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体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术,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脊柱Cobb角
椎体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邓波,王开化,张学军[1](2019)在《半椎体切除术与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半椎体切除术与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96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48例采用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治疗(截骨矫形组),48例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切除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脊柱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24)个月。与截骨矫形组比较,半椎体切除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Cobb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后路松解骨矫形术比较,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更为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更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施燕[2](2019)在《不同保温措施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术中体温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儿童专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骨科收治并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的脊柱完全半椎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转归,分析围术期所采用的不同保温措施对患儿体温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记录两组的机体核心温度变化、术中出血量、麻醉复苏时间、寒战及躁动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术中机体核心体温在复合保温组高于常规保温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合保温组中,低体温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常规保温组低体温的发生率57.7%(1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量复合保温组少于常规保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合保温组患儿寒战和躁动发生率(1/30)低于常温保温组(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保温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复合保温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结论]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在围术期实施复合保温措施,利于维持患儿术中体温恒定,避免患儿术中发生低体温,促进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24期)
马文成[3](2019)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08例实行手术治疗:将实行经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者设为对照组(n=54),将实行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4),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结果:①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8.343、14.424,P=0.000);②研究组中ASIA神经功能E级者占比是50.00%,高于对照组的29.63%(c2=4.675,P=0.031)。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的应用,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6期)
刘磊[4](2019)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湘雅常德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随访时间)及术前、术后2周、术后9个月感觉和运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ASIA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2周、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9个月感觉和运动ASIA评分高于术前、术后2周(P<0.05)。两组患者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均能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可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和呼吸肌使用时间。(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樊宏国,郝定均,郭云山,张新亮,高文杰[5](2019)在《术前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对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术前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对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7年3月采用病变后路椎体逐块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0例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分为A组(11例,术前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和B组(9例,术前未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均显着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A组3例、B组2例)因术中胸膜粘连发生胸膜撕裂,均立即缝合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于3~5 d拔管。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年,平均1.35年。B组1例患者术后7 d因肺栓塞死亡;2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网及溶栓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其余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1个月疼痛消失。两组术后3 d 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例(A组2例,B组1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植骨均达骨质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前进行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及其他围术期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顾凯[6](2019)在《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术后并发症原因、预防策略,提高此类手术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2月确诊的64例因脊柱半椎体畸形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27例,平均年龄6.6岁,术中共切除半椎体68个。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4月。术后4例出现腹胀,3例出现腹痛,4例出现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褥疮。无置钉不良、固定松动、棒断裂等发生。结论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此类先天性脊柱侧弯的首选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若有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就应尽早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徐寅强,刑顺民,方良勤,谭俊铭[7](2019)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第九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51岁,平均3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植骨术组和联合组各30例。植骨术组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联合组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3个月。植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39.3±37.2)min vs.(182.5±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6.5±57.2)mL vs.(327.9±7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4)d vs.(9.3±2.0)d]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2±0.9)个月vs.(7.4±1.1)个月]均小于联合组(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经对症处理或二次手术后均好转,植骨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疗效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手术创伤更小,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成振,杨文贵,韩雪昆,方玮,苏志惠[8](2019)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椎间支撑植骨联合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 4±4. 6)岁。所有患者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指标;比较治疗不同时间点(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 VAS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分数以及术前、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82. 5±42. 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27. 9±75. 8)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5±1. 7) 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 4±1. 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8±2. 5)个月,内固定平均拆除时间(10. 5±1. 2)个月。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下降(P <0. 05)。与术前和出院时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SF-36评分增加(P <0. 05)。术前患者平均Cobb角为(23. 5±4. 8)°,出院时为(5. 4±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为(5. 8±1. 1)°,增加(0. 4±0. 1)°,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为(57. 6±7. 0)%,出院时恢复至(96. 5±3.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为(95. 2±4. 1)%,丢失(1. 3±0. 4)%,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夏叁强,刘盾,石博,李洋,史本龙[9](2018)在《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半椎体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该类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手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资料,共纳入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2.7(2~9)岁。患儿术前全脊柱MRI发现椎管内脊髓拴系、脊髓纵裂及脊髓空洞,经详细的神经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后凸Cobb角和矢状面平衡(SVA)等参数;记录患儿术中、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患儿侧凸Cobb角术前为37.7°±16.4°,术后1周为10.4°±9.2°,手术平均矫正率为(72.4±27.9)%,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后凸Cobb角术前为20.3°±5.4°,术后1周为1.6°±3.4°,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前、术后C7PL-CSVL分别为10.6±5.4mm、7.9±5.3mm,SVA分别为-6.4±19.8mm、1.2±14.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46.1±20.3(12~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C7PL-CSVL和SVA分别为11.3°±13.7°、3.1°±7.2°、9.1±4.8mm和8.7±22.4mm,无明显矫正丢失(P>0.05)。1例患儿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儿术后出现继发弯加重>5°,3例患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过支具保守治疗后控制良好。所有患儿术后及随访中均未见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无神经损害表现的伴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半椎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不明显增加术中及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颖博,刘鹏,赵建华,胡波[10](2018)在《椎体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骨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的探讨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骨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OVCF)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9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男性3例,女性26例;年龄56~70岁,平均62. 1岁,实施经后路椎体切除(vertebralcolumn resection,VCR)、双侧同种异体骨环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均给予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中5例因骨质过于疏松,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患者均存在低能量损伤,创伤时间≥4周,椎体压缩> 80%。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L)的变化及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80~320min,平均155. 3min;失血量330~1 100mL,平均660. 7mL。1例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L_4神经根牵拉症状导致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未见同种异体骨环塌陷,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11. 1±5. 8)°,腰椎前凸角平均(23. 5±9. 6)°。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7. 2±1. 1)分,术后腰痛VAS评分平均(2. 4±1. 6)分,相比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体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骨环支撑,可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生理序列,获得前方良好的支撑,能在内固定下获得满意的稳定性,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椎体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措施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术中体温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儿童专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骨科收治并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的脊柱完全半椎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转归,分析围术期所采用的不同保温措施对患儿体温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记录两组的机体核心温度变化、术中出血量、麻醉复苏时间、寒战及躁动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术中机体核心体温在复合保温组高于常规保温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合保温组中,低体温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常规保温组低体温的发生率57.7%(1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量复合保温组少于常规保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合保温组患儿寒战和躁动发生率(1/30)低于常温保温组(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保温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复合保温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结论]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在围术期实施复合保温措施,利于维持患儿术中体温恒定,避免患儿术中发生低体温,促进术后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体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1].邓波,王开化,张学军.半椎体切除术与后路松解截骨矫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2].施燕.不同保温措施对脊柱半椎体切除术患儿围术期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
[3].马文成.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体会[J].名医.2019
[4].刘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5].樊宏国,郝定均,郭云山,张新亮,高文杰.术前肿瘤滋养动脉栓堵对侵袭性椎体血管瘤椎体切除术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6].顾凯.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7].徐寅强,刑顺民,方良勤,谭俊铭.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9
[8].徐成振,杨文贵,韩雪昆,方玮,苏志惠.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9
[9].夏叁强,刘盾,石博,李洋,史本龙.伴无症状性椎管内异常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半椎体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10].王颖博,刘鹏,赵建华,胡波.椎体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骨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J].创伤外科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