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际,媒介,网络传播,现状,互联网,谓语,维度。
人际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蒙媛,董丽,关锐[1](2019)在《超人际传播视域下的朋友圈共读实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共读现象,分析超人际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和效果,以及利用这种模式促进阅读的成功经验。结合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理论,探索朋友圈共读形式、传播模式及传播效果,并从注重推广内容及频次、注重推广的主题性、丰富表达形式、细化受众、培育全媒体阅读推广人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助力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建设。(本文来源于《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袁婷婷[2](2019)在《探究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人际传播——以Soul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以Soul为代表的匿名社交软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新的社交浪潮。与微信、微博等传统社交平台相比,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研究匿名社交软件中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与自我表达,分析与指引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许孝媛[3](2019)在《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宠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他者,其价值不仅在于玩赏或是陪伴,更在于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生存符码的联想与记忆。当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猫为媒介的传播之道随之改变,人际间的距离也在以猫为核心的场域中粘合与离散。在探赜媒介化的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拟情关系"的概念,指涉人们与猫虚拟的、想象的、人格化的亲密关系。对猫的移情与拟情,本质上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与小人物的焦虑中现代人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是中国社会结构变革下人际关系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一种折射。(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付卫艳[4](2019)在《融合数字技术传播的多媒体出版发展思路——评《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叁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着作《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叁重维度》,从传播与交流的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新的解读,对我国融合数字技术传播的多媒体出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作为出版行业,应当注重核心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提高数字创新的管理,实现数字出版的良好发展。(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09期)
许心慧[5](2019)在《网络人际传播技术对传统人际传播空间的影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对社会的影响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愈加广泛,传统的人际传播空间因此受到更多的影响。如在交流中遇到知识盲点时,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普遍的,尤其是通过身体缺场机制,本身的无知不会被发现。本文试图从身体缺场、关系丰富、权力变化叁个维度分析网络影响下的人际传播空间,并解析人际传播空间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内在逻辑。(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常民强,吕国君,常璟丹[6](2019)在《“表情包”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交媒体大量涌现,新媒体已然成为网民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新媒介环境下,社会化媒体中普遍存在着广泛使用"表情包"的现象。联系"表情包"的发展过程,运用传播学媒介符号理论,通过对网民在社会化媒体中运用"表情包"表情达意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表情包"有时可能是作为一般符号来使用,有时又可能是象征符号,或者是非语言符号,兼有明示性含义和暗示性含义,在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也无可讳言,"表情包"的使用也存在着模糊性、多变性和泛滥性等诸多问题。(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张丽萍[7](2019)在《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现状探析——以微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网络人际传播先后出现了"媒介丰度理论""社交线索消除理论"、去个性化效果下的社会认同模型等理论。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人际传播成为人们的普遍经验,微信等社交应用功能更加多样,既对网络人际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网络人际传播领域新的研究问题。(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9年08期)
邓纯余[8](2019)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达成价值共识的精神交往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与群众实践践行的统一,有利于澄明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本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核心价值观从政治主题向生活话题、从官方形态向民间形态、从议题输出向话题扩散的转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传播,需要抓住核心价值观传播主体的"关键少数",创设相关场域、场景和情境,丰富相关话题、议题和语境,增强受众的价值观话语权意识,关注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人际效应及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状况。(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盼[9](2019)在《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特点——基于对微信功能的期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微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在其影响下,人际传播颠覆了传统,呈现出新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现有的功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得人际交往的过程有许多不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用户对于微信某些功能的需求状况,并据此分析微信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5期)
李艳[10](2019)在《人际传播中青年称谓语使用现状及原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称谓语是反映青年群体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社会关系的称谓语言,在传统社会,青年称谓语一般用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而在现代社会,青年称谓语常用于新媒体平台的网络人际传播中。青年称谓语因社会环境的改变、新媒体的传播迅速以及人对青年称谓语的旺盛使用需求而流行起来。(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4期)
人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以Soul为代表的匿名社交软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新的社交浪潮。与微信、微博等传统社交平台相比,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研究匿名社交软件中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与自我表达,分析与指引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蒙媛,董丽,关锐.超人际传播视域下的朋友圈共读实践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
[2].袁婷婷.探究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人际传播——以Soul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3].许孝媛.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J].北京社会科学.2019
[4].付卫艳.融合数字技术传播的多媒体出版发展思路——评《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叁重维度》[J].新闻爱好者.2019
[5].许心慧.网络人际传播技术对传统人际传播空间的影响性分析[J].视听.2019
[6].常民强,吕国君,常璟丹.“表情包”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J].新闻世界.2019
[7].张丽萍.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现状探析——以微信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
[8].邓纯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际传播[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
[9].张盼.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特点——基于对微信功能的期待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10].李艳.人际传播中青年称谓语使用现状及原因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