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短指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1,中国人
型短指趾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真[1](2018)在《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的罕见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趾(Brachydactyly, BD)是指(趾)骨和/或掌(跖)骨短小、缺失或融合导致的手/足先天畸形,是一组以骨发育障碍为特征的肢体畸形疾病。先证者为一孕妇为短指症,为确定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先证者孕20周经超声检查,孕育胎儿为双胞胎一胎儿正常,一胎儿为短指,进一步采用直接与间接方法进行家系调查五代74人,现存活65人,其中有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并对先证者及母亲和外祖母拍摄照片及X线片。采取外周血提取DNA,LM-PCR反应,产物直接高通量测序。结果在先证者中发现ROR2基因上一个杂合移码突变:c.2310delC(P.Ser771Alafs*3)。(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03)
曹琴英,朱俊真,张为霞,张宁,葛军[2](2017)在《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罕见的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采取外周血提取DNA,LM-PCR反应,产物直接高通量测序。结果在先证者中发现ROR2基因上一个杂合移码突变:c.2310del C(P.Ser771Alafs*3)。结论本文首次报告中国人B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迄今为止国内外未见关于该突变的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朱俊真,张昊昱,张为霞[3](2016)在《发现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罕见的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趾(Brachydactyly,BD)是指(趾)骨和/或掌(跖)骨短小、缺失或融合导致的手/足先天畸形,是一组以骨发育障碍为特征的肢体畸形疾病。先证者为一孕妇为短指症,为确定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先证者孕20周经超声检查,孕育胎儿为双胞胎一胎儿正常,一胎儿为短指,进一步采用直接与间接方法进行家系调查五代(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3)
刘旭东,高凌寒,张蕊,赵阿曼,纪宝虎[4](2013)在《BMP2基因在A2型短指(趾)症家系中的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rachydactyly type A2(BDA2,MIM 112600)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iation and shortening of the middle phalange of the index finger and the second toe.We carried out a genetic analysis using a Chinese BDA2 family to give genetic heterogeneity.In the pedigree,we mapped the the maximum candidate interval of BDA2 to a~1.5Mb region between D20S194 and D20S115 within chromosome 20p12.3,and found that the pairwise logarithm of odds score was highest for marker D20S156(Z~(max)=6.09 atθ=0).Based on functional and positional perspective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causal gene for BDA2 in this region though no point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BMP2.With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we identified a 4.6 kb genomic duplication at the downstream of BMP2 gene.This duplication is located within the linked region,co-segregated with the BDA2 phenotype in this family but not in the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and the unrelated control individuals.In summary,we detected a duplication of 4.6 kb in BMP2 locus in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with BDA2.Our finding supports that the genomic location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duplication region is a mutational hotspot and that this genomic loc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function of BMP2.(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期刊2013-09-18)
徐瑞哲[5](2012)在《快乐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6岁起,他当了七八年工人;年过半百至今,他当了七八年院士。这就是昨天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贺林,以及他职业生涯的两头。这两个时间点之间,满是甘苦。 啃出“硬骨头精神” 昨天站上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最高领奖台的贺林,几十年前(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2-03-31)
董少校,冯国鄞[6](2009)在《我国探明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上海讯 经过8年的艰苦钻研,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贺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揭示了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3月1日,相关研究论文《IHH基因点突变通过改变IHH蛋白信号能力和信号距离导致指(趾)畸形》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09-03-17)
董少校,冯国鄞,胡德荣[7](2009)在《A1型短指(趾)症遗传百年之谜被揭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通讯员董少校 冯国鄞 胡德荣)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8年艰苦钻研,成功揭示了人类家族性A1型短指(趾)症遗传百年之谜。学术论文《IHH基因点突变通过改变IHH蛋白信号能力和信号距离导致指(趾)畸形》于3月2(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09-03-04)
胡建新[8](2008)在《A1型短指/趾症骨骼发育异常的分子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1型短指/趾症是人类群体中发现的第一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患者特征为手/足第二指节的指骨严重缩短或者缺失。近年来,在A1型短指/趾症家系患者中陆续鉴定到了Indian hedgehog (IHH)基因上的多个点突变。目前,人们对于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机理仍不清楚。除此之外,人们对Ihh在指骨发育早期所执行的功能的了解也非常有限。为了揭示A1型短指/趾症患者指骨发育异常的原因,并理解E95K突变所导致的分子水平和发育水平变化,我们利用实验室构建的BDA1小鼠模型,从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进行了研究。BDA1模型小鼠在Ihh基因上携带等同人类E95K的突变。E95K纯合突变小鼠表现出个体矮小和典型的A1型短指/趾症表型——第二至第四指中指节严重缩短,第五指中指节缺失。同时,和人类患者中一样,E95K突变以显性方式作用于小鼠的指骨表型,使得携带E95K突变的杂合子小鼠也表现出轻微的短指表型。我们利用体外和体内的实验手段研究了E95K突变的分子基础。结果显示,E95K-Ihh的信号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更为有趣的是,通过体内实验我们发现在突变小鼠的指骨前体和侧肢长骨中,E95K-Ihh的信号作用距离显着增加。在长骨发育中,E95K-Ihh作用距离的改变扰乱了Ihh-PthrP负反馈环,从而影响了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指骨前体中,E95K-Ihh作用距离的增加使得更多的Ihh信号进入到中间区,并刺激了PthrP——一种指骨前体中Ihh表达的潜在调控因子——在中间区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E95K突变导致BDA1小鼠指骨前体远端的Ihh信号水平下降,并导致指放线远端间叶细胞吸纳的减缓,从而阻碍了指骨前体向远端的生长。这种生长减缓导致指骨前体尺寸减小,从而使得突变小鼠第二指节和第叁指节分节异常。另外,我们观察到BDA1小鼠指骨关节中间区发育的延迟和异常。Ihh基因敲除小鼠的指骨表型表明,在Ihh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指骨远端生长严重受损,中间区发育失败。我们的结果说明Ihh信号在指骨发育早期调控指放线的远端生长,并可能参与指骨关节中间区的早期发育调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7-09)
马钢[9](2007)在《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1型短指/趾症(Brachydactyly type A1, BDA1)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记载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03年),曾被许多遗传学和生物学教科书所引用,患者以中间指/趾骨变短、并可能与远端指/趾骨融合为主要特征,患者不仅伸手难看,而且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大概有超过100例的家系患者或者散在患者在医学杂志中被报道,但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仍然没有找到导致A1型短指/趾的致病原因。在前期疾病基因定位克隆工作中,我们一共收集了叁个A1型短指/趾大家系,将致病基因定位到了2号染色体长臂35到37的区域。最终发现位于这个区域、编码Indian hedgehog蛋白的IHH基因的突变导致了A1型短指/趾。我们在这叁个不相关大家系的所有患者中分别确定了叁个杂合错义突变,G283A(E95K), C300A(D100E)和G391A(E131K),它们均位于编码蛋白氨基端信号域的区域内。本研究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IHH基因在体外功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并对其在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Ihh蛋白在翻译后早期是以一个全长的分子量约为46KD的前体蛋白形式存在,随后,在胆固醇脂的参与下,Ihh蛋白进行了自裂解,形成了一个20KD左右的C端有胆固醇修饰的IhhN信号活性蛋白和一个26KD左右的目前功能还不是很清楚的IhhC蛋白。信号活性蛋白IhhN在向细胞膜呈递过程中,又在N端进行了棕榈酸的修饰,在这两个脂修饰存在的情况下,并在dispatched蛋白的帮助下,IhhN蛋白以多聚体的形式从细胞膜脱离,向远端分泌到达靶细胞,并与其受体蛋白patched相结合,从而将信号进一步传递。本研究的重点就是探讨野生型和突变型Ihh蛋白在蛋白合成、加工、分泌运输以及与受体结合等方面的差别。首先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IHH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将这些载体瞬时转染ECHO细胞,然后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裂解液里目的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叁个突变体的IhhC蛋白产物的水平与野生型没有差别,但是E95K和D100E这两个突变体的信号活性蛋白IhhN部分明显比野生型减少很多,我们推测,叁个突变体的分子内自裂解进程没有被破坏,但是可能E95K和D100E这两个突变体的IhhN蛋白的稳定性下降,容易被胞内蛋白酶所降解。另外,从它们的IhhC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别来分析,这些突变蛋白的胆固醇修饰应该都是正常的,因为胆固醇依赖的自裂解反应都是正常的。为了了解叁个突变型蛋白与野生型蛋白在向细胞膜呈递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利用免疫荧光和显微共聚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突变型蛋白都能够正确地呈递到细胞膜上,这说明突变蛋白的细胞膜呈递这一环节是正常的。接下来,我们通过检测转染细胞的条件性培养上清来分析突变型蛋白与野生型蛋白在从细胞膜向胞外分泌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别,结果发现,E95K和E131K突变蛋白均与野生型蛋白一样能够正常分泌并在上清中检测到,但是,D100E突变蛋白却不能从条件性培养上清中检测到。我们知道,通常蛋白在不同温度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化特性,包括蛋白构像的变化和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的能力的改变等。在随后的试验中,我们探讨了突变蛋白和野生型蛋白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情况下的稳定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37℃情况下,野生型蛋白与叁个突变蛋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解趋势,但是其中E95K和D100E这两个突变蛋白的降解速度更快,尤其是D100E蛋白,在表达3小时左右就几乎完全降解。而在30℃的情况下,所有的蛋白均能稳定存在。同时,在30℃情况下来检测D100E突变蛋白的细胞培养上清,发现能够检测到大量的D100E蛋白的存在,这表明,极有可能是因为在37℃情况下D100E突变蛋白以极快的速度被降解,从而导致在条件性上清中检测不到,而不是因为D100E蛋白不能被分泌。从与IHH基因同源性极高的SHH (Sonic Hedgehog)基因蛋白的叁维结构来分析,E95K和D100E这两个突变位点在空间位置上很接近,而且同属于一个位于蛋白分子表面的无规则卷曲结构域上,这个结构域由八个氨基酸(DEENTGAD)组成,根据突变点的位置,我们构建了几个截断体来验证这个区域对于整个Ihh蛋白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从其他研究小组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还有两个突变也是位于这个区域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突变同样分别位于E95和D100的位置,不同的是,它们分别突变成了G和N,因此,我们同时也做了这两个突变体的表达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8个氨基酸的无规则卷曲区域对于IhhN蛋白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将这八个氨基酸全部剔除,几乎检测不到IhhN蛋白的存在,而且,E95G和D100N这两个突变蛋白的表达情况与E95K和D100E这两个突变几乎相同,此结果提示这个区域内的几个突变所造成的BDA1的分子机制可能有相同之处。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SPG)是广泛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质中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有大量研究表明它在hedgehog信号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与hedgehog蛋白结合并协助其向远处运输。我们用亲和层析的方法来检测突变蛋白和野生型蛋白与heparin的结合能力上的差别,结果表明,E95K突变蛋白有着更强的与heparin结合的能力。这一结果提示E95K蛋白可能会在体内运输和组织分布过程中表现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型。Hedgehog蛋白在组织间运输的过程还受到蛋白本身多聚体形式的影响,为此,我们利用分子筛层析的技术对突变型蛋白的多聚体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E95K和E131K这两个突变蛋白的多聚体形成与野生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进行的棕榈酸修饰突变的蛋白没有多聚体形式存在,提示E95K和E131K这两个突变蛋白的棕榈酸修饰也是正常的。Hedgehog蛋白与其受体Patched的结合是启动hedgehog信号传递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原核蛋白体外诱导C3H10T1/2细胞的结果表明叁个突变型蛋白在诱导该细胞系向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均比野生型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这一结果的最直接的可能原因就是突变型蛋白与受体Patched蛋白的结合能力下降。我们进行了野生型蛋白与突变型蛋白竞争结合受体Patched的试验,结果表明,叁个突变型蛋白与受体Patched的结合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以D100E降低最为严重,E95K突变蛋白和E131K突变蛋白分别降低2倍和1.5倍,它们的结合效应常数分别为:KI(E95K) = 40.6 nM;KI(E131K) = 30.5 nM;KI(D100E) >> 100 nM。综上所述,本研究从Ihh蛋白的表达,加工修饰,分泌运输及受体结合等几个方面对叁个突变蛋白的生化性质及体外功能与野生型蛋白进行了比较,发现了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之间的一些重要差异,并提出了突变型蛋白在体内异常传递运输的模型,这些新的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马捷[10](2006)在《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及A2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约1%,其中遗传因素约占80%的作用。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是精神病学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然而,寻找精神分裂症特异性的易感基因的过程并不顺利,这很可能是由于该病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是由很多基因各自发挥微小的作用而共同致病的。近来,有报道称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上的重迭基因G72和G30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原因有关,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了约65 kb的片段。G72基因与1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D-氨基酸氧化酶(DAAO)基因相互作用,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途径调控谷氨酸能信号通路。此外,嗜铬粒蛋白B(CHGB)基因由于其位于染色体上的区域,遗传研究的证据,以及其自身的功能,同样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为了进一步研究G72/G30和CHGB基因座位在精神分裂症致病原因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在G72/G30基因区域中选择了的六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 rs3916965, rs3916967, rs2391191, rs778294, rs779293和rs3918342),在1176名中国人(588名患者和588名正常人)和365名苏格兰人(183名患者和182名正常人)中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我们还在CHGB基因区域选择了八个SNP (rs2300427, rs236145, IVS4+808A > G, IVS5+84C > A, 433G > A, 533G > A, 1058C > G和1104A > G)在192个中国的叁口之家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此外,我们还收集了有关G72/G30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报道,对已经发表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尝试发掘一些互相矛盾的报道产生的原因。我们的研究发现,G72/G30基因区域的遗传标记rs778293在中国人中给出了显着的阳性结果(P = 0.0013),这一发现在苏格兰人中得到了很好的重复(P = 0.022)。连锁不平衡(LD)分析在两个人群中都发现,遗传标记rs3916965和rs778294之间的四个SNP处于一个LD块I中,另外两个SNP (rs778293 and rs3918342)处于LD块II。我们从这两个LD块中各自挑选了一个SNP构建单倍型进行分析。在中国人中,常见的单倍型GC在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分布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 = 0.0145),这一结果在苏格兰人中得到了重复(P = 0.003)。荟萃分析中,我们发现在亚洲人中rs778293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显着性关联,但是没有能够在欧洲人中得到重复。另一方面,尽管CHGB基因区域的遗传标记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传递不平衡,但是SNP IVS4+808A > G的等位基因G显示出从父母向患病子女传递不平衡的趋势(P = 0.06)。而单倍型的分析发现常见单倍型G-G-A-G-C存在显着的传递不平衡(P = 0.0018)。总之,我们的研究为G72/G30和CHGB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A2型短指(趾)症(BDA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双手的食指与双足第二趾的中指(趾)骨发育不全或发育成楔形,有时会与远端指节融合。BDA2最初是由Mohr和Wriedt在一个丹麦裔的挪威家族发现的。目前已经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1B受体(BMPR1B)和生长分化因子5(GDF5)两个基因上发生突变可以致病。目前已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在骨骼发育中发挥着中枢调控作用。TGF-β家族成员传导信号时需要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这种受体是由两种跨膜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单体(I型和II型)组成。已经知道的两个I型受体单体是BMPR1A和BMPR1B,而II型受体单体只有一种,即BMPR2。为了研究在中国BDA2患病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我们对四个候选基因BMPR1B, GDF5, BMPR1A和BMPR2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对这四个基因侧翼的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连锁分析,以及对基因本身进行的基因序列测定。事实上,发现一个甚至多个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对于基础研究来说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将提供有关疾病病理生理方面明确的线索。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疾病与这些基因所在区域连锁的证据。而对于已知的BDA2致病基因BMPR1B和GDF5的测序后发现,在家系中的患病成员中没有发现任何的致病突变。此外,对于另两个候选基因BMPR1A和BMPR2,同样没有检测到突变。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BDA2本身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存在BDA2的第叁个致病基因。本项研究中,我们主要利用微卫星或者SNP标记位点进行基因组范围内的基因片断扩增。所采用的实验技术是目前做基因分型中比较成熟,通量比较大,速度比较快,测量准确的方法。关联分析所用样品诊断准确,数量大,是该类分析的又一大优势,能减少实验分析误差,提高分析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6-12-01)
型短指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确定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采取外周血提取DNA,LM-PCR反应,产物直接高通量测序。结果在先证者中发现ROR2基因上一个杂合移码突变:c.2310del C(P.Ser771Alafs*3)。结论本文首次报告中国人B型短指/趾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迄今为止国内外未见关于该突变的报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短指趾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真.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的罕见突变[C].第十一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8
[2].曹琴英,朱俊真,张为霞,张宁,葛军.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罕见的突变[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
[3].朱俊真,张昊昱,张为霞.发现中国人B1型短指/趾家系ROR2基因罕见的突变[C].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2016
[4].刘旭东,高凌寒,张蕊,赵阿曼,纪宝虎.BMP2基因在A2型短指(趾)症家系中的致病机制研究[C].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5].徐瑞哲.快乐科学[N].解放日报.2012
[6].董少校,冯国鄞.我国探明A—1型短指(趾)症致病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9
[7].董少校,冯国鄞,胡德荣.A1型短指(趾)症遗传百年之谜被揭开[N].健康报.2009
[8].胡建新.A1型短指/趾症骨骼发育异常的分子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马钢.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马捷.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及A2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