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水稻论文_吴根土,陈广香,张珈源,胡桥,马明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水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转基因,基因,抗病性,玉米,花粉,抗旱性。

转水稻论文文献综述

吴根土,陈广香,张珈源,胡桥,马明鸽[1](2019)在《转水稻条纹病毒NS3本氏烟的抗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NS3编码的蛋白是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RNA沉默抑制子。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转NS3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对RSV有一定的抗性。为深入揭示NS3在寄主体内的作用机制,本文将进一步探究转NS3本氏烟对其他烟草病害的抗性。【方法】以野生型本氏烟和转NS3本氏烟为试验材料,通过农杆菌浸润法接种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侵染性克隆,观察病毒症状,抽提系统发病叶片总RNA,并利用RT-qPCR方法检测病毒的相对积累量;采用灌根接种法分别接种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观察植株表型并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PVX侵染本氏烟后,植株叶片主要表现为花叶、褪绿等症状,NS3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具有相同的PVX症状表现。在接种PVX 10 d后,RT-qPCR检测发现与野生型植株病毒积累量相比,NS3表达抑制了PVX在本氏烟体内的积累水平,两个转NS3株系(NS3-6、NS3-9)中PVX的相对积累量分别为野生型植株的68.17%和81.01%。青枯病菌在野生型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上均引起萎蔫、猝倒等典型的病害症状,且两者的症状无明显差异。在青枯病菌侵染早期,NS3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病菌的侵染,表现出对青枯病较为敏感;而在接种14 d,野生型植株的发病率为100.00%,病情指数为78.67,而NS3-6、NS3-9株系的发病率分别为95.00%、98.33%,病情指数分别为70.00、73.00;14 d之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而NS3表达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低于野生型植株。黑胫病菌在野生型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上均为在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斑等典型病害症状,且NS3表达也不影响本氏烟的症状表现。在黑胫病菌的侵染初期,NS3-6株系的发病率高于野生型植株;但在整个黑胫病发生过程中,转NS3株系的病情指数均低于野生型植株,在接种12 d,野生型本氏烟的发病率为96.67%,病情指数为77.50,而NS3-6、NS3-9株系的发病率分别为90.00%、86.67%,病情指数分别为64.17、62.08。【结论】通过病原侵染过程观察表明NS3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烟草病害在本氏烟上的侵染和严重程度,且对不同病原菌的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夏青霞[2](2018)在《猪毛菜再生体系的构建及碳酸酐酶βCA6转水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植物作为地球上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基于光合作用同化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C_3植物,C_4植物和CAM植物。C_4植物在进化上具有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模式,具有更高效的光合速率。C_4植物在其生理结构,基因表达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对典型C_4植物光合作用加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C_4光合调控网络,借鉴现有已经研究的C_4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和差异基因表达改造C_3植物是提高C_3植物光合效率的有效手段。猪毛菜作为典型的C_4模式植物,构建猪毛菜再生体系是进行其光合作用研究的基础工作。本实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初步探究了本地猪毛菜和珍珠猪毛菜再生体系的建立。实验主要从激素配比,培养基种类,外植体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在猪毛菜愈伤组织培养方面,通过各种激素配比,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种类等方面的探究,得出6-BA与2,4-D为培养愈伤组织的最佳组合,珍珠猪毛菜在6-BA为0.5 mg/l,2,4-D为2.5 mg/l时愈伤组织形成率高达84.6%,本地猪毛菜在6-BA为0.5 mg/l,2,4-D为2.0 mg/l时愈伤组织形成率为88%。在植物组织愈伤组织分化方面,主要在8 h/16 h光照条件下各种激素配比组合及浓度梯度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并未分化出幼苗,而是出现了5种不同的愈伤组织状态,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是在激素配比为6-BA 0.2 mg/l,NAA 0.1 mg/l的MS培养基上分化出了根。水稻作为典型的C_3植物,提高水稻产量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要求。在水稻中尝试C_4相关的光合酶,是提高其光合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开发水稻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可以为完成转基因特异性表达提供有效的工具。本课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验。一是从海岛棉中克隆获得保卫细胞特异性启动子——GbSLSP启动子,并构建了GUS表达载体,转化到水稻,在T_1代阳性植株中采用叶片GUS染色的方法检测到了在水稻叶片保卫细胞中GUS基因的表达,但是表达量微弱;二是把拟南芥AtβCA6过量表达载体转化水稻。在T_1代阳性植株中利用PCR技术筛选得到转化成功的多个过表株系,随机选取叁个过表株系,对其T_2在RNA水平上进行βCA6的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过表株系中都检测到了βCA6的表达。随后对转基因水稻的植株进行生理测定,与野生型相比,净光合速率略有提高,呼吸速率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干鲜重、株高等生理指标无明显区别。(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郝曜山,张欢欢,杜建中,王亦学,孙毅[3](2016)在《转水稻OsSIK1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具有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增强水稻对于干旱和盐胁迫抗性的作用。为了丰富可利用的作物抗旱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旱水平的玉米新种质,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水稻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并对转化株进行卡那霉素筛选及T1、T2、T3的PCR及Southern Blotting杂交等分子检测,获得转化植株并在T3获得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3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对照以16.1%的PEG模拟水分胁迫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水分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玉米株系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了7.4%~19.8%,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3%~106.9%,SOD活性上升45.8%~93.4%,而转基因玉米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下降了35.4%~58.1%,MDA含量下降了25.7%~50.4%,说明转Os SIK1基因玉米植株抗旱性得到提高,其中,5个转化株系与对照在抗旱性方面有显着差异,且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综上所述,研究最终获得5个转Os SIK1基因玉米株系,并证明导入水稻Os SIK1基因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蒋天川[4](2013)在《转水稻OsNAR2.1和OsPT6基因的棉花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为纺织业提供主要的的天然原料,并且棉籽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但棉花生产多面临着低氮、低磷等不良生长环境,以新疆为例:棉花对氮素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以施氮量304kg.hm-2最优,对磷素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以施磷量150gk.hm-2最优,这制约着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氮、磷肥的过量使用不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OsNAR2.1是水稻中克隆的硝酸盐高效吸收蛋白OsNRT的辅助蛋白基因,只有当OsNAR2.1存在时,OsNRT才可以在低氮情况下吸收转运硝态氮,在N03ˉ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s PT6编码水稻中克隆的磷酸盐高亲和力的转运蛋白基因,在低磷胁迫下吸收磷元素中起主要作用。因此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OsNAR2.1和OsPT6转到棉花中,创建具有氮、磷元素高效吸收的棉花新材料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OsNAR2.1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OsNAR2.1基因转入棉花基因组中,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验证,得到了35个阳性克隆。嫁接后得到了70株T0代植株。对OsPT6构建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OsPT6基因转入棉花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和卡那霉素筛选,得到了20个阳性克隆。嫁接后得到了18个克隆的78株TO代植株。阳性植株自交后,所有18个克隆(共61棵转基因棉花)均得到了T1代种子,经室内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和PCR检测,得到2个纯系克隆;剩余16个克隆为T1代。对转基因棉花纯系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OsPT6在转基因棉花中表达,两个克隆的表达量不同。对受体W0进行了低磷胁迫浓度的筛选,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磷酸盐的浓度低至0.5mmol/L时棉花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磷饥饿现象,因此,本研究以0.5mmol/L作为低磷胁迫的浓度,分别低磷情况下转基因棉花植株体内的磷含量,以此研究转OsPT6基因在棉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以培养液中磷酸盐的浓度为0.5mmol/L进行棉花培养时,2个转OsPT6基因的棉花植株体内磷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克隆1比对照组提高2.2%,克隆2比对照组提高了4.1%;其中克隆2相较于对照组,达到显着性差异。两个克隆的磷元素含量与OsPT6基因在棉花中的相对表达量(qRT-PCR)结果一致,说明OsPT6基因在棉花中的表达促进了棉花对磷元素的吸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王亦学[5](2011)在《转水稻Ni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而对T1~T3代转基因植株(株系)进行分子分析、田间抗病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逐代分子检测分析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抗病鉴定结果证明转基因植株(株系)各代抗病水平基本一致,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级.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表明,与对照比较,转基因植株株高增加7~18cm、穗位高增高0~13 cm、穗长增加0.7~2.1 cm、穗粒数多8~35粒、百粒重增加1.1~2.6 g,转基因株系与阴性对照间、各代转基因株系相互间都差异显着(P<0.05);调查还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世代的增加,与对照间的差异逐代减少.研究也说明,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是一种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植物转化工具.(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王占成[6](2009)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关键酶基因转水稻后代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入3a-HSD基因的水稻为试验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农艺形状及品质性状考察,以及对种植土壤中甾体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 PCR和PCR-Southern杂交证明,供试材料的明恢86基因组中整合有3a-HSD基因。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基因导入植物体内是完全可行的,且能够稳定遗传。对转基因水稻不同世代的遗传规律进行追踪,试验结果表明:转3a-HSD基因水稻T1代的遗传分离比率为2:1,T2代的遗传分离比率为3:1,T3代的遗传分离比率为4:1,说明转基因水稻在不同世代的遗传稳定性不同,且不同株系在不同世代的遗传比率也存在差异,随着世代数的增加,遗传稳定性逐渐提高。2.本试验通过对转基因水稻及其后代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与对照相比,农艺性状经常有一定变化,且株系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转基因植株早代经常变矮,生长势减弱,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但本试验中的T1代转基因水稻大多数生长势已较好,除结实率还存在差异外,其他综合性状开始接近对照。T2代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基本与对照无显着差异。T3代转基因水稻的6个株系在农艺性状方面已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转3a-HSD基因水稻在农艺性状上可以恢复到对照水平。因此,可以从中选出转3a-HSD基因的纯合株系。3.品质性状考察结果表明:3a-HSD转基因水稻中稻米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淀粉含量虽然在早期世代发生了变化,转基因水稻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所下降,但随着世代的增加,籽粒中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淀粉含量逐渐恢复与对照相同。同时,稻米中的谷甾醇含量较低,6个株系都与对照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转3a-HSD基因水稻在品质性状上可以达到本试验的预期效果。4.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转基因水稻对土壤中的甾体化合物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随着世代的变化期降解能力也有差异。试验结果发现3个世代的转3a-HSD基因水稻都在成熟期具有最强的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牛吉山,郑磊,洪德峰,王映红,陈佩度[7](2008)在《转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小麦的获得和白粉病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携带有水稻(Oryza sativa L.)几丁质酶基因(Chi11)的表达载体质粒pCAMB IA.chi11转入到高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周麦18".通过PPT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株系.大田白粉病抗性鉴定和离体叶段培养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一些转基因株系的抗性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杜建中,孙毅,郝曜山,贺健[8](2008)在《转水稻粗缩病毒运动蛋白缺陷型基因玉米的二重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外源基因(RDV MP-)和玉米内源基因Zein作为PCR扩增对象,旨在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的二重PCR检测技术。转外源基因(RDV MP-)材料的常规PCR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材料中可稳定遗传;对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材料进行二重PCR检测,扩增结果除进一步证实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结论外,还证明提取的植物总DNA质量符合试验要求,进而从二重PCR检测结果还得出常规PCR检测的阴性结果出错率为1.4%。此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可靠,可适用于转基因植物及产品的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颜美仙,黄大年,钱前[9](2008)在《外源基因转水稻的途径、遗传行为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遗传和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着重介绍了水稻转基因技术以及外源基因在水稻中的遗传、表达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08年01期)

林旗华[10](2006)在《转水稻蔗糖转动蛋白基因籼稻的获得及其后代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浆不畅是造成目前生产中杂交稻结实率低、结实不饱满及品质差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在籼粳杂交稻及新株型稻中表现尤为明显。 植物灌浆是植物源、库、流相互协调的过程,植物源器官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然后以蔗糖为主要形式经韧皮部运输到库器官供其生长、发育利用。而植物蔗糖转运蛋白(SUT)已被证明具有介导蔗糖进行跨膜运输的功能。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OsSUT2基因和OsSUT5基因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通过对部分T_2代纯和株系源叶蔗糖含量、灌浆期籽粒目的基因的表达丰度、灌浆期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及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考察与分析,初步探讨了这两个基因在水稻中所担负的功能,为以后尝试通过畅流的途径提高籼粳杂交稻的结实率和籽粒的饱满度及稻米的综合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OsSUT2基因和OsSUT5基因正向表达结构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分别获得了106和68个独立克隆;T_0代自交种子潮霉素抗感比x~2测验表明:有27.8%和51.0%的株系符合孟德尔显性单基因(3:1)的遗传分离规律。PCR检测和测序结果表明,OsSUT2基因和OsSUT5基因正向表达结构均已整合进水稻基因组。 2.对部分T_2代转OsSUT2基因纯和株系的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大部分株系抽穗10天弱势粒中OsSUT2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量都比对照有了较大的提高(100%以上),但也有一些株系的表达量出现了下降(不到对照的30%)。单尾t测验检验表明所有检测株系的结实率的下降程度都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而且低OsSUT2表达丰度的株系比高OsSUT2表达丰度的株系还要低,同时伴随着源叶蔗糖的大量积累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活性的降低。 3.对部分T_2代转OsSUT5基因纯和株系的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一部分株系抽穗10天弱势粒中OsSUT5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量与对照相差不多或者更低,可能与共抑制引起的基因沉默有关。单尾t测验检验表明大部分株系的结实率的下降程度达到了显着性水平,但有两个株系结实率的上升程度也达到了显着性水平,比对照提高了约八个百分点,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材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6-04-01)

转水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色植物作为地球上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基于光合作用同化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C_3植物,C_4植物和CAM植物。C_4植物在进化上具有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模式,具有更高效的光合速率。C_4植物在其生理结构,基因表达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对典型C_4植物光合作用加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C_4光合调控网络,借鉴现有已经研究的C_4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和差异基因表达改造C_3植物是提高C_3植物光合效率的有效手段。猪毛菜作为典型的C_4模式植物,构建猪毛菜再生体系是进行其光合作用研究的基础工作。本实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初步探究了本地猪毛菜和珍珠猪毛菜再生体系的建立。实验主要从激素配比,培养基种类,外植体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在猪毛菜愈伤组织培养方面,通过各种激素配比,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种类等方面的探究,得出6-BA与2,4-D为培养愈伤组织的最佳组合,珍珠猪毛菜在6-BA为0.5 mg/l,2,4-D为2.5 mg/l时愈伤组织形成率高达84.6%,本地猪毛菜在6-BA为0.5 mg/l,2,4-D为2.0 mg/l时愈伤组织形成率为88%。在植物组织愈伤组织分化方面,主要在8 h/16 h光照条件下各种激素配比组合及浓度梯度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并未分化出幼苗,而是出现了5种不同的愈伤组织状态,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是在激素配比为6-BA 0.2 mg/l,NAA 0.1 mg/l的MS培养基上分化出了根。水稻作为典型的C_3植物,提高水稻产量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要求。在水稻中尝试C_4相关的光合酶,是提高其光合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开发水稻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可以为完成转基因特异性表达提供有效的工具。本课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验。一是从海岛棉中克隆获得保卫细胞特异性启动子——GbSLSP启动子,并构建了GUS表达载体,转化到水稻,在T_1代阳性植株中采用叶片GUS染色的方法检测到了在水稻叶片保卫细胞中GUS基因的表达,但是表达量微弱;二是把拟南芥AtβCA6过量表达载体转化水稻。在T_1代阳性植株中利用PCR技术筛选得到转化成功的多个过表株系,随机选取叁个过表株系,对其T_2在RNA水平上进行βCA6的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过表株系中都检测到了βCA6的表达。随后对转基因水稻的植株进行生理测定,与野生型相比,净光合速率略有提高,呼吸速率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干鲜重、株高等生理指标无明显区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1].吴根土,陈广香,张珈源,胡桥,马明鸽.转水稻条纹病毒NS3本氏烟的抗病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夏青霞.猪毛菜再生体系的构建及碳酸酐酶βCA6转水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郝曜山,张欢欢,杜建中,王亦学,孙毅.转水稻OsSIK1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6

[4].蒋天川.转水稻OsNAR2.1和OsPT6基因的棉花创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5].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王亦学.转水稻Ni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

[6].王占成.睾丸酮丛毛单胞菌关键酶基因转水稻后代的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牛吉山,郑磊,洪德峰,王映红,陈佩度.转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小麦的获得和白粉病抗性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8].杜建中,孙毅,郝曜山,贺健.转水稻粗缩病毒运动蛋白缺陷型基因玉米的二重PCR检测[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

[9].颜美仙,黄大年,钱前.外源基因转水稻的途径、遗传行为和表达[J].中国稻米.2008

[10].林旗华.转水稻蔗糖转动蛋白基因籼稻的获得及其后代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亚细胞定位A.DSMI在水稻原生质体...对氧化胁迫敏感A.30林MMV处理%小...一6sODH口DjH过量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植株...一31盐胁迫处理F19.4一13Salt一toleran...一14盐胁迫处理转OsD石丫,DHI基因水稻的...一巧盐胁迫处理转基因sODH口DZH水稻的苗...

标签:;  ;  ;  ;  ;  ;  ;  

转水稻论文_吴根土,陈广香,张珈源,胡桥,马明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