV/A左右的28-32Al同位素的电荷改变截面值(σ_(cc))。其中28Al的σ_(cc)值为(1566.51±98.05)fm,29Al的σ_(cc)为(1528.36±78.12)fm,30Al的σ_(cc)为(1942.61±84.14)fm,31Al的σ_(cc)值为(2115.98±95.94)fm,32Al的σ_(cc)值为(2018.55±53.03)fm。这一结果有望与其他实验数据进行结合,提取质子中子均方根半径,并进一步提取中子皮厚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何小风,周小红,方永得,柳敏良,张玉虎[4](2015)在《丰中子核~(91)Y的高自旋能级结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再次研究了丰中子核~(91)Y的高自旋能级结构通过~(82)Se(~(13)C, p3n)~(91)Y反应。新建立的包含几条关键能级的能级纲图澄清了以前研究中的几点不确定的地方。这几条能级具有Z=38和N=56子闭壳打破的特征,这涉及到张量力和自旋-同位旋依赖的中心力。(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王闪闪[5](2015)在《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物质对称能及GDRγ发射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对于核物理和天体物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核物理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巨偶极共振(Giant Dipole Resonance,GDR)γ发射现象作为核内核子的一种集体运动模式,已成为研究近垒熔合反应动力学性质、复合核形成和存在的时间尺度以及裂变延迟、衰变性质等的重要探针。本文主要对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的丰中子核物质对称能以及近垒熔合反应中的GDRγ发射现象展开研究。(1)基于修改的Fisher模型和巨正则系综理论研究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物质的对称能。首先,针对余核库伦相互作用对丰中子核物质对称能的影响,文中运用四种方法(M1~M4)计算了余核的库伦能和丰中子余核的对称能,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产额比方法研究核物质对称能时,M3和M4方法得到的对称能信息更可靠更合理。其次,文中提出了一种计算中子-质子化学势之差(??)的方法——等量异位素产额比之差(IBD),结合同位旋标度方法(IS),研究了中能重离子核反应系统中的中子-质子化学势。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基本一致,但IBD方法所得??对幻数核更加敏感。说明了IBD方法在研究重离子核反应中的中子-质子化学势更具有优势。最后,利用双比例(DR)方法计算了重余核的温度,发现对于不同反应系统、不同中子丰度链中的大部分重余核,温度都在0.6~2.0Me V之间。余核库伦相互作用、中子-质子化学势和重余核温度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物质对称能奠定了基础。(2)利用扩展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EQMD)研究近垒熔合反应中的GDRγ发射现象。首先对EQMD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原子核基态性质,如稳定核素的结合能和均方根半径,奇异核(指晕核和皮核)的密度分布、结合能、分离能和价核子到核心的距离,以及镧系元素同位素链的形变参数和GDRγ发射几率进行研究。发现EQMD模型可通过初始化得到的基态核很稳定,验证了EQMD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在EQMD模型框架下,研究近垒熔合反应中GDRγ发射几率与入射能量、碰撞参数和对称能系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DRγ发射对入射能量、碰撞参数和对称能系数都有依赖性,且共振峰位都在理论预言的范围(11.0~15.0Me V)之内变化。说明了利用EQMD模型研究近垒熔合反应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为进一步在EQMD模型框架下,利用熔合反应研究超重核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金华[6](2014)在《原子核壳模型在丰中子核大规模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得益于实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丰中子核区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为人们在远离β稳定线时研究核力的性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利用壳模型在较大的模型空间下对原子核体系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扩展的对力加多极力加单极修正模型(EPQQM模型),利用大规模的壳模型计算程序对中重质量的丰中子核区开展结构研究。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的基本思想,M-scheme和J-scheme两种构造基矢的途径,求解本征能量时Lanczos方法的对角化过程以及在给定的模型空间下决定体系有效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在EPQQM模型下如何得到剩余的两体相互作用矩阵元。基于EPQQM模型,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工作:在132Sn质量区,我们利用EPQQM模型确立了一个新的有效相互作用,并对132Sn之上具有少许价核子的丰中子核进行了大规模的壳模型计算。这个相互作用系统描述了A=133135核素从低自旋到高自旋壳芯激发态的能级,并再现了可获取的电磁跃迁的实验数据。计算表明,在该质量区除了存在八极关联外,还存在着十六极关联。通过修改已有的EPQQM相互作用参数,我们在fpg9/2的模型空间下,对丰中子的5762Mn同位素开展了大规模壳模型计算。我们系统考察了奇质量的57,59,61Mn高至J=27/2和奇奇核58,60,62Mn高至J=16正负宇称的能级,强调了中子g9/2激发对于这些核素能谱的重要性。对于58,60,62Mn负宇称转动带的考察,突出了中子g9/2激发是该丰中子区集体性突然闯入的主要因素。单极相互作用能够影响丰中子核体系的有效单粒子能量,引起壳演化,从而使得体系产生结构上的变化。我们在EPQQM相互作用的框架下,以丰中子核58,60Mn的旋称翻转和76Ge刚性叁轴形变对于单极修正的敏感性为例,讨论了单极相互作用对于丰中子核壳演化和结构的影响,以此说明EPQQM模型中的单极修正在丰中子核大规模计算中所起的作用。论文的研究工作表明,基于EPQQM模型得到的有效相互作用,对丰中子核开展大规模的壳模型计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这种有效相互作用,可以很好地解释实验上获得的丰中子核的奇异结构,并给出较好的预言。本文的研究还与国际上正在开展的丰中子区的核结构实验密切相关,并对极端条件下认识核力的性质以及核天体物理r过程研究核素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李阳光[7](2014)在《丰中子核Ru和缺中子核Ba的偶偶核同位素投影壳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核是物质结构组成的一个重要层次,对其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原子核本身属于复杂的量子多体体系,从微观层次上很难对其结构特征精确求解,所以只能只能依靠近似处理的办法对原子核进行描述,对此提出了各种唯象模型来解释并预言一些核结构特性相关实验现象。在这些核结构模型当中,投影壳模型是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型之一,应用比较广泛,并被逐渐推广完善。目前对原子核的研究中,A-100过渡区核及A-130稀土区过渡核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前者属于包含Z=38,40的大形变区经由叁轴形变向Z=50的球形壳层的过渡区,核结构特性丰富而复杂。后者集中了大量高自旋态研究的前沿问题,如高自旋态下的形状驱动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理论预言,该区核具有γ软性,高j准粒子的闯入轨道对核的形状影响明显,使核可能的长椭球形变及扁椭球形变能沿核链或随自旋加快而相互转变,甚至出现所谓形状共存。本文利用投影壳模型对两个核区的丰中子核108,110.112Ru及缺中子核126,128,130Ba偶偶核同位素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Ru同位素核可能具有长椭球形变,且随中子数增加,形变值不大,只是112Ru核的转动惯量图显示其随自旋加快形变具有一定软特征,与实验数据相符合,也同时预示了其他理论所预言的这叁个同位素核随中子数增加形变可能由明显长椭球形向明显叁轴形变转变的特征。并解释了实验上观测到的叁个核晕带转动惯量发生的回弯现象,其实质是2准中子带与基带的带交叉,也即h11/2轨道中子对顺排角动量所致,以及后两个同位素核发生的第二回弯现象属于一对g9/2质子顺排角动量所致。同样,对Ba同位素核的计算结果表明,此叁个核可能具有长椭球形变,且形变值随中子数增加而减小,或说由长椭球形向叁轴形变转变的趋势,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理论和实验得到的晕带转动惯量的变化特征推测出来,即130Ba具有一定的叁轴软特性,这种结果与其他一些理论预言结果一致。同时解释了实验观测到的叁个核的晕带回弯现象可能由一对h11/2质子顺排角动量所致。本文验证了投影壳模型对丰中子核108,110,112Ru及缺中子核126,128,130Ba同位素核的适用性,同时展现了该模型对原子核结构特性的强的预言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再宏,曹中鑫,肖军,吕林辉,杨康[8](2013)在《利用直接核反应研究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核反应是研究丰中子区核结构的重要手段.我们发展了质子标记的敲出反应实验方法,并用于6He和8He的结构研究,给出了7He共振态至今最精确的测量结果.发展了多中子关联测量技术,并基于此重建了8He激发态以及研究了8He中的双中子关联.通过12Be的非弹散射实验,观测到若干共振态,构成6He+6He和4He+8He两条分子转动带,支持12Be的-4n-集团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3年10期)
马春旺,王闪闪,普洁,魏慧玲,赵新丽[9](2012)在《利用同质异位素产额比研究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的对称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核的对称能存在温度和密度依赖性,在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和天体物理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理论和实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丰中子核,由于中子的难以探测性,其对称能研究一直没有较好的方法。基于一个修改的Fisher模型(~1MFM),利用重离子核反应产生碎片的同质异位素产额比,可以提(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期刊2012-04-12)
杨韵颐[10](2012)在《丰中子核~(104)Zr、~(114)Ru与缺中子核~(139)Pr的高自旋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工作主要研究丰中子核~(104)Zr、~(114)Ru和缺中子核~(139)Pr的高自旋态结构,以加深对核结构、核形状和核力等特性的理解。丰中子核~(104)Zr和~(114)Ru的实验是在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的大型γ阵列探测器Gammasphere上进行的,此γ阵列探测器由102个具有反康普顿散射功能的高纯锗探测器组成。采用252Cf自发裂变布居丰中子核高自旋态,对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进行测量,建立了三维γ-γ-γ符合矩阵。缺中子核~(139)Pr的实验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的。在HI-13串列静电加速器上采用124Sn (19F,4n)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布居此核的高自旋态,束流能量为80MeV,实验记录了二重及二重以上的γ符合事件,总计得到5.2×10~7个等效二重γ-γ符合事件,建立一个总符合矩阵和两个DCO矩阵。在~(104)Zr的研究中,新发现了一条基于1928.7keV激发态上的集体带结构。对这条带结构进行了系统学分析,并进行了投影壳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并将这条集体带指定为基于ν5/2-[532] ν3/2~+[411]组态的两准中子带。在~(114)Ru的研究中,扩展了基带以及一声子γ振动带,新发现了两条可能为二声子γ振动带的能级。在基带中,当转动频率ω≈0.4MeV时显示出集体回弯现象。我们用具有叁轴形变参数的推转壳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此集体回弯现象是由一对h11/2中子顺排所引起的。叁轴投影壳模型计算的γ振动带能级与实验符合的很好,而使用扁椭形变参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则不能符合,说明~(114)Ru核为叁轴形变核。对于~(139)Pr高自旋态的研究,大大扩展了原有的能级纲图,共发现了39个新能级和44条新跃迁,并新建立了四条集体带结构。通过系统学比较,认为一条由ΔI=2E2跃迁构成的带为退耦带;两条由ΔI=1M1跃迁构成的带为扁椭形变带(γ~-60);另外一条由ΔI=1M1跃迁构成的带为叁轴—扁椭形变带(γ~-90)。对这些集体带的可能的组态特性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2-04-01)
丰中子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东京2月22日电 (记者陈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联合团队最近利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测定了质量数A=144至174的94种丰中子核的寿命。这些丰中子核与生成稀土类元素相关。研究小组在近期《物理评论快报》网络版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丰中子核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济人.丰中子核~(17)C结团结构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7
[2].陈超.94种丰中子核寿命成功测定[N].科技日报.2017
[3].李秀芳.轻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
[4].何小风,周小红,方永得,柳敏良,张玉虎.丰中子核~(91)Y的高自旋能级结构(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5
[5].王闪闪.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物质对称能及GDRγ发射现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6].金华.原子核壳模型在丰中子核大规模计算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李阳光.丰中子核Ru和缺中子核Ba的偶偶核同位素投影壳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8].杨再宏,曹中鑫,肖军,吕林辉,杨康.利用直接核反应研究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3
[9].马春旺,王闪闪,普洁,魏慧玲,赵新丽.利用同质异位素产额比研究重离子核反应中丰中子核的对称能[C].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2012
[10].杨韵颐.丰中子核~(104)Zr、~(114)Ru与缺中子核~(139)Pr的高自旋态研究[D].清华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