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探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探讨

戴娟(解放军第174医院手术室福建厦门361002)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遇到的职业危害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工作实践、座谈及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护士所遇到的职业危害因素。结果:护士防护意识薄弱,应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结论:凭借相应防护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危害。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124-0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1]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的地方,在这里护士会频繁的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被感染的可能性极高。手术室使用的消毒剂、X射线、紫外线等严重影响护士的健康,而手术室工作有节奏快、无规律性等特点,极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因此,分析手术室护士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以确保护士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1手术室常见职业性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素

1.1.1X线辐射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仪器进入手术室,不少仪器对操作人员身体会产生负面影响。骨科手术用到的C臂机会产生大量X射线,长时间连续或间断的受到超剂量辐射,可导致较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眼晶状体、性腺和骨髓组织的损害,使人产生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减退、机体免疫力降低。即使医护人员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穿铅衣,戴铅眼镜,小剂量的辐射依然在所难免。长期小剂量的辐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综合症,特别是对造血、免疫和神经方面的影响[2]。辐射当量超过一定值,会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生,女性的生育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3]

1.1.2锐器误伤

手术室器械繁多,不少都很锋利。医护人员长时间工作极易疲劳,从而导致在频繁传递中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据报道,美国每年有60~80万卫生人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感染,护士占63%,而手术室护士是最易受感染的人群之一。[4]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它们通过血液传染的效率最高,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CV的感染率为1.8%,HIV的感染率为0.3%。[5]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日常广泛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碘酒等,均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引起过敏性鼻炎、胸闷、气喘、咽喉炎等。手术室用甲醛熏蒸不能浸泡的电钻、电刀头、各种光纤导线等,护士取放时不可避免地吸入浓烈刺鼻的气味,危害很大。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挥发,污染机房内空气,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2.2挥发性麻醉气体

手术室使用的麻醉气体主要是氨氟醚,麻醉机呼吸回路漏气及手术结束后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自然呼吸时,可将麻醉气体排放到手术间内,导致护士被动吸入。氨氟醚化学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但却是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

1.2.3臭氧

臭氧在没有还原时,对眼、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刺激作用,能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并能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疾病。

1.2.4废气

手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露、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碘仿纱条释放的气体等,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1.3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紧张和刺激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形成焦虑、抑郁、失眠、发脾气、易激怒、情绪不稳定等不良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1.4生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站立或坐立时间长,姿势相对固定,极易造成身体疲劳,而一些手术需要长时间穿铅衣,易造成肩背部损伤。不正确的弯腰、长期站立可引起肌肉损伤和下肢静脉曲张。再加之饮食不规律,护士易患溃疡病、胃下垂、偏头痛病、心脏病、慢性肝胆病及腰腿痛等。

2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探讨

2.1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1.1减少X线辐射量

首先,医院应积极为手术室护士配备齐全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围脖、铅眼镜等,减少超剂量电离辐射。其次,护士要戴个人剂量计,做好射线照射剂量的监测。再次,要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避免少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的放射线,护士孕期应避免接触X射线。另外还要遵守放射防护的两大原则:医疗照射正当化原则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做好四个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控源防护、屏蔽防护。

2.1.2提高防护意识,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

手术室护士要提高防护意识,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术前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查看各种检查结果,加强对有血缘性疾病患者的防范。严格操作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制定防止锐器伤的操作程序,把治疗过程中污染的针头放在利器盒内,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建立建全职业暴露上报登记制度,在受到意外伤害或职业暴露时及时上报感染办,经初步处理伤口,请相关专家评估,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1)提高防污意识,改善手术室通风换气条件,安装换气系统和空气净化器。(2)定期维护麻醉机,术前必须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并建立麻醉废气清除系统。(3)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配置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或粉末误吸造成皮肤、黏膜的局部毒性,应戴口罩、手套,防止发生喷溅。(4)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及时吸尽烟雾;关节置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露。(5)合理安排工作,减少护士在该环境中的滞留时间。

2.3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科室管理者应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合理配置人力,积极搭建护士不断学习和深造的平台。护士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用餐及休息时间听舒缓的音乐,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科室的工作环境。

2.4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护士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加强营养,选择摄入西红柿、草莓、海藻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抗氧化食物,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另外,护士要积极接种各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并定期体检。

2.5生物影响因素的防护

加强对医护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要求他们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手术室护士要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术中要精力集中,器械和巡回护士要认真查对,使用过的物品放于指定地点;传递器械时要稳、准,传递针刀等利器时要使用托盘,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一旦不慎被刺伤,应保持镇静,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受伤部位,排除部分血液,减少污染程度,同时用流动的挣水冲洗,碘酒或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必要时可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相应疫苗,并定期进行医学观察。

总之,提高防护意识和规范操作流程是最重要的,护士应该树立正确观念,加强自身保护意识。只有绷紧防范意识这根弦,才能随时随地注意,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还应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防护水平。医院应提高护士待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保证工作质量;要购置先进的防护设备,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4,9(8):8.

[2]赵兰才,张丹枫.放射防护使用手册[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9,7(1):46-132.

[3]杨玉莲(摘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4.

[4]许樟荣.应该高度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0.

[5]李世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11):905.

标签:;  ;  ;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