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

《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

姜兰姬[1]2004年在《《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文中指出当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了生态伦理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依据。《老子》“自然”智慧对此具有启迪意义。本文试图对《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和评价。 第一部分、以《老子》“自然”概念为论证的切入点,探究其本意,藉以探讨《老子》的生态自然观。 第二部分、从六个方面围绕《老子》“自然”智慧的基本命题,分析《老子》之中的生态智慧的具体例证。 第叁部分、从哲学叁大领域对《老子》的生态智慧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论论证,挖掘《老子》“自然”智慧所包含的现代意蕴及对生态伦理建设的启示,并指出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本文对《老子》生态智慧进行了历史性辨析,指出了其不可避免局限性。

赵麦茹[2]2007年在《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文中提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对于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关注空前加强,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人类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西方自然观、逻辑思维与认知世界的行为等方面的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环境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应运而生。伴随着这一过程的还有当代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及思维方式的热捧、肯定与借鉴。其中,先秦时期以儒道为代表的各家学派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但比较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意识到先秦诸子的经济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这样一来,一方面,在全球性生态危机之大前提下人类很有必要从生态角度对于包括先秦诸子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度挖掘,但是另一方面,在这种重新认识与深度挖掘的过程中,人类却忽视了先秦诸子经济思想这一领域,这两个因素是促使笔者致力于从生态角度对于先秦诸子之经济思想进行研究的根本原因。儒家、道家、墨家、《管子》、法家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几家学派,笔者即以这五家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渊源和学术背景,先秦诸子之经济思想也不例外。支撑着先秦诸子之经济思想的是先秦各家学派的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人性观理论、自然观理论以及历史观理论。由于先秦诸子的思想都秉承由夏商周叁代文化发展沉淀下来的周文化,所以他们的思想根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自然观方面主张整体论、内因论与有机论,在逻辑思维范式中强调主客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擅长于类比与串联式思维,在行为范式方面注重将人类的德性推广于整个自然界,强调合理取材、善待自然、知止知足。中国先哲思想根基的以上特点使得其思想充满了以“和”为贵的人文气息,这种人文气息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而且也深深地渗透于人与自然之间,其生态伦理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先秦诸子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其经济思想,具体表现为,在先秦诸子的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和分配观等经济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因子:如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先秦诸子特别强调对于四季节气等天时因素的遵循,倡导人们依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合理劳作,不妄为,不逆自然规律行事。在消费领域,先秦诸子又特别注重节俭消费,倡导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消费自然资源时“知止”、“知足”。在赋税与分配领域,先秦诸子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和”思路,注重以章显“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的薄税政策和上下兼顾的分配政策来保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蕴藏在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的这些丰富的生态因子给身处生态困境中的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我们应从道德境界的高度培养我们悲天悯物的生态情怀、从法律角度完善我们的各种环保政策与法律条文、在具体的行动方面切实落实环保政策等等。具体到我国,在现阶段从生态角度研究先秦诸子的经济思想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环境伦理学是旨在建立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生态伦理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同样需要这门学科,而先秦诸子的整体思维模式无疑给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解决环境问题同样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制定生态道德的底线,在这一方面,先秦诸子注重以“圣王之制”的国家法制强制力量来保护自然资源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先秦诸子从“天和”“人和”与“心和”叁个角度落实其“和”思路的做法也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我国政府又着力而为的一大政策,先秦诸子一方面注重上层统治者在节俭消费行为方面的示范作用,一方面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这种观点对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人口与自然资源配给日益紧张的当代中国来说同样适用;建立环境道德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先秦儒家学者以“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给予自然万物以关爱的做法也给主张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的当代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康杨波[3]2016年在《美丽中国视域下《道德经》生态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危机是21世界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内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有未有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升华,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重视。老子是研究生态文明的第一人,提供了最早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美学思想休戚相关。《道德经》详细地论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当今的生态危机和信仰危机提供了借鉴。本文具体阐述了道德经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老子以道统摄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此论述“道法自然”的生态整体观;“自然”、“无为”皆是一种恰当的为,反对过度的为,无为而治是一种恰当的为政方式,追求理想的临界点,从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治理,以此论述生态为政观;从老子的“叁宝”思想、“不自生”思想,和谐发展与循环发展思想来论述可持续发展观;从持重修静、少私寡欲、知止知足等方面来培育人的心性,达到身心的和谐,精神生命的满足,以此论述身心和谐的人生观。其次具体论述了道德经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借鉴与启示:尊道贵德:人类应该深刻领悟“道”和“德”的内涵,以此呼唤道德的归位、生命的关注、精神的构建;以道观之,天地万物平等,正确认识天人关系,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文化观念,建设生态人格。无为而治:从“治”、“辅”、“慎”处事方略、“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实践方式、“小国寡民”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知足知止:适度开发、适度消费、发展生态科技层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具体层面:建立高效的生态保护机制、优化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环境治理层面来完善生态制度建设。在文化的浸润下,《道德经》生态思想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长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东方哲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王秀[4]2015年在《《老子》自然哲学思想伦理意蕴》文中认为自然哲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就春秋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对老子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来说,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叁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二是政治变革,即世袭社会的解体和士阶层的崛起;叁是文化变迁,即官失其守和学术下移。就老子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来说,主要有以下叁方面:一是尊重自然界规律的思想,即《易经》思想、史官文化、兵家传统;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原始道家和氏族遗风;叁是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自然指事物的本质存在和事物按自身规律运动并和其他事物保持和谐而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不是他物,即承认事物自身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二是指事物运行规律的本质,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其规律是“道”,而“道”又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促使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从而说明,“自然”是“道”的本质;叁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这种规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即事物最本源的“自然法则”。本文旨在从以下叁个方面阐述《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内涵:《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主要功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0世纪以来,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当代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高科技等现代文明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应建立现代自然哲学,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自然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的探究,挖掘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以道法自然为基准,树立生态意识、以天人合一为其道,构建和谐社会、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培养个体素质。

齐冬莲, 张敏, 谢翠蓉[5]2010年在《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意蕴》文中研究说明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金盼[6]2018年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及其现实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自工业化以来,生态与工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倡导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站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视角上,倡导“知常知和”的平衡理念,立足于“知足知止”的实践原则,体现了“寄情山水”的伦理情怀。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和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宝贵的价值品质。挖掘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解决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提供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渊源,有利于更好更实际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章开始主要解释了该论文的选题理由和选题意义,并从当代学者对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的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简单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其中文章的研究目标是要首先回归文本,深度剖析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依据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精神主旨。其次在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思想对比基础上得出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背景,试图运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中“物我为一”等生态伦理思想正确分析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结合我国“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现实启示。力图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适度的调和点,平衡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和价值观。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把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同时期儒家、墨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思想主旨及其基本特征,更好地把握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本文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在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之上总结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第叁部分阐述了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第一部分,先秦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物我为一”的整体视角;知和曰明的平衡理念;“知足知止、顺乎自然”的实践原则;“自然无为”成就“至德之世”的伦理追求。第二部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首先,结合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独特之处:一是顺物自然型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二是人道法天道的生态道德演进;叁是万物平等的生态理念;四是从生态整体主义出发的实践原则。其次,在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基础上总结其局限性:一是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忽略了生态环境内部斗争的必然性;叁是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四是片面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成分;五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局限性。第叁部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一方面是对我国构建生态伦理体系的理论意义:一是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树立“万物齐一”的生态价值观;叁是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四是坚持“无为”之为的开发原则;五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另一方面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在政治上执政者要顺天法道,无为而治;二是在经济上借鉴“缘督以为经”的开发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叁是在文化层面要加强“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生态理念教育;四是在社会层面要引导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防霾口罩成为必备品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认清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伦理关系,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已由之前被认为是虚假的义务,演变成今天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先秦道家生态伦理从人的最深处的思想进行探析,力求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内在原因,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智慧来源。

黄承梁[7]2016年在《老子之道和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立足“现代视野”下的“老子之道”与“现代文明建设”,结合现代文明的中国语境,以现代生态问题为切入点,点出破解之道——向老子之道寻求智慧和经验借鉴,进而从认知、物质、伦理、心性与制度等不同维度、不同范畴深化老子之道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研究主题、内在逻辑、适应性和解决方案。论文共分导言、正文(上下两篇、共六章)、结语叁部分。第一,导言,切入点、突破点。论文写作缘于“现代视野”,以当今时代的生态问题为切入点,指出:当今时代,区域性、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面的挑战,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思考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建设、迎接并拥抱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生态问题,当其以系统形式集中暴发和凸显的时候,本质上是物质生产问题、经济问题和发展方式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然是社会问题、生活方式问题、人的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发展、解决和消亡,在现代文明社会,都与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等政治制度的理念、考量有很大关系。文章以工业文明背景下生态问题产生的实质、趋势特征为切入点,指出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及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一系列人类社会精神、政治和社会存在领域的痛疾,目前仍然是在击鼓传花,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以预见,人类社会如果不能彻底革自己存在方式的命,重新思考、树立和塑造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代哲学,迟早要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及至整个星球的毁灭。反观中华文明,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1世纪,上下4000多年。在这4000多年中,中华文明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宇宙观、生命观、心性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并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由此保持了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亘古绵延的东方文明和世界中心地位。身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前夜的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形势尤其严峻。我们需要探求新的发展大“道”。导言进而将目光转向老子之“道”的智慧以寻求突破口。第二,正文上篇,共叁章,探求渊源、述其特质、论其影响。第一章,中华文明与老子之道的思想嬗变。通过探讨老子之道的渊源,指出“道”这个哲学概念,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中华文明本身包含了“道”的基因,大道始于开辟天地之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为道”。老子是享誉世界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在古老中国情感本位意识背景下开创了中国“道”的哲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先贤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社会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客观存在的大智慧、大哲学。第二章,老子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特质研究。指出老子之道的哲学,首先是整体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哲学,然又首推“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体道、“道生万物”的母体道和“道法自然”的宇宙存在与运行的规则道。也就是说,老子之道它不仅是一种宇宙生成论,更是一种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方法论和伦理思想体系。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道德实践的终极依据。第叁章,轴心时代老子之道的独特地位及其影响研究。指出与孔子“述而不作”不同,老子以“道”述中华文明大道,又开创了中国“道”的哲学。老子之道奠定了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作为中华传统文明核心的儒墨道法系统。文章特别指出,在儒墨道法为核心的诸子百家齐放奠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在世界文化与文明史中占有基础地位的轴心时代及其后,儒家思想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或代表,是中国思想学术的主流,也是维系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基于先秦的历史事实和不同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道家思想也受到过一定的重视,也有“儒道同源”、“儒道互补”的主张,但这些说法往往都是站在儒家本位的立场提出来的,因而既不能正确说明儒道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恰当说明老子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现代视角看,需要重估老子和老子之道的地位。第叁,正文下篇,共叁章,老子之道的当代价值回归、现代四个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系统阐述了现代文明建设之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文明建设与老子之道的关系,寻求老子之道为解决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物质追求、精神困惑、政治理念以及生态建设所能提供的思想基石和智慧借鉴。第四章,关于老子之道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指出,现代科学“以一种传统机械论方式展示宇宙”,一是强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思维与物质分离和对立;二把世界看成一台机器,由许多可以分割的构件组成,这些构件的性质和作用决定自然整体;叁遵是循简化论方法,强调分析性思维,使科学沿着不断分化的方向发展,忽视各种现象和过程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远离真实世界,远离万事万物运行的宇宙整体观及其“天道”的运行规则。现时代,人类开始反思其行为价值追求,并倡导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无疑,这一转变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纽带,其与老子之“道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知常曰明”的生态保护观、“自然无为”的工具理性观等相融通。第五章,关于老子之道与政治文明,指出,老子之道之“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实质为“无为而无不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以预见,“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以老子“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为根基,尊重自然规律的运转,无为于天下,必能全面促进政治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关于老子之道与精神文明,指出,身处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新轴心时代,顺天道、立人道、讲公道、存德道、遵义道,将成为每个人安身、安心和立命之本。正确阐扬老子之道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包容精神、向内寻求幸福的精神,克服浮躁、庸俗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增强国民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反省力量。第四,结语,辩证看待伟大梦想。文章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解决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中国传统哲学主流之儒释道精神,怎样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在“黄金分割点”发挥作用,客观地讲,是有条件地发挥作用的。从当前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背景下时代问题的现状看,建设人类新的社会文明,呼唤老子之道的回归,实现“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无为”、“回归和谐”的本真,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更大需要。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复兴、中华民族复兴、东方文化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重新获得复兴和崛起的强大动力和生机,这是一个宝贵的战略机遇。理性地回应挑战,负责任地履行我们的使命,我们需要认识到,老子之道大道可为。

刘白明[8]2011年在《老庄正义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老庄正义思想的形成,离不开老庄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及老庄以前就有的历史泉源叁个重要条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及仁义礼制正义观的批判是老庄正义思想形成的现实动力。老、庄都有隐士经历和楚文化背景,表达着隐士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熟悉历史文化的老、庄把史官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巫术传统的浪漫自由精神,氏族传统的民主平等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正义思想中。老、庄对正当、正义或合理问题的追问,是从价值的本体问题开始的。“自然”一词,在先秦汉语中,从未用来指称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老庄的“自然”是自己如此。老庄所言自然非物理之范畴,属于政治、历史、道德系统而非知识系统。老庄的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无不是主张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成为一切行为合理性的指导原则。“自然之道”是老庄之道与儒家“仁义礼制之道”区别的标志。“自然”在老庄哲学中具有最高的价值,是社会、人生的本体。老庄的“自然之道”包括人法天道的宇宙假设,人性自然的人性假设,“自然之世”或“建德之世”的原初社会假设叁个层面,从而提出了以“自然”为标准的自然主义正义观。天是社会、人生自然哲学的样本。在一定范围内,“天”就是“道”即“天乃道”。老庄认为人类社会受人文之道的迷惑很久了,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家园,故而人产生了效法天道的必要。因为天道与人的本性、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因此效法天道与顺其本性、顺其自然是一致的。个人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老庄的正义思想把个体的自然存在作为构建正义理论的出发点,把个体视为目的,个人的自主自由和生命安全不仅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存价值的道德法则,同时也是衡量一切现实的、外在的社会制度是否合理、正当的普遍准则。老庄个体平等的理论论证,为其政治自由主义和贵己重生的生命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生命原则是根本的正义原则,自由原则是最高价值目标。身体是属于个体的最重要部分,自由是生命的目的。不以个体生命、自由为基础的正义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正义。老庄以个体为本位的正义观对于专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本位正义观无疑可以起到润滑和平衡作用。老庄社会正义思想包括无为而无不为的行政正义思想。老庄对统治者凡是扰乱民心和民生的“有为政治”进行了大力批判,主张以人民利益为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统治者的作用要减到让人民感觉不存在的程度。实际上,老庄不是主张“绝对不为”,只是反对“妄为之为”反对统治阶级不切实际的有为政治而要求“顺应自然而为”。老子把发展人民生产作为统治者的根本任务,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提出绝仁弃义,复归天真的主张,慎刑赏,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维护邦国和平的主张。老子从宇宙论即“道法自然”的角度论证经济均平的经济正义思想。庄子提出了万物平等的宇宙本体论,为经济正义思想作了更有力的论证。老庄肯定人有基本的物质需要。庄子把原始社会“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耕而食,织而衣”作为理想的社会生活境界,老庄人无贵贱的平等观点必然导出分配平均的思想,但是老庄主张的是一种起点的分配均平。老庄反对不劳而获,自然不会主张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反对绝对和始终如一的平均主义。必要的财产是人们免于服从腐朽政治和外利诱惑的基础,即保持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的物质保证。老庄经济正义思想主要目的是让劳动者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老庄把分配正义作为正义的重要内容,是正义观的一大进步。老庄的生态正义思想不是一般的保护环境思想,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在老庄眼里,人与万物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价值要求,还是一种审美要求,当然也是生态系统本身的要求。老庄的军事伦理思想与尊重生命的原则是一致的。从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来说,老子提出统治者要放弃成为领土、人口、军事大国的目标,确立“小国寡民”的主张。老子有时是使用“常”字来表述价值共识的,庄子是开启了正义共识与多元价值观关系问题思考的第一位中国哲学家。不受政治干扰的自由状态通过默认多元价值观的存在,避免价值独断和意识形态奴役;又通过价值共识,形成社会公共伦理。庄子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自由主义立场主张多元价值观并存,反对那些咄咄逼人的一元主义价值观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亦在这一过程中吸收了价值观一元主义提出的某些问题,即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的问题,提出了“公是”即价值共识的主张,完成了“一”与“多”的辩证结合。从秦汉至清末来看,老子对王道政治影响较大,庄子则对思想界影响较大。老庄道家思想,在防范封建君主独裁专制上作出了时代条件所能许可的理论贡献。儒、道、法、墨各家的社会正义学说,都与当时社会紧密联系,都是给当时混乱巨变中的社会开出的治世良方。它们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相辅相成地共同创造了中国先秦时代灿烂的政治文化资源。但是,从古为今用的角度看,老庄道家的正义思想是最具自由精神的,也是最需要大力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的传统文化资源。老庄正义思想与儒家正义思想的思想体系之间总体上是异大于同的。他们的正义学理根据不同。儒家之道关注的是人世的法则,即君子制定、奉行的法则;老庄道家之道关注的是宇宙的法则,普世的伦理;老庄抨击以君主为核心的专制等级制度,与儒家的差等正义思想是基本对立的;在群己关系上,老庄道家强调的是“贵己”,儒家强调的是“克己”,这是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的区别;儒家认为人生的自我实现的途径是立德、立功、立名,人生最大的自我实现是舍生取义,老庄道家追求自我人格的高昂挺立,人生的自我实现表现为与道合一,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老庄道家和墨家都讲天,但他们所讲的天同形而异质,其精神实质相去甚远。在老庄哲学体系中,将天从过去的权威之天化为普通的自然存在。在墨家那里,天完全是一个无所不在地监视人的一举一动的神。庄子的文化多元观与墨家“尚同”的单一文化价值观是不同的。老庄正义思想与法家正义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法家具有非道德主义的倾向而老庄重视道德、崇尚道德;民本立场与君主本位的区别;治理方式的不同——自由与专制。老庄正义思想观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主义正义观具有诸多相通性。二者提出的原初状态具有自由、平等、无偏见的共同点;二者均直接言及了正义、公正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二者均认为基本的自由不可以与其他价值相交换,二者一样主张多元主义与价值共识的统一;二者为弱者群体立言的立场都很明显。老庄正义思想中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关爱精神,对人类发展具有恒久的价值。老庄的自然正义观包含着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启发人们在此基础上,继承、扬弃、突破、超越、创造、丰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正义学说。老庄自然正义思想在思想解放上有巨大的意义,但并非没有它的负面影响。老庄担心社会伦理规范的发展只是受制于强者的意志、喜好,应该说,这种倾向容易导致非道德主义、无政府主义。在坚持扬长补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庄正义思想这一历史资源,在中西文化、古今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是我们今天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毛婷[9]2017年在《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叶在工业日益发达的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起步了,是从翻译和介绍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开始的,经过近40年的发展,虽然成就显着,但要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并发掘出其应有的功能,任重而道远。中国古代哲人进行了大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是现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体系的重要精神资源之一。老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诸多观点与现代生态伦理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其人与万物平等的生态整体思想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念提供了价值启示,其生长万物的生态平衡思想为我们维护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理论参照,其蓄养万物的生态开发思想为我们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遵循。老子的智慧延传几千年,历经时代沉淀。当代中国对老子思想的渴望便是这个时代人们站在缓解生态危机的现实需求基础上,从生态伦理角度探寻其中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奥义,并对老子思想进行辩证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且完备的生态伦理学以及缓解我国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提供有效指导。不可否认,生活在春秋时代的老子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他没有看到人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但毋庸置疑的是,老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位巨擘,是流芳百世的伟大智者,正确对待、合理汲取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来指导我国生态伦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对我们树立正确自然观、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学贯中西、古为今用的意义所在。

王晓晓[10]2014年在《老子思想与当代生态幸福观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它强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生态幸福观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理性思维形态,是以“生态理性”为新的基点,塑造现代人的“生态信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条件和要求建构起来的真正体现现代人之生存之本真境界的幸福观。生态幸福观的“生态理性”是一种源出自然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并保护自然的理性观念,它强调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种指向内心的精神体验和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它是在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中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整全主义的认识。生态幸福观热爱自然和生命的生态德性,既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又体现了人本身追求和谐的性情。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幸福观的演变和生态幸福观的涵义作出界定,从幸福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根本前提,幸福通过感通而感知,幸福依存于关系,幸福是人对本真生命的祈求四个方面对生态幸福观的内涵作出解释,并指出当代生态幸福观具有时代性、人文性和国际共同性。本文第二部分就生态幸福观建构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和意义等进行了论述和整理。在生态幸福观的理论基础方面,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生态后现代主义论证了生态幸福观的合理性;在必要性方面,文章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社会伦理道德危机和个人精神危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选择叁个方面论证了生态幸福观建构的必要性;在可能性方面,当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生态”生活实践和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启示都为生态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关于生态幸福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两方面。老子思想是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从幸福观角度来说,老子的幸福观,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都对于今天生态文明视野下树立生态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本文第叁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对老子的幸福观作出论述,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揭示了老子思想对当代生态幸福观建构的启示意义,并针对老子幸福思想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生态幸福观建构的补充意见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D]. 姜兰姬.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D]. 赵麦茹. 西北大学. 2007

[3]. 美丽中国视域下《道德经》生态思想研究[D]. 康杨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4].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伦理意蕴[D]. 王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5]. 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意蕴[J]. 齐冬莲, 张敏, 谢翠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及其现实价值[D]. 金盼.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7]. 老子之道和现代文明建设研究[D]. 黄承梁. 山东大学. 2016

[8]. 老庄正义思想研究[D]. 刘白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研究[D]. 毛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10]. 老子思想与当代生态幸福观的建构[D]. 王晓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