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有企业补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竞争中性原则,竞争法,硬预算约束
国有企业补贴论文文献综述
陆佳[1](2019)在《我国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的作用机理、现实迷失与硬预算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国有企业财政补贴产生于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初期。彼时,国家出于"疏解改革压力,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目的,对国有企业实施了全面的预算软约束的财政补贴。但这种财政补贴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当改革发展至一定阶段,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的效用会发生改变。此时,如果坚持原有的预算软约束财政补贴,将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贸易摩擦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更为明智的选择自然是硬化财政补贴的预算约束。本文建议引入竞争中性原则和借鉴欧盟国家援助政策,建立预算法和竞争法相互交融的双重法律体系,探索一种硬预算约束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的法律进路。(本文来源于《地方立法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陈东,邢霂[2](2019)在《政府补贴会提升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质量吗——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沪深A股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考察了寻租活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寻租有利于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与新增投资的激励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明显,且寻租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政府补贴能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但会诱导民营企业进行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寻租、政府补贴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存在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3](2019)在《不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系统性补贴了》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1世纪经济报道》3月28日报道,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政府已经不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系统性的补贴了。他认为过去中国的价格系统扭曲非常严重,政府在改革时必须要提供一些补贴,但在改革过程中,这些补贴已经逐渐消失了。他表示,电力、天然气等领域可能仍(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当代》期刊2019年05期)
高惠森[4](2019)在《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创新为己任。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以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新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担负起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振,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而国有企业身负经济和政治双重任务,必须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占领高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外溢性和高风险性,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收益率会低于社会收益率,这会阻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企业会减少技术创新投入。因此当市场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的推动力有限时,政府补贴的出现,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点。当前我国为国有企业提供政府补贴,由此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负担,减轻由于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情况,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从而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提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继而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此,使得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绩效提升,打造一批高精尖创新项目。从而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打破其他国家科技垄断地位和技术壁垒,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为我国提供弯道超车机会。因此,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研究,分析政府补贴对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分析我国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阐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以我国研发活动较为集中的国有上市制造业企业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探寻政府补贴对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并以技术创新投入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如何影响政府补贴的效果,并分析企业内部因素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国企当前发展现状对如何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绩效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曼妮,王桂军,席文燕[5](2019)在《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经济效应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补贴异质性和竞争差异性视角研究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只有适度的政府补贴才能显着提高国有企业绩效,高额度的补贴反而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补贴的适度区间为[0.0039,0.0099];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经济效应会因竞争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政府补贴可以显着提高国有企业绩效;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可以有效缓解高额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消极影响。上述研究不仅为政府补贴之于企业绩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给予了政府重要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刘瑛,陈佳婧[6](2019)在《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公共机构”的认定——以DSB案件对“国有企业”的认定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定义的补贴主体是政府或公共机构,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没有明确定义"公共机构"或作具体归类,令中国的"国有企业"定性成为问题。结合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案例剖析"国有企业"认定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仅讨论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关系来认定是否存在补贴是不充分的,是否存在政府职能及政府职能与财政资助、授予利益两者关系的判断才是判断是否存在补贴的正解。(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何剑波[7](2018)在《全球多边贸易格局重塑背景下国有企业补贴规则研究——以“竞争中性”原则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对《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修改建议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下的非商业性援助条款,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经济体在多边、区域场合大力推进竞争中立原则在补贴层面的适用,以期遏制中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竞争中立原则下对国有企业的要求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本质上是一致的,央行行长易纲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明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随着竞争中立原则逐渐从区域贸易向多边贸易发展,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有企业补贴规则的构建,国有企业围绕竞争中立原则推进改革,准备迎接全球贸易规则重塑的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来源于《南海法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陈华,鲍鼎,向洪金[8](2017)在《国有企业管理授权、生产性补贴与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产能过剩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顽疾,"去产能"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基于中国当前经济现实,文章构建了混合寡占竞争模型,分析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授权和生产性补贴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表明:(1)在纳什均衡时,国有企业存在产能过剩,而民营企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取决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授权、生产性补贴等因素;(2)政府对国有企业生产性补贴以及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激励不足都是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政府减少对国有企业的生产性补贴并增加对经理人员的利润激励可以缓解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3)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授权和生产性补贴有关,适当调整生产性补贴和管理授权能解决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涛[9](2017)在《论国有企业补贴的规制路径——以竞争中立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对国有企业补贴具有国家干预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理基础,但也会产生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强化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等局限,因此有必要为国有企业补贴设定法律限度。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应以竞争中立为原则在适用主体上区分国有企业活动的性质,对国有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义务进行合理考量,构建科学的国有企业补贴决策和监督机制,以此对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补贴进行规制。(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管雯[10](2017)在《政府研发补贴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动力和源泉,研发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不断开展研发活动,追求创新的企业才能一直在市场上保持优势地位。然而,由于研发活动存在溢出效应,企业往往无法独享创新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这会导致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企业会因此减少和推迟对研发活动的投资。为了解决这个市场失灵的问题,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给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研发补贴,中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也是不断增加的。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这两类企业在研发活动的行为和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引入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讨论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以及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更一步地分析,当等额的政府研发补贴分别提供给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时,这两类企业在这两个效应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里的政府研发补贴仅考虑政府直接研发补贴,不包括税收优惠等间接补贴。本文引入两个实证模型,分别为企业研发投入模型和研发产出模型,采用了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5年7年间1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将高新技术产业的数据集分为两个组,即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分析和比较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在这两个模型中的差异。就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正向的激励作用,但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不显着的。这主要因为国企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研发补贴传递了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政策倾向等信息,对企业研发重点规划起到提示作用,所以国企经理人在接受这个信号之后,将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开展研发活动以获取政治好处;其次,非国有企业在进行研发决策时,其研发投入是以市场为导向直接为新产品和新技术而服务的,更多的是满足市场化的需求以及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政府研发补贴的提示作用较弱。再者,长期以来非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研发补贴比较少,使得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并不依赖于政府研发补贴而是其他因素,例如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上一年的留存收益等。就研发产出模型而言,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来很衡量企业的研发产出,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这两类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强,这是因为我国非国有企业研发补贴的获得依靠的是其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研发行为更加市场化,因此其研发效率更高;而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密切的政治联系,因此更容易获得政府研发补贴,同时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都会使得国企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基于这些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来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从而提高研发产出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7-06-01)
国有企业补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我国沪深A股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考察了寻租活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寻租有利于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与新增投资的激励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明显,且寻租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政府补贴能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但会诱导民营企业进行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寻租、政府补贴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存在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有企业补贴论文参考文献
[1].陆佳.我国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的作用机理、现实迷失与硬预算约束[J].地方立法研究.2019
[2].陈东,邢霂.政府补贴会提升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质量吗——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比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3]..不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系统性补贴了[J].理论与当代.2019
[4].高惠森.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李曼妮,王桂军,席文燕.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的经济效应检验[J].财会月刊.2019
[6].刘瑛,陈佳婧.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公共机构”的认定——以DSB案件对“国有企业”的认定为视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何剑波.全球多边贸易格局重塑背景下国有企业补贴规则研究——以“竞争中性”原则为视角[J].南海法学.2018
[8].李陈华,鲍鼎,向洪金.国有企业管理授权、生产性补贴与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
[9].张涛.论国有企业补贴的规制路径——以竞争中立为视角[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0].管雯.政府研发补贴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效应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