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释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鄱阳湖,黄土,遗址,冰川,青藏高原,锦江,构造运动。
光释光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月[1](2019)在《“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临沂一带沂河与沭河沿岸沙带的展布形态与沉积层理进行研究,认为该沙带属于古洪水期滞留沉积物(SWD),并非以往认为的风沙成因(寒亭组)。为了获取滞留沉积物的形成年龄,采用光释光测年(OSL)方法,首次获得对应沉积物年龄为0.8ka,1.2ka,结合相关历史时段的洪水记录,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滞留沉积物记录了发生在唐宋时期的两次历史洪水。(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7期)
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2](201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孙艳[3](2019)在《鄱阳湖晚第四纪一次高湖面事件的光释光定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调蓄洪水、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其位于东亚季风控制区,是我国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针对鄱阳湖水位研究多限于历史资料的年际观测,缺乏更长时间尺度的晚第四纪水位变化研究,并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或5阶段该地区是否也有高湖面记录仍不清楚的现状,本文尝试以鄱阳湖区周边保存的一晚第四纪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借助光释光测年技术、粒度、色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鄱阳湖开展了长时间尺度的古水位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吉山剖面高约11m,地层划分为风成沙层、砂质土层、土壤层和湖相层,共包括15个层序。剖面主体粒度分布在0.283~2000μm之间,以砂组分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粘土;平均粒径为2.39Φ,分选性较差;很正偏,峰度很尖锐。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整体较低。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明显,亮度(L*)总体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变化,红度(a*)和黄度(b*)整体较低。磁化率的波动性较大,变化规律明显。(2)湖相层的平均粒径为5.49Φ,分选性差,偏度近对称,峰度正态。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频率曲线表现为叁峰型,由多个组分迭加构成,可能是受湖浪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有机质含量对应剖面峰值;受淋滤作用的影响,碳酸盐含量较低。色度表现出高亮度、低红度和高黄度特征。由于其处于水陆结合部的湖滨与湖心带的过渡区,受水和空气介质的反复改造和分选及沉积水动力、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磁化率值极低,仅2.46×10~(-8)m~3g~(-1),磁性矿物含量很少。(3)该湖相层海拔约33m,与鄱阳湖区历史最高水位22.53m相比,仍高出约10m,表明鄱阳湖晚第四纪可能出现了极端高湖面。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湖相层形成于56.3~37.2ka,对应MIS 3阶段。充沛的降水、大范围的海侵、长江洪水和顶托作用可能是造成鄱阳湖极端高湖面的重要原因,该阶段这一高湖面的形成可能是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4](2019)在《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第四纪时期的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T_2~T_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研究结果显示:T_3形成于67 ka 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 T_2形成于51 ka BP,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堆积层堆积于冷期,气候变化影响着河流的侧蚀、堆积和下切作用,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抬升作用驱动了足够的下切量,使锦江扶溪段依次下切17、19、12、10 m,形成T_5、T_4、T_3和T_2阶地;南岸的河谷下切速率为0.3 mm/a,大于2倍的现代流域侵蚀速率,地貌发育符合年轻山地的抬升—下切—侵蚀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申江[5](2019)在《长江叁角洲EGQD14孔光释光年代及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联结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重要通道。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和面临最大的大洋,海陆性质差异巨大,决定了我国气候演化的特殊性和古气候研究的优势。大陆和大洋之间交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历史,忠实的记录在我国入海河流形成的叁角洲地区陆海交互地层及其演变过程中。长江叁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叁角洲,地层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古环境和人类活动信息,加强其年代学研究有助于厘定海平面动态控制下过去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人类活动之间的耦合作用和反馈机制。本文利用长江叁角洲下切古河谷地区的一支长钻孔进行光释光测年研究(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方法层面上,旨在验证OSL测年法在海岸带沉积物测年中的应用性和可靠性;古气候演化方面,建立长江叁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框架,反演古气候变化过程。对于长江叁角洲第四纪地层定年,地质工作者以往多采用~(14)C法,但是叁角洲地区沉积速率高,河流和海洋的改造作用强烈,往往很难找到测年材料,且由于碳库效应,测年结果不理想。OSL测年法历经多年发展,准确度和精度达百年尺度,在各类第四纪沉积物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集EGQD14孔14个粗颗粒石英样品基于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进行OSL测年。对测年结果从内部原理控制和外部方法约束两方面验证测年结果的可接受程度。最终,剔除误差较大的“坏片”,形成可靠的年代结果。本文认为:1.钻孔EGQD14沉积物类型以细颗粒的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依据岩芯沉积相特征和生物学证据以及长江叁角洲浅地层资料分析,该孔沉积层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2.通过选择合适的预热温度,并从长石污染、感量变化、热转移效应和残余剂量等角度入手检验认为光释光年龄可靠。3.光释光年龄和深度变化趋势一致,个别年龄倒置,可能有长石包裹体的影响。4.末次冰消期以前(~11.8 ka),海平面较低,叁角洲只是搬运通道。中全新世大暖期,海平面从高海面水平下降,叁角洲开始形成。晚全新世(2.0-0ka),沉积速率达到高峰,叁角洲向海推进速率加快,该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岸线推进的主要外部营力。(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闫文亭[6](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黄土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指标和良好载体,系统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地区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并且具有北半球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风成沉积物,是重建青藏高原过去气候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原东北部的黄土对于理解过去亚洲季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对青藏高原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部延伸部分的黄土(西宁、乐都等地)做了细致的年代工作,建立了高密度的年代框架,重建了该区过去的环境变化细节,但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黄土(特别是3000 m以上的黄土),前人的年代成果主要集中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由于更老的剖面有限,缺乏对末次冰期或更早时间尺度的末次间冰期的风成沉积研究,而长时间尺度的黄土沉积记录对于理解青藏高原过去的环境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更长时间尺度的黄土沉积研究工作。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工作在青藏高原东北的共和盆地和阿尼玛卿山地区发现了较厚的风成黄土剖面,对这些剖面进行底界年代测定发现其沉积记录基本可以达到末次间冰期,能够为理解青藏高原上过去的环境演变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高密度光释光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土主要是间冰期/间冰阶这样的暖期沉积的,沉积速率在这些时期相对较高,而在冷期则主要以侵蚀为主,只有一些特殊地形能够沉积黄土且沉积速率较低,少数地区能够保存下来的风成沉积物主要是风成砂;对比长石和石英年代发现石英剂量<120 Gy(~40 ka)时长石和石英年代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当石英剂量>120 Gy时,石英颗粒信号达到饱和无法获取准确的年代,超过饱和剂量的石英年代不适合用于年代研究;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指标相比黄土高原整体上变化不大,可能是青藏高原的暖期气候并不是特别湿润导致的,也有可能与这些环境指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是特别敏感有关。(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孙满平[7](2019)在《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与天峻石林溶洞遗址陶片光释光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器作为末次盛冰期以来人类日常使用器具和人工制品,其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生存实践和社会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开辟了一个开发自然资源的新时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环境恶劣的地区之一,高寒、低氧、干旱等严酷的自然环境是限制古人类在该区域定居的主要原因。对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研究可以为了解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策略提供依据。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晚更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是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北方古人类向青藏高原迁移的重要通道,具有大量的考古遗存,如陶片、木炭、植物种子、骨头等,文化序列比较完整。陶器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是反映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大多数陶器的年代是根据常规方法测定,例如观察其器型、质地、纹饰、制作工艺等文化特征,或是结合其同一层位的~(14)C年代判断陶器的年代,但缺乏对陶器本身的直接测年。此外,青藏高原特别是戈壁地区风沙活动强烈,陶片暴露于地表,文化层的缺失使得陶片缺乏相应的年代对比材料。并且~(14)C年代可能受到“老木效应”的影响,干扰对遗址中陶片年代的判断。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陶片进行年代测定可以更加直接、客观地得到陶片的年代,为人类活动提供直接证据。本文首次对青藏高原陶片进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考虑到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环境条件的差异性,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搭里他里哈遗址和天峻石林溶洞遗址作为研究点,选取其中8个陶片的光释光年代,研究陶片中石英和长石的释光信号特征,对比11个地层光释光年代,9个~(14)C年代结果,得出搭里他里哈遗址和天峻石林溶洞遗址年代,并综合分析光释光测年应用于陶片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陶片中石英的释光信号很强,为非常合适的测年材料;石英SAR法和长石pIRIR法测年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光释光测年应用于陶片是可靠的。2)搭里他里哈遗址中陶片年代与地层和~(14)C年代较为一致,为3400-2800 Cal yr BP;综合前人研究得出:诺木洪史前人类在3400-2450 Cal yr BP已经在柴达木盆地定居,是青铜时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唯一生活在海拔2700 m以上的史前人类群体。3)天峻石林溶洞遗址由于地层扰动较严重,地层与~(14)C年代混乱,利用陶片光释光测年直接得到该遗址人类活动年代为1.76±0.12 ka和1.25±0.06 ka两个时期。(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楠楠[8](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选择和标准生长曲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缘广泛分布的风成黄土是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然而,由于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影响了黄土环境意义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光释光(OSL)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黄土年代学的解决提供了良好契机,但目前该地区还缺乏高精度的光释光测年研究。开展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测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探讨如何快速准确获取该区黄土石英光释光等效剂量。本研究系统采集青藏高原东缘黄土分布区的典型黄土样品,开展了详细的石英光释光信号特征、背景区间扣除和标准生长曲线研究。通过条件实验、内部检测、衰减曲线、生长曲线和组分拟合分析了高原东缘黄土石英的光释光信号特征,进而探讨了不同释光信号积分区间对研究区黄土石英光释光等效剂量的影响;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标准生长曲线法(SGC)和新提出的全球石英光释光标准生长曲线法(gSGC)综合分析了各样品的等效剂量,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以快组分占主导,适合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试等效剂量。该区黄土石英释光信号快速衰减为主,快组分占比均在84%以上,激发4 s内衰减到本底值,240-260℃存在明显坪区,该坪区样品剂量恢复结果均在0.9-1.0之间。(2)高原东缘不同剂量黄土样品对早、晚期不同背景区间扣除方式选择的敏感性不同。样品等效剂量<10 Gy时,对早、晚期不同背景区间扣除方式敏感性较小,误差范围内两种方式扣除后获得的等效剂量一致;>10 Gy时,选取早、晚期不同背景区间扣除后获得的等效剂量结果差异显着,两者差值占晚期背景扣除所得D_e值的10%-38%,且差值随D_e值增加而增大。(3)SAR法、SGC法和gSGC法综合对比表明:样品等效剂量小于200Gy时,标准生长曲线法(SGC)和全球石英光释光标准生长曲线法(gSGC)均可用于青藏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测年,误差范围内叁种方式获得的等效剂量值和年代一致;>200 Gy时,SGC法获取等效剂量存在较大误差。通过再归一化gSGC法获得的等效剂量误差范围内与SAR法实测结果一致,且>200Gy时并未出现误差偏大现象。本研究对深入认识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特征和等效剂量准确快速获取,进而建立可靠的黄土石英光释光年代框架和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9](2019)在《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罗丽娜[10](2019)在《光释光探测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称OSL)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由Przibram等人首次发现的,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热释光(TL)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地质样品探测与考古测年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在考古学、医学剂量、环境剂量、个人剂量等诸多领域OSL探测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对辐射剂量探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OSL剂量测量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环境中辐射剂量的测量需求,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光释光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光释光材料的基本特性,根据项目需求选取了Al_2O_3:C为光释光探测材料,确定了光释光荧光探测系统的原理方案。搭建了实验系统,利用高灵敏度光纤光谱仪测量了Al_2O_3:C的荧光光谱曲线,并通过对光谱曲线的数据分析,得到了Al_2O_3:C材料激发出荧光光谱的中心波长为414.9nm,验证了光释光强度随时间的指数衰减关系。实验测量了Al_2O_3:C材料的光谱吸收效率,利用光学仿真软件ASAP对设计的探测原理方案进行了仿真模拟,分别建立了光释光荧光探测系统中的主要光学部件,如激光器、光纤、光纤耦合器以及探测器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各部件主要技术指标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对于探测模块,得到了在相同条件下,激发光垂直入射的方案相对以一定角度入射的方案探测效果更好,且光斑大小以及能量分布更好控制的结论;计算了光释光材料Al_2O_3:C荧光光功率大小,为光电探测器的选择和后续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计算了利用光纤传输荧光过程的衰减系数,为远距离剂量探测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光释光剂量探测系统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进一步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1-01)
光释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释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月.“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9
[2].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J].冰川冻土.2019
[3].孙艳.鄱阳湖晚第四纪一次高湖面事件的光释光定年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4].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申江.长江叁角洲EGQD14孔光释光年代及环境演化[D].青海师范大学.2019
[6].闫文亭.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7].孙满平.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与天峻石林溶洞遗址陶片光释光年代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8].刘楠楠.青藏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积分区间选择和标准生长曲线研究[D].兰州大学.2019
[9].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J].盐湖研究.2019
[10].罗丽娜.光释光探测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