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肌无复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冠状动脉,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血管。
心肌无复流论文文献综述
林德洪,邢波,吴淼,孙定军[1](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水平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IL-17)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术后心肌复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2级)31例和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3级)75例。分别测定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肌钙蛋白I(cTnI)和IL-17的表达水平,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16~18 h时,无复流组IL-17水平显着高于复流组[(58.49±1.52)μg/L比(41.24±3.12)μg/L,P<0.05]。无复流组术后cTnI水平明显高于复流组[(1.34±0.42)μg/L比(0.42±0.13)μg/L,P<0.05]。随访12个月后,无复流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复流组,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着大于复流组(均为P<0.05),复流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复流组(5.3%比19.3%,P=0.013)。结论 IL-17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无复流的一个辅助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娟[2](2019)在《针刺内关穴减轻大鼠心肌无复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心脏冠状动脉快速恢复血流,进而实现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同时,其冠脉下游部分的微循环并没有完全恢复血流,心肌组织缺血仍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的现象,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NR现象是心源性猝死和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NR现象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治疗NR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缺血性预处理、后处理以及同处理是先后被发现能减轻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措施。其中同处理相对于预处理和后处理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有研究表明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后予以电针处理,都能产生大鼠心肌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鉴于此,我们选择在缺血时再灌注前予以针刺内关穴,以此来观察其对大鼠心肌无复流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电针同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R的影响及机制,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明确针灸同处理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为开拓防治NR、提高NR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其成果必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1)电针不同时间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30min组、20min组、10min组;(2)电针不同频率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10HZ组、20HZ组、30HZ组;(3)针刺不同手法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电针组、手针组;(4)电针不同穴位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内关穴组、尾尖穴组。其中,假手术组仅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下穿线,不结扎。无复流组大鼠LAD缺血1h,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均采用连续波进行刺激。电针内关穴30min、20min、10min组是在大鼠LAD分别缺血30min、40min、50min后电针刺激双上肢内关穴,分别持续刺激30min、20min、10min,频率为20HZ,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10HZ、20HZ、30HZ组是在大鼠LAD缺血30min后,分别以10HZ、20HZ、30HZ的频率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手针内关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手法提插1min,留针1min,捻针1min,留针1min,如此反复交替,刺激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尾尖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电针刺激,频率为20HZ,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术后,采集血清低温保存。术中采用心电图观察心功能;以伊文思蓝、硫黄素S、TTC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缺血危险面积、无复流面积及梗死面积;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测量血清LDH、CK-MB浓度,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分析血清ET-1水平以观察内皮细胞功能。结果:(1)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相较于N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NR面积明显减小(P<0.01);不同时间组叁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30min组效果最明显;不同频率组叁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差异无显着性;手针内关穴组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要大于电针内关穴组;而尾尖穴组则的心肌梗死面积及NR面积与NR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2)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明显减少(P<0.05);尾尖穴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则无明显改变。(3)与I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ST段回降幅度均较大,尾尖穴组ST段回降无明显变化;(4)与Sham组相比,各组心肌组织纹理紊乱,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坏死、水肿,心肌损伤明显;但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的心肌损伤范围与程度均明显较轻。结论:针刺内关穴可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其机制与减少内皮细胞ET-1释放有关。(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向东,杨跃进,耿永健,Jin,Chen,Hu,Feng-huan[3](2019)在《通心络可通过PKA通道刺激eNOS的磷酸化降低心肌无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心肌缺血前1小时给予单一的低负荷剂量通心络(TXL,一种中药制剂)进行预处理是否可通过PKA通道调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从而降低无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90分钟缺血和3小时再灌注模型中,小型猪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对照组、TXL组(0.05g/kg,缺血前1小时灌胃)、TXL+H-89(一种PKA抑制剂,缺血前30分钟以1.0μg·kg~(-1)·min~(-1)的剂量静脉输注)和TXL+N~ω-硝基-L-精氨酸(L-NNA;一种eNOS抑制剂,缺血前30分钟以10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通心络可降低肌酸激酶(CK)活性(P<0.05),将无复流面积从48.6%减少为9.5%,梗死面积从78.5%减少为59.2%(P<0.05),而H-89可部分消除通心络的这些效应,而L-NNA可完全逆转通心络的这些效应。通心络可增强缺血心肌中PKA活性和增加PKA、Thr~(198)磷酸化PKA、Ser~(1179)磷酸化eNOS、和Ser~(635)磷酸化eNOS的表达。H-89可抑制通心络诱导的PKA活性增强和Ser~(635)磷酸化eNOS表达增加,而L-NNA可消除Ser~(1179)和Ser~(635)的磷酸化eNOS,且对PKA活性无明显影响。总之,缺血前1小时单一低负荷剂量通心络预处理可通过上调Ser~(1179)和Ser~(635)的磷酸化eNOS表达降低心肌无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PKA通道可部分介导该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2-22)
秦立,赵莹,张斌[4](2018)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IL-6、Cys-C、Hcy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无复流情况、IL-6、Cys-C、Hcy、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心肌无复流率为6.35%(4/63),低于对照组的25.40%(1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Cys-C、Hcy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48.76±6.04)ng/L与(59.35±7.32)ng/L,(0.53±0.06)mg/L与(1.15±0.14)mg/L,(5.79±0.71)μmol/L与(12.24±1.5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5.20±6.93)%与(51.23±6.45)%,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30.21±3.76)mm与(34.59±4.19)mm,(46.31±5.65)mm与(50.76±6.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94%与26.98%,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无复流,降低IL-6、Cys-C、Hcy,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5](2018)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 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赵世源,王怀新[6](2018)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时心肌无复流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心脏病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259例前壁STEMI患者,其中61例无复流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随机选取70例有复流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前校正的QT间期的最大值(QTcmax)、最小值(QTcmin)及QT离散度(QT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PCI术后24 h QTc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QTcmax和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QTcd与无复流呈正相关(r=0.64,P=0.01),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QTcd≥74.5 ms推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60%,曲线下面积为0.76(P=0.001)。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的无复流与QTcd增大呈正相关,QTcd增大提示心肌水平存在无复流的可能性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董海秋[7](2017)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在缺血后适应减少STEMI患者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ic aggregation,PlyA)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Myocardial no reflow,MNR)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 C)对Ply A水平的影响。方法:(1)纳入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的初发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93例,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50例,使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两组Ply A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Ply A表达水平的差异;(2)将9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IPost C)组和正常手术组,IPost C组于完全闭塞冠脉再通后1min内在病变处应用低气压充盈60s和灌注60s为一个循环,共循环4次,然后再植入支架。正常手术组除了IPost C操作外,其余与IPost C组相同,观察两组MNR的发生率。(3)两组分别于PCI术前、PCI术后即刻及术后3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两组Ply A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Ply A水平。MNR定义为病变冠脉经造影证实不存在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冠脉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STEMI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y A水平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总数、白细胞总数及术前Ply A水平均与STEMI的发生呈正相关。校正这些因素后,白细胞总数(OR=2.04,CI1.54-2.78;P<0.001)及术前Ply A水平(OR=1.32,CI1.10-1.56;P=0.002)仍与STEMI的发生呈强正相关。(2)PCI术后,共计24例(25.8%)STEMI患者发生MNR。复流组与无复流组在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超敏肌钙蛋白I、CK-MB峰值水平及既往用药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前Ply A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且血栓负荷评分较高(P<0.001),病变长度较长(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ly A水平、病变长度及血栓负荷评分≥4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血栓负荷评分≥4(OR=23.26,CI1.09-41.67;P=0.048)及术前Ply A水平(OR=1.69,CI1.03-2.78;P=0.036)是MNR的独立危险因子。(3)IPost C组与正常手术组患者术前Ply A水平之间无差异(P=0.742)。与正常手术组相比,IPost C组术后即刻及术后3天Ply A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与正常手术组相比,IPost C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2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与正常人相比,STEMI患者Ply A水平显着升高,表明高水平的Ply A与STEMI的发生呈正相关。(2)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 A水平显着升高,表明术前高水平Ply A能够预测MNR的发生,可作为MNR的独立危险因素。(3)IPost C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IPost C能减少MNR的发生,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且IPost C组比正常手术组Ply A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0)
谭金习,董梅,任法新[8](2016)在《术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共纳入83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A水平。PLA具体分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脉TIMI血流分级≤2或TIMI 3级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级。结果:共计19例STEMI患者(23%)发生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前PNA(76.5±13.3)和PMA(90.3±5.2)水平显着升高(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PNA(OR=1.179,95%CI:1.035~1.342,P=0.013)和PMA(OR=1.248,95%CI:1.040~1.498,P=0.017)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表明PNA(AUC=0.881,95%CI:0.809~0.952,P<0.001)、PMA(AUC为0.794,95%CI:0.699~0.889,P<0.001)对无复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论:术前高水平的PNA和PMA可能是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阳玉中[9](2016)在《心肌无复流及肢体缺血同适应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目前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高,且逐年增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使冠脉再通的同时,也常伴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无复流是其中重要并发症。无复流时心肌没有得到充分的血流复灌,它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再狭窄及梗死继续发展等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肢体缺血适应是目前操作简单且能显着减轻冠脉复灌后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方法,其中肢体缺血同适应更利于临床实施。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定性定量的分析生物体液中小分子物质的变化情况,结合有效的模式识别方法,阐述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评估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寻找潜在代谢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寻找心肌无复流及肢体缺血同适应后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及潜在代谢标志物,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方法提供线索。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无复流组(No-Reflow,NR)和肢体缺血同适应组(Per-conditioning,PerC)。Sham组开胸后,仅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下穿线但不结扎;NR组LAD缺血45分钟,再灌注120 min;PerC组为在NR组的基础上,在再灌注前对大鼠右后肢进行5个缺血30秒-再灌注30秒的缺血适应周期。术中检测心电图观察心功能变化;心脏组织行伊文氏蓝、硫磺素S及TTC染色分析心肌无复流及梗死情况;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情况;利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仪的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组间大鼠血清代谢谱的改变。结果:NR组与PerC组危险区域无统计学差异(28.18±7.09%vs 27.36±2.57%,p=0.37505);NR组无复流区域明显高于PerC组(38.18±3.69%vs 26.67±9.23%,p=0.002559);NR组梗死区域明显大于PerC组(35.11±6.97%vs 24.63±4.91%,p=0.001812)。PerC组心肌损伤程度较NR组低,且心电图ST段回落速度与程度较好。Sham组与NR组的差异代谢物为乳酸、尿酸、壬二酸、果糖、蜜二糖、葡糖糖苷、半乳糖、棕榈酸及油酸,且其在NR组中相对浓度均降低。PerC组与NR组的差异代谢物为乳酸、尿酸、果糖、葡糖糖苷、半乳糖、油酸、乙酰乙酸及缬氨酸,其中PerC组的油酸相对浓度较NR组高,其余代谢物相对浓度均低于NR组;乳酸、尿酸、果糖、葡萄糖苷与半乳糖5种代谢物为Sham组vs NR组与PerC组vs NR组的共同差异代谢物,且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肢体缺血同适应能有效地减轻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肢体缺血同适应通过调节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及嘌呤核苷酸代谢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乳酸、尿酸、果糖与半乳糖4种代谢物可能为心肌无复流及肢体缺血同适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凤丽,董梅,任法新[10](2015)在《白细胞介素-33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无复流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共计纳入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于PCI术前采集血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IL-3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肌无复流(MNR)定义为TIMI血流分级≤2或TIMI(TIMI)3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结果共计21例(35.6%)STEMI患者发生MNR,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IL-33水平显着降低(P=0.019),hs-CRP水平显着升高(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0.123,95%CI:0.018~0.811,P=0.026)、发病至再灌注时间(OR=0.392,95%CI:0.314~1.106,P=0.025)、血栓负荷评分(OR=0.078,95%CI:0.007~0.913,P=0.040)、hs-CRP(OR=1.441,95%CI:1.162~1.793,P<0.001)、IL-33水平(OR=0.624,95%CI:0.436~0.877,P=0.014)是MN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IL-33在MNR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是MN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23期)
心肌无复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心脏冠状动脉快速恢复血流,进而实现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同时,其冠脉下游部分的微循环并没有完全恢复血流,心肌组织缺血仍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的现象,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NR现象是心源性猝死和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NR现象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治疗NR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缺血性预处理、后处理以及同处理是先后被发现能减轻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措施。其中同处理相对于预处理和后处理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有研究表明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后予以电针处理,都能产生大鼠心肌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鉴于此,我们选择在缺血时再灌注前予以针刺内关穴,以此来观察其对大鼠心肌无复流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电针同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R的影响及机制,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明确针灸同处理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为开拓防治NR、提高NR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其成果必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1)电针不同时间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30min组、20min组、10min组;(2)电针不同频率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10HZ组、20HZ组、30HZ组;(3)针刺不同手法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电针组、手针组;(4)电针不同穴位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内关穴组、尾尖穴组。其中,假手术组仅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下穿线,不结扎。无复流组大鼠LAD缺血1h,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均采用连续波进行刺激。电针内关穴30min、20min、10min组是在大鼠LAD分别缺血30min、40min、50min后电针刺激双上肢内关穴,分别持续刺激30min、20min、10min,频率为20HZ,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10HZ、20HZ、30HZ组是在大鼠LAD缺血30min后,分别以10HZ、20HZ、30HZ的频率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手针内关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手法提插1min,留针1min,捻针1min,留针1min,如此反复交替,刺激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尾尖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电针刺激,频率为20HZ,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术后,采集血清低温保存。术中采用心电图观察心功能;以伊文思蓝、硫黄素S、TTC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缺血危险面积、无复流面积及梗死面积;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测量血清LDH、CK-MB浓度,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分析血清ET-1水平以观察内皮细胞功能。结果:(1)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相较于N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NR面积明显减小(P<0.01);不同时间组叁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30min组效果最明显;不同频率组叁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差异无显着性;手针内关穴组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要大于电针内关穴组;而尾尖穴组则的心肌梗死面积及NR面积与NR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2)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明显减少(P<0.05);尾尖穴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则无明显改变。(3)与I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ST段回降幅度均较大,尾尖穴组ST段回降无明显变化;(4)与Sham组相比,各组心肌组织纹理紊乱,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坏死、水肿,心肌损伤明显;但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的心肌损伤范围与程度均明显较轻。结论:针刺内关穴可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其机制与减少内皮细胞ET-1释放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肌无复流论文参考文献
[1].林德洪,邢波,吴淼,孙定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介素17水平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
[2].陈娟.针刺内关穴减轻大鼠心肌无复流的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9
[3].李向东,杨跃进,耿永健,Jin,Chen,Hu,Feng-huan.通心络可通过PKA通道刺激eNOS的磷酸化降低心肌无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C].第十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19
[4].秦立,赵莹,张斌.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IL-6、Cys-C、Hcy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5].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8
[6].赵世源,王怀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时心肌无复流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
[7].董海秋.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在缺血后适应减少STEMI患者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7
[8].谭金习,董梅,任法新.术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的相关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
[9].阳玉中.心肌无复流及肢体缺血同适应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6
[10].李凤丽,董梅,任法新.白细胞介素-33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