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义姗[1](2021)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DNA聚合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爽颗粒能够有效抑制mTOR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关于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采用R ev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306例。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比较,增加肝爽颗粒能有效降低ALT[MD=-17.68,95%CI(-23.96,-11.39),P<0.00001],AST[MD=-23.57,95%CI(-25.95,-21.19),P<0.00001)],HA[MD=-25.81,95%CI(-29.29,-22.33),P<0.00001)],LN[MD=-23.77,95%CI(-28.80,-18.73),P<0.00001)],Ⅳ-C[MD=-42.56,95%CI(-53.64,-31.48),P<0.00001],PC-Ⅲ[MD=-24.25,95%CI(-28.72,-19.79),P<0.0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9),P<0.00001],差异均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结果表明,与恩替卡韦相比,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然而,所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均为低质量,不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彭敏[2](2021)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 ase等中关于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随机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起至2020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使用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由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计917名参与者。①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在临床疗效有效率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7,1.44),P<0.05);②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ALT水平及复常率、AST及TBIL水平方面比对照组均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 ALT 水平=-7.7 5,(-1 0.63,-4.86);RRALT 复常率=1.48,(1.17,1.87);MD AST 水 平=-7.72,(-1 1.98,-3.47);MDTBIL 水 平=-3.46,(-6.30,-0.61)];③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 HBeAg阴转率=0.88,(0.12,6.41);RR HBV-DNA 阴转率=1.2 7,(0.76,2.12)];④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组在降低PCⅢ、HA、LN及Ⅳ-C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MD PCⅢ 水 平=-5 9.16,(-89.58,-28.73);MD HA 水平=-62.72,(-74.02,-5 1.42);MD LN 水平=-4 0.3 8,(-69.41,-1 1.3 6);MD Ⅳ-C水平=-3 1.0 3,(-4 3.23,-18.82)]。结论:1、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张旭[3](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胡晓[4](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柴兵[5](2021)在《具有耐药性治疗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因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肝脏病变,简称乙肝。乙肝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现阶段,抗病毒治疗与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乙肝病毒突变而降低耐药治疗的有效性问题,建立了具有耐药性治疗的乙肝病毒模型,给出了模型四类平衡点的存在条件,并利用Lyapunov函数和复合矩阵的方法证明了各类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数值模拟了病毒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现药效会因突变率增大而减小,但无论突变率的高低,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疗标准以下,但停止治疗会引起病毒反弹。其次,考虑随机因子对乙肝病毒感染率的干扰,建立了一类具有随机干扰感染率的乙肝病毒模型,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和伊藤公式,证明了模型存在唯一的全局正解,给出了模型解的渐近性的充分条件,得到了噪声强度与振荡振幅的关系式。模拟了噪声强度对模型解渐近性以及抗病毒治疗的影响,验证了定理的结论。还发现了随着突变率的增高,噪声强度变大,耐药病毒数量会减少,因而也会影响乙肝病毒DNA的准确监测。最后,针对核苷类药物耐药性干扰有效治疗问题,考虑了干扰素作用乙肝病毒机理,建立了具有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平衡点存在的条件,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证明了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数值模拟了不同突变率的情况下,单独使用干扰素和恩替卡韦治疗以及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后病毒的变化趋势,并针对不同突变率提出了合理的治疗方案。
孔祥婧[6](2021)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针对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研究基线HBsAg<100 IU/m L的人群应用干扰素的临床治愈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肝病科/感染科门诊并开始应用Pe g-IFN-α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根据开始应用Peg-IFN-α时的HBsAg水平分组,H Bs Ag<100IU/m L为低水平组,100 IU/m L<HBsAg<1500 IU/m L为中水平组,HBsAg>1500 IU/m L为高水平组。收集三组年龄、性别、是否经治、入院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指标(HBsAg、HBs Ab、HBe Ag、ALT、HBV-DNA等),并发症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时纳入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三组在Peg-IFN-α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时及随访结束时的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三组之间性别比例、初治率、单药率等基线资料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本研究中,基线ALT、HBV DNA、HBe Ag、年龄等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对HBsAg转阴率无显着影响。在Peg-IFN-α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 s Ag转阴率为72.4%,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3.5%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随访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转阴率为75.9%,显着高于中水平组的29.4%和高水平组的0%(P<0.05);在治疗结束时,低水平组HBsAg下降程度为[2.36(1.29,3.41)]lg IU/m L,显着大于中水平组的[0.9(0.24,4.00)]lg IU/m L和高水平组的[0.38(0.09,0.73)]lg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eg-IFN-α治疗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的患者有76.0%(19/25)实现了HBsAg转阴,而12周时H Bs Ag下降<1lg IU/m L仅有15%(8/53)实现了HBsAg转阴;对于HBsAg低于20IU/m L的非活动性表明抗原携带者患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s,IHC)HBsAg转阴率为100%(7/7);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好。结论HBsAg水平越低的慢性HBV感染者患者应用Peg-IFN-α治疗的HBsAg的转阴率越高,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也越大,且早期HBsAg下降程度高可预测P eg-IFN-α治疗后的HBsAg转阴率。HBsAg<100IU/ml的HBV感染者较以往定义的优势人群有更好的疗效。所以,对于HBsAg<100IU/ml的经治或初治患者可强烈推荐其使用干扰素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江诗怡[7](2020)在《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阳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以及e抗原血清转换情况的影响。并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比较,探讨温阳法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阳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0.5mg/次,1次/天,温阳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方,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ALB)、乙肝两对半、HBV DN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肝脏硬度(LSM),以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并在治疗第12周时加查一次乙肝两对半。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测,评估安全性。使用SPSS 2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功能: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除TBIL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温阳组ALB升高更明显(P<0.05),而ALT、AST、TBIL指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肝硬度值下降,前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肝硬度值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水平:治疗第12周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HBeAg水平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与治疗第12周后两组内比较,HBeAg水平下降显着(P<0.05),且两组间对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HBeAg阴转率对比,温阳组(14.29%)与对照组(8.6%)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温阳组上升趋势更明显。病毒学: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BV DNA阴转率对比,温阳组(69.23%)与对照组(58.33%)相比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温阳组有更明显的上升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温阳组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上升不明显(P>0.05);两组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温阳组上升更明显(P<0.05)。Treg/Th17细胞:治疗后温阳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Treg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距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Th17细胞下降不明显(P>0.05),温阳组Th17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Treg/Th17比值组内比较,温阳组Treg/Th17比值上升,对照组比值下降,但两组前后对比变化不明显(P>0.05),且两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法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单独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肝细胞功能,减少病毒复制,促进e抗原阴转。2.温阳法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外周血内CD4+/CD8+平衡与Treg/Th17平衡,调节细胞免疫状态,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抑制情况,从而增强机体对HBV病毒的清除能力。
杨兰[8](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9](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提出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10](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认为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西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血清RNA检测 |
2.3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治疗CHB |
2.4 治疗CHB在研药物 |
3 中医对 CHB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1 单味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 |
3.2 中药复方治疗CHB肝纤维化 |
3.3 针灸治疗CHB肝纤维化 |
3.4 灸法治疗CHB肝纤维化 |
3.5 脐火疗法治疗 CHB 肝纤维化 |
Meta分析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文献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 |
5 资料提取 |
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文献纳入流程 |
2 文献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
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ALT、AST |
2 HA、LN、IV-C、PC-III |
3 立法思想 |
4 肝爽颗粒的组方规律及药理研究 |
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西医现状 |
6 本研究总体评价 |
7 本研究局限性 |
8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研究 |
个人简介 |
(2)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西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
2 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
3 一贯煎的临床应用概述 |
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总体结果 |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 一贯煎治疗慢性乙肝的机理探讨 |
2 一贯煎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
3 基于文献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3)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文献来源 |
1.1.2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分析方法 |
1.4.1 文献质量评估 |
1.4.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干预措施 |
2.2.3 结局指标 |
2.2.4 中药使用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1 改良Jadad评分 |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异质性分析 |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
6 中药抗HBV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标准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疗效评价 |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2.2.7 脱落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具有耐药性治疗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具有耐药性治疗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
1.2.2 具有随机干扰感染率的乙肝病毒模型的发展现状 |
1.2.3 联合治疗耐药性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发展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及有待研究的内容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具有耐药性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 |
1.3.2 具有随机干扰感染率的乙肝病毒模型 |
1.3.3 联合治疗耐药性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 |
第2章 具有耐药性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具有耐药性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 主要研究结果 |
2.3.1 平衡点的存在性 |
2.3.2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
2.4 数值模拟 |
2.4.1 无耐药情况数值模拟 |
2.4.2 有耐药情况数值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随机干扰感染率的乙肝病毒模型 |
3.1 引言 |
3.2 具有随机干扰感染率的乙肝病毒模型的建立 |
3.3 主要研究结果 |
3.3.1 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 |
3.3.2 模型(3-1)解的渐近行为 |
3.4 数值模拟 |
3.4.1 参数的选取 |
3.4.2 噪声强度对模型(3-1)的解的影响 |
3.4.3 噪声强度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合治疗具有耐药性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 |
4.1 引言 |
4.2 联合治疗具有耐药性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3 主要研究结果 |
4.3.1 平衡点的存在性 |
4.3.2 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4.4 数值模拟 |
4.4.1 参数的选取及估计 |
4.4.2 突变率对抗病毒治疗影响的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干扰素α在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7)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技术路线图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2 观察期限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
6.讨论 |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 |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
(一)流行病学 |
(二)预防 |
1. 保护易感人群: |
2. 管理传染源: |
3. 切断传播途径: |
三、病原学 |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
(一)自然史 |
(二)发病机制 |
五、实验室检查 |
(一)HBV血清学检测 |
(二)HBV病毒学检测 |
1. HBV DNA定量: |
2. HBV基因分型: |
3. 耐药突变株检测: |
(三)HBV新型标志物检测 |
1抗-HBc抗体定量: |
2. HBV RNA定量: |
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 |
(四)血清生物化学检查[71] |
1. ALT和AST: |
2. 总胆红素: |
3. 血清白蛋白: |
4. 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rothrombin activity time, |
5.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
7.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L3: |
8.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 |
六、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
(一)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评分 |
(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 |
(三)其他指标 |
(四)肝脏硬度值测定 |
七、影像学诊断 |
(一)腹部超声检查 |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nane iamge,MRI) |
八、病理学诊断 |
九、临床诊断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 |
(二)HBe Ag阳性CHB |
(三)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105-106] |
(四)HBe Ag阴性CHB |
(五)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OBI)[107] |
(六)乙型肝炎肝硬化[108-109] |
十、治疗目标 |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
十二、NAs治疗 |
(一)NAs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恩替卡韦(entecavir): |
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
3.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 |
4. 其他药物: |
(二)NAs的选择 |
(三)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
2. 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定量,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学突破,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表5)。对于NAs发生 |
(四)NAs治疗的监测 |
1. 治疗前相关指标基线检测: |
2. 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 |
3. 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 耐药监测及处理: |
十三、干扰素-α治疗 |
(一)Peg-IFN-α治疗的方案及疗效 |
(二)Peg-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三)Peg-IFN-α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6,112-113] |
(四)Peg-IFN-α治疗的禁忌证[6,112-113] |
十四、其他治疗 |
(一)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
(二)抗纤维化治疗 |
十五、慢性HBV感染者的监测和随访管理[6,112-113] |
(一)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状态患者的管理 |
(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
(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十六、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
(一)应答不佳患者 |
(二)应用化学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
(三)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
(四)儿童患者 |
(五)肾功能损伤患者 |
(六)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 |
(七)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
(八)HBV相关肝衰竭患者 |
(九)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
(十)肝移植患者 |
十七、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
四、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D]. 王义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一贯煎独方或联合他药治疗慢性乙肝的Meta分析[D]. 彭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具有耐药性治疗的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 柴兵.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6]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HBsAg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疗效分析[D]. 孔祥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温阳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江诗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1)
-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