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人口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社会保险,主观,模型,人口,公共政策。
社会人口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19)在《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封建时代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在男耕女织的固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发展之间差距较小,城乡发展差距小,"叁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及经济差距大,第叁产业的蓬勃兴起,服务行业就业岗位增多,而重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及养殖业对劳动力的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利性导致更多的人口流动,相关社会问题接踵而来。本文从我国流动人口现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如何在新时期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研究意见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7期)
姜茂敏,郭佩佩,叶俊[2](2019)在《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实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更多来自所在城市的被尊重和生活上处处体现的公平。因此,重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设计,重点是以"公平"为原则,赋予流动人口平等享有参与政治、就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等权利。建议利用好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本文来源于《科学发展》期刊2019年11期)
张雅欣,孙大鑫[3](2019)在《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人口流动行为与迁移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采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迁移人群对幸福感认知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迁移行为显着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观社会地位对于迁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最后,对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华初,楚鹏飞,陶利杰[4](2019)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内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从经济整合、文化适应、心理融入与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进行测度,发现:经济整合程度的提高对流动人口文化适应、心理融入和身份认同的实现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文化适应和心理融入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并在经济整合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为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应该继续优化流动人口就业渠道,营造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关注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态,满足其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融入需求;引导本地居民树立理性态度,逐渐消弭其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韩淑娟,闫琪[5](2019)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新特征及公共政策优化——基于山西省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从客观融合度还是从主观认同度来考察,老年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程度整体上都要优于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中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更高、打算定居的意愿更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度也更高,其中那些非农户、收入高、有子女在城市中定居的老人更"容易"成为"老年流动人口"。但是由于公共政策的不尽完善,老年流动人口在退休金领取、医疗与报销、住房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生活不便以及与居住地的本地人不一样的待遇。为促进老年流动人口实现更好的社会融合,相关公共政策的建构和优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成前[6](2019)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达到2.41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左右。未来,流动人口数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之后,农村家庭联(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10-21)
陈阳[7](2019)在《新二元社会视角下的辽宁流动人口回流及治理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流动人口的回流及治理状态,直接地影响到了辽宁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从新二元社会视角出发,能更实际且有效地契合辽宁的老工业基地的特质,采取横纵两个方向分析流动人口回流的现状及历史渊源。同时,基于新二元社会的视角,对不同社会机制下社会组织及不同年龄段流动人口的劳动力现状分析,还能有效地保证政府所制定的流动人口政策落地和实施。(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魏玲玲[8](2019)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移居到城市中生活,跨族婚姻现象也不断增多,由于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婚姻家庭生活。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帮助广大民众解决困难的现代职业,可以运用专业方法改善家庭关系,文章以一个少数民族妇女为个案,探索社会工作者如何有效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婚姻家庭。(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9年29期)
谷珊珊[9](2019)在《经济社会视角下对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和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人口流动产生的原因及类型,分析了在当前经济社会视角下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以及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29期)
杜新宇,杨艳娇[10](2019)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流动人口生活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文本通过对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客观因素状况四个指标的分析,研究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影响因素,进而反映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本文以社会融合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全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要重视流动人口政策管理问题,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能力。(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9年19期)
社会人口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外来流动人口的幸福感更多来自所在城市的被尊重和生活上处处体现的公平。因此,重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设计,重点是以"公平"为原则,赋予流动人口平等享有参与政治、就业、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等权利。建议利用好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人口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楠.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J].智库时代.2019
[2].姜茂敏,郭佩佩,叶俊.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实证考察[J].科学发展.2019
[3].张雅欣,孙大鑫.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J].系统管理学报.2019
[4].张华初,楚鹏飞,陶利杰.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内部结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韩淑娟,闫琪.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新特征及公共政策优化——基于山西省的数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6].成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N].中国人口报.2019
[7].陈阳.新二元社会视角下的辽宁流动人口回流及治理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2019
[8].魏玲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介入[J].劳动保障世界.2019
[9].谷珊珊.经济社会视角下对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
[10].杜新宇,杨艳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J].今日财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