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塑料制品市场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祥[1](2021)在《我国聚乳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作为典型的碳中和、可再生、生物全降解高分子材料,正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大宗原材料。聚乳酸材料产业链涵盖乳酸单体的生物制造,乳酸单体的化学聚合,聚乳酸改性、加工、成型与产品制造,聚乳酸材料质量体系与环境释放管理等,是集生物发酵工业、化学化工工业、高分子材料工业、现代管理等技术成就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本文立足国情实际和产业需求,在比较分析国内外聚乳酸材料技术研究与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聚乳酸材料产业发展中原料供给多样性与安全平衡、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产业链产品多样性与重点发展方向、质量控制体系与环境释放管理评价体系、政策引导与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相关内容可为聚乳酸的技术攻关、应用拓展、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启发性参考。
陈婉[2](2021)在《风口上,“可降解塑料”何去何从?》文中提出@趣多多"纸吸管在使用过程中会散发出残留在纤维间及纤维细胞壁内的硫化氢等难闻的气体,这种‘卫生纸味儿’完全破坏了饮品本身的味道,享用奶茶的幸福感荡然无存。"@小牛"肯德基换了木勺,很鸡肋!从侧面看弧度极小,很难舀起汤汁!在汤中浸泡两分钟后,木勺的弧度几乎消失了,仿佛小时候医生检查用的压舌板。"
广西造纸学会,广西造纸行业协会[3](2021)在《广西造纸工业“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广西造纸工业进入了产业调整阶段,在产品结构优化、清洁化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提升、新技术研发、引进大型造纸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2019~2020年,广西凭借独特的区位、原料、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太阳纸业、玖龙纸业、仙鹤纸业、建晖纸业等多家大型造纸企业签约广西,
汪汉林[4](2021)在《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姬云忠[5](2021)在《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塑料在许多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然而,塑料来源于石油且无法降解,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使自然和人类受到塑料污染的严重威胁。因此,开发绿色无污染的生物基包装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纤维素由于自然储量丰富、可降解、无毒、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可再生等优点成为新型包装基材的重要资源之一。将纤维素作为包装基质,添加功能型物质制备可再生可降解的活性包装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将具有丰富酚羟基结构的单宁、碱木素引入到纤维素基质中,制备具有紫外屏蔽、抗氧化、抑菌功能的纤维素基材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系统地分析了所制备纤维素基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紫外屏蔽性能、水汽阻隔性能及力学性能等。利用高碘酸盐氧化漂白硫酸盐纸浆获得双醛纤维素纤维,然后与单宁溶液混合,通过醛基与单宁分子上的活泼氢发生缩合反应,将单宁通过共价键锚固到纸浆纤维上,最后通过抄纸的方法得到不同单宁含量的纤维素单宁纸。对单宁纸的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其对水的接触角均大于90°,具有一定的憎水性能。憎水性能的提高归因于单宁与纤维素之间的共价键连接。单宁纸显示出高的抗氧化性能和紫外屏蔽性能,而且随着单宁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单宁纸的水汽透过率(WVTR)随着单宁的加入而降低。憎水、抗氧化及水汽阻隔性能的提高,对单宁纸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是极为有利的。单宁的加入对纸张裂断长的影响很小,在单宁质量分数高达45%时,纸张裂断长仅下降了10%。利用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 Cl)溶解棉短绒溶解浆,得到的熔融液在特定模具中铸膜,随后浸泡于去离子水中进行相交换得到再生纤维素薄膜(cellulose film,CF)。利用Na IO4对CF进行表面氧化制得双醛纤维素膜(dialdehyde cellulose film,DACF。将DACF浸泡于单宁溶液中,单宁通过缩合反应与DACF表面醛基基团结合,固载在CF表面,得到纤维素单宁膜(tannin-cellulose film,TCF)。对TCF的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发现其在7小时内对DPPH自由基有着持续清除的能力。随着单宁于膜表面负载量的提高,抗氧化性逐渐增强,TCF-3的DPPH自由基抑制率达到94.5%。TCF显示出良好的紫外屏蔽能力。单宁的引入改善了传统润湿性纤维素膜的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提高。TCF复合膜的水汽透过率(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WVTR)随着单宁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单宁的引入降低了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单宁负载量达到19.2%时,拉伸强度约80 MPa,断裂伸长率为11.3%。优良的抗氧化、紫外屏蔽及水汽阻隔性能使TCF复合膜在食品包装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棉短绒溶解浆与碱木素(alkaline lignin,AL)共混,利用Amim Cl溶解,随后进行水相交换,得到木素-纤维素复合膜(lignin cellulose film,LC)。用红外光谱和SEM对复合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形貌观察,研究了碱木素添加量对复合膜紫外线阻隔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活性、力学性能以及疏水性的影响。SEM结果表明,碱木素均匀分散于薄膜中。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碱木素含量为10%的LC-3在600℃的残余质量与CF相比提高约14%。LC复合膜具有优良的紫外屏蔽和抗氧化性能。与CF相比,其疏水性和水汽阻隔性提高。出色的热稳定性、阻隔性及抗氧化活性使得LC作为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封装成为可能。
余卓君[6](2021)在《提质增效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绿色生产观念,保障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涵,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生产达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首要目标。新疆农业生产是占据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效绿色的生产目标与目前高消耗、高投入、资源约束和过度开发的现状相矛盾。新疆作为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的地方,自然资源极度分布不均,坚持新疆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研究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从四个层面来构建,分别是生态环境指标、农业绿色经济效益指标、绿色生产指标、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指标。再结合新疆农业实际发展的情况,最后得到二十个二级指标,水资源总量;造林总面积;森林覆盖率;生态建设占林业投资比例;林业总产值;农地产出率;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教育经费;农村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二十个二级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测度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路径选择主要有,(1)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2)着力推进农业技术研发应用;(3)资源集约利用发展高效农业;(4)加大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5)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6)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得出的结论有:(1)农业绿色化发展趋势良好,逐年绿色化程度增加绿色生产年度差异加大;为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为2011年-2019年评价指数-1.3326、-0.6363、-0.0114、-0.0132、0.7488、0.2234、0.3522、0.2077、0.2657。表明农业绿色化发展趋势良好,逐年绿色化程度增加。(2)资源环境保护趋势成效明显;尽管新疆2018年绿色化水平稍微降低,指数为0.2077,(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4)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效益、绿色生产、居民社会生活水平与绿色化匹配。新的发展理念对绿色化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探索发展路径来提升新疆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极为迫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新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实现农业双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薛保铭[7](2021)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塑料污染防治已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将塑料污染治理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联合国环境大会多次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开展专题研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全球范围有关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环境行为的研究仍面临众多挑战:对于“源”的研究大部分均局限于陆源污染,海源污染被严重忽视,但人类渔业活动大量使用了塑料制品,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开展;对于“汇”研究,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污染最重要的“汇”,但大部分研究聚焦在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在深层沉积物中的归趋以及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等独特的“汇”的研究有待深入;微塑料污染研究作为引领海洋塑料污染有效削减的前提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有待向务实管用的管控对策转化。针对现状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传统渔场之一、中国-中南半岛沿海几何中心的北部湾为基底,重点研究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研究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包括5条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开展调查,发现观测的8种不同聚合物类型的微塑料在表层沉积物中均被检出,其中,PP(聚丙烯)的丰度最高,占比达68.7%,其次为PE(聚乙烯),占比为18.5%,微塑料形态研究表明,纤维状微塑料达检出的微塑料总量的69.6%。表层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均值为405±336个/kg,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微塑料在不同环境功能区的污染分布呈现以下特征:市区河段>海洋养殖区>郊区河段>潮间带>近岸海域>港口区。(2)研究针对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主要的微塑料类型污染物(PP纤维、PE纤维)的来源开展了来源解析工作,通过不同塑料纤维的用途、进入环境的途径以及将检出的微塑料纤维与几个不同来源的渔具塑料纤维进行比对,证明研究区域PP纤维、PE纤维很可能来源于渔具的磨损。此外,PP纤维和PE纤维的整体丰度与不同渔业活动强度的相关度较高(R2=0.8586,p=0.015),既表明了渔业活动对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影响,也验证了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纤维来源于渔业活动的论断。(3)研究发现珊瑚礁、红树林这两个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也是海洋微塑料的“汇”。珊瑚礁一般分布在洁净度较高的海域,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区域所有的珊瑚礁区沉积物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包括沿陆地海岸发育珊瑚礁以及沿海岛边缘发育的珊瑚礁,平均丰度为363±476个/kg。红树林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要高于本研究的其他沉积物类型,平均丰度为655±526个/kg。红树林沉积物是微塑料集聚度很高的“汇”,同时也起到滞留微塑料颗粒的作用。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红树林尤其是小型红树林容易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破坏或侵占,其积累的微塑料可能会重新释放到外环境中,有从微塑料的“汇”转变为“源”的可能。(4)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长度60 cm)的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410±329个/kg,证明了微塑料可以赋存于深层沉积物中,而且可“隐藏”在深度达60 cm的深层沉积物中(丰度为167个/kg)。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和尺寸分布表明微塑料可长期埋藏于深层沉积物中,是被忽视的、微塑料重要的“汇”。沉积柱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与表层沉积物相近,研究区域“藏于”深层沉积物的微塑料总量(185吨)是表层沉积物的5倍,由于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表层沉积物,因此,微塑料储量水平可能普遍被低估。(5)本研究采用210Pb和137Cs的定年法构建沉积柱的年代框架,分析选定海域微塑料污染历史记录,结果显示1933年以及年龄更大的沉积物(深度≥22 cm)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然而常用的塑料在二十世纪40年代才被发明并且70年代才被普及使用,这表明微塑料在沉积物中会垂直向下迁移。本文认为研究区域的生物扰动以及深层沉积物的尺寸分布可能是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垂向迁移,导致“新塑料”埋藏于“老沉积物”中的重要原因。(6)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尤其是渔业来源的微塑料污染,本研究对我国现时塑料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结合微塑料污染“源-汇”关系研究成果,识别削减污染的关键性控制因素,提出了“整体保护性开发、局部开发性保护”的发展策略,以及渔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建立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务实管用的管控措施。同时提出北部湾要充分发挥东联广东、海南,西接东盟的区位优势,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上,率先探索跨省(区)、跨国境的协同共治,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
冯航航[8](2021)在《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塑料薄膜制品因其质地轻盈、物化性质稳定、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达到保湿保墒、增产增收的功效。然而,传统塑料大多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而来,其分子量高,结构致密,不易降解,并且目前的技术很难将其进行高效地回收再利用,填埋则会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等。因此,为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发一种可降解塑料薄膜以及环境友好的固沙材料显得至关重要。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无毒无味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诸多优异性能,如成膜性和乳化性等,因此常用于制备具有高抗撕裂性、耐磨性、耐化学腐蚀性的薄膜和具有优越抗老化性、耐高温性粘结剂等。因此,本文以PVA为原料,生物质纤维素、高岭土等为填料,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涂覆和静电纺丝等技术,分别制备了两种新型的可降解塑料薄膜材料和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固沙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柚子皮(SP)粉末和高岭土(KaoLin)为填料、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通过简单的溶液共混和利用自动涂膜机进行涂膜处理,然后对预产品进行一次物理交联和二次化学交联,制备得到PVA/SP/KaoLin复合膜。采用XRD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对其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VA/SP/KaoLin复合膜质地均匀,并且断裂伸长率可以达到255%,同时拥有良好的透气性能(11.9×10-5gmm-1 d-1)以及吸湿性能(28.6%),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求。2、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官能化银杏叶(GL)粉末和疏水性二氧化钛(TiO2)为填料进行共混,随后与聚丙烯腈(PAN)/聚偏二氟乙烯(PVDF)进行交叉静电纺丝,制备了 PVA/GL/TiO2复合膜。采用BET和SEM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对复合膜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VA/GL/TiO2复合膜材料的BET 比表面积达到85.5 m2 g-1,孔体积可达到0.135 cm3 g-1;同时有效抑制了 PVA电纺膜的分层现象,大幅度提高了 PVA膜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从2N mm-2提高至约45 N mm-2左右;最大应变从13%提升至40%左右)。3、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柚子皮(SP)粉末和高岭土(KaoLin)为填料,草酸为交联剂,利用一锅共混法制备了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化学固沙剂(PVA/SP/KaoLin)。探究了固沙剂的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模拟自然环境,分别对试样经紫外老化、冻-融老化、热老化后的抗压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化学固沙剂的应用能够完美达到固沙效果,并能应对各类复杂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试样呈现出对亚甲基蓝优异的吸附性能。
刘伟[9](2021)在《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基新材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品,具有绿色、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近些年由于国际原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受到国家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扶持。蚌埠市多年来一直将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依托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探索发挥各级政府的产业促进作用,并出台了众多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学研各方主体创新,为该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蚌埠市加入国家长三角城市群、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批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划全局性不强,总体规模有待提升;要素资源供给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需求市场培育措施不足,载体平台搭建不宽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问题。对此,本研究以政府扶持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现场调研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脉络,对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展开研究,找出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表现为:一、加强产业战略谋划;二、优化要素资源供给;三、培育产业需求市场;四、创新产学研机制体制;五、完善政府政策体系。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以期能够为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李芮地[10](2021)在《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PVC用热稳定剂的环保化正在不断推进。开发环保型热稳定剂以代替非环保热稳定剂成为行业趋势。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氢氧化镁为基体,利用铝酸酯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采用丙烯酸酯类在其表面接枝聚合形成无机有机杂化接枝聚合物Mg(OH)2-BA-MMA记作CN-100,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Mg(OH)2杂化接枝机理,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TGA)对改性前后的Mg(OH)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具有偶联剂以及接枝物特征,甲基丙烯酸甲酯配合丙烯酸丁酯对氢氧化镁接枝改性成功;改性对氢氧化镁晶格未发生明显影响。(2)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研究:以ABS/CPE合金和PC/CPE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CN-100、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三种不同热稳定剂对两种合金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CN-100添加量为1.6质量份,ABS/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ABS/CPE合金具有更好的动态、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好的拉伸、弯曲以及抗冲性能,熔体流动速率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CN-100添加量为1.8份时,PC/CPE合金热稳定性最佳,相比钙锌稳定剂和日本水滑石,添加CN-100的PC/CPE合金具有更好的静态热稳定性,同时具有更佳的拉伸、弯曲性能,维卡软化温度更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刚性和耐热性。(3)应用研究:使用哈克流变仪对CN-100在硬质PVC板材、型材、管材中加工流动性进行研究,并与钙锌稳定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了相同用量CN-100和钙锌稳定剂对PVC管材、型材、板材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100用量增多,PVC管材、型材、板材三者塑化时间均随之缩短,加工扭矩小幅上升,与钙锌稳定剂相比,极大缩短了塑化时间,提高了塑化效率;在热稳定实验中,添加CN-100的样品热稳定时间比添加钙锌稳定剂样品长约10min,具有更佳的静态热稳定性。
二、农用塑料制品市场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塑料制品市场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聚乳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聚乳酸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三、聚乳酸材料产业关键技术 |
(一)乳酸单体制造技术 |
(二)丙交酯和聚乳酸制造技术 |
(三)聚乳酸材料改性与加工技术 |
四、我国聚乳酸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
(一)重视原料供给的多样性与安全平衡 |
(二)提升现代发酵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 |
(三)围绕重点方向强化聚乳酸产业链的产品多样性及其生产技术创新 |
1. 聚乳酸全产业链的产品多样性与均衡协调发展 |
2. 聚乳酸制品及其优先发展方向 |
(四)建立健全聚乳酸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环境释放管理体系 |
(五)实施积极的聚乳酸产业发展政策 |
五、结语 |
致谢 |
(2)风口上,“可降解塑料”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加码,可降解蓝海市场前景广阔 |
竞逐“黄金赛道”,企业加速布局 |
行业导入期三大瓶颈 |
原材料缺口巨大 |
后端处理矛盾突出 |
“伪降解”鱼目混珠 |
破解“拦路虎”之道 |
(3)广西造纸工业“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期间广西造纸行业发展概况 |
1.1广西原生浆、纸和纸板产量概况 |
1.2提升工艺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 |
1.3力推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三废”治理 |
1.4科技为先人才助力发展 |
2广西造纸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2.1总体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
2.2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
2.3进一步改善提升广西营商环境 |
3“十四五”广西造纸行业发展展望 |
3.1充分发挥广西发展造纸行业的优势 |
3.2推动产业链延伸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行业集中度 |
3.3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
(5)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活性包装 |
1.1.1 除氧活性包装 |
1.1.2 除湿活性包装 |
1.1.3 抗菌活性包装 |
1.1.4 防紫外线活性包装 |
1.1.5 抗氧化性活性包装 |
1.2 可用于食品包装的生物高分子材料 |
1.2.1 淀粉及其衍生物 |
1.2.2 蛋白质 |
1.2.3 聚乳酸和聚羟基脂肪酸基生物聚合物 |
1.2.4 纤维素基生物聚合物 |
1.2.4.1 纤维素 |
1.2.4.2 纤维素衍生物 |
1.3 单宁在活性包装中的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宁-纤维素纸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双醛浆料(DAP)的制备 |
2.1.3.2 DAP中醛基含量的测定 |
2.1.3.3 单宁-纤维素浆(TP)的制备及纸张抄造 |
2.1.3.4 TP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
2.1.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1.3.6 热稳定性(TGA)分析 |
2.1.3.7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2.1.3.8 接触角测定 |
2.1.3.9 抗氧化性能测试 |
2.1.3.10 水蒸汽透过率测试 |
2.1.3.11 纸样的SEM分析 |
2.1.3.12 纸样的抑菌性测试 |
2.1.3.13 纸样的抗张强度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宁纸的制备 |
2.2.2 FT-IR分析 |
2.2.3 单宁、DAP及TP的热稳定性分析 |
2.2.4 DAP和TP的紫外屏蔽性能 |
2.2.5 不同纸样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
2.2.6 不同纸样的疏水性分析 |
2.2.7 纸样的水汽阻隔性能 |
2.2.8 纸样的强度性能 |
2.2.9 纸样的SEM分析 |
2.2.10 纸页中的抗菌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纤维素-单宁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及所需试剂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棉短绒溶解浆板的预处理 |
3.1.3.2 再生纤维素薄膜(cellulose film,CF)的制备 |
3.1.3.3 双醛纤维素薄膜(dialdehyde cellulose,DACF)的制备 |
3.1.3.4 DACF醛基含量的测定 |
3.1.3.5 单宁-纤维素薄膜(TCF)的制备及薄膜中单宁含量的测定 |
3.1.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1.3.7 热稳定性(TGA)分析 |
3.1.3.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1.3.9 接触角测定 |
3.1.3.10 抗氧化性能测试 |
3.1.3.11 水汽透过率测试 |
3.1.3.12 SEM分析 |
3.1.3.13 机械性能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单宁-纤维素膜的制备 |
3.2.2 FT-IR分析 |
3.2.3 TG分析 |
3.2.4 CF、DACF及 TCFs的光学性能分析 |
3.2.5 薄膜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
3.2.6 CF、DACF及 TCFs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
3.2.7 CF及 TCFs的水汽阻隔性能 |
3.2.8 CF及 TCFs的机械性能 |
3.2.9 SEM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质素-纤维素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及所需试剂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木素-纤维素复合膜(LC)的制备 |
4.1.3.2 复合膜的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AL、CF及 LCs的 FTIR分析 |
4.2.2 AL、CF及 LCs的 TG分析 |
4.2.3 CF及LCs的光学性能分析 |
4.2.4 CF及LCs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
4.2.5 CF、LC复合膜的疏水性分析 |
4.2.6 CF及LCs的水汽阻隔性 |
4.2.7 CF、LC的 SEM观察 |
4.2.8 CF及LCs的机械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单宁对纤维素纸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1.2 单宁对纤维素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1.3 碱木素(AL)对纤维素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5.2 论文创新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提质增效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绿色农业及提质增效方面研究 |
1.3.2 农业绿色发展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研究 |
1.3.3 绿色农业发展及提升路径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绿色发展 |
2.1.2 绿色兴农 |
2.1.3 提质增效 |
2.2 理论研究 |
2.2.1 提质增效理论 |
2.2.2 生态农业理论 |
2.2.3 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 |
第3章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新疆第一产业产值变化概述 |
3.1.3 新疆粮食产量及增速情况 |
3.1.4 新疆特色林果产量及变动情况 |
3.2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现状分析 |
3.2.1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
3.2.2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 |
3.2.3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
3.2.4 农业绿色经济效益发展分析 |
3.2.5 农业绿色生产发展分析 |
3.3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评价 |
3.3.1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宏观评价 |
3.3.2 农业绿色发展案例分析——新疆棉田无膜化种植 |
3.3.3 农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
3.3.4 政策宣传提高了环保意识 |
3.4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3.4.1 新疆农业水土资源趋紧问题 |
3.4.2 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
3.4.3 着力解决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
3.4.4 农业产业结构相对简单,标准化生产经营较弱 |
3.4.5 绿色农业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法规不够完备 |
第4章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
4.1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1.1 研究方法及说明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4.2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及权重确立 |
4.2.1 具体指标解释及说明 |
4.2.2 指标数据来源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评价体系指标的处理 |
4.3.1 指标处理 |
4.3.2 数据描述统计 |
4.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4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
4.4.1 计算处理过程 |
4.4.2 农业绿色发展各指标指数结果分析 |
4.4.3 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
4.5 农业绿色发展具体指标评价指数分析 |
4.5.1 生态环境各指标分析 |
4.5.2 农业绿色经济效益各指标分析 |
4.5.3 绿色生产各指标指数分析 |
4.5.4 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农业绿色提质增效发展的提升路径 |
5.1 强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
5.2 着力推进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应用 |
5.3 资源集约利用发展高效农业 |
5.4 加大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 |
5.5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 |
5.6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农业绿色化发展趋势良好,逐年绿色化程度增加 |
6.1.2 绿色生产年度差异加大 |
6.1.3 资源环境保护趋势成效明显 |
6.1.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
6.2 政策建议 |
6.2.1 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 |
6.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违规处理 |
6.2.3 加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培训 |
6.2.4 强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 |
6.2.5 倡导绿色种植和绿色生态养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原始数据表 |
(7)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海洋塑料污染概况 |
1.3 海洋微塑料的“源” |
1.3.1 陆源污染 |
1.3.2 海源污染 |
1.4 微塑料的入海途径 |
1.4.1 人工排水系统和地表径流 |
1.4.2 固体废物海洋倾倒 |
1.4.3 风力运输 |
1.5 海洋微塑料的“汇” |
1.5.1 沉积物 |
1.5.2 海洋生物 |
1.5.3 其他可能的“汇” |
1.6 源-汇相互转化 |
1.7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研究区域 |
2.1.1 区域概况 |
2.1.2 研究的主要港湾 |
2.1.3 沿海主要河流 |
2.1.4 珊瑚礁区 |
2.2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 |
2.2.1 微塑料的分类 |
2.2.2 样品采集方式 |
2.2.3 样品的前处理 |
2.2.4 微塑料的鉴定与定量 |
2.3 分析方法的选取和建立 |
2.3.1 样品采集 |
2.3.2 微塑料分析方法的选取 |
2.3.3 实验分析步骤 |
2.3.4 ~(210)Pb定年方法及模型 |
2.3.5 沉积柱样品粒度测定 |
2.3.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微塑料在北部湾近海沉积物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
3.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水平分布和特征 |
3.1.1 总体成分特征 |
3.1.2 总体丰度水平 |
3.1.3 水平分布特征 |
3.1.4 表观特征 |
3.2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
3.2.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
3.2.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
3.2.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
3.3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水平分布和特征 |
3.3.1 丰度水平和组分特征 |
3.3.2 分布特征与原因分析 |
3.3.3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沉积柱微塑料垂向分布与年代学分析 |
4.1 垂向分布 |
4.1.1 垂向丰度水平 |
4.1.2 组分和形态特征 |
4.2 微塑料在沉积柱中的污染记录 |
4.2.1 放射性同位素的垂直分布 |
4.2.2 沉积柱的沉积速率及年代学研究 |
4.3 微塑料的垂向迁移 |
4.3.1 垂向迁移观点的提出 |
4.3.2 微塑料垂向迁移观点的论证 |
4.3.3 微塑料向下迁移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塑料污染源-汇机理解析 |
5.1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微塑料污染来源解析 |
5.1.1 微塑料溯源方式 |
5.1.2 北部湾重点研究区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
5.2 微塑料的渔业来源及其影响 |
5.2.1 渔业强度与微塑料污染相关性分析 |
5.2.2 污染削减关键控制因素识别 |
5.3 红树林和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分析 |
5.3.1 红树林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
5.3.2 珊瑚礁沉积物微塑料来源 |
5.4 北部湾微塑料的“汇” |
5.4.1 “汇”的分析判断方法 |
5.4.2 表层沉积物 |
5.4.3 红树林沉积物 |
5.4.4 珊瑚礁沉积物 |
5.4.5 深层沉积物 |
5.4.6 “汇”的生态风险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
6.1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存在问题 |
6.1.1 看待塑料污染客观性不足 |
6.1.2 塑料管控对策科学论证不足 |
6.1.3 海洋保护法规执行力不强 |
6.1.4 海岸带开发合理度不高 |
6.2 塑料防治政策应遵循科学原则 |
6.2.1 生命周期评价原则 |
6.2.2 源头减废原则 |
6.2.3 产业布局服从环境容量原则 |
6.3 北部湾染塑料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
6.3.1 科学布局海洋产业和开发区域 |
6.3.2 削减渔业来源的塑料污染 |
6.3.3 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
6.4 区域环境共治和协同发展建议 |
6.4.1 区域协同的必要性和机遇期 |
6.4.2 发展现代海洋养殖业 |
6.4.3 珊瑚礁和海岛保护开发 |
6.5 效果预期(愿景) |
第七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8)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1.1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
1.1.1 生物降解材料 |
1.1.2 降解原理 |
1.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
1.2 聚乙烯醇概述 |
1.2.1 聚乙烯醇的性质 |
1.2.2 聚乙烯醇的应用 |
1.2.3 聚乙烯醇的改性 |
1.2.3.1 共混改性 |
1.2.3.2 交联改性 |
1.2.3.3 接枝改性 |
1.2.3.4 杂化改性 |
1.3 静电纺丝概述 |
1.3.1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 |
1.3.2 静电纺丝中射流的不稳定性 |
1.3.3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
1.3.3.1 纺丝液浓度 |
1.3.3.2 电场强度 |
1.3.3.3 针头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 |
1.3.3.4 纺丝液流动速率 |
1.3.3.5 接收器形态 |
1.3.4 高聚物静电纺丝 |
1.3.4.1 聚乙烯醇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 |
1.3.4.2 聚乙烯醇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
1.3.4.3 聚合物共混电纺膜的研究进展 |
1.4 土地荒漠化概述 |
1.4.1 土地荒漠化研究现状 |
1.4.2 沙漠治理方法 |
1.4.3 化学固沙 |
1.4.3.1 化学固沙材料特点 |
1.4.3.2 有机-无机复合固沙材料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聚乙烯醇/柚子皮/高岭土复合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改性纳米纤维素粉末的制备 |
2.2.3 复合膜的制备 |
2.3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2.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2.3.3 热重(TG)表征 |
2.4 性能测试 |
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4.2 吸湿性能测试 |
2.4.3 透湿性能测试 |
2.4.4 降解性能测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材料形貌分析 |
2.5.2 XRD分析 |
2.5.3 TG分析 |
2.5.4 机械性能测试 |
2.5.4.1 涂膜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4.2 增塑剂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2.5.4.3 填料含量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2.5.5 作物生长及降解性能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聚乙烯醇/银杏叶/二氧化钛复合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改性生物质的制备 |
3.2.3 静电纺丝液前驱体的制备 |
3.2.4 复合膜的制备 |
3.3 复合膜结构表征分析 |
3.3.1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分析表征 |
3.3.2 接触角分析 |
3.4 复合膜力学性能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材料形貌分析 |
3.5.2 XRD分析 |
3.5.3 TG分析 |
3.5.4 BET分析 |
3.5.5 接触角分析 |
3.5.6 力学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乙烯醇/柚子皮/高岭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固沙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柚子皮粉末的制备 |
4.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固沙试样的制备 |
4.3 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1 材料形貌分析 |
4.3.2 抗压强度测试 |
4.3.3 模拟老化测试 |
4.3.4 耐盐碱酸性测试 |
4.3.5 吸附性能测试 |
4.3.6 耐水蚀性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沙样的粒径 |
4.4.2 材料形貌分析 |
4.4.3 固沙材料的含量对固沙强度的影响 |
4.4.4 模拟老化对固沙强度的影响 |
4.4.5 盐碱酸性对固沙试样的影响 |
4.4.6 固沙试样的吸附性能 |
4.4.7 水蚀性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生物基新材料相关概念 |
一、生物基新材料的含义和特征 |
二、政府扶持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绿色发展理论 |
五、钻石模型 |
第三章 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
一、蚌埠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二、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 |
三、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及产品 |
四、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机遇 |
第二节 蚌埠市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措施 |
一、建立完善的扶持机制 |
二、出台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
三、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
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
五、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
六、充分利用自贸区发展机遇 |
第四章 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扶持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产业规划前瞻性不强 |
一、产业结构规划不全面 |
二、生物基产业战略研究不足 |
第二节 政府引导的要素资源供给不足 |
一、资金扶持不全面 |
二、土地资源供给力度不强 |
三、人才吸引力不大 |
第三节 产业需求市场培育措施不足 |
一、绿色需求市场开发力度不大 |
二、政府载体平台的搭建不宽泛 |
第四节 产学研机制不健全制约创新能力 |
一、产学研体制机制不健全 |
二、现行产学研机制制约创新能力 |
第五节 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
一、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性与连贯性较弱 |
二、政策应对市场与社会变化的灵活性不强 |
第五章 蚌埠市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作用发挥 |
一、加强产业结构整体规划 |
二、强化产业战略研究与执行保障 |
第二节 优化政府引导的产业要素资源供给 |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二、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扶持政策 |
三、强化土地资源扶持力度 |
第三节 加强需求市场培育力度 |
一、积极推动“禁塑令”形成新市场 |
二、引导探索生物基新材料产品的应用场景 |
第四节 打造良好的产学研体制机制和创新环境 |
一、强化产学研体系建设 |
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第五节 完善政府政策体系建设 |
一、整合各级政府在政策体系中的合力作用 |
二、强化政策体系的连续性与适应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概述 |
1.1.1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简介 |
1.1.2 聚氯乙烯的降解过程 |
1.1.3 聚氯乙烯降解机理 |
1.2 热稳定剂概述 |
1.3 热稳定剂分类及作用原理 |
1.3.1 铅盐类稳定剂 |
1.3.2 金属皂类稳定剂 |
1.3.3 有机锡类稳定剂 |
1.3.4 稀土类稳定剂 |
1.3.5 有机锑类稳定剂 |
1.3.6 水滑石类稳定剂 |
1.3.7 有机辅助热稳定剂 |
1.4 热稳定剂发展趋势及研究进展 |
1.4.1 铅盐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
1.4.2 金属皂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
1.4.3 有机锡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
1.4.4 稀土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
1.4.5 水滑石类稳定剂发展方向及研究进展 |
1.4.6 其他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
1.5 氢氧化镁及其改性 |
1.5.1 氢氧化镁概述 |
1.5.2 表面改性方法 |
1.5.3 氢氧化镁改性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 |
二 氢氧化镁表面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及设备 |
2.2.3 氢氧化镁改性原理及过程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表征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 |
2.3.3 热失重分析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三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ABS/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过程 |
3.2.4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
3.3.2 动态热稳定性结果分析 |
3.3.3 静态热稳定性分析 |
3.3.4 力学性能分析 |
3.3.5 熔融指数分析 |
3.3.6 热变形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四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在PC/CPE合金中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过程 |
4.2.4 测试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热老化烘箱法结果分析 |
4.3.2 力学性能结果分析 |
4.3.3 熔融指数结果分析 |
4.3.4 维卡软化温度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五 Mg(OH)_2-BA-MMA接枝聚合物对硬质PVC流变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仪器及设备 |
5.2.3 实验过程 |
5.2.4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加工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5.3.2 静态热稳定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农用塑料制品市场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聚乳酸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王正祥. 中国工程科学, 2021(06)
- [2]风口上,“可降解塑料”何去何从?[J]. 陈婉. 环境经济, 2021(19)
- [3]广西造纸工业“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展望[J]. 广西造纸学会,广西造纸行业协会. 纸和造纸, 2021(05)
- [4]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汪汉林. 长江大学, 2021
- [5]纤维素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姬云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6]提质增效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提升路径研究[D]. 余卓君.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北部湾近海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时空格局及源—汇关系研究[D]. 薛保铭. 广西大学, 2021(01)
- [8]聚乙烯醇/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冯航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蚌埠市政府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刘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10]新型热稳定剂Mg(OH)2-BA-MM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李芮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