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释光测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址,剂量,黄土,冰川,宿迁,锦江,构造运动。
释光测年论文文献综述
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1](2019)在《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保存着全新世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复杂地表过程演变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记录。关于其史前群发性灾难的成因及发生年代问题,争议颇多,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在上喇家村南侧、喇家遗址北部区域首次发现完整连续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土—土壤地层剖面。在详尽的土壤与沉积学观察和层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采集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由此在黄河第二级阶地风成黄土与黑垆土类土壤为主的区域,建立起了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结果表明,该剖面从12000 a BP堆积发育至今,从下至上的层序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顶部(L_(1-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L_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_0)、近代黄土(L_0)与现代土壤层(MS)。其中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黑垆土层(S_0)之内,OSL年龄3960-3650a BP期间,发现有3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插入,记录了3次大规模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平坦的阶地表面扩散沉积、掩埋齐家文化聚落而成灾的事件。综合多种断代方法结果,确定这3期山洪泥流灾难性事件分别发生在3850 a BP、3800 a BP、3600 a BP左右。其中第一场山洪泥流在阶地表面大范围扩散过程当中,覆盖了喇家遗址东部区域。这就充分表明,来自于官亭盆地北部第叁系红层丘陵沟壑区的暴雨山洪泥流过程,与同时期发生的若干次大地震,共同毁灭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东部区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探讨官亭盆地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准确理解喇家遗址的形成、史前人类活动、突发性灾难及其毁灭过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曾琼萱,孙雪峰,弋双文,贾鑫[2](2019)在《河南渑池仰韶人遗址区黄土冲沟阶地的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动无关。(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江月[3](2019)在《“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临沂一带沂河与沭河沿岸沙带的展布形态与沉积层理进行研究,认为该沙带属于古洪水期滞留沉积物(SWD),并非以往认为的风沙成因(寒亭组)。为了获取滞留沉积物的形成年龄,采用光释光测年(OSL)方法,首次获得对应沉积物年龄为0.8ka,1.2ka,结合相关历史时段的洪水记录,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滞留沉积物记录了发生在唐宋时期的两次历史洪水。(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7期)
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4](201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5](2019)在《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第四纪时期的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T_2~T_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研究结果显示:T_3形成于67 ka 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 T_2形成于51 ka BP,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堆积层堆积于冷期,气候变化影响着河流的侧蚀、堆积和下切作用,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抬升作用驱动了足够的下切量,使锦江扶溪段依次下切17、19、12、10 m,形成T_5、T_4、T_3和T_2阶地;南岸的河谷下切速率为0.3 mm/a,大于2倍的现代流域侵蚀速率,地貌发育符合年轻山地的抬升—下切—侵蚀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曾琼萱[6](2019)在《陕西梁山村旧石器遗址与河南仰韶村新石器遗址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土高原的厚层黄土堆积不仅记录了古地理与古环境的变迁,还保存有较多数量的古人类遗存。近年来,学者们在黄土高原东南及秦岭地区发现了较多的古人类、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但由于测年材料缺乏和测年工作的不足,一些重要遗址的绝对定年还相对较少。有些遗址仅通过地层比较和石器特征、动物化石组合等方法估计年代。由于缺乏准确的年代控制,我们对黄土高原东南、秦岭地区古人类生活与石器工业发展演化时间、史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古人类活动及其对居住区地貌演变的影响等问题不够深入。近年来,释光测年技术被广泛用于黄土地层年代序列的建立。特别是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SAR)的发展,使得释光测年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得到显着提高。但是,由于石英SAR信号过早饱和,释光的测年范围受到限制。石英TT-OSL(Thermally transferre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TT-OSL)和长石pIRIR(post-IR infrared(IR)stimulated luminescence,pIRIR)等新技术的发展,释光测年的上限可达几十万年,为年代较老黄土旧石器遗址定年提供了可能。本文以黄土高原东南的河南仰韶村新石器遗址以及秦岭地区的陕西梁山村旧石器遗址为例,利用多种释光测年方法,对这两个遗址的年代进行了初步测定,得到以下认识:(1)通过沉积学分析发现,秦岭南麓的山间盆地的黄土堆积过程不同于中国北方的典型黄土,属于一种“非典型性”的沉积过程,黄土层较薄,颗粒较细,古土壤层较厚。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光释光技术可以应用于这些非典型风成黄土。对黄土区旧石器遗址定年时,应当考虑结合石英TT-OSL和长石pIRIR方法,以得出更准确的年代。(2)释光测年结果表明,陕西汉中梁山村遗址年代距今大于20万年(~S2时期),它的发现证明在距今20万年之前已有较多古人类在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生活。(3)仰韶遗址区冲沟阶地序列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和5阶段。已有的古气候记录表明,该时期东亚季夏风强盛时期,降水量显着增加。因此,我们推断丰沛的降水可能是仰址区冲沟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古人类活动与冲沟地貌形成无关。(4)仰韶遗址区冲沟阶地上覆的非典型风成黄土成因较复杂,其释光信号亦比较混乱,释光测年应用有一定难度。古人类频繁的地表活动和用火行为也可能会对其周围一定范围的黄土释光信号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1)
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7](2019)在《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宏宇,赵晖,王兴繁[8](2019)在《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钾长石释光测年标准生长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生长曲线(Standardised Growth Curve,SGC)法的提出为高效快速地测定释光样品的等效剂量(De)值提供了可能。不同实验室的放射源剂量率、操作流程、仪器误差等的不同会导致SGC参数的不同。运用最小二乘法标准化实验剂量校正后的信号Lri/Tri*De得到一条本实验室的标准生长曲线,用来快速得到等效剂量值。通过R软件实现了最小二乘法标准化过程,建立了50、100、150、200、250℃激发温度下的钾长石的标准生长曲线,分析发现250℃下的SGC收敛性最好,由于此温度下的信号衰退率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用250℃激发温度下的SGC方程来估计样品的等效剂量。比较250℃SGC De和250℃MET-pIRIR De的一致性,发现在0~500 Gy范围内用SGC法估计的De和MET-pIRIR法估计的De非常接近,表明了此范围内SGC法的可靠性,而在>600 Gy范围内出现较大差别。一方面,此范围内用于拟合SGC的数据点较少导致高剂量区域内拟合的方程参数不够准确;另一方面,600 Gy与SGC对应的饱和剂量水平值844.5 Gy已经接近,所以在>600 Gy区域测出的De很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因此需在今后工作中逐步积累更多样品,完善SGC参数,使其也能胜任较老年龄样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1期)
何乐龙,辛文彩,张剑,常文博[9](2018)在《海洋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铀、钍、钾的γ能谱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含量并用于计算环境剂量率,是光释光测年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本研究比较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法以及高纯锗γ能谱法对一系列海洋沉积物中铀、钍、钾含量的测量结果和环境剂量率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多道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铀、钍、钾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较高。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高度一致,通过计算得到的环境剂量率也无显着差别。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理论比值与实验比值之间差距很小,两种方法几乎没有系统误差。γ能谱法制样更简单,还能了解样品是否处于的放射性平衡状态,是值得推广研究的环境剂量率测量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12期)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10](2018)在《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叁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e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e>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释光测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动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释光测年论文参考文献
[1].炊郁达,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张玉柱.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J].地理学报.2019
[2].曾琼萱,孙雪峰,弋双文,贾鑫.河南渑池仰韶人遗址区黄土冲沟阶地的释光测年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9
[3].王江月.“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9
[4].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J].冰川冻土.2019
[5].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曾琼萱.陕西梁山村旧石器遗址与河南仰韶村新石器遗址释光测年研究[D].南京大学.2019
[7].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J].盐湖研究.2019
[8].杨宏宇,赵晖,王兴繁.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钾长石释光测年标准生长曲线[J].中国沙漠.2019
[9].何乐龙,辛文彩,张剑,常文博.海洋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铀、钍、钾的γ能谱法分析[J].海洋地质前沿.2018
[10].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