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喃酮类论文_钟朱惠,赵学辉,马昆鹏,杨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喃酮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决明子,化合物,活性,酮类,真菌,苯硫酚,曲霉。

吡喃酮类论文文献综述

钟朱惠,赵学辉,马昆鹏,杨玲[1](2019)在《铕-苯并二氢吡喃酮类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苯甲酰基-2-庚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L_1)、3-苯甲酰基-2-苯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L_2) 2种配体。分别以L_1和L_2为第1配体,水为第2配体在溶剂乙醇中与EuCl_3反应(pH=7~8),合成了2种新的稀土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相关物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Eu(L_1)_3·2H_2O和Eu(L_2)_3·2H_2O;荧光光谱表明,2种配合物都能发出很强的铕离子特征荧光,其中配合物Eu(L_2)_3·2H_2O的荧光强度更强,具有更好的荧光性能。(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路,周德勇,蒋丽娟,张金华,张薇[2](2019)在《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n分析及定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量明确、化学组成相对固定的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开展定值研究。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LTQ-Orbitrap XL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从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及主要指标成分定值2个层面对决明子对照提取物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化学组成相对固定,鉴定出7个萘骈吡喃酮类成分;其中决明子苷B_2、决明子苷C_2、红镰霉素-6-O-β-D-龙胆二糖苷和决明子苷C为主要化学成分的定值结果及不确定度分别为(11. 40±0. 26)%,(11. 68±0. 24)%,(16. 60±0. 22)%,(28. 8±0. 48)%。该研究实现了对决明子对照提取物的准确赋值,为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应用于决明子药材质量控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中药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一化学对照品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晓林,韩婼伊,杨培源,朱玲娟,张雪[3](2019)在《决明子中萘骈吡喃酮类衍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波谱学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决明子中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基-5,10-二羟基-8-甲氧基-4H-萘[1,2-b]吡喃-4-酮-10-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demethylflavasperone gentiobioside(2)、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3)、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nor-rubrofusarin gentiobioside(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金,庄瑜瑜,马养民,邹坤岐,王敏祺[4](2018)在《4-芳硫基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芳硫基吡喃酮类化合物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及药物合成中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应用于药物、染料、功能性材料等领域.采用4-羟基吡喃酮和苯硫酚为反应底物,叁乙胺(Et3N)为碱,以二氯甲烷(DCM)为反应溶剂,在25℃下搅拌6小时,经过碳氧键断裂,以65%~88%的收率获得10种4-芳硫基吡喃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合成方法底物适用性好、收率优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姜薇,蒋航成,韦歆,徐家俊,单体壮[5](2018)在《海洋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着(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樊亚琴,朱国良,王乂,朱晓翠,宫倩红[6](2018)在《红树林真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 OUCMDZ-1492产生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红树根泥来源的沙门柏干酪青霉(Penicilliumcamemberti)OUCMDZ-1492在寡营养条件下能够产生一类不同于富营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具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并对其中的外消旋体进行手性拆分,得到了5个α-吡喃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电子圆二色谱(ECD)的测量与化学模拟计算,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R,E)-6-甲基-5-(3-羟基-1-丁烯基)-4-甲氧基-2-吡喃酮(1,命名为pyrenocine P)、pyrenocine A (2)、(R)-pyrenocine B (3)、(R)-(―)-pyrenocine E (4)和(S)-(+)-pyrenocine E (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的绝对构型为首次确定.化合物2和3对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显示出较强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16和1.0 mg·mL-1 [阳性药(Z)-4-溴-5-溴亚甲基-2-呋喃酮(C-30)的MIC为0.08 mg·mL-1].(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0期)

苟小军,孙歆,杜文义,左柯,梁立[7](2017)在《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与Skp2蛋白的分子识别及其抑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与Skp1形成的蛋白质聚合物在调控癌细胞生长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苯并吡喃酮类抑制剂(简称BPC)可有效抑制Skp1-Skp2的形成,但其分子识别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已报道的Skp1-Skp2晶体结构,确定模拟体系后,首先用同源模建对其模拟体系缺失的结构进行补全;然后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Skp1-Skp2-BPC复合物模型并用于后续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促使BPC特异性结合在由Skp2 W109、D110、L117、I120、R138和W139所构成口袋中的主要驱动力,自由能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Skp2结合BPC后,结合口袋周围的氢键网络有所加强,口袋附近的溶剂化水分子数量明显减少,导致Skp1-Skp2的体系稳定性下降.体系构象成簇与运动性分析显示,Skp1-Skp2在结合BPC抑制剂后,Skp1的运动更加剧烈,这可能是BPC主要的抑制机理.(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俞青芬[8](2017)在《人工神经网络在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hemoffice 2004中的MOPAC-PM3算法对吡喃酮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将筛选后的量化参数作为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描述符。采用分子结构描述符对吡喃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活性预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径向基网络建立分子结构描述符与生物活性间的相关模型。当sp=0.41时,结果显示网络训练集预测均方差MSE几乎为0,而网络仿真预测MSE为0.0066,总MSE为0.000 7。结果表明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数值逼近能力,提高了对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闵曼,丰翠,杜俊,任建辉,陈琳[9](2017)在《3-氨基-1,2-苯并-α-吡喃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3,4-叁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1,2-苯并-α-吡喃酮类衍生物,其结构经NMR和MS确证。体外抗氧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3-苯乙酰氨基-7,8-二甲氧基-1,2-苯并-α-吡喃酮在高浓度时显示出比对照品和3-氨基-7,8-二甲氧基-1,2-苯并-α-吡喃酮更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在低浓度时则对羟自由基表现出比对照品及3-氨基-7,8-二甲氧基-1,2-苯并-α-吡喃酮更好的抑制活性,在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低浓度的3-氨基-7,8-二甲氧基-1,2-苯并-α-吡喃酮展现出较对照品更佳的清除活性,两者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7年09期)

耿丹丹,刘灵娣,欧阳艳飞,谢晓亮,温春秀[10](2017)在《决明子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决明子中含有大量的萘并-吡喃酮类物质,具有保肝、抗突变、降血脂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决明子药材中萘并-吡喃酮类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定性定量分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开发新型抗肝毒性、降血脂等药物提供有益参考,有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吡喃酮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含量明确、化学组成相对固定的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开展定值研究。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LTQ-Orbitrap XL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从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及主要指标成分定值2个层面对决明子对照提取物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化学组成相对固定,鉴定出7个萘骈吡喃酮类成分;其中决明子苷B_2、决明子苷C_2、红镰霉素-6-O-β-D-龙胆二糖苷和决明子苷C为主要化学成分的定值结果及不确定度分别为(11. 40±0. 26)%,(11. 68±0. 24)%,(16. 60±0. 22)%,(28. 8±0. 48)%。该研究实现了对决明子对照提取物的准确赋值,为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应用于决明子药材质量控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中药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一化学对照品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喃酮类论文参考文献

[1].钟朱惠,赵学辉,马昆鹏,杨玲.铕-苯并二氢吡喃酮类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J].硅酸盐学报.2019

[2].王路,周德勇,蒋丽娟,张金华,张薇.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对照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n分析及定值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3].张晓林,韩婼伊,杨培源,朱玲娟,张雪.决明子中萘骈吡喃酮类衍生物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

[4].张金,庄瑜瑜,马养民,邹坤岐,王敏祺.4-芳硫基吡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5].姜薇,蒋航成,韦歆,徐家俊,单体壮.海洋真菌Aspergillusniger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生物活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8

[6].樊亚琴,朱国良,王乂,朱晓翠,宫倩红.红树林真菌PenicilliumcamembertiOUCMDZ-1492产生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J].有机化学.2018

[7].苟小军,孙歆,杜文义,左柯,梁立.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与Skp2蛋白的分子识别及其抑制机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

[8].俞青芬.人工神经网络在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预测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闵曼,丰翠,杜俊,任建辉,陈琳.3-氨基-1,2-苯并-α-吡喃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研究[J].化学试剂.2017

[10].耿丹丹,刘灵娣,欧阳艳飞,谢晓亮,温春秀.决明子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吡喃酮类吡喃酮类-曲酸 [11]吡喃酮类-[5]吡喃酮类-非瑟酮 [15]吡喃酮类-曲酸 [11]吡喃酮类-柯因 [14]

标签:;  ;  ;  ;  ;  ;  ;  

吡喃酮类论文_钟朱惠,赵学辉,马昆鹏,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