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利用性论文_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利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利用,生物,太湖,有机质,格陵兰岛,赤铁矿,代谢物。

可利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1](2019)在《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强化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弱、污染物去除效率低,但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存在广泛的特点而常被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本研究通过向赤铁矿生物还原体系中添加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以强化矿石中Fe(Ⅲ)的生物可利用性.同时,以Fe(Ⅲ)还原率与有机物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曲面法探究了赤铁矿浓度、有机物浓度与硝酸改性剂浓度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硝酸改性活性炭可以提高赤铁矿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有机物的降解,赤铁矿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显着.生物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为:赤铁矿初始浓度8.35 mmol·L~(-1)、有机物初始浓度13.41 mmol·L~(-1)、硝酸改性剂浓度5.07%.硝酸改性活性炭强化赤铁矿生物体系虽能降解高浓度有机物,但有机物去除效率仅为20%~50%,证明该体系适用于低有机物浓度的水环境.本研究对促进水、土壤环境中有机物的降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嘉岐,孟昭虹[2](2019)在《泰乐菌素菌渣肥可利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生产过程中大量泰乐菌素的存在,若能够将其资源化,合理利用其菌渣中的营养物质并降低对环境的风险,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意在合理利用菌渣,通过优化其菌渣中泰乐菌素残留和土壤中泰乐菌素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定性检出限为0.019mg/kg,定量检出限为0.062mg/kg,精密度日内变异系数小于10%,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5%,回收率为91.0%-101.0%。通过对泰乐菌素菌渣肥的基本营养的检测,结果表明:泰乐菌素菌渣肥中的营养能达到国标肥料到基准要求,可以作为肥料使用。通过对土壤中叁种酶活和叁种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表明:泰乐菌素菌渣肥作为工艺肥料能够达土壤安全性评估基准。同时,通过对泰乐菌素菌渣有机肥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没有耐药基因的产生。综合各指标因子得出泰乐菌素有机肥能够直接施用于土壤并且符合生态安全标准。(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8期)

刘青枰,赵元艺,刘春花[3](2019)在《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潜力及对中国的可利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陵兰地处北极,是全球最大的岛屿,经历了约40亿年的地质构造演化,矿产资源极丰富,尤其是以重稀土元素为特色的稀土矿资源。前人主要集中研究格陵兰岛黑色和多金属矿产资源,较少涉及稀土资源。通过研究,为保护中国有限的稀土资源,给中方企业和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政策在格陵兰寻找潜在稀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收集资料发现,格陵兰岛的稀土矿床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东部、中西部,其类型有碳酸岩型、碱性岩型、古砂矿型,可能有IOCG型。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分析格陵兰岛地质资料确定了4个远景区,由2个Ⅰ级、1个Ⅱ级和1个Ⅲ级组成。下一步重点关注格陵兰岛南部和西南部的2个Ⅰ级远景区,其次关注中东部和中西部Ⅱ级和Ⅲ级远景区。从多方面考虑,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可利用性评价良好,格陵兰岛的稀土元素矿床值得中国企业关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邓伟,孔博,苏艺,宋雪茜[4](2019)在《尼泊尔山区水资源可利用性与农户生计适应链框架研究——以柯西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尼泊尔山区农业用水以雨水和山泉水(地下水)为主,灌溉设施普遍匮乏。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过程不断呈现,长期干旱和短时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农户生计安全,特别是纯农型的农户,面临更多的生计适应性挑战。柯西河(Koshi River)发源于中国西藏,流经尼泊尔进入印度,其流域的中上游至中下游是尼泊尔重要的农区,农业水资源的可利用性非常重要。通过统计分析法和生计适应链框架相结合,分析科西河流域水资源可用性,阐明科西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解决农户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针对农户生计潜在水危机风险,提出农户生计适应性链框架及适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唐文忠,孙柳,单保庆[5](2019)在《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吕伟伟[6](2019)在《太湖天然有机质的光学特性、来源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是我国第叁大淡水湖泊,也是一个大型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近二十年来流域和周围城市大量氮磷营养盐输入导致太湖面临着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和频繁的蓝藻水华暴发。太湖复杂的河网水系,草、藻型等不同的生态类型,夏季频繁的蓝藻水华以及强烈风浪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等,使得水体中天然有机质(OM)的分布、来源、组成和变化极其复杂。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天然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草、藻型等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在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呈现由西北湖区向东南湖区递减的特征;颗粒态氮、磷与叶绿素a含量则表现为夏季高于其他季节,冬季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其余季节高值区集中在西北湖区。藻型湖区由冬季以硝酸盐氮和有机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而草型湖区由冬季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氨氮和有机氮磷为主。藻型湖区总氮/总磷比值由秋冬季节大于16,降低为夏春季节的小于16;而草型湖区却由秋冬季节小于16,升高为夏春季节大于16。溶解态氮磷比在藻型湖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比值一致,而在草型湖区溶解态氮磷比由秋季小于16,升高为夏、冬、春季节大于16。颗粒态氮磷比时空变化均不显着(P>0.05),各季节藻型湖区颗粒态氮磷比比值均小于16,草型湖区均大于16。(2)结合POM-DOM PARAFAC叁维荧光模型及地统计学法对夏、冬季节OM的存在形态和荧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冬季节溶解态有机质(DOM)均发现了4类荧光峰(T、D、A和C峰),而夏、冬季节颗粒态有机质(POM)荧光峰类型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夏季POM出现6类荧光峰(B、D、M、C、A和未知荧光峰U峰),冬季POM出现5类荧光峰(T、D、M、C和A峰);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峰D峰激发波长为300 nm,出现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物质的分子量、缩聚度和芳香度小于其他季节有机质。POM(C1p~C5p)和DOM(C1d~C5d)两种有机质均发现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POM以组分C5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冬季POM以组分C3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集中在湖心区;而夏、冬季节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相对含量C2d>C1d>C5d),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夏、冬季节太湖藻型湖区(夏季类色氨酸所占比重均值为1.05%±0.47%,冬季均值为21.58%±2.76%)POM类色氨酸组分(C1和C2)较草型湖区(夏季类色氨酸所占比重均值为0.06%±0.07%,冬季均值为7.85%±1.57%)多(t检验,P<0.01;t检验,P<0.01),而DOM类色氨酸组分在不同类型湖区所占比重并无显着差异(P>0.05)。综合POM和DOM的块金系数和荧光指数可知,冬季DOM整体处于较强的自生源特征,夏季DOM、冬季POM、夏季POM均同时受内源和外源的双重影响,其中夏季POM外源特性相对强烈。(3)藻源性OM的迁移转化以及伴随的营养物质再生应该是蓝藻水华暴发期间营养盐快速供给的主要“生力军”!研究藻源性OM的降解转化机制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很可能成为揭示水华暴发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对比了在自然光照和无光条件下,藻源性OM的降解转化过程及对营养盐的贡献,并探讨了降解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显示:在藻源性颗粒物降解过程中,两处理组中均存在着藻源性颗粒物转化为溶解态,再转化为营养盐和类腐殖质物质的变化趋势。光照对藻源性颗粒物降解的影响较大,有光组中的藻类死亡和降解伴随着藻类的新生,从而使有光组的分解量小于无光组。类蛋白组分的生物可利用性高于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类色氨酸组分C4的生物可利用性最高,类色氨酸组分C1次之,类酪氨酸组分C2最低。光照组中NH_4~+与DOC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NH_4~+含量变化与周围DOC浓度有关。NH_4~+与类酪氨酸组分C2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初期(0~10d)NH_4~+浓度处于显着增长状态,C2荧光强度处于降低状态;第11d后,NH_4~+浓度突然下降,类酪氨酸组分C2荧光强度突然增强;这可能意味着NH_4~+与类酪氨酸之间可相互转化。(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6-03)

郭慧娟[7](2019)在《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南四湖水体中汞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在环境中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是众多污染物的聚集地。本文以南四湖两个典型湖区——微山湖与独山湖作为研究区域,基于薄膜扩散梯度(DGT)和高分辨透析技术(HR-Peeper),分析了上覆水体、孔隙水、沉积物中汞和有效态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并结合铁锰含量、pH值等多个环境因素讨论了其对汞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的含量范围为21.26-76.65?g/kg,甲基汞的含量在0.11-1.11?g/kg,其总汞含量超过山东省土壤的环境背景值(19?g/kg);南四湖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在1.50-5.63ng/L之间,孔隙水中溶解态汞的含量平均值为12.95ng/L,高于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南四湖上覆水体中有效态汞的含量在1.41-3.81ng/L之间,沉积物中有效态汞含量范围为3.58-18.97ng/L。(2)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和有效态汞(DGT)的垂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都存在表层富集现象;南四湖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态总汞(HR-Peeper含量)的含量高于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扩散通量计算表明存在由孔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的现象。(3)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讨论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南四湖典型湖区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率高于无机汞的生物可利用率;沉积物中有效态甲基汞占有效态汞的比例在3.09%-15.61%范围内,说明有效态汞的甲基化产率偏高,对南四湖生态系统影响较大。(4)讨论了多个环境因子对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有效态汞分布的影响过程,沉积物中有效态铁锰、总氮、有机碳含量减少时,会降低沉积物对汞的吸附能力,因此有效态汞呈现出表面富集现象。pH值、DO、Eh与有效态汞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界面处pH值降低,黏土矿物、水合氧化物和有机质表面的负电荷减少,使得固相释放到水体中的有效态汞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趋势表明该处为还原环境,厌氧条件下汞的解吸速率较快,使得沉积物中有效态的汞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邵秀清[8](2019)在《典型无机硒对蚯蚓代谢影响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硒作为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硒的基本的性质及双重生物效应、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富硒农业发展现状。并且简要概述蚯蚓(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以及简述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学的应用。第二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检测蚯蚓体内硒代氨基酸的分析方法。采用振荡超声辅助酶解法提取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体内的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thylselenocysteine(MeSeCys))。用UPLC-ESI-MS正离子多反应离子检测模式(MRM)对这两种硒代氨基酸进行分离检测,采用外标法定量。SeMet和MeSeCys在4—600 ng·m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9。SeMet和MeSeCys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49μg·g~(-1)和0.67μg·g~(-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1.1%—112.4%之间,并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1%。本方法不需要柱前衍生化,增加反向气等繁琐操作,简单快速的实现对两种硒代氨基酸的分离检测。第叁章:将蚯蚓在含有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的人工土中暴露14 d后,通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检测蚯蚓体内的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物的含量。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贡献值、变化率及生长抑制率与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在3 mg·kg~(-1)和70 mg·kg~(-1)时代谢物变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得到亚硒酸钠浓度越高,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越大。亚硒酸钠通过对蚯蚓体内的代谢物的影响,从而影响蚯蚓体内叁羧酸循环过程,导致蛋白质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蚯蚓生长抑制率升高,甚至死亡。第四章:将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暴露14 d后的蚯蚓样品,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蚯蚓体内总硒含量以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测定蚯蚓体内硒代蛋氨酸(SeMet)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的含量。分析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以及蚯蚓体内总硒、有机硒形态分布。结果表明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在降低,并且当亚硒酸钠浓度超过30 mg·kg~(-1)时,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而且蚯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能力也在降低。充分表明高浓度的亚硒酸钠会影响蚯蚓的正常生长,甚至会有毒害作用。第五章: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暴露蚯蚓后,对蚯蚓体内的代谢物、总硒及硒代氨基酸的检测分析,发现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蚯蚓的代谢有影响。并且亚硒酸钠浓度不同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影响生物对硒的吸收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何酉文[9](2019)在《太湖胶体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作为我国第叁大淡水湖泊,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资源。目前,流域内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导致太湖水华频繁暴发。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着胶体物质,数量巨大的胶体粒子通过吸附-解吸过程影响水体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而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本文以太湖和北部入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切向超滤系统浓缩获得胶体,通过叁维荧光光谱分析法,分析太湖和入湖河道中胶体态有色可溶解有机物(CDOM)的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利用Sykam氨基酸分析仪分析胶体态氨基酸,了解水体中胶体态氨基酸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CDOM和氨基酸的特性,进而分析太湖天然胶体的来源和分布。最后,通过铜绿微囊藻胶体培养试验,利用Phyto-Pam和细胞计数的方法,分析胶体生物可利用性,取得的具体认识如下:(1)太湖胶体态CDOM吸收系数空间分布呈现出入湖河流和河流入湖口显着高于太湖湖区,且藻型湖区高于草型湖区,说明入湖河流对于太湖湖区CDOM具有显着地输入作用。胶体态CDOM的叁维荧光组分主要为C1(类腐殖质)、C2(类蛋白D峰)和C3(类蛋白B峰),全湖表现出较强的类蛋白荧光组分,以类蛋白D峰为主。入湖河流及河口类腐殖质荧光强度较高,河道输入以类腐殖质荧光为主,湖心和藻型湖区以类蛋白组分为主,说明湖心和藻型湖区受河流影响较小,而CDOM来源以藻降解为主。(2)太湖氨基酸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入湖河流高于河流入湖口,湖区高于河流入湖口,说明河流入湖口氨基酸含量受外源输入和生源降解共同影响。太湖中碱性氨基酸含量高且难降解。酸性氨基酸在湖心和河道区含量较高,在河口区较低,说明酸性氨基酸在到达湖心之前已经被降解。湖心各类氨基酸含量变化与季节变化表现出一致性,说明湖心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内源有机质的增加。入湖河流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入湖河口,湖心区域含量高于入湖河口,说明河口氨基酸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3)胶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较高,添加胶体处理中N、P含量高于对照组,与非灭菌胶体相比,灭菌胶体更能显着地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添加20%灭菌胶体浓缩液处理的铜绿微囊藻在试验中期的细胞个数为空白处理的7倍,Chla含量为空白处理的3倍。不同梯度胶体培养试验发现,在20%处理中F_v/F_m最大,表征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效率越强,而试验结束时,50%处理中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数量最多。综上所述,太湖入湖河流和入湖河口主要受外源输入的影响,湖湾和湖心湖区以自生来源为主。胶体有机质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胶体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为蓝藻水华发生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任东[10](2019)在《光照对腐殖酸生物可利用性的增效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田土壤腐殖酸(HA)为代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元手段探究了光照影响HA组成、结构、光学性质和微生物可利用性的机制。结果显示,光化学转化能减小HA的分子量、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改变HA的组成和结构,生成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如脂肪性有机物和有机酸,从而增大HA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光照对HA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增强作用会受光照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溶解性腐殖物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信息。(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可利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生产过程中大量泰乐菌素的存在,若能够将其资源化,合理利用其菌渣中的营养物质并降低对环境的风险,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意在合理利用菌渣,通过优化其菌渣中泰乐菌素残留和土壤中泰乐菌素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定性检出限为0.019mg/kg,定量检出限为0.062mg/kg,精密度日内变异系数小于10%,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5%,回收率为91.0%-101.0%。通过对泰乐菌素菌渣肥的基本营养的检测,结果表明:泰乐菌素菌渣肥中的营养能达到国标肥料到基准要求,可以作为肥料使用。通过对土壤中叁种酶活和叁种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表明:泰乐菌素菌渣肥作为工艺肥料能够达土壤安全性评估基准。同时,通过对泰乐菌素菌渣有机肥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没有耐药基因的产生。综合各指标因子得出泰乐菌素有机肥能够直接施用于土壤并且符合生态安全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利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强化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高嘉岐,孟昭虹.泰乐菌素菌渣肥可利用性评估[J].科学技术创新.2019

[3].刘青枰,赵元艺,刘春花.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潜力及对中国的可利用性评价[J].地质通报.2019

[4].邓伟,孔博,苏艺,宋雪茜.尼泊尔山区水资源可利用性与农户生计适应链框架研究——以柯西河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2019

[5].唐文忠,孙柳,单保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9

[6].吕伟伟.太湖天然有机质的光学特性、来源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9

[7].郭慧娟.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南四湖水体中汞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9

[8].邵秀清.典型无机硒对蚯蚓代谢影响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何酉文.太湖胶体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任东.光照对腐殖酸生物可利用性的增效作用的研究[J].四川环境.2019

论文知识图

所制备的阴离子交换柱的扫描电镜照片宁波杉工研制的SG-MRD60阻尼器及宁波...过金属过氧团与烯烃双键前沿轨道的互...数据集成——MEOP监控中心Fig.3-11D...提出的语言栈人脸图像及其DCT系数分布

标签:;  ;  ;  ;  ;  ;  ;  

可利用性论文_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