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宝应县城北初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单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得以充分展现,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于是,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学生也动了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只进行三四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统领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疲于应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有的教师只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针对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及提高有效性的策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表现及相应策略
1.时机不当
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却收效甚微。
如7BUnit4WildanimalsThestoryofXiWang的教学中,我在这节课中设计的小组合作内容太多,如Listenanddiscuss,fastreadingtodiscusssomequestions,freereadingtodiscusstofindsomeinformation等,因为任务过多且不符合学生阅读特点反而不能一一落实,所以致使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我觉得可以在下列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①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②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③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④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课堂喧哗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此时,教师需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一定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是全班绝对安静,小声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特别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叙述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3.组内气氛不和谐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来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诵、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这一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决。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但当他们得到他们小组的第一次小组分数后,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保持小组相对稳定的意义所在。
4.教师监控不到位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施实验之初,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愿学、乐学、创学已经成了学生的一种需要。
总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更是必需的。
有时,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所以,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实践证明,课堂上敢站起来发言的人明显多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解疑能力增强了。我相信,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的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而小组合作中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小组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所以,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我采纳了组长的建议:即每学完一课,每个小组都要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更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让他人更满意。
1.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
2.小组合作的评价要让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
3.每周一进行一次小组学习情况小结和反思,语数外老师都参加,并且每周评选一次优秀小组成员和优秀小组长,记一次争星榜。
4.每周采用小组内的相互评价,评出“最佳发言奖”、“进步最大奖”“乐于助人奖”记一次争星榜。
总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更是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只有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正如林格伦所说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在学习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