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令和中继论文-张华琳,沈广茂,高玺璟

信令和中继论文-张华琳,沈广茂,高玺璟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令和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继网关,EM信令,PSTN,VoIP

信令和中继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琳,沈广茂,高玺璟[1](2016)在《一种支持EM信令的中继网关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IP电话网络发展迅速,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PSTN与VoIP互为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存在着,传统电话交换网与IP网络的融合互通正是网关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企业专网通信中的EM信令接入到IP网络的问题,设计实现了支持EM信令的中继网关。进行了EM信令中继网关的功能模块分解,描述了EM信令的呼入流程和呼出流程,突破了EM信令网关设计中协议适配和冗余处理2项关键技术。支持EM信令的中继网关,实现了专网中EM中继到NGN网络的平滑接入,并可以扩充支持多种模拟协议,满足专网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王艺旋,张琳[2](2014)在《Q信令中继电路的故障及处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针对本地区电力调度机组网常用的Q信令中继电路,提出了日常运行中Q信令中继电路的维护方案。本方案在满足电力调度交换机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根据河南电网通信的实际情况,对调度机Q信令中继电路的各种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4年04期)

郑均杰,王晓东,侯文博[3](2014)在《SDH中NO.7信令中继接口的硬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SDH专网和NO.7信令基本概念。在此模式基础上叙述了接口盘需求分析并给出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提出有效解决2.5G SDH综合业务专网与PSTN网互联问题,并且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4年05期)

薛乐,聂敏,刘晓慧[4](2013)在《量子信令中继器模型及性能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量子信令远程传输损伤问题,提出了一种量子信令中继器模型.在该模型中,首先对接收到的信令量子态进行纠缠纯化和纠缠分发,这样就可在收发双方之间建立纠缠信道.其次,通过纠缠交换,传送所要发送的量子信令,从而完成量子信令的中继.仿真结果表明,在保真度为0.98、纠缠对成功建立概率为0.98的条件下,信令中继成功率可以达到97%以上;在纠缠交换概率、纯化概率和纠缠对成功建立概率都为0.98时,量子信令中继器的吞吐量可达到183 kbps,以上各项指标能够有效满足量子通信对信令中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7期)

田锦锋[5](2013)在《信令中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网是由若干个交换局,及交换局之间使用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连接起来构成的。为了保证通信网的正常运行,除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之外,信令中继系统同样必不可少。(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连涛,聂敏[6](2012)在《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信令中继网络模型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用户量子信令网络的中继模型,本文研究了环境量子噪音对信令远程传输的影响,分析了量子交换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信令中继策略,给出了总线型信令中继网络模型,并对量子信令远程传输成功率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量子信令远程传输成功率与噪音功率谱密度、传输距离和中继次数叁个因素密切相关;当噪音功率谱密度一定时,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信令传输成功率呈准平抛型曲线下降;在噪音功率谱密度和总的传输距离两个因素都确定的情况下,随着中继次数的增加,信令传输成功率显着增大.因此,为了实现量子信令的可靠传输,在背景噪音一定时,必须准确设计传输距离和中继次数.(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罗鑫[7](2010)在《信令中继方式下号码携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号码携带系统主要是为了提供这样一种服务,用户可以随意更换手机服务的运营商,但是原拥有的手机号码不用改变。对于运营商内部的从2G到3G的携号转网可以通过自身的升级实现,本课题主要解决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携号转网,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号码携带。国际上已经实施号码携带的国家,其解决方案主要有两个种:一个是基于固网的号码携带;另一个是基于移动网的号码携带。由于固网电信用户不断向移动方向发展的趋势,所以实施移动号码携带更具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在本文中,首先通过对国际上主流的解决方案进行调研和研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电信业的具体国情,决定选取基于信令中继的移动号码解决方案。在信令中继方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SCCP-MAP-SRF的移动号码携带解决方案以及系统的总体架构,完成了信令中继转发功能模块和MSCHLR模拟器的开发。在整个架构的设计中,通过引入一个NPHLR设备来实现与携带相关的业务,主要分为SRF信令中转模块和处理短信模块,其它的为NPDB相关配套功能模块。SS7信令的传输,基于未来核心网IP化的趋势,改变了以前纯粹基于TDM网络的传输方式,通过引入sigtran协议栈,使得SS7信令在IP网络上传输。另一个论文主要创新和改进地方为:在SCCP层即拦截信令消息,通过在此层的消息处理,判断用户是否发生携带业务,从而提高了信令中转的效率。最后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号码携带测试规范,对所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测试,性能作了相应的优化,完成了实验和测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1-10)

姚双才[8](2010)在《中继网关信令模块的移植和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IP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VoIP技术作为传统的PSTN网络与IP网络的融合方案,在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继网关作为连接PSTN网络与IP网络的关键设备,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作者在研究生阶段的研发工作,本硕士论文系统总结了针对中继网关信令模块的移植和完善,主要目标是提高设备性能和增加业务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VoIP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接着从VoIP的关键技术入手,介绍了VoIP的重要协议和体系结构。然后通过对VoIP与PSTN互通技术的分析以及对软交换体系结构的介绍,阐述了中继网关的研究与实现。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继网关中ISDN/PRI信令模块的由V.42向V.62的移植,其中包括V.42与V.62的不同点、移植的步骤和具体接口模块的实现。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对七号信令MTP3功能模块的完善.增加了强制重选路由与受控重选路由功能模块,使得当中继网关的一条路由出现故障时,能够选择一条替换路由传送信令消息,从而保障信令消息的可靠传输。另外还介绍了信令链路负荷分担算法的实现。最后介绍了对中继网关相应功能的测试,包括测试环境、测试项目与测试结果等内容。(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1-06)

尚杰[9](2010)在《中继网关七号信令模块的扩展和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P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基于IP网络的业务大量涌现。其中VoIP (Voice over IP)就是IP网络承载的语音业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与传统电话相比,利用IP分组传输语音具有成本低、价格低、新业务扩展便利等诸多优势,使其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另一方面,IP分组电话技术和传统电话交换网相比仍存在某些不足,如IP网络Qos以及网络覆盖范围。作者预计在一定时期内,IP分组电话与传统PSTN电话必将共同存在,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服务。在下一代网络中,IP网络无疑将成为核心,这就要求在向下一代网络过渡时必须支持新的网络与传统的电信网络以及现有的业务(如智能网提供的业务)互联互通,下一代网络是一种融合、平稳过渡的网络,这就要求其实现传统的电信网络、计算机IP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叁网融合和互通。在这种融合及过渡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网关技术,其中尤以中继网关在七号信令网和IP分组网的互联互通方面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七号信令系统一般实现在程控交换机上,北京万林克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充分研判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推出同时支持传统电信网络和IP分组交换网络的语音中继网关,填补了市场空白,目前支持PSTN侧信令包括七号信令系统、一号信令系统、PRI信令系统,IP侧包括H.323、SIP、MGCP等协议。完成本课题的目的是完善并扩展中继网关七号信令系统的相关功能,使之对七号信令的支持更加完整高效,拓宽产品市场应用范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中继网关对于七号信令系统协议的支持存在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信令网络功能层(MTP3)中对信令链路倒换倒回功能支持不完善,而且信令链路功能层(MTP2)也有功能缺失之处。在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后,作者给出了一种适合万林克公司中继网关设备的七号信令模块扩展方案,方案的设计与编码全部基于ITU-T Q.704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从而保证了中继网关在功能扩展滞后能够与其它商用设备正常互联互通。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作者参与完成了七号信令系统在万林克中继网关设备上的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和功能测试,并且成功商用,最终获得用户好评。其中,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基于中继网关实现七号信令信令网络功能层(MTP3)的消息处理、消息分配,以对该层中信令业务管理模块信令链路倒换倒回功能进行实现与完善。同时,作者还对中继网关七号信令模块进行了系统移植。(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1-06)

张润建[10](2009)在《E1中继网关中七号信令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P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进步,VoIP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依赖VoIP技术和IP网络,企业就可以构建自己的通信系统,为企业内部提供通信服务。公共交换电话网络因其已有优势,拥有大量用户,还将长期存在并发展。因此VoIP技术需要支持IP网络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之间通信的互通。中继网关负责完成IP网络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之间信令和媒体的转换。本文首先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分析了E1中继网关产生的背景;然后给出了使用E1中继网关构建VoIP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介绍了采用VoIP技术进行通信的优点。接着介绍了七号信令网的组成,七号信令的功能级结构和七号信令的信号单元。其中重点分析了七号信令的功能级结构,对消息传递部分和用户部分的ISUP的功能作了详细介绍。本文重点论述了E1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过程。E1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抽象的呼叫控制层,来对上层应用屏蔽不同呼叫控制协议间的差别。根据E1中继网关的功能要求和应用软件的结构,论述了消息传递部分和ISUP协议的设计,以及七号信令与应用软件交互部分的设计。在实现部分给出了各功能部分的实现过程,对主要的数据结构和主要的功能函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最后从功能、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对网关进行了测试,给出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反映网关可以支持七号信令并且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期刊2009-04-24)

信令和中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针对本地区电力调度机组网常用的Q信令中继电路,提出了日常运行中Q信令中继电路的维护方案。本方案在满足电力调度交换机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根据河南电网通信的实际情况,对调度机Q信令中继电路的各种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令和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琳,沈广茂,高玺璟.一种支持EM信令的中继网关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6

[2].王艺旋,张琳.Q信令中继电路的故障及处理措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

[3].郑均杰,王晓东,侯文博.SDH中NO.7信令中继接口的硬件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4

[4].薛乐,聂敏,刘晓慧.量子信令中继器模型及性能仿真[J].物理学报.2013

[5].田锦锋.信令中继系统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3

[6].连涛,聂敏.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信令中继网络模型及仿真[J].光子学报.2012

[7].罗鑫.信令中继方式下号码携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

[8].姚双才.中继网关信令模块的移植和完善[D].北京邮电大学.2010

[9].尚杰.中继网关七号信令模块的扩展和移植[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0].张润建.E1中继网关中七号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9

标签:;  ;  ;  ;  

信令和中继论文-张华琳,沈广茂,高玺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