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盐古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盐古道,古镇,PSR-PER模型,可持续发展
川盐古道论文文献综述
刘有于,冯维波[1](2019)在《基于PSR—PER模型的川盐古道上古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沱江自贡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与川盐古道的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以沱江自贡段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数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机制,并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PER)区域匹配模式,对古镇的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属于A匹配型的为零个,属于B匹配型的有3个,属于C匹配型的有3个,属于D匹配型的有7个,匹配模式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玉华,王建欣,钭海军[2](2018)在《川盐古道上的明珠——仙市古镇》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自贡市仙市镇位于自贡市沿滩区釜溪河畔,古称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古镇区面积17.6公顷,人口约1.4万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四川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百镇试点示范小城镇、自贡市十大最美乡镇、自贡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仙市古镇是自贡井盐文化、盐运文化和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贡因盐而兴的着名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仙市古镇以其悠(本文来源于《建筑》期刊2018年23期)
李晓强,谭维婷[3](2018)在《川盐古道历史城镇空间分布及盐文化特色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川盐古道是川盐外运的通道,也是连接川渝和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古道,包括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川滇古盐道。川盐古道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走廊之一,沿线历史古镇数量众多、盐文化底蕴深厚。"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活动开启了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序幕。然而,川盐古道沿线历史城镇具有怎样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何从盐文化特色的视角看待历史城镇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盐文化(第十辑)》期刊2018-08-01)
环理[4](2018)在《远去的川盐古道》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在古代社会,盐对于国家经济和百姓生计具有何等的重要性。中国的盐业资源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川盐作为中国井盐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四川盆地东部曾经分布着大量的天然盐泉,人类因看见动物舔食盐水而找到了盐泉,并创造了"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远古辉煌。(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8年05期)
舒敏,覃莉[5](2018)在《川盐古道上传统商业建筑空间的“共居”与“共融”——以宣恩庆阳坝凉亭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庆阳坝凉亭街是在盐业经济背景下为迎合商业需要而形成的集贸易、居住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室内陈设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之一。川盐贸易为庆阳坝带来商业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在建筑空间上产生了"共居"表象,即体现为外来商帮、移民与本土民居的共居。"共融"是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混融,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融、商业文化的渗透、民间信仰的交融,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林》期刊2018年01期)
佚名[6](2017)在《远去的川盐古道》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在古代社会,盐对于国家经济和百姓生计具有何等的重要性。中国的盐业资源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川盐作为中国井盐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战国末年,李冰在今成都双流地区首凿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自此开始,一(本文来源于《高中生之友》期刊2017年22期)
程龙刚[7](2017)在《古代西南盐文化向中原传播的路径考察——以川盐古道为个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悠久的四川优质井盐及其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是如何走出雄险的巴山蜀水,辗转流向云贵高原和中原大地,惠及川外的芸芸众生呢?2014年4月至7月,"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举行,目的是用"文化线路"视野联合"五省一市"(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及重庆市),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川盐运销所衍生出的文化遗产,推动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刘乐[8](2017)在《川盐古道鄂西北段沿线上的聚落与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盐古道是分布在西南及中南地区以盐运文化为特色,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商贸线路。古道因盐而兴,是连接不同地域文化、推动沿线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响聚落与建筑文化的重要媒介。川盐古道鄂西北段作为整个商贸线路的组成部分,它连接了鄂西北、渝东及陕南的广大地区,盐道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聚落形态、建筑特点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川盐古道鄂西北段这一商贸线路为线索,在大量文献阅读、田野调查及古建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历史、价值意义及沿线上聚落的生成背景、类型分布、空间形态、建筑特点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将沿线上的聚落与建筑通过这条线路串联起来,揭示其受盐业影响而呈现出来的“文化交融”的特征。本文通过四部分逐层进行分析: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川盐古道鄂西北段线路的形成历史及分布,发现其所具有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川盐古道鄂西北段沿线上的聚落的生产背景、分布类型及空间形态,并结合沿线上的两个典型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盐业”影响下呈现出街巷的空间形态。第叁部分结合沿线上保存较好的与盐业相关的建筑,对其功能型制、营造技术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探讨盐运给沿线上建筑带来的新特点。第四部分对沿线上聚落与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说明,分析对其保护的必要性,并通过遗产保护理论的探讨,让更多学者从更多方面研究川盐古道鄂西北段这一特定区域的聚落与建筑,促进沿线聚落及相关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9)
程龙刚,邓军[9](2016)在《川盐古道的路线分布、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基于2014-2015年的实地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盐古道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是川、黔、滇、鄂、湘、陕、渝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依托川盐古道形成的川盐运销,对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及民族国家的治理有重大作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堰闸、碑刻、盐运器具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潜力。应充分认识川盐古道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对其科学定位,采用文化线路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保护及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贾海燕,黄凡耘[10](2016)在《“川盐古道”渝鄂湘段的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利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盐古道"鄂渝湘段位于重庆、湖北、湖南叁省市的交界处,该地区盐业生产与销售历史悠久,有大量的盐文化遗存。该地区属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盐道文化是整个地区文化的维系纽带,适合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川盐古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省自贡市仙市镇位于自贡市沿滩区釜溪河畔,古称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古镇区面积17.6公顷,人口约1.4万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四川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百镇试点示范小城镇、自贡市十大最美乡镇、自贡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仙市古镇是自贡井盐文化、盐运文化和码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贡因盐而兴的着名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仙市古镇以其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盐古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有于,冯维波.基于PSR—PER模型的川盐古道上古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沱江自贡段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玉华,王建欣,钭海军.川盐古道上的明珠——仙市古镇[J].建筑.2018
[3].李晓强,谭维婷.川盐古道历史城镇空间分布及盐文化特色评价[C].中国盐文化(第十辑).2018
[4].环理.远去的川盐古道[J].人民周刊.2018
[5].舒敏,覃莉.川盐古道上传统商业建筑空间的“共居”与“共融”——以宣恩庆阳坝凉亭街为例[J].民族艺林.2018
[6].佚名.远去的川盐古道[J].高中生之友.2017
[7].程龙刚.古代西南盐文化向中原传播的路径考察——以川盐古道为个案的分析[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
[8].刘乐.川盐古道鄂西北段沿线上的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的路线分布、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基于2014-2015年的实地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0].贾海燕,黄凡耘.“川盐古道”渝鄂湘段的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利用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