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林线论文_刘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高山林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卧龙,岷江,山林,青藏高原,冷杉,高山,群落。

亚高山林线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1](2016)在《长白山亚高山林线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亚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资料搜集和野外实验,获得了大量关于长白山林线的宝贵数据,对长白山林线处气候变化特征、林线形成机理、林线上缘岳桦幼树生长情况、林线岳桦生长与气候关系及林线位置变化情况进行了一系统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近55 a来长白山林线处夏季平均温度呈显着的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增温,而90年代末增温趋势进一步增加。降水量呈现不显着的增加趋势。(2)生长季末期植物碳汇组织中高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是林线上移岳桦幼树为保证顺利越冬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而可溶性糖-淀粉比值不是作为影响植物顺利越冬的必要因素。长白山西坡林线上缘处岳桦幼树生长同时存在碳限制和生长限制因素,但碳限制只是少量减少了碳源含量,而生长限制才是形成当前林线上缘的因素。因此长白山高海拔岳桦生长受到生长限制,形成了林线。(3)长白山西坡林线上缘(苔原带下缘)的岳桦在2000年以前是小规模上侵,大规模集中上侵的时间是2000年以后。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岳桦幼树中树龄较小和较大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类似,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大尺度上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但是整个大样地中的岳桦在0-50 m尺度上都表现为聚集分布。生境异质性、种内种间竞争小以及演替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造成岳桦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样地内没有岳桦死树,岳桦林线能否上移可能和环境变化后高海拔岳桦种子能否萌发有直接关系。(4)本研究构建了岳桦的生长曲线。岳桦径向生长速度先迅速增加,再缓慢递减,最后会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生长最旺盛期为生理年龄的40 a左右。此生长曲线能够有效去除岳桦树轮指数中生理因素而保留气候信息。长白山林线处岳桦的径向生长主要与月、季尺度的温度和降水相关,具体为当年3月、5月、夏季的平均温度和7月的降水量。尤其夏季平均温度与岳桦生长的关系最密切,通过了0.0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对岳桦的径向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季温度与岳桦生长呈正相关,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岳桦生长;降水为负相关,降水太多对岳桦生长不利,适中的降水最有利于岳桦生长。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到2050年长白山林线处岳桦径向生长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将增加大约10.6%(1.9~19.3%),因此,长白山林线将在此条件下向高海拔移动。(5)1855年以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一直处于上移过程,且1890年以前的上移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演替;189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海拔升高,演替速度受外部恶劣环境的限制,此阶段林线上升速度较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岳桦再次加速上移。最近160a以来,北坡林线上移了80 m,平均上移速度为5 m/10a;西坡林线上移了100 m,平均上移速度为6.25m/10a,快于北坡。长白山林线上移是自然演替和气候变暖的共同作用。西坡林线位置高于北坡林线位置。目前西坡林线已达到2200 m,北坡林线达到2140 m。在未来气候继续变暖的情景下,长白山林线将继续上移。本文通过以上结果得出了主要结论:当前长白山林线形成的原因为生长限制。在火山喷发后的演替(自然恢复)和气候变暖驱动下,近160 a来长白山林线经历了阶段性的上移过程。随着未来气候的继续变暖,岳桦径向生长将增加,长白山林线将继续上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侯颖,杨红超,王开运[2](2011)在《亚高山林线优势种形态结构和竞争力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封顶式生长室模拟未来变化的气候条件,研究了亚高山林线优势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4种草本植物形态与竞争指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2个生长季后,高CO2浓度条件下,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42%,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65%和19%;温度升高使岷江冷杉冠形更纵向生长,冠体积增加22%,根冠比和比根长均比对照增加17%;二者同时升高使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79%,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197%和18%。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的株高、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降低;甘肃苔草(Carexkansuensis)、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和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的各项指标变化与青茅相反。温度升高下青茅、苔草、草莓株高、基茎和根冠比下降。二者同时升高条件下4种草本植物的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和根冠比降低。这表明,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处理下,岷江冷杉形成有利于生长的冠层结构且单位质量的竞争力增加,而4种草本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竞争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张力[3](2008)在《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而高山林线是气候变化反映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认为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想场所。本文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类似国际冻原计划(ITEX),建立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的研究方法,探索高山林线植物的生理生态对模拟增温(2.9±0.5)℃的响应,并揭示亚高山林线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叶氮含量和比叶重对温度升高的适应。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的亚高山林线植物光合能力较低,但有较高的光合潜力。当达到CO_2浓度和光照饱和条件时,植物表现出较高的光合能力;受低温、低气压等不利环境因素影响,加之强辐射下植物出现光合作用光抑制现象,植物的光量子产量(AQY)偏低。(2)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_n)先迅速增加再缓慢降低,气孔导度(Cond)和水汽压亏缺(VPD)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增大再降低;随着CO_2浓度增加,P_n缓慢增加,Cond和气孔限制值(Ls)降低,WUE增大。(3)植物的羧化速率(CE)和暗呼吸速率(R_d)均较低,叶片中活化的Rubisco酶数量较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低;在饱和光强下,CO_2浓度增加导致植物净光合速率减缓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植物叶片含氮量(N_(mass))和最大净光合能力(P_(mass))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物种间的差别,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差异显着,且草本植物的PNUE比乔灌木高。(5)温度升高情况下,植物普遍表现为光合能力(P_n)增强,光照过强导致糙皮桦产生光抑制,同时植物AQY、R_d和光呼吸速率(R_p)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φ_i减小;温度升高,植物的Cond降低,Ls增大,Tr降低,WUE增大。(6)温度升高使叶N_(mass)平均提高了9.6%,PNUE升高;相同环境植物的N_(mass)具有相似性;升温使植物的比叶重(LMA)平均增加8.9%。(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石培礼,李文华,王金锡,刘兴良[4](2000)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多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盖度作为物种多度指标 ,用描述物种多度分布的模型 :断棍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对数级数分布和截尾对数正态分布研究了卧龙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附近草本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级数分布能较好地拟合交错带附近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更适合交错带群落 ,对数级数分布较好地适合亚高山草甸群落。对数级数分布的参数 α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 λ是反映群落结构特征内在性质的量 ,可以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数运用 ,它们能较好地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上述两个参数值的变化趋势表明 ,由岷江冷杉林到林线交错带 ,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并在林线交错带出现峰值 ;经林线向林外草甸多样性逐渐降低 ,但亚高山草甸仍比岷江冷杉林内草本群落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石培礼[5](1999)在《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的植被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高山林线是一个显着的生态交错带,是监测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地段,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植被生态学途径是揭示生态交错带生态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本研究以四川卧龙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和长白山岳桦林线为研究对象,采用交错带生态梯度样带调查和重点地段典型抽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同时收集研究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面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手段上,采用种群统计和植被生态学数量方法进行定量化研究。在重点解剖研究区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的生态学特征和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国亚高山林线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云冷杉、落叶松、桦木、高山栎、圆柏、柏木都是亚高山林线树木的重要组成成分。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迁是山地暗针叶林树种分化和特化的动力,高原的东南部是世界林线树种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亚高山林线植物区系主要由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组成,林线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的叁维地带性分布符合数学模式:H=exp( a + bx +cy + dxy + ex2 + fy2),在热量指标中,7月均温是亚高山林线分布的主导限制因子。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的水热条件属于Thornthwaite气候系统的寒冻潮湿型。植被数量方法是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的重要手段,游动分割窗技术和植被变异侧面图是交错带数量判定的两种有效方法。游动分割窗距离系数分布图的波峰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很好的指示性,植被变异侧面图还能指示林线环境的异质性。林线交错带是群落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段。林分的密度、高度和胸径都出现显着降低,群落层片结构趋于简单,草本植物组成趋于复杂,是相邻群落相互混杂和渗透的结果。林线交错带树木是增长种群,这是维持林线稳定和增长的基础。树木生长对林线交错带恶劣生境反应敏感,亚高山林线是山地垂直带上树木生长出现急剧降低的过渡带,也是生长型发生迅速变化的地段,在繁殖适应方面表现出多种适应途径。林缘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表现为较高的群落生态多样性。林线交错带是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间;同时,林线环境异质性较高,物种替代迅速,也出现β多样性的高峰。林缘形状对交错带物种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凸型和直线型林缘的α多样性低于凹型林缘,但β多样性较高。凸型和直线型林缘物种更替较快,而凹型林缘物种替代较慢。林隙干扰是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树木定居和森林更新的动力,林线交错带树木的死亡和定居对过去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分别与过去气候变化的冷谷和暖期相对应。岷江冷杉林线是较为稳定的。长白山林线交错带的林缘形状对岳桦更新格局和向苔原入侵有重要影响。在凹型林缘外更有利于岳桦幼树向苔原的入侵和定居,林缘形状对木本植物入侵苔原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林缘形状引起的“凹凸逆转”的生态效应可能是岳桦林线缓慢上升的一种机制。最后,基于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探讨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分布高度的变化。青藏高原林线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变动的幅度为150~600m,林线上升的幅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期刊1999-04-01)

亚高山林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封顶式生长室模拟未来变化的气候条件,研究了亚高山林线优势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4种草本植物形态与竞争指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2个生长季后,高CO2浓度条件下,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42%,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65%和19%;温度升高使岷江冷杉冠形更纵向生长,冠体积增加22%,根冠比和比根长均比对照增加17%;二者同时升高使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79%,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197%和18%。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的株高、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降低;甘肃苔草(Carexkansuensis)、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和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的各项指标变化与青茅相反。温度升高下青茅、苔草、草莓株高、基茎和根冠比下降。二者同时升高条件下4种草本植物的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和根冠比降低。这表明,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处理下,岷江冷杉形成有利于生长的冠层结构且单位质量的竞争力增加,而4种草本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竞争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高山林线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洁.长白山亚高山林线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侯颖,杨红超,王开运.亚高山林线优势种形态结构和竞争力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1

[3].张力.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8

[4].石培礼,李文华,王金锡,刘兴良.四川卧龙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多度关系[J].生态学报.2000

[5].石培礼.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的植被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9

论文知识图

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分布叁维曲...青藏高原林线7月均温叁维趋势图物种多度分布的断棍分布曲线物种多度分布的断棍分布曲线青藏高原林线分布的趋势面图青藏高原林线的寒冷指数的叁维分布

标签:;  ;  ;  ;  ;  ;  ;  

亚高山林线论文_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