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n the Number of Fair Triangul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毕梦楠[1](2021)在《边缘计算中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网络传输带来的延迟会导致数据处理效率低下。而边缘计算的出现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迟现象,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而且现如今许多科学技术的崛起,使得快速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变得愈加简单。但是,与此同时,边缘计算环境中的用户数据通常会交给半可信的授权实体去处理,可能会导致用户的隐私被泄露。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去保护用户数据,使其不被泄露,已成为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主要研究问题。针对边缘计算的数据敏感特性,其隐私保护问题成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隐私保护是边缘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份隐私保护、数据隐私保护和位置隐私保护。本文主要研究位置隐私的保护机制,设计了边缘计算的位置隐私保护算法,并考虑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分别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角度去研究如何保护用户敏感信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减小由位置隐私保护算法带来的服务质量损失,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白噪声的中心化差分隐私保护机制。该隐私保护机制通过添加服从高斯分布的随机白噪声而干扰恶意攻击者对用户真实位置的推测。并在真实数据集下,分别与高斯有色、基于拉普拉斯噪声的差分隐私机制和k-匿名机制进行对比,证明了所提出的高斯白机制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有效性。与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法相比,该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隐私需求,并且具有更稳定的数据干扰性。2.为了解决边缘计算环境中半可信授权实体不可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用户位置数据扰动方法来保护用户隐私。首先,使用德劳内方法划分本文利用数据集构造出来的的路网空间,画出维诺图,以确定边缘节点所在处;其次,使用本地化差分隐私机制,由移动用户通过在所处的维诺格中随机生成多个虚假位置去混淆其真实位置所在处;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算法评估。与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法相比,该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隐私需求,并且具有更高的数据可用性。
申安琪[2](2021)在《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协作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的多媒体设备及用户服务不断涌现,为提高用户数据速率及增大网络容量,网络中部署的微基站密度持续增大,由此导致超密集网络的形成。与此同时,密集部署的同频基站所造成的小区间干扰将会严重降低网络性能,而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 MP)传输被认为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为缓解小区间干扰严重的问题,本文中我们基于控制/数据平面分离的网络架构,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基站协作方案,即Voronoi Co MP。该方案可以确保每个用户均由离它最近的微基站来为其提供服务,通过利用网络中随机部署的微基站间的高效协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用户所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功率并且同时将其受干扰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从仿真结果来看,与另外两种非协作的用户关联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用户中断概率和网络平均中断概率,除此之外也将大幅提升用户数据速率以及提高网络平均吞吐量。而基于Voronoi多边形的非协作的用户关联方案由于继承了Voronoi Co MP方案的显着特征,因此与另一种非协作的用户关联方案相比,其在网络性能提升方面同样具有一定优势。其次,我们将单用户多点协作推广到多用户的情况中来。由于以网络为中心的微基站协作方案性能改善效果较差,而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基站协作方案复杂度较高,为了达到运算复杂度和吞吐量增益二者间的折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的微基站协作方案。该方案通过将Voronoi Co MP与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微基站协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中基站对于用户提供服务的高效性,并且能够有效平衡性能增益和网络开销。此外,我们给出两种无线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考虑微基站与用户距离这一因素的情况下进而对物理资源块进行合理分配可以提高满足最低要求的用户数据速率,实现了对网络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从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MVE JEAN PATRICK[3](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江宸[4](2021)在《求解网格奇点的曲率传输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数字几何处理中,参数化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而如何降低参数化扭曲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问题。降低参数化扭曲的途径主要有选取适当的参数化、锥奇点的检测、割缝的构造等。对于一般的三维网格,其网格上的绝大部分顶点的高斯曲率均不为0,这是产生参数化扭曲的根本原因。若能够将分布在网格各处的高斯曲率聚集在少数奇点上,并沿着这些奇点将网格切开,就能够降低参数化产生的扭曲。本文主要研究目标为如何找到构造一组好的奇点的方法,不仅要自动求解奇点在网格上的位置分布以及数量,同时要保证经过这些奇点的割缝能够有效降低参数化扭曲。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传输来求解网格奇点个数及位置的方法,该方法将分两步求解奇点的位置。首先,利用网格顶点的高斯曲率求解Yamabe方程,来获得网格顶点的共形缩放因子,共形缩放因子的大小反映了每个顶点的缩放程度。然后利用计算拓扑学中顶点的持续性的概念,求出共形缩放因子的持续性。若将共形缩放因子视为网格上的—个标量场,则持续性大于0的顶点表示为标量场的局部极大、极小值点,且持续性越大,该极值点与邻域中的点的偏差也越大。按持续性从大到小排序,并设定持续性阈值,可以确定第一部分的奇点,并计算基于该奇点集合所构造的割缝以及网格参数化扭曲。根据第一部分奇点的参数化结果,针对参数化扭曲较大的三角面片,可以分层次地筛选出第二部分的奇点。由于在割缝附近有时会产生较大的参数化扭曲,本文选择忽略割缝附近三角面片的扭曲。得到第二部分的奇点后,需要对其位置进行优化。将每条网格边赋予传输代价,初始状态下曲率分布在各个顶点上。将每个顶点的曲率沿着每条网格边传输到上述求解的奇点上,可以计算出最优传输代价。本文通过在奇点的1-邻域内不断更新奇点位置,重新计算传输代价,使得上述最优传输代价达到局部最小,此时奇点位置优化将停止,得到最终奇点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找到确定的奇点可以有效降低网格参数化带来的扭曲。在与其余基于曲率的锥奇点求解的方法对比中,本文方法能够找到曲率较小区域的锥奇点,而这些锥奇点往往会被其他基于曲率的方法所忽略,导致局部产生较大的参数化扭曲。
李逸聪[5](2021)在《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无线回传约束拓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Relay无线回传方案利用FDD LTE或TDD LTE制式承载来为站点回传,相对微波有较强的非视距传输能力,可以解决城区、郊区等场景下的传统传输方式不可达的问题,因此成为当前无线通信网络部署的主流方案。根据设备选型、通信距离、站点连接方式、站点部署位置和站点间拓扑关系等约束条件,设计合理的宿主站、子站部署和连接方案以降低基站部署成本和减少路径传播损耗是Relay无线回传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为此,论文提出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无线回传约束拓扑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低成本的拓扑规划寻优方法和替换完备边集的优化方法以实现低成本和低损耗的无线回传拓扑规划。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有效刻画卫星、宿主站与子站间的拓扑,借助层次化模型以有效表达层次化的通信网络结构,并将整个通信网络划分为局部通信子网、区域通信子网和全局通信网络。其中,宿主站与其连接的子站构成局部通信子网;宿主站之间的通信构成区域通信子网;宿主站与卫星间的通信构成全局通信网络。利用距离门限值将候选站点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连通组分。为按照约束条件构建通信子网,提出一种4-2叉树模型对每个连通组分进行划分。在连通组分基础上,所有的宿主站按照50km的距离门限值和最小生成树模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最短通信路径的区域通信子网,并将每个区域通信子网当成卫星的一个信道。最后,按照每个卫星最多8个信道的要求,构建满足约束条件的全局通信网络。实验结果表明,经层次化树状模型构建的无线回传拓扑架构能较好地满足约束条件,且能保持完整的站点信息。(2)为设计总体低成本的拓扑规划方案,在基于满足约束条件的拓扑规划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的拓扑规划寻优方法。低成本的拓扑规划方案的优化重点是在满足拓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减少通信网中宿主站个数和卫星个数。因此,该方法为实现宿主站个数最少的目标,通过选取每个连通组分中宿主站个数最小的局部通信子网的组网方案实现。卫星个数由宿主站的区域通信子网个数决定,而区域通信子网个数取决于连通组分中宿主站的分布。所以,本文将每个连通组分的宿主站个数最小的局部通信组网方案的笛卡尔积组合作为成本优化的解集,通过逐步优化的方法确定低成本的拓扑规划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满足拓扑规划约束条件下,本文提出的低成本拓扑寻优方法相比于其他两种对比方法分别降低了165万USD和115万USD成本,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3)为设计低回传路径损耗的拓扑规划方案,在基于总体低成本的拓扑规划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Delaunay三角网构建完备边集替换待优化通信子网边集的方法以寻求低损耗的回传路径。由于路径损耗仅发生于子站回传过程,可简化为与回传距离正相关,为此设计低回传路径损耗的重点任务即对各个局部通信子网进行优化,优化准则为所有子站回传距离之和最小。实验表明,在满足拓扑规划约束条件和保证低成本拓扑规划优先级的前提下,优化后的回传距离为5501.74km,相比于原始回传距离减少了448.03km,路径损耗降低为166.31。因此优化了网型结构,验证了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彭飞[6](2021)在《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有限元法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数值求解技术是对电磁机构进行电、磁、热、机械等单场及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电器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求解任务的规模和复杂度日益提高,电磁仿真中的计算量剧增,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大型非线性稀疏矩阵系统的重复求解,是突破计算瓶颈的关键。由于具有非线性单元解耦、全局系数矩阵不变以及无条件迭代稳定收敛等优点,传输线法逐渐被迁移到电磁场有限元并行计算中。然而,目前的应用仍有较多的问题,诸如等价电路建模问题、传输线模型的普适性和收敛性问题等,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加速计算的潜力,亟需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以电磁继电器、接触器等电磁机构为例,深入研究传输线模型的改进方法,从物理角度建立对二维轴对称/三维非线性静磁场、瞬态磁场以及电磁、电路、机械运动一体化动态耦合的加速计算方法。首先,研究二维轴对称结构电磁机构的静磁场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针对典型的轴对称电磁机构,建立静磁场的控制方程,利用变分法原理形成非线性离散系统,研究将该系统建模为等价的非线性电路网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传输线法引入到所建立的电路网络中,并研究传统传输线迭代法在非线性计算方面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进一步地,研究传输线法针对多个较大求解子域的分割求解能力,建立区域分解计算方法,研究该方法在静磁场有限元求解中的并行加速效果。其次,研究二维轴对称结构电磁机构瞬态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依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对常见的电磁机构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得到控制方程。传统的传输线法需建立较为复杂的等效电路,对有限元单元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差,研究更为通用的黑盒电路模型对其进行改进,并对该方法的收敛性及计算精度进行研究。利用伽辽金方法,对电磁场-电路的强耦合偏微分方程进行数值离散,并采用黑盒传输线法求解。动态特性的计算涉及到网格的形变,研究二维的网格重剖分技术,实现电磁感应的计算以及运动的处理,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研究三维电磁机构静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针对常见的三维电磁机构,研究其静态磁场的控制方程。基于矢量棱边单元以及伽辽金法,研究控制方程的离散过程。针对三维棱单元中矢量磁位无法满足库仑规范的问题,研究棱边单元中规范问题的处理。之后,根据三维有限元特殊的单元矩阵形式,建立等效的电路模型。传统的传输线法的迭代速度受到导纳的极大影响,为避免采用预处理的方法,研究通过拟多导体传输线法来提高收敛速度的方法。采用虚功法推导棱边单元中电磁力和转矩的并行计算方法。之后,将传输线法应用于三维静磁场有限元计算中,并与商软进行结果对比。最后,研究三维电磁机构瞬态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对三维电磁机构动态特性建立基于时步有限元的电磁场-电路-机械耦合的电磁机构求解模型。针对其中电磁场部分的库仑规范问题,考虑施加散度约束的控制方程形式,并借助伽辽金方法以及棱边单元原理进行数值离散,获得瞬态电磁场-电路耦合需要求解的非线性方程组,从而可以建立瞬态电磁场中有限元四面体单元的等效电路。由于运动部件引起了分网的形变,研究三维网格重剖分技术以及棱单元变量的存储方法,设计动态特性并行计算的思路,并与商软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李树槐[7](2020)在《基于分割和修复的图像物体缩放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长久以来,图像内容编辑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图像实例缩放任务属于图像内容编辑的一个子任务,此任务的操作对象是图像中的某个物体使之形状发生改变,在通用图像后期处理和人体形态变换等领域有很强的应用需求。但是目前主流的实现方案存在背景扭曲的问题,会导致效果极度不真实,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分割和图像修复的物体缩放方案。该方案使用图像分割得到目标物体的像素范围,仅在有效范围内实施局部形变,再通过图像修复将背景进行补全,进行了前景背景分离处理,因此可以改善背景扭曲问题。在图像修复任务上,目前的方法存在效果不稳定、模型较大不便于部署等缺点,是系统设计中的薄弱一环,因此本文着重对图像修复进行研究,提出了内约束图像修复模型。区别于现有的全局约束模型,本文提出的模型使用内约束进行监督,并设计实验证明使用内约束在多个数据集上都取得了当前的最佳表现。在内约束图像修复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实现了一个前景背景分离式的自动化人体美化系统,该系统针对人体美化任务,包括了人体分割、人体关键点、图像形变、图像修复、后处理等模块。最后对该系统的运行结果进行展示,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图像分割和图像修复的物体缩放系统成功解决了背景扭曲问题,合成图片的背景拥有合理的语义信息和真实的结构信息。
谢俊杰[8](2020)在《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边缘数据共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系统的快速发展,将产生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边缘数据,同时大量的多模传感器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市场上涌现的新的边缘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无论是与智能手机相伴,还是以独立模式存在,各种各样的商用可穿戴设备也将产生大量的边缘数据。伴随着正在进行的研究活动,在现有标准机构组织和规范的帮助下,学术界和产业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用于边缘应用的开发和研究。为了提供广泛的新服务,一种普适的地理空间分散的计算基础设施和一种多模式、多维数据源网络正在形成。为了满足5G、物联网、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新兴应用的需求,最基础的服务是数据服务。为了满足海量终端用户和设备对于数据访问的需求,一方面,需要优化网络自身的性能使其能够快速地响应用户的请求;另一方面,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共享架构使大量的边缘用户和设备能够快速地获取所需的数据。本文为了减少控制器响应数据请求的时延,提出了时延感知的交换机到控制器的选择机制。首先,为了减少响应数据请求的尾部延迟以及减轻控制器的负载,在控制器同构的场景下,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负载感知的控制器选择方法,该方法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了同构控制器之间的负载均衡。进而,在控制器异构的场景下,我们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时延感知的控制器选择机制,该选择机制包括两个关键组件:交换机端的控制器选择模型和控制器端的队列管理机制。评估结果表明,我们的延迟感知选择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响应数据请求的尾部延迟,并提高系统吞吐量。本文提出了控制平面的鲁棒性验证框架,以验证在所有故障场景和故障恢复策略的组合下,最高控制器占用率(MCU)是否满足性能需求。我们首先建立了故障恢复的优化模型,并证明了设计最优恢复策略是NP-hard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两种有效的故障恢复策略,能够很好地逼近最优解,并对潜在故障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我们设计了递归求解的方法来确定控制平面的最差性能,并提出了一种分枝定界方法来加速求解的过程。我们的验证框架可以得出最有效的方法来增加少数所涉及的控制器的容量,同时最小化控制平面扩容所需的成本。本文提出了结构化边缘数据共享的路由机制为边缘数据共享提供了数据存储和取回的基础服务。我们所设计的贪婪路由边缘数据(GRED)机制,有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GRED机制支持仅需一个覆盖跳的边缘节点之间的分布式哈希表(DHT)。其次,GRED利用软件定义网络范式在可编程交换机上实现对一跳DHT的高效路由支持。为了实现GRED机制,软件定义网络(SDN)控制器维护一个虚拟空间,交换机和数据项根据其ID映射到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实验结果表明与已知的DHT解决方案相比,GRED使用了更少的路由开销,同时在边缘云节点之间实现了更好的负载均衡。本文提出了非结构化边缘数据共享的索引机制使得以不同方式存储的边缘数据都能得到有效的共享。我们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基于坐标的索引(COIN)机制,用于边缘计算环境中的非结构化边缘数据共享。COIN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来自终端设备的任何数据查询请求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响应。二是,查找速度显示了COIN机制的效率,与其它索引机制相比,COIN用于获取数据索引的路径长度最短,且在交换机中所需的转发条目最少。本文提出了层次化的边缘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云-边-端”架构下的有效数据共享。我们基于分层移动边缘计算(MEC)基础设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数据共享框架HDS,HDS将数据共享分为两部分:区域内和区域间。我们设计了布谷鸟摘要(Cuckoo Summary)协议,以实现区域内高效的数据共享。Cuckoo Summary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查询吞吐量,而且可以减少误报率。为了实现跨区域的数据定位服务,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路由的跨区域数据定位方案,称之为基于MDT的方案。该方案的数据查找请求可以从入口区域DC直接传递到目的区域DC,从而实现层次化结构下边缘数据的快速有效共享。本文针对海量终端设备所产生的大量边缘数据以及5G场景下用户对于数据访问的低时延需求,从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有效的边缘数据共享机制,并完成了五项具体的工作,使得终端用户的数据请求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响应。
刘洋[9](2020)在《大尺寸低纹理零构件的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尺寸低纹理光滑曲面在各种大型高速交通工具上应用广泛,其外形制造和安装精度与交通工具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息息相关。本文选择了双目视觉与投影仪配合的方法,结合纹理图像分割、稠密双目匹配、和表面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了大尺寸低纹理光滑曲面的三维测量。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果如下:(1)双目视觉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标定。本文建立了双目摄像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相机成像模型和双目相机立体模型。提出了基于绝对二次曲线的相机参数标定方法,并设计了相交共面圆环标定板。通过提出的标定算法对相机的内参数和双目相机之间的外参数进行了标定。基于标定结果对拍摄的双目图像进行了极线校正。通过重复标定实验,获得了多次标定结果的均方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标定结果稳定。(2)纹理图像分割。本文提出了一种纹理图像分割方法用于对双目图像进行分割,以提高后续的双目匹配速度和精度,为了提高对不同纹理信息的识别能力,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局部直方图的纹理描述子来对图像中的纹理分布进行建模。同时,通过纹理描述子也可以获得纹理的尺度信息。设计了一种计算局部多尺度概率的边界检测器来提取纹理边界,利用纹理边界进行区域合并。大量的定性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颜色纹理分割方面优于其他方法,特别是对于颜色纹理丰富、亮度存在渐变的图像。(3)稠密双目匹配。本文在基于Census变换的双目图像匹配代价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匹配代价计算方法,通过修改Census模板形状增加了其感受范围,并通过对Census变换结果进行高斯加权操作提高了匹配代价计算的精度。为了实现高精度的匹配代价聚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纹理信息的图像边缘保留滤波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匹配代价聚合操作中。提出的纹理滤波方法是一种基于双边滤波的方法,通过增加自适应尺度核函数和加入新的结构探测方法,可以在滤除纹理图案的同时保留准确的图像边缘信息。在进行代价聚合获得的初步左右相机视差图的基础上,通过对双目视差图进行匹配一致性检测,获得高精度的视差图。经过实验论证,本文方法可以获得高精度的稠密视差图。(4)表面三维重建。为了获得最终的目标三维模型,本文通过视差图和摄影系统的参数计算得到目标表面的稠密点云并实现了点云的拼接,将点云信息进行八叉树分割以方便索引,通过三角网格的方法计算出点云的向量场,并采用了基于泊松方程的方法实现了被测目标的三维表面重建。(5)大型曲面零构件面形测量实验。本文设计了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包括三维信息采集的操作流程和硬件系统。采用投影仪对目标投影图像,双目相机对目标进行拍摄的方式来获取目标的三维数据模型,并采用相机和投影仪交替移动的方式来扩展扫描的范围;开发了一个双目摄像模拟程序可以用来方便、直观、准确地选择双目成像系统的各种参数,从而为摄像系统的硬件选择提供依据。论文还根据被测物体的大尺寸低纹理特征设计了投影图案,并选择了配有合适参数的投影仪。本文以一个白色光滑球形曲面为目标使用搭建的三维测量系统进行了三维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面本文提出的三维测量方法和系统可以实现大尺寸低纹理光滑曲面的三维测量,且系统测量误差低于1mm。
袁永祺[10](2020)在《基于正三角形剖分的重力异常界面深度反演及其并行计算》文中指出界面深度反演是重力异常定量地质解释的常用方法。地下密度界面的几何形态可视为分段连续的光滑曲面。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三角形剖分的起伏界面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在实际地质条件下,重力勘探测区内的重力异常并非完全是由测区正下方相同大小区域内的地质结构引起,针对这一客观情况,我们对界面模型进行了扩边处理,并给出了确定扩边部分外延宽度和界面深度的经验原则。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我们在反演过程中引入了基于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的并行计算技术。在界面深度反演的算法上,我们对比了Bott法和高斯-牛顿法的反演效果。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合成模型对算法和程序进行了测试。模型试验表明:1)Bott法和高斯-牛顿法都可以表现出实际密度界面的起伏形态。在与实际界面的误差分析中,Bott法反演的界面埋深误差基本一致且整体深于实际界面。而高斯-牛顿法的不同测点之间误差差距很大,但在起伏的界面处反演结果与实际地形拟合相对较好。2)两种反演方法都会随并行计算而提升效率。因为高斯-牛顿法需要解大型的逆矩阵,所以基于线性迭代的Bott法有更高的提升空间。3)通过扩边策略可以有效地抑制边界处的抖动和突变,使测区内的反演结果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地形。4)扩边会大幅增加所需的计算开销,在扩展边界距离到一定距离后提升效果会逐渐衰减,所以在实际数据处理中需要根据界面的平均深度合理选择扩边距离。
二、On the Number of Fair Triangul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the Number of Fair Triangul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边缘计算中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匿名机制 |
1.2.2 中心化差分隐私保护机制研究现状 |
1.2.3 本地化差分隐私保护机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边缘计算隐私保护机制相关理论 |
2.1 隐私问题描述 |
2.2 边缘计算模型 |
2.3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
2.3.1 基于k-匿名的位置保护技术 |
2.3.2 基于加密的的位置保护技术 |
2.3.3 基于差分隐私的位置保护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中心化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机制 |
3.1 问题描述 |
3.2 提出的中心化差分隐私机制 |
3.2.1 基于高斯白噪声的CDP机制 |
3.2.2 基于高斯有色噪声的CDP机制 |
3.3 系统性能评估 |
3.3.1 仿真设置 |
3.3.2 评估指标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机制 |
4.1 问题描述 |
4.2 系统结构 |
4.3 隐私保护机制模型 |
4.3.1 本地化差分隐私机制 |
4.3.2 维诺图 |
4.3.3 满足LDP的时空隐私数据干扰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评估指标 |
4.4.2 实验设置 |
4.4.3 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会议 |
附录一 表目录 |
附录二 图目录 |
(2)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协作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超密集网络相关基础知识 |
2.1 超密集网络概述 |
2.1.1 超密集网络的基本特征 |
2.1.2 超密集网络的相关技术 |
2.2 超密集网络中的用户关联 |
2.2.1 用户关联基本方法 |
2.2.2 不同目标导向的用户关联策略 |
2.3 多点协作通信相关理论 |
2.3.1 多点协作基本背景及类型 |
2.3.2 多点协作通信的使能技术 |
2.3.3 协作基站簇的形成及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基站协作方案 |
3.1 系统模型 |
3.2 以用户为中心的联合传输多点协作方案 |
3.2.1 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基站协作方案 |
3.2.2 两种非协作的用户关联方案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用户多点协作传输中的资源分配策略 |
4.1 系统模型 |
4.2 多用户多点协作方案 |
4.2.1 Delaunay三角剖分 |
4.2.2 混合式微基站协作方案 |
4.3 多用户多点协作传输的资源分配策略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简介 |
(二)研究背景 |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
5.问题提出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3.研究范围和划界 |
4.研究内容 |
(五)结论 |
二、文献回顾 |
(一)简介 |
(二)人力资源管理 |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
(四)结论 |
三、理论框架 |
(一)简介 |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
1.种激励理论 |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
4.资源基础理论 |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6.人才管理理论 |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
(四)结论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简介 |
(二)研究思路 |
1.哲学思考 |
(1)建构主义 |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
(三)确定研究方法 |
1.定性方法 |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
3.案例研究设计 |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
6.数据分析 |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
2.道德考虑因素 |
3.研究局限 |
(五)结论 |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
(一)简介 |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
5.参与者的经验 |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
(四)结论 |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
(一)简介 |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
1.洋务时代 |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
3.喀麦隆化时代 |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
1.招聘和任期做法 |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
1.晋升和考核管理 |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
(六)结论 |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
(一)简介 |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
1.多元化招聘 |
2.招聘策略 |
3.招聘标准 |
4.招聘方式 |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
(五)培训和发展 |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
1.评估方法 |
(七)学术推广实践 |
1.提升雅一教师 |
2.提升CUCA教师 |
(八)薪酬管理 |
1.YU1 的薪酬管理 |
2.CUCA薪酬管理 |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
1.人力资源规划 |
2.招聘和选拔 |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
4.绩效管理与考核 |
5.学术推广 |
6.薪酬管理 |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
1.工作条件 |
2.资金短缺 |
3.学术兼职 |
4.管理和领导问题 |
(十一)结论 |
八、调查结果讨论 |
(一)简介 |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1.人力资源规划 |
2.招聘和选拔实践 |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
4.绩效管理与考核 |
5.学术促进(进步) |
6.薪酬管理 |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
2.学术兼职 |
3.管理和领导问题 |
(六)结论 |
九、结论与建议 |
(一)简介 |
(二)结论 |
(三)建议 |
(四)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求解网格奇点的曲率传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与研究意义 |
1.1.1 三维模型的表示 |
1.1.2 流形网格 |
1.1.3 参数化与扭曲 |
1.1.4 网格奇点 |
1.1.5 网格切割 |
1.1.6 参数化的应用 |
1.2 相关工作 |
1.2.1 网格简化 |
1.2.2 网格环柄切割 |
1.2.3 网格奇点求解与割缝生成 |
1.2.4 网格参数化 |
1.3 本文的成果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常见的网格边权重 |
2.2 网格映射与扭曲度量 |
2.3 最优传输问题 |
第3章 本文方法 |
3.1 奇点求解步骤 |
3.2 预处理 |
3.3 初始奇点的获取 |
3.4 传输模型 |
3.4.1 全局传输模型 |
3.4.2 全局1-邻域搜索 |
3.4.3 局部1-邻域搜索 |
3.5 奇点优化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与其他3种方法的比较 |
4.2 实验结果展示 |
4.3 本文方法评估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无线回传约束拓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线回传技术 |
1.2.2 网络拓扑规划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Relay无线中继技术 |
2.2 图论基础 |
2.2.1 图的表达 |
2.2.2 最小生成树 |
2.3 Delaunay三角网 |
2.3.1 逐点插入算法 |
2.3.2 分治算法 |
2.3.3 生长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回传约束拓扑规划层次化建模 |
3.1 Relay无线中继技术下的站点拓扑约束 |
3.2 基于层次化模型的约束拓扑规划 |
3.2.1 站点数量及分布范围规划 |
3.2.2 候选站点规划 |
3.2.3 候选站点最优规划选取 |
3.3 满足约束条件的拓扑规划结果 |
3.3.1 站点规划结果 |
3.3.2 站点连接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约束条件下低成本的拓扑规划 |
4.1 拓扑规划总成本求解 |
4.2 低成本的站型部署方案 |
4.3 总体成本规划结果对比 |
4.3.1 最少宿主站方法优化结果 |
4.3.2 筛分算法优化结果 |
4.3.3 本章方法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约束条件下低损耗的拓扑规划 |
5.1 回传路径总损耗求解 |
5.2 低损耗的回传路径规划方案 |
5.3 总体损耗规划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6)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有限元法的电磁机构数值解算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元求解并行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传输线迭代法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静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静磁场模型 |
2.3 基于松弛型传输线迭代法的静磁场并行计算 |
2.3.1 无损均匀传输线模型 |
2.3.2 传统传输线迭代法 |
2.3.3 松弛型传输线迭代法 |
2.3.4 静磁场并行求解模型 |
2.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基于传输线法的非重叠区域分解法及其应用 |
2.4.1 基于伽辽金法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
2.4.2 非重叠区域分解方法 |
2.4.3 非线性迭代过程 |
2.4.4 电磁力的计算方法 |
2.4.5 数值计算 |
2.4.6 结果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瞬态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电器二维轴对称动态特性数学物理模型 |
3.3 黑盒传输线迭代法及其研究 |
3.3.1 传统传输线迭代法的缺点 |
3.3.2 有限元黑盒传输线迭代法 |
3.3.3 数值研究 |
3.4 黑盒传输线法在电磁机构动态特性并行计算当中的应用 |
3.4.1 电磁机构中电磁场-电路强耦合离散模型 |
3.4.2 最小形变区域网格重剖分法 |
3.4.3 基于黑盒传输线迭代法的动态特性并行求解过程 |
3.5 数值验证与分析 |
3.5.1 接触器有限元模型 |
3.5.2 电磁场求解结果 |
3.5.3 求解时间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器三维非线性静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电器电磁机构的三维非线性静磁场模型 |
4.2.1 几种常见的电器内部三维电磁结构和工作原理 |
4.2.2 电器三维非线性静磁场计算的数学物理方程 |
4.3 拟多导体传输线法 |
4.3.1 多导体传输线现象 |
4.3.2 拟多导体传输线迭代模型 |
4.3.3 收敛速度分析 |
4.4 基于拟多导体传输线法的三维静磁场并行计算 |
4.4.1 矢量棱边有限元中的四面体单元 |
4.4.2 三维静磁场控制方程的离散 |
4.4.3 棱边有限元中库仑规范的处理 |
4.4.4 静磁场有限元单元矩阵的计算 |
4.4.5 电流场连续性约束的施加 |
4.4.6 静态磁场中有限元四面体单元的等效电路 |
4.4.7 基于拟多导体传输线法的并行有限元非线性迭代过程 |
4.5 并行求解技术研究 |
4.5.1 三维有限元网格的处理及数据存储 |
4.5.2 并行三角求解算法 |
4.5.3 三维电磁力并行计算方法 |
4.5.4 三维电磁力矩并行计算方法 |
4.6 数值验证与分析 |
4.6.1 直动式结构模型 |
4.6.2 转动式结构模型 |
4.6.3 求解时间结果及效率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器三维非线性瞬态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三维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计算模型 |
5.2.1 典型的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问题 |
5.2.2 三维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的数学物理方程 |
5.3 自适应传输线法 |
5.3.1 自适应传输线迭代模型 |
5.3.2 非线性迭代求解速度的影响研究 |
5.4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瞬态场-路耦合问题的并行求解 |
5.4.1 考虑库仑规范的场-路耦合问题的离散 |
5.4.2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并行有限元非线性迭代过程 |
5.5 考虑运动区域形变的三维时步有限元并行求解 |
5.5.1 三维电磁机构中的网格重剖分技术 |
5.5.2 三维有限元网格的处理及数据格式 |
5.5.3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动态特性并行计算 |
5.6 数值验证与分析 |
5.6.1 直动式结构模型 |
5.6.2 转动式结构模型 |
5.6.3 求解时间及效率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分割和修复的图像物体缩放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深度学习基础知识 |
2.1.1 卷积神经网络 |
2.1.2 深度生成模型 |
2.2 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 |
2.3 关键点检测 |
2.4 局部形变算法 |
2.4.1 四边形网格形状变换 |
2.4.2 Delaunay三角剖分形状变换 |
2.5 图像修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内约束的图像修复研究 |
3.1 全局约束与内约束 |
3.1.1 有关全局约束的思考 |
3.1.2 内约束重构损失 |
3.1.3 内约束块判别器 |
3.1.4 联合内约束 |
3.1.5 网络结构 |
3.2 实验设置 |
3.2.1 实现细节 |
3.2.2 数据集 |
3.2.3 性能指标 |
3.2.4 基准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内约束效果验证 |
3.3.2 其他组件效果验证 |
3.3.3 内约束作用机理实验与分析 |
3.3.4 基准方法指标对比 |
3.3.5 基准模型视觉效果对比 |
3.4 内约束模型的优良特点 |
3.4.1 局部失真现象的缓解 |
3.4.2 训练速度的提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割和修复的图像物体缩放系统 |
4.1 系统模块设计 |
4.1.1 分割模块 |
4.1.2 缩放模块 |
4.1.3 修复模块 |
4.1.4 后处理模块 |
4.2 系统效果验证 |
4.3 背景扭曲问题的改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边缘数据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软件定义网络 |
1.1.2 边缘计算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控制平面研究现状 |
1.2.2 网络数据平面研究现状 |
1.2.3 边缘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
1.2.4 本文研究问题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器的选择机制设计 |
2.1 引言 |
2.2 响应时延观测 |
2.2.1 长尾分布观测 |
2.2.2 长尾时延分析 |
2.3 控制器选择机制 |
2.3.1 控制器选择机制概述 |
2.3.2 负载感知的选择机制 |
2.3.3 有限队列长度的条件 |
2.3.4 负载感知选择机制的局限性 |
2.4 控制器时延感知选择机制 |
2.4.1 时延感知选择机制概述 |
2.4.2 控制器选择策略 |
2.4.3 控制器队列管理模型 |
2.5 性能评估 |
2.5.1 实验设置 |
2.5.2 d值的影响 |
2.5.3 通用配置的控制器 |
2.5.4 队列长度的影响 |
2.5.5 重大请求偏差的影响 |
2.5.6 时变服务率的影响 |
2.5.7 批选择策略评估 |
2.6 相关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的能力验证 |
3.1 引言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鲁棒性验证 |
3.2.2 不确定性失效 |
3.2.3 控制平面性能指标 |
3.2.4 预估流请求的数量 |
3.3 控制平面鲁棒性验证模型 |
3.3.1 鲁棒性验证框架 |
3.3.2 验证问题建模 |
3.3.3 失效恢复模型 |
3.3.4 验证问题分解 |
3.4 分布式控制平面的验证 |
3.4.1 近似最优恢复策略 |
3.4.2 搜索最差故障场景 |
3.4.3 控制平面能力增强 |
3.5 实验评估 |
3.5.1 实验平台测试 |
3.5.2 模拟实验设置 |
3.5.3 控制平面设计验证 |
3.5.4 故障场景下的评估 |
3.5.5 能力增强实验 |
3.6 相关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化边缘数据共享的路由协议设计 |
4.1 引言 |
4.2 相关基础理论 |
4.2.1 分布式哈希表 |
4.2.2 DT图的路由属性 |
4.3 软件定义边缘网络的系统架构 |
4.4 虚拟位置构造 |
4.4.1 确定交换机的坐标 |
4.4.2 调整交换机的坐标 |
4.4.3 多跳DT图的构造 |
4.5 GRED协议下的数据共享 |
4.5.1 数据存储操作 |
4.5.2 确定边缘服务器 |
4.5.3 数据访问操作 |
4.6 GRED协议性能评估 |
4.6.1 实验设置 |
4.6.2 路由延展评估 |
4.6.3 流条目数量评估 |
4.6.4 负载均衡评估 |
4.7 相关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结构化边缘数据共享的索引机制设计 |
5.1 引言 |
5.2 研究动因和系统概述 |
5.2.1 研究动因 |
5.2.2 系统概述 |
5.3 基于坐标的索引机制 |
5.3.1 确定坐标 |
5.3.2 发布数据索引 |
5.3.3 存储数据索引 |
5.3.4 查询数据索引 |
5.4 多副本优化设计 |
5.4.1 多数据副本优化 |
5.4.2 多索引副本优化 |
5.5 COIN机制性能评估 |
5.5.1 小规模的实验 |
5.5.2 模拟实验设置 |
5.5.3 路径长度评估 |
5.5.4 转发条目的数量 |
5.5.5 多副本的影响 |
5.5.6 可扩展性评估 |
5.6 相关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层次化边缘数据混合共享机制设计 |
6.1 引言 |
6.2 研究动因和系统架构 |
6.2.1 研究动因 |
6.2.2 系统架构 |
6.3 域内数据共享协议 |
6.3.1 缓存数据项 |
6.3.2 响应数据请求 |
6.3.3 移除数据项 |
6.3.4 性能分析 |
6.4 域间数据共享 |
6.4.1 发布数据索引 |
6.4.2 转发数据索引 |
6.4.3 优化交换机的坐标 |
6.4.4 查询数据索引 |
6.5 性能评估 |
6.5.1 实验设置 |
6.5.2 域内数据共享评估 |
6.5.3 混合数据共享评估 |
6.6 相关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大尺寸低纹理零构件的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大尺寸三维测量的研究现状与技术难点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技术难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双目视觉测量模型建立和参数标定 |
2.1 双目视觉基本模型概述 |
2.1.1 相机成像模型 |
2.1.2 基于双目视觉的三维测量原理 |
2.2 相机参数的标定 |
2.2.1 相机内参标定 |
2.2.2 立体视觉参数标定 |
2.2.3 极线校正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纹理图像分割 |
3.1 概述 |
3.2 基于纹理描述子的图像分割 |
3.2.1 纹理特征描述子 |
3.2.2 纹理描述子尺度选择 |
3.2.3 描述子校正 |
3.2.4 初始分割 |
3.2.5 区域融合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参数设置 |
3.3.2 合成图像实验 |
3.3.3 自然图像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稠密双目匹配 |
4.1 匹配代价计算 |
4.1.1 改进的Census变换 |
4.1.2 改进的Census匹配代价计算 |
4.2 匹配代价聚合 |
4.2.1 结构探测 |
4.2.2 联合双边滤波器 |
4.2.3 各向异性滤波器 |
4.2.4 代价聚合 |
4.3 匹配点一致性检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表面三维重建 |
5.1 稠密点云获取 |
5.1.1 点云坐标计算 |
5.1.2 点云去噪 |
5.2 点云拼接 |
5.2.1 图像特征匹配 |
5.2.2 点云坐标系变换 |
5.3 曲面三维重建 |
5.3.1 八叉树分割 |
5.3.2 向量场的计算 |
5.3.3 点云数据的泊松方程重建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型曲面零构件面形测量实验 |
6.1 三维测量系统建构 |
6.1.1 系统参数选择 |
6.1.2 投影图案设计 |
6.1.3 硬件选型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待测物体及测量指标 |
6.2.2 目标信息获取 |
6.2.3 图像预处理 |
6.2.4 双目图像匹配 |
6.2.5 三维点云生成 |
6.2.6 点云拼接 |
6.2.7 三维重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结论 |
7.2 创新性说明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正三角形剖分的重力异常界面深度反演及其并行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空间域重力异常界面深度反演方法 |
2.1 Bott法 |
2.2 高斯-牛顿法 |
2.3 正三角形剖分界面模型的搭建 |
2.3.1 基于正三角形剖分的连续界面模型搭建 |
2.3.2 界面重力异常计算方法 |
2.3.3 正三角形剖分界面反演方法 |
2.3.4 扩边策略 |
第3章 程序设计 |
3.1 基于CPU的串行计算 |
3.1.1 串行计算介绍 |
3.1.2 数据的导入和宏定义 |
3.1.3 数据的预处理 |
3.2 基于CUDA平台的并行计算 |
3.2.1 CUDA并行平台介绍 |
3.2.2 NVIDIA显示核心(GPU)架构的演进 |
3.2.3 CUDA的应用 |
3.3 并行计算加速策略 |
3.3.1 归约(Reduction) |
3.3.2 扫描(Scan) |
3.3.3 共享存储的使用 |
3.3.4 数据读取的注意事项 |
3.3.5 三维界面反演并行计算优化策略 |
3.3.6 GPU并行的实现 |
第4章 界面深度反演实例 |
4.1 模型搭建 |
4.2 反演效果对比 |
4.2.1 Bott法与高斯-牛顿法的对比 |
4.2.2 扩边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4.3 并行计算效率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On the Number of Fair Triangul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缘计算中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 毕梦楠. 烟台大学, 2021(09)
- [2]超密集网络中微基站协作方案的研究[D]. 申安琪.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求解网格奇点的曲率传输方法[D]. 江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5]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无线回传约束拓扑规划研究[D]. 李逸聪.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D]. 彭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7]基于分割和修复的图像物体缩放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树槐.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边缘数据共享机制研究[D]. 谢俊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9]大尺寸低纹理零构件的三维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正三角形剖分的重力异常界面深度反演及其并行计算[D]. 袁永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