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像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质量控制,图像质量
成像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廷,孙晓龙,方科,杨莎,顾阳[1](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方法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综述形式,对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中的多种要素进行分析,并且对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求,最大程度保障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稳定度,提升数据精准度,为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最大保障。(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张松[2](2019)在《鞍山地区数字化X射线摄影成像设备质量控制及实施保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鞍山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摄影设备质量情况,2017年5~10月对鞍山市33家医疗单位的41台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设备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7年5~10月对鞍山地区33家医疗单位的41台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均为摄影设(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俞保财,何秋凯,任小锋,蔡芳,常浩[3](2019)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质量控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测井质量控制是采集真实测井资料的前提,优质的资料是油田勘探开发的依据。探讨了哈里伯顿XRMI仪器原理、刻度注意事项及测井施工中质量控制影响因素,阐明了控制因素的含义及控制范围,并对XRMI成像资料的地质应用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9年02期)
崔晶蕾,刘师竺,于喜坤,焦龙,张健[4](2019)在《CT成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响CT成像质量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国内外CT检测标准规范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CT成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有利于提升CT成像结果的精准性。方法使用不同CT检测模体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CT设备进行检测,并根据相关检测分析结果,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广泛征求有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和CT生产企业的意见,提出修订GB 17589-201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的建议。结果本研究建议CT成像的检测项目为诊断床定位精度、定位光精度、扫描架倾角精度、重建层厚偏差(s)、CTDIw、CT值(水)、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CT值线性,提出了CT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的具体检测项目及要求。结论通过执行CT质量控制检测标准规范可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性能偏移并做出整改,保障了检查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4期)
焦龙,于喜坤,刘师竺,张健,张鳆天[5](2019)在《低剂量CT成像质量控制检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CT设备的性能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并确定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剂量阈值。方法选取应用于临床的各种品牌型号的126台CT机,参考GB17985-201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对CT值、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等参数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结果统计表明,120 kV常规mA量下,受检的CT设备的CT值、均匀性、高对比分辨力均合格。受检设备的CT值平均值±标准差为(-1.17±0.97)~(-1.33±0.67)HU;均匀性平均值±标准差为(1.17±0.17)~(1.33±0.67)HU;CT设备的噪声合格率为93.65%;CT设备的低对比分辨力合格率为96.03%。120 kV条件下,低于40 mAs时,噪声、低对比分辨力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结论对于国家标准来说,CT值、均匀性的数值标准过于宽松;噪声的检测间隔过长;CTDIw的数值标准过于严格。随着时代的发展,8~10 mm的层厚已不在临床采用;120 kV条件下,推荐40 mAs为CT低剂量检查的剂量阈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4期)
杨荟平,赖长素,杨华[6](2019)在《同质化护理在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质化护理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成像质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该院行冠脉CTA检查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同质化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同质化组采用同质化护理,比较2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同质化组检查成功95例,高于对照组的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质化组的总体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质化组检查满意度为94%(94/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同质化护理能够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图像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06期)
[7](2019)在《专论——PET/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不断更新,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医学影像设备更新的典范,它不但实现了不同影像模式的优势互补,同时将功能分子影像学同解剖结构影像融合到了一起,使疾病诊断、疗效检测、预测及预后评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提高诊疗质量,保证设备数据准确、可靠及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加强PET/CT成像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与使用,即对设备和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提出了要求。本期推出"PET/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钱根年,陈自谦,钟群,肖慧,许尚文[8](2019)在《PET/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PET/CT系统的运行稳定及设备安全,减少故障率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省维修成本,对PET/CT执行严格的日常预防性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PET/CT的日常预防性质量控制、空间分辨率测试等几方面研究PET/CT的质量控制,获得设备硬件的性能好坏及图像重建时各种校正文件的可靠性,保证图像质量。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设备规范化的操作和日常预防性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PET/CT的故障率,充分发挥其使用率,实现PET/CT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梁永刚,付丽媛,陈自谦,钟群,肖慧[9](2018)在《磁共振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及其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介绍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国内外质量控制检测标准,阐述MRI系统的中心频率、主磁场均匀度、图像的信噪比、均匀度、线性度、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层厚等主要质量控制检测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以期达到MRI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指标,保证MRI系统的高效准确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付丽媛,梁永刚,陈自谦,钟群,肖慧[10](2018)在《磁共振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及处置界限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方法学与处置界限建立,为MRI系统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基线值。方法:采用Magphan SMR170体模对Siemens Skyra3.0T型MRI系统的信噪比(SNR)、图像均匀性、相位编码伪影、空间线性度、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层厚和中心频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获得检测结果并建立处置界限;应用自旋回波序列对Magphan SMR170磁共振性能检测专用体模进行扫描,在扫描得到的图像上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测算,得出检测结果,并建立质量控制检测指标的处置界限。结果:经检测Siemens Skyra3.0 T型MRI系统图像SNR均值为(156.20±24.46),处置界限≥100;图像均匀性均>85%,处置界限≥80%;相位编码伪影均≤10%,处置界限≤10%;空间线性度均≤5%,处置界限≤5%;空间分辨率检测结果均为5 LP/cm,处置界限≥5 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可分辨直径4 mm、孔深0.5 mm的圆孔,处置界限为可分辨直径4 mm、孔深0.5 mm的圆孔;层厚偏差均在1 mm以内,处置界限为(5±1)mm以内;中心频率均值为(123243296.3±147.83)Hz,处置界限为周变化≤246 Hz。结论:MRI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均在处置界限范围内,处置界限的建立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基线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成像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鞍山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摄影设备质量情况,2017年5~10月对鞍山市33家医疗单位的41台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设备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7年5~10月对鞍山地区33家医疗单位的41台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均为摄影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像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雷廷,孙晓龙,方科,杨莎,顾阳.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方法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张松.鞍山地区数字化X射线摄影成像设备质量控制及实施保证[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3].俞保财,何秋凯,任小锋,蔡芳,常浩.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质量控制及应用[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9
[4].崔晶蕾,刘师竺,于喜坤,焦龙,张健.CT成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5].焦龙,于喜坤,刘师竺,张健,张鳆天.低剂量CT成像质量控制检测实验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6].杨荟平,赖长素,杨华.同质化护理在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9
[7]..专论——PET/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9
[8].钱根年,陈自谦,钟群,肖慧,许尚文.PET/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9].梁永刚,付丽媛,陈自谦,钟群,肖慧.磁共振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医学装备.2018
[10].付丽媛,梁永刚,陈自谦,钟群,肖慧.磁共振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及处置界限建立[J].中国医学装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