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聚酯论文-苗红艳

低分子量聚酯论文-苗红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分子量聚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酯增塑剂,PVC,塑料助剂,偏苯叁酸酐

低分子量聚酯论文文献综述

苗红艳[1](2013)在《低分子量二元酸与二元醇合成聚酯增塑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塑剂是一种精细化学品,是塑料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剂之一。随着聚氯乙烯(PVC)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对增塑剂的需求量直线上升。但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本文秉承无毒、环保的理念,制备了六种性能优良的聚酯增塑剂,以期望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传统增塑剂产品。本文以纳迪克酸酐(NA)/六氢苯酐(HHPA)/偏苯叁酸酐(TMA)为酸源,甲基丙二醇(MPO)/1,4-丁二醇(BDO)/二甘醇(DEG)/甘油(Gl)为醇源,2-乙基己醇为封端剂,钛酸四正丁酯为催化剂,一步法合成聚纳迪克酸二元醇酯(P-MPO-NA,P-BDO-NA和P-DEG-NA),聚六氢邻笨二甲酸二元醇酯(P-MPO-HHPA和P-BDO-HHPA),液体偏苯叁酸聚酯(P-Gl-TMA),并对六种增塑剂合成过程中醇酸摩尔比、催化剂量、封端剂量以及反应时间进行考察,通过GPC测定平均分子量(M_n),ATR-FTIR、1H-NMR方法确定聚酯官能团的组成。将其添加到PVC高分子材料中,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进行性能对比。P-MPO-NA,P-MPO-HHPA和P-Gl-TMA的综合性能较优。P-MPO-NA的优化合成工艺条件:n(MPO)/n(NA)=1.20,n(2-乙基己醇)/(NA)=0.60,反应时间为7h,钛酸四正丁酯0.15%(物料总质量),酯化率99.6%,平均分子量M_n为9842。应用性能结果表明:a.P-MPO-NA与PVC树脂大分子的结合表面和横断面较为规整和平滑,弗洛里-哈金斯(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法[χ(P-MPO-NA)=-1.08,χ(DOP)=-0.01]和水价法验证了其与PVC较好的相容性b.降低PVC试片的Tg至-16.38℃,同时采用归属DOP百分比法[E (%)、ETs(%)]测定PVC/P-MPO-NA的E (%)和E Ts(%)分别为107%、114%,其增塑作用与DOP相近c.耐迁移试验中,PVC/P-MPO-NA的挥发和抽出质量损失率仅为1.29%、12.18%,说明其耐迁移性好。通过配方优化,得出耐迁移性优良的优化配方为:P-MPO-NA与PVC树脂的添加比为1.1,得到的PVC试片呈现出较低的Tg,韧性和延展性均较优,有较强的耐迁移能力。P-MPO-HHPA优化合成工艺条件:醇酸摩尔比1.35,n(2-乙基己醇)/(HHPA)=0.70,反应时间为7.5h,钛酸四正丁酯0.30%,酯化率99.7%,平均分子量M_n为9839。应用性能结果表明:a.PVC/P-MPO-HHPA拉伸强度17.88MPa,断裂伸长率为447.82%,说明P-MPO-HHPA增塑效果优良b.挥发和抽出质量损失率为4.22%、23.53%,耐迁移性好c.热稳定测试中,第一阶段的失重温度达到311.54℃,同时减少了PVC试片在第一阶段的质量损失,提高了试片的加工热稳定性。以偏苯叁酸酐和甘油为原料制备液体偏苯叁酸聚酯增塑剂P-Gl-TMA,其平均分子量M_n为10612。采用6-31G(d,p)计算化学方法,计算反应中间体的能量,发现聚酯单元B(见图4-1)的绝对能量为-669137.6213kcal/mol,具有反应竞争优势。通过结构表征,进一步确定物质B为聚酯单元结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PVC/P-Gl-TMA的拉伸强度为17.05MPa,而PVC/DOP为16.02MPa,提高了试片的韧性;耐迁移性试验中,挥发和抽出质量损失率为2.19%、14.78%,远小于PVC/DOP的质量损失率9.69%、36.3%,耐迁移性好;试片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分解温度为308.54℃、473.13℃,比PVC/DOP高出6.29%、4.93%,P-Gl-TMA提高了PVC试片的抗热性能。(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俞晓薇,胡巧玲,傅晏彬,朱永群[2](1997)在《不同分子量聚酯的羟值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醋酐/高氯酸/乙酸乙酯法、醋酐/吡啶回流法,分别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100~12000的聚酯进行了羟值的测定,并用蒸气压渗透法和析出物溶解重滴法进行了核对。结果表明醋酐/高氯酸/乙酸乙酯法对于M-<50000的聚酯是适用的,而高分子量的聚酯则必须用醋酐/吡啶回流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1997年01期)

[3](1995)在《低价优质的高分子量聚酯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低价优质的高分子量聚酯树脂日本昭和高分子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种高分子量的聚酯树脂,其分子量为通用聚酯树脂的4─5倍,这在世界上还是首创的。通用聚酯树脂的分子量约为2000左右,一般认为聚酯树脂分子量的上限不能超过2500,因为任何超过此限度的分子量会导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1995年02期)

徐僖,曾祥生,李惠林,郑明嘉[4](1995)在《低分子量不饱和聚酯增塑EPDM磺酸锌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光电子能谱(XPS)、小角X射线散射(SAXS)、动态力学分析(DM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低分子量不饱和聚酯(GR)增塑的EPDM磺酸锌盐(Zn-SEPDM)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R能与Zn~(2+)离子配位络合,削弱离子间的作用,从而降低了Zn-SEPDM的玻璃化温度。GR尚能诱导Zn-SEPDM基体结晶,改善Zn-SEPDM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5](1995)在《日开发高分子量聚酯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开发高分子量聚酯树脂日本昭和高分子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种高分子量的聚酯树脂,其分子量为通用聚酯树脂的4—5倍,为世界首创。通用聚酯树脂分子量约为20000左右,一般认为聚酯树脂分子量的上限不能超过25000,因为任何超过此限度的分子量会导致树脂在受热变...(本文来源于《聚酯工业》期刊1995年01期)

王锋,黄艳里,高善娟[6](1992)在《用作减缩剂的低分子量饱和聚酯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60年代末,国外对低分子量饱和聚酯的合成与应用进行了探索,70年代趋于活跃。在应用方面取得显着效果的是:1.用于合成聚氨酯,2.部分代替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做为PVC增塑剂。3.用于改性不饱和聚酯,降低其收缩率。后者是(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1992年04期)

周清宇[7](1992)在《高分子量聚酯的制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帝人公司新近公布了一种新的高分子量聚酯的制法。这种方法是,首先使DMT和EG在催化剂醋酸钙的存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反应后向其中添加一定量的亚磷酸50%水溶液和癸二酸,充分搅拌后,再添加一定量的钛酸丁酯,于240℃反应30min,同时除水分。然后加热到275℃,并缓缓减压至(本文来源于《聚酯工业》期刊1992年01期)

高令杰,赵天增[8](1990)在《低分子量聚酯的~(13)C NM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由己二酸、邻苯二甲酸、乙二醇、二甘醇和1、4-丁二醇形成的几种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低分子量聚酯进行了~(13)C NMR研究。应用模型化合物,经验公式和实验方法相结合,对5种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低分子量聚酯的~(13)C NMR图谱进行了全归属;利用PRFT和反门控去偶技术测定了有关碳原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范围和NOE因子;在此基础上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测得了各样品的数均分子量,所得结果与端基分析法测得的结果非常接近。表明~(13)C NMR不仅可以用于结构分析,选择合适的条件还可得到令人满意的定量结果。(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1990年01期)

郭其鹏,徐和昌,马德柱[9](1990)在《温度对共聚酯型聚氨酯与其低分子量共聚酯共混物透气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80℃范围内的一系列温度下研究了H_2、N_2、O_2和CO_2气体对共聚酯型聚氨酯/低分子量共聚酯共混物的渗透行为。发现共混物透气系数对温度的Arrhenius作图在CE熔点附近出现转折点,共混物中结晶相的熔点可以通过透气性测量测定,由于CE的低结晶性,温度对共混物的透气系数-组成曲线影响不大,但在CE熔点以下和在CE熔点以上,有着不同的气体渗透活化能及气体渗透活化能-组成曲线。(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1990年01期)

屈增录[10](1989)在《用低分子量共聚酯制造反应型热熔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胶粘剂工业的发展逐步脱离溶剂型的体系,正生产出多种无溶剂的单、双组分体系和热熔胶。多组分体系有一些缺点,特别在自动化工艺过程的领域。热塑性热熔胶与反应型热熔胶不同,需要较高的施工温度,也不能提供胶粘剂通常需要的热稳定性。几年前出现了将两个体系的优点相结合的设想,即由交联获得优良的热稳定性、低施工温度与热熔胶在自动化设备上良好的加工性结合起来。这种单组分体系应在室温下硬化并有良好使用期。在大约叁年前,最终把这种产品开发成功了。(本文来源于《黎明化工》期刊1989年04期)

低分子量聚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醋酐/高氯酸/乙酸乙酯法、醋酐/吡啶回流法,分别对相对分子质量为1100~12000的聚酯进行了羟值的测定,并用蒸气压渗透法和析出物溶解重滴法进行了核对。结果表明醋酐/高氯酸/乙酸乙酯法对于M-<50000的聚酯是适用的,而高分子量的聚酯则必须用醋酐/吡啶回流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分子量聚酯论文参考文献

[1].苗红艳.低分子量二元酸与二元醇合成聚酯增塑剂研究[D].江南大学.2013

[2].俞晓薇,胡巧玲,傅晏彬,朱永群.不同分子量聚酯的羟值分析方法[J].聚氨酯工业.1997

[3]..低价优质的高分子量聚酯树脂[J].浙江化工.1995

[4].徐僖,曾祥生,李惠林,郑明嘉.低分子量不饱和聚酯增塑EPDM磺酸锌盐机理的研究[J].化工学报.1995

[5]..日开发高分子量聚酯树脂[J].聚酯工业.1995

[6].王锋,黄艳里,高善娟.用作减缩剂的低分子量饱和聚酯的合成[J].塑料工业.1992

[7].周清宇.高分子量聚酯的制法[J].聚酯工业.1992

[8].高令杰,赵天增.低分子量聚酯的~(13)CNMR研究[J].波谱学杂志.1990

[9].郭其鹏,徐和昌,马德柱.温度对共聚酯型聚氨酯与其低分子量共聚酯共混物透气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

[10].屈增录.用低分子量共聚酯制造反应型热熔胶[J].黎明化工.1989

标签:;  ;  ;  ;  

低分子量聚酯论文-苗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