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法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法,文化,教民,思想解放,宗师,乡土,血缘。
宗法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卫鹏,姜帆[1](2019)在《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曾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政府对于中国乡土性建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越来越大。中国村落社会以"血缘"为本质,而血缘型村落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宗法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结合宗法文化的概念,对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包阿茹娜[2](2016)在《论宗法文化对权力腐败的负面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宗族为核心、宗法伦理为基础的团体及其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法文化。在现代化不断冲击的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动。本文从宗法文化的等级属性、群体主义属性、"情本位"思想、家长制作风和权力腐败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宗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宗法文化对权力腐败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S1期)
颜敏[3](2016)在《宗法文化视野下的民间社会——评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中急剧边缘化,另一方面文学创作的数量却在悄然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有4000余部长篇小说问世。这种文学现象无疑值得我们关注,要知道,中国现代文学33年(1917—1949年)长篇小说的总量不过350余部,当代文学前30年(1949—1978年)也不过800余部。这种悖论式的文学现象,蕴含了当下文学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庞大的文学创作数量,固然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印刷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教育(本文来源于《创作评谭》期刊2016年04期)
陈新萌,赵光圣[4](2015)在《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血缘宗法文化——由“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术体系到理论体系都包含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百年来武术在以传习方式为路径的传承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武术人的传播发展,一直延绵不绝的走到了今天,把形成于传统社会的文化范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武术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术载体因博(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王玉玺[5](2014)在《《一代宗师》:难以“超度”的“断裂”——传统宗法文化现代化的艰难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王家卫八年磨一剑的作品,《一代宗师》在提名遥遥领先的前提下痛失一系列重大金马奖项,就电影本身而言,原因在于王家卫牵强地以虚空的佛宗文化整体统照以中华武术传承为镜像的传统宗法文化的历史演进,而造成电影叙事诸多"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宗法文化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错综复杂与外侵断裂。作为王家卫借助武术镜像就"香港人身份"问题首次向中国传统文化探源之作,电影叙事中的"断裂"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无比艰难,而这也正是影片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4年04期)
吴珊珊[6](2014)在《封建宗法文化和家长权威的没落——对《白鹿原》《秦腔》的重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以叁秦大地为背景,从文化反思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长权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盛衰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新的文化思潮的代表者对保守顽固的封建权威的成功挑战。(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8期)
冯天瑜[7](2013)在《宗法文化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宗法系统里,"法祖"是宗法伦理的核心。法祖观念的原型是生殖崇拜,逐渐演化出对"古训"的崇尚,而对传统的尊重在保持中国文化延续力的同时,又造成向后看的积习和因循守成的倾向。敬祖观念推演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是"孝",忠君、敬长、从兄、尊上等都是孝道的分泌物,"以孝事君则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点明了宗法伦理的个中精义,而齐家与治国皆统合在宗法伦理之内。中国重人文历史传统的强劲与久远,可以归因于"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以及力图从先例中发现生活规则的社会心理,因植根于相对稳定的农业—宗法社会土壤之中,更增进了其坚韧性与延续力。宗法社会选择的文化主流是德治主义的仁政王道学说,充满了血缘亲情的哲理;德治主义体现在学术文化领域,便是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互摄互涵,畛域不清;而德治主义范式是人伦效法自然。重"求善"的德性文化决定了"治道"的要津不在"法"治而在"人"治,中国人所推崇的文化英雄都是智者与贤人的整合,是智、仁、勇的统一体,而从此种"大智慧"的视角可以逼近中华智慧的真髓。(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江晓玲[8](2013)在《从《白鹿原》谈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两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鹿原》通过对陕西农村变迁的刻画和描述来体现传统宗法文化思想,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同时,也通过对白鹿原中人物的描写,侧面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赋予了其历史内涵,同样为读者展现了传统宗法文化的复杂性,下面笔者将会从《白鹿原》中对传统宗法文化的两面性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1期)
张淼晶[9](2013)在《从宗法文化看当代中国法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的法治需要相应的法律文化来支撑,以便使其更加有效地融入社会,使代表法治的法律文本得到良好的遵守,传承中国历史的宗法文化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宗法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宗法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4期)
冯晶[10](2013)在《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法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丁玲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以宗法文化为视角,结合性别研究方法,对丁玲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展现丁玲小说反宗法主题及其对人类解放之路的思考。通过对丁玲创作文本及创作心理的分析,不难发现丁玲一生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法意识与其自身早期的刻骨体验息息相关,正是自身遭受的来自宗族压迫的心灵伤害,才成就了极具反叛意识的丁玲,成就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由叁章构成:第一章为丁玲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谱系。本章将从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重点分析女性在封建宗法文化压迫下的觉醒与反抗。第二章为丁玲乡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谱系。不同于第一章的叛逆女性,本章将对丁玲笔下不同等级、不同阶层的男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封建宗法文化、社会变革对男性造成的影响,从封建宗法文化的角度展现革命与农民解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第叁章将丁玲的文学创作与萧红3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进行对比,以期凸显丁玲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创作的独特性及其与萧红作品关于宗法问题的思考与艺术表现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4-08)
宗法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宗族为核心、宗法伦理为基础的团体及其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法文化。在现代化不断冲击的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动。本文从宗法文化的等级属性、群体主义属性、"情本位"思想、家长制作风和权力腐败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宗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宗法文化对权力腐败的负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法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卫鹏,姜帆.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包阿茹娜.论宗法文化对权力腐败的负面影响[J].智富时代.2016
[3].颜敏.宗法文化视野下的民间社会——评吴仕民长篇小说《铁网铜钩》[J].创作评谭.2016
[4].陈新萌,赵光圣.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血缘宗法文化——由“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说开去[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5].王玉玺.《一代宗师》:难以“超度”的“断裂”——传统宗法文化现代化的艰难转型[J].齐鲁艺苑.2014
[6].吴珊珊.封建宗法文化和家长权威的没落——对《白鹿原》《秦腔》的重新解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7].冯天瑜.宗法文化刍议[J].中原文化研究.2013
[8].江晓玲.从《白鹿原》谈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两面性[J].青年文学家.2013
[9].张淼晶.从宗法文化看当代中国法治[J].金田.2013
[10].冯晶.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