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基因论文_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杀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基因治疗,靶向,肝癌,超声,斯坦,斯坦福。

自杀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1](2019)在《载自杀基因的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包裹液态氟碳,可载肝癌治疗基因,并具有叶酸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研究其基本特性及超声显像能力。方法通过聚乙二醇亚胺在PLGA表面连接叶酸(Fa)分子,制成靶向膜材料(PLGA-Fa)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将其与多聚赖氨酸孵育后,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利用正负电荷吸附作用,使纳米粒表面载上质粒S (PLGA-Fa-PFP-S)。分别用加热及LIFU辐照的方式处理纳米粒,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相变情况,于超声造影模式下观察其体外显影效果。结果成功制备了载有质粒、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Fa-PLGA/PFP/S),该纳米微粒大小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好,直径分布为200.5nm,平均电位为+37MV,当加热至50度时及用LIFU5档辐照后5分钟后,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纳米粒相变,超声造影模式下亦可见显像。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Fa-PLGA/PFP/S),该纳米粒可用于超声造影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2-06)

家婷,张涛,邹强,郑武燕,赵日[2](2019)在《HSV-TK/CD20双自杀基因系统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同时表达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和RQR8膜蛋白双自杀可控开关的Jurkat细胞,使之可通过更昔洛韦药物(GCV)或利妥昔单抗(RTX)实现可控性细胞消除。方法 RQR8膜蛋白小分子含利妥昔单抗识别的模拟表位和抗CD34单抗表位。合成编码RQR8及HSV-TK的基因,构建慢病毒共表达载体pLV-RQR8-T2A-TK;脂质体Lipofectamine3000转染Jurkat细胞,流式荧光抗CD34单抗检测RQR8的表达,通过磁珠筛选获得RQR8~+TK~+Jurkat细胞;分别加入GCV或RTX检测自杀可控开关功能:CCK8法检测加药后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慢病毒载体pLV-RQR8-T2A-TK酶切片段大约1 670 bp,测序进一步证实外源片段插入正确。慢病毒感染Jurkat细胞,感染率为45.21%,磁珠纯化得到99.4%纯度的RQR8~+TK~+Jurkat。GCV对RQR8~+TK~+Jurkat具有细胞毒性作用,GCV浓度为40μmol/L时,其存活率为(52.11±7.04)%,IC_(50)为20.66μmol/L。80μmol/L GCV作用RQR8~+TK~+Jurkat细胞72 h后凋亡率达(41.28±2.78)%。在血清(含补体)存在情况下,320μg/ml RTX可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杀伤RQR8~+TK~+Jurkat,其存活率为(29.64±4.52)%。结论双自杀可控开关慢病毒载体pLV-RQR8-T2A-TK构建成功,加入GCV或RTX可通过2种不同路径成功杀伤细胞,达到细胞清除目的,提高了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过继免疫不良反应提供多种选择。(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尹杰超,苏明雪,刘天艳,杨甲瑞,尹祺[3](2019)在《携带CD自杀基因NDV重组病毒对小鼠肝癌细胞转移模型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新城疫病毒基因组NP/P位点表达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弱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和中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Anhinga-CD。MTT检测结果表明,在协同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条件下,两株重组新城疫病毒可在体外有效杀伤人肝癌细胞HepG2。通过Balb/c鼠尾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H22构建小鼠肝癌细胞转移模型,经重组病毒协同5-FC联合治疗,荷瘤小鼠转移肿瘤体积显着缩小、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凋亡与坏死。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中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Anhinga-CD抑瘤效果优于弱毒力重组新城疫病毒r Clone30-CD。(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胡聪,杜晓燚,江德鹏,杨旭,张荣贵[4](2019)在《超声靶向介导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对肺癌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载胞苷脱氨酶-胸腺嘧啶激酶(colicytocinedeaminase-thymidinekinase,CD-TK)双自杀基因的超声微泡,检测其对肺癌的杀伤效应。方法:制备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观察形态和大小,用碘化丙啶染质粒,观察荧光和计算微泡与基因的结合率。培养肺癌H1299细胞系和建立肺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超声(ultrasound,U)+微泡(microbubble,M)+CD-TK、U+M+CD-TK+5-FC(5-fluorcytosine,5-氟胞嘧啶)、U+M+CD-TK+GCV(ganciclovir,丙氧鸟苷)、U+M+CD-TK+5-FC+GCV 5组,每组1×107个细胞。微泡转染H1299肺癌细胞,24 h后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荧光表达情况,测定细胞GFP转染效果和每组24 h细胞凋亡和周期。体内动物实验,每组6只裸鼠,对照组注射200μL PBS,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观察微泡的显影,同时在肿瘤部位超声辐照转染基因,每组按实验分组连续腹腔注射5-FC、GCV一周,每周记录每只裸鼠肿瘤的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并记录肿瘤的体积变化。第5周取裸鼠肿瘤标本。免疫荧光测TdT(TUNEL法)和PCNA的表达,评估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出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无毒前药5-FC和GCV联合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超声微泡治疗效果明显,有促进凋亡[凋亡率(28.45±1.75)%]、抑制增殖作用[S期(61.40±4.3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单药组(5-FC组P=0.002和GCV组P=0.012,对照组P=0.000)。双药联合超声辐照载基因微泡组的肿瘤体积最小、质量最小、凋亡细胞最多、增殖受抑制最明显。结论:无毒前药5-FC+GCV联合微泡载CD-TK双自杀基因能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对肺癌有明显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谭铖洸,林丽珠[5](2018)在《肝癌双自杀基因逆转录病毒转染体系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行肝癌双自杀基因逆转录病毒转移体系的建立及鉴定,为后续将其转染肝癌细胞、并进行抗肝癌细胞株的功能实验和功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将pWZLneoCDglyTK质粒转化到DH5α感受态菌后,提取质粒DNA,并采用酶切和PCR及A260 nm和A260 nm/A280nm吸光度测定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再将其质粒DNA用脂质体介导转染PA317细胞,然后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培养PA317/CD+TK细胞,即成功构建含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E. coli CD)和单状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的肝癌双自杀基因逆转录病毒转移体系。结果转化的阳性菌株可在含Amp的琼脂上生长;质粒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见有质粒DNA存在;经单酶切和双酶切后,分别显示相应的电泳条带;PCR鉴定可见有扩增出的CD和TK阳性条带,测定DNA浓度为5.25μg/μl,纯度为1.81。同时,两种质粒转入PA317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细胞内有绿色荧光产生,其转染效率约为20%~30%; CD、TK基因PCR分别扩增,已整合到PA317细胞基因组上,其基因PCR产物的相应处分别有一特异性条带;将RNA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CD、TK基因在PA317细胞中得到表达,其基因RT-PCR产物的相应处也分别有一特异性条带;另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上清液中病毒颗粒散在或聚集成堆,呈圆球形,边缘呈波状,直径约100 nm。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并通过分析鉴定结果证实,已成功构建出肝癌双效自杀基因逆转录病毒转移体系,这将为今后该体系对人类肝癌细胞系的HepG2及联合肝癌双效自杀基因前体药物并结合天然抗癌药物共济增效及代谢协同杀伤肝癌细胞奠定治疗物质和方法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老年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易华,苏俊芳,李雪,吴绍峰,赵婷秀[6](2019)在《基于Cx32探讨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抗肝癌的缝隙连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 32及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六味地黄丸(32 g·kg·d-1)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采用不同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分别对CBRH7919细胞进行处理。实验分为4组,即空白组(体积分数为10%空白鼠血清),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高、中、低浓度组(10%,5%,2. 5%含药鼠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癌细胞Cx32蛋白及mRNA表达,应用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各组肝癌CBRH7919细胞GJIC功能。结果:(1)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各浓度组对CBRH7919细胞Cx32的表达具有浓度依赖性上调作用(P <0. 05,P <0. 01),尤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多。(2)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各剂量组均可提高Cx32 mRNA表达(P <0. 05,P <0. 01),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3)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各组的平均荧光恢复率高于空白组,并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结论:六味地黄丸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机制与缝隙连接有关,可能是通过增加CBRH7919细胞Cx32在细胞膜上的定位,提高Cx32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增强GJIC功能而达到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袁晨燕,安艳丽,王玲[7](2018)在《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EI介导靶向自杀基因联合磁流体热疗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EI介导靶向自杀基因联合磁流体热疗对肝癌移植瘤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亚克隆基因重组法构建靶向肝癌的自杀基因p[HRE]AFP-HSVTK和肿瘤细胞成像报告基因载体p[HRE]AFP-Luc,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凝胶电泳法检测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粒并以聚乙烯亚胺(PEI)修饰后得到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EI,将其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和磁流体热疗的介质,并利用透射电镜、粒径仪、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等对Fe_3O_4@PEI进行表征鉴定。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Fe_3O_4@PEI系统运送报告基因p[HRE]AFP-Luc至荷瘤裸鼠后的生物发光信号。p[HRE]AFP-HSVTK/Fe_3O_4@PEI作用于肝癌细胞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动物实验验证体内肿瘤生长速度及瘤体质量抑制效果,并用透射电镜分析肿瘤组织的亚细胞结构。结果:成功构建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EI以及重组载体p[HRE]AFP-HSVTK和p[HRE]AFP-Luc,经尾静脉注射Fe_3O_4@PEI运送的p[HRE]AFP-Luc后,活体成像系统显示仅能在裸鼠肿瘤组织检测到明显的成像信号,其主要器官病理组织分析无明显病理损伤。在体外肿瘤细胞杀伤试验中,联合治疗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高于磁流体热疗组和基因治疗组([76.02±7.33)%vs (42.31±4.28)%、(47.76±4.81)%,均P<0.05],联合治疗组瘤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单独热疗组和基因治疗组([34.05±3.41)%vs (14.41±1.55)%、(11.64±1.20)%,均P<0.01]。体内治疗实验显示,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积增长明显减慢甚至下降,瘤块质量显着小于其他单独治疗组(P<0.05);瘤块细胞亚结构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结论:自杀基因p[HRE]AFP-HSVTK对肝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Fe_3O_4@PEI可以作为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和磁流体热疗的介质,其介导的肝癌靶向治疗联合磁流体热疗能特异地抑制肝癌移植瘤。(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于敏敏,尹洪超[8](2018)在《自杀基因ePNP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作ePNP转基因小鼠,研究自杀基因ePNP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ePNP转基因小鼠组和野生型小鼠组,在体外培养的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0.125、0.25、0.5、1.0和2.0μg/ml的前体药物氟达拉滨(fludarabine),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加药后的细胞存活率;其次,给ePNP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0、10、20、60mg/kg的fludarabine,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TUNEL法)检测加入fludarabine后腹腔巨噬细胞和组织(肺、脾)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CCK-8检测显示给药后ePNP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尤其在浓度为2.0μg/ml,细胞存活率仅为10.8%±0.8%;其次,流式细胞术和TUNEL结果也显示给药后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肺、脾巨噬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CCK-8、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均显示野生型小鼠给药后没有明显巨噬细胞凋亡。结论自杀基因ePNP能在前体药物fludarabine协同作用下,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贾志甜[9](2018)在《成功企业内部潜藏着“自杀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IBM,一个以在街头卖打孔机起家的小作坊,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年度营收达900亿美元的行业巨无霸。但1991年到1993年公司累计亏损额接近160亿美元。IBM由盛转衰,攻守易势的速度令人错愕。彼时的IBM没有逃脱“成功者的诅咒”,由于长期处于“(本文来源于《新华书目报》期刊2018-06-08)

张玉英,贾琴,吴爽,李艳萍[10](2018)在《B7-2基因联合自杀基因对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活化抗原B7-2基因联合双自杀基因Ad-KDR-CD/TK系统对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MA782/5S-8102乳腺癌细胞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致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d-KDR-CD/TK组、Ad-B7-2组、Ad-B7-2联合Ad-KDR-CD/TK组。待移植瘤直径达0.5 cm时,分别在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基因14 d,Ad-KDR-CD/TK组和Ad-B7-2联合Ad-KDR-CD/TK组结合连续14 d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和更昔洛韦;单用Ad-B7-2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率,并以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4的表达,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值;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表达。结果与Ad-KDR-CD/TK组、Ad-B7-2组、对照组比较,Ad-B7-2联合AdKDR-CD/TK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MVD值明显减小(P<0.05);AdB7-2联合Ad-KDR-CD/TK组瘤体内肿瘤细胞凋亡指数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增加(P<0.05),电镜观察到大量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瘤体内或瘤体周围CD8+T细胞浸润的面数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联合应用双自杀基因系统与B7-2基因治疗小鼠乳腺癌移植瘤,具有直接杀伤肿瘤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S1期)

自杀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同时表达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和RQR8膜蛋白双自杀可控开关的Jurkat细胞,使之可通过更昔洛韦药物(GCV)或利妥昔单抗(RTX)实现可控性细胞消除。方法 RQR8膜蛋白小分子含利妥昔单抗识别的模拟表位和抗CD34单抗表位。合成编码RQR8及HSV-TK的基因,构建慢病毒共表达载体pLV-RQR8-T2A-TK;脂质体Lipofectamine3000转染Jurkat细胞,流式荧光抗CD34单抗检测RQR8的表达,通过磁珠筛选获得RQR8~+TK~+Jurkat细胞;分别加入GCV或RTX检测自杀可控开关功能:CCK8法检测加药后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慢病毒载体pLV-RQR8-T2A-TK酶切片段大约1 670 bp,测序进一步证实外源片段插入正确。慢病毒感染Jurkat细胞,感染率为45.21%,磁珠纯化得到99.4%纯度的RQR8~+TK~+Jurkat。GCV对RQR8~+TK~+Jurkat具有细胞毒性作用,GCV浓度为40μmol/L时,其存活率为(52.11±7.04)%,IC_(50)为20.66μmol/L。80μmol/L GCV作用RQR8~+TK~+Jurkat细胞72 h后凋亡率达(41.28±2.78)%。在血清(含补体)存在情况下,320μg/ml RTX可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杀伤RQR8~+TK~+Jurkat,其存活率为(29.64±4.52)%。结论双自杀可控开关慢病毒载体pLV-RQR8-T2A-TK构建成功,加入GCV或RTX可通过2种不同路径成功杀伤细胞,达到细胞清除目的,提高了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过继免疫不良反应提供多种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杀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载自杀基因的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的实验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2].家婷,张涛,邹强,郑武燕,赵日.HSV-TK/CD20双自杀基因系统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应用[J].免疫学杂志.2019

[3].尹杰超,苏明雪,刘天艳,杨甲瑞,尹祺.携带CD自杀基因NDV重组病毒对小鼠肝癌细胞转移模型的治疗效果[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4].胡聪,杜晓燚,江德鹏,杨旭,张荣贵.超声靶向介导载CD-TK双自杀基因的微泡对肺癌的治疗作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

[5].谭铖洸,林丽珠.肝癌双自杀基因逆转录病毒转染体系构建与鉴定[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8

[6].易华,苏俊芳,李雪,吴绍峰,赵婷秀.基于Cx32探讨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抗肝癌的缝隙连接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7].袁晨燕,安艳丽,王玲.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EI介导靶向自杀基因联合磁流体热疗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

[8].于敏敏,尹洪超.自杀基因ePNP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8

[9].贾志甜.成功企业内部潜藏着“自杀基因”[N].新华书目报.2018

[10].张玉英,贾琴,吴爽,李艳萍.B7-2基因联合自杀基因对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广东医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质粒质粒图谱双自杀基因的“旁观若效)、狡...不同浓度5一FC/GCV对双自杀基因共...自杀基因系统对MCF一7细胞增...一16种群数量与自杀基因数量随时...自杀基因对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的抑...

标签:;  ;  ;  ;  ;  ;  ;  

自杀基因论文_杨大艳,陈其青,钟婷婷,张敏,陈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