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称词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词语,可及,认知,概念,因素,心理,汉语。
指称词语论文文献综述
许余龙[1](2018)在《英汉指称词语的语篇回指功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自建小型英汉可比语料库,采用统一的标准对英汉语篇中的指称词语及其回指实体的可及性进行了界定、分类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用作语篇回指的英汉指称词语在语篇中的整体分布,符合Ariel的可及性理论预测。与Ariel采用的语篇位置距离分析法相比,本文以回指间隔距离为标准所作的数据统计结果,不仅可以更为直观清楚地显示可及性的高低,而且可以更加彰显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主要差异,即汉语指称词语的平均回指间隔距离较短。(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成新[2](2016)在《英语母语者汉语指示指称词语习得近指和远指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采用汉语二语学习者输出的偏误实例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指示指称词语时出现的偏误,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四类汉语和英语的指示指称词语在近指功能和远指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这类偏误源自于其母语干扰的结论。文章所分析的四类指示指称词语分别是:(1)指称人、物和事件的指示指称词语;(2)指称性状的指示指称词语;(3)指称方式的指示指称词语;(4)指称程度的指示指称词语。最后文章根据各类指示指称词语偏误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陈艳玲[3](2014)在《新兴指称词语在网络中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词语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以往对于指称词语的研究多侧重于在传统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缺少对于网络语境中新兴指称词语的探索。为了补充中国网络语境中指称词语嬗变的研究,本文以《汉语盘点》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浪微博为例,对网络语言中新兴的指称词语进行分类研究。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指称意义和功能角度分析,指出新兴指称词语在新浪微博中的嬗变可大致分为叁种类型:创造型微博指称词语,跨境型微博指称词语,改写型微博指称词语。近而从人称指称词语,时间指称词语,空间指称词语,社会指称词语和语篇指称词语角度对这叁种微博类型进行实例分析。本文指出造成新兴指称词语在网络中嬗变的原因有两个:网络共文化的需要,网络指称词语嬗变的语用学需要。探索新兴指称词语在网络中的嬗变为指称词语在网络语境中的延伸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04-01)
吴永强[4](2013)在《指称词语可及性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是名词性成分与其所指物之间的关系,除了语言学家以外,指称理论历来还受到哲学家的重视,以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流派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但体验哲学的视角也为指称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契机。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切入点,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两个不同的视角入手,把指称置于更为广泛的话语交际框架中,分析指称词语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可及性联系和有定指称如何进行认知建构。(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崔丽芬,姚琪[5](2011)在《概念参照理论视角下指称词语后指照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词语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指照应在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照应方法。Van Hoek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英语中的后指现象,并且提出一系列照应约束规则。基于Van Hoek的照应约束规则,我们将对汉语中的后指现象进行探讨,并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了两条补充原则以期对汉语第叁人称的后指研究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柴磊,刘海燕[6](2010)在《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构建——心理空间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功能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功能。在认知语言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指称词语的研究得到了新的动力。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依据,从认知角度对指称词语进行分析,指称对象是一种认知存在,指称词语是指称对象在人脑中活跃程度的标志,指称意义的获取与人类认知的心理空间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谢亚军[7](2010)在《英语指称词语的认知语用因素及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交际过程中的指称理解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是人们理解话语意义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整个话语交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英语指称词语具有可及性标示语等级的差异,不同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称对象的心理表征在受众记忆中的可及性。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人类对指称选择的认知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指称确认的4个认知语用因素以及它们在指称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各自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柴磊,刘海燕[8](2010)在《英汉指称词语的对比分析及其教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体现的是语篇中指代成分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类型不同的语言,有着迥然不同的词汇文法体系,再加上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指称词语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应导入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英汉指称词语的不同特点,尽量减少或消除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干扰。(本文来源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谢亚军[9](2009)在《可及性:英语指称词语表达的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Ariel的"语言学的、认知的"可及性理论为基础,对英语的指称词语进行认知解释。主要从指称词语的编码原则及可及性等级等方面介绍了Ariel提出的可及性理论,其普遍性和对指称词语可及性等级划分的细致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推崇。在英语中,高可及性标示语主要由代词来充当,中可及性标示语由指示词语充当,而低可及性标示语主要由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充当。(本文来源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秋杨,陈晨[10](2009)在《认知指称词语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以沈阳市民阶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指称词语在语义来源和认知方式上,有着和亲属称谓语以及社会称谓不一样的特点。本文对沈阳市民阶层使用认知指称词语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认知指称语的使用与市民阶层的社会背景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以及在东北以外地区生活或工作的年限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了影响被试使用认知称谓词语的关键社会因素。(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指称词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首先采用汉语二语学习者输出的偏误实例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指示指称词语时出现的偏误,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四类汉语和英语的指示指称词语在近指功能和远指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这类偏误源自于其母语干扰的结论。文章所分析的四类指示指称词语分别是:(1)指称人、物和事件的指示指称词语;(2)指称性状的指示指称词语;(3)指称方式的指示指称词语;(4)指称程度的指示指称词语。最后文章根据各类指示指称词语偏误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称词语论文参考文献
[1].许余龙.英汉指称词语的语篇回指功能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赵成新.英语母语者汉语指示指称词语习得近指和远指偏误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陈艳玲.新兴指称词语在网络中的嬗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4].吴永强.指称词语可及性的认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崔丽芬,姚琪.概念参照理论视角下指称词语后指照应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6].柴磊,刘海燕.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构建——心理空间视角[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7].谢亚军.英语指称词语的认知语用因素及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柴磊,刘海燕.英汉指称词语的对比分析及其教学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9].谢亚军.可及性:英语指称词语表达的认知阐释[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0].李秋杨,陈晨.认知指称词语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以沈阳市民阶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