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应变比论文_纪小健,李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应变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应变,不确定,线性,指数,试样,断面。

塑性应变比论文文献综述

纪小健,李辉[1](2019)在《退火对Cr-Al铁素体不锈钢织构与塑性应变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Cr-Al铁素体不锈钢在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织构演变进行了研究。运用EBSD技术表征了随退火时间的延长,再结晶行为和微观织构的演变规律,并用HKL Channel系统进行了量化分析;测试了塑性应变比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再结晶行为发生在保温过程的前10min。当保温时间由2min延长至10min后,完全再结晶晶粒所占的比例由3.5%提高到89%,而在后续的保温过程中变化不大;退火时间短于10min时,以{hkl}<110>织构为主,大于10min后,{111}<uvw>织构比例快速增加;退火时间为30min时,r值达到最大值,约为1.27,具有最优的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1期)

董登超,刘志桥,张珂,岑风[2](2019)在《不同温度退火后含铌钛IF钢的织构演变及其与塑性应变比和加工硬化指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72%冷轧压下率的含铌钛IF钢分别进行790,850,910℃的连续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等对IF钢板不同厚度层的织构极密度与含量、塑性应变比、加工硬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后织构的演变及其与塑性应变比和加工硬化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退火后IF钢中{001}〈110〉织构减弱,{111}〈112〉、{111}〈110〉织构均增强,且{111}〈110〉织构增强的速率比{111}〈112〉织构的快;不同温度退火后,IF钢中的织构沿厚度层均匀分布;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111}面织构增多,{100}面织构减少,{111}和{100}面织构体积比增大,塑性应变比呈非线性增加趋势,加工硬化指数变化不大;当退火温度为850℃时,塑性应变比各向异性系数最小,织构分布最均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李娟,王辉,严大伟[3](2018)在《金属板料塑性应变比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室温下的单向拉伸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方法 (DIC方法),测量了AA5754和Q235B的塑性应变比随着试样塑性变形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应变水平和材料厚度对两种材料塑性应变比、平均塑性应变比和凸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金属板料的塑性应变比均不是恒定的,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材料刚进入塑性变形状态时,塑性应变比急速上升至最大值,在随后阶段则呈现下降;对于不同厚度的试样,其塑性应变比随应变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材料的凸耳参数受应变水平的影响比较小。(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胡成武,张浩,王镇柱,吴国民[4](2017)在《冷轧深冲板塑性应变比和屈服应力的理论计算及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属薄板的单向拉伸试验方法,测定了DC04和DC05板料在0°、45°、90°方向的屈服应力及Hill塑性应变比,并结合Hill48各向异性屈服理论,建立了预测任意方向屈服应力和Hill塑性应变比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其在0°、15°、30°、45°、60°、75°和90°方向的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偏差。结果表明DC04和DC05板料的Hill塑性应变比的理论值和试验值的偏差均不超过3.5%,且在0°、45°、90°这3个方向上没有偏差;屈服应力的理论值和试验值的偏差均不超过2.6%,且DC04板料的最小偏差出现在45°方向仅为0.84%,DC05板料的最小偏差出现在0°和15°方向仅为0.51%。说明应用Hill48屈服理论计算DC04和DC05板料的屈服应力和Hill塑性应变比是十分准确的。(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益民[5](2015)在《304应变硬化指数及塑性应变比的测量准确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本单位现有条件,针对奥氏体不锈钢304,进行大量试验,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平行部宽度、试样平行部形状公差、平行部长度以及应变水平等测试因素对n值、r值的影响特性,找到准确测量n值、r值的方法和日常检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供检验人员检测时使用。同时,各因素对n值、r值的影响规律也可供科研人员使用检验数据时进行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冶金》期刊2015年01期)

侯永亮,谷峰,张群芳[6](2014)在《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r值)不确定度的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B/T 5027《金属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实验方法》标准要求,利用全自动测量方法测量了金属薄板的塑性应变比,采用JJF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A类和B类不确定性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试样均匀度与引伸计对标准不确定度影响较大,数值修约次之。取置信概率P=95%,K_P=2,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U_(95)(r)=0.10。(本文来源于《第19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发展高峰论坛(PFIT'2014)、第四届中国能力验证与标准样品论坛(4th RM & PT)、ICASI'2014 CCATM'2014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期刊2014-10-19)

苏洪英,刘菁,吕丹,陈洪凯,孙绍广[7](2013)在《金属材料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ISO 10113:2006及GB/T 5027—2007规定,对于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采用线性拟合回归方法测试塑性应变比,并设定必须通过原点的边界条件。分别采用单点法、过原点线性回归法(设定截距为0)及常规线性回归法(不设定任何边界条件)3种测试方法计算分析了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和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的r值,并进行比较,探讨了线性回归法设定边界条件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对于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单点法、过原点线性回归法和常规线性回归法均可准确地分析其r值;对于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只能采用常规线性回归法分析其r值,而不能采用单点法和过原点线性回归法分析其r值。(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2013年12期)

苏洪英,刘菁,吕丹,陈洪凯,孙绍广[8](2013)在《塑性应变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性拟合回归方法测试塑性应变比,并设定必须通过原点的边界条件。就均匀塑性应变的材料和不均匀塑性应变的材料,采用单点法,过原点线性回归法(设定截距=0),常规线性回归法(不设定任何边界条件)3种测试方法分析r值并作一比较,同时探讨线性回归法设定边界条件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聂慧慧,池成忠,黄莉莉,王宝,李洪力[9](2013)在《基于塑性应变比的圆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Whitely危险断面强度计算公式,在分析圆筒形件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的基础上,考虑塑性应变比对板料成形极限的影响,提出了适合各向异性材料的圆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的预测式,并探讨了计算误差的来源。实验结果表明:本预测式计算值与实验检测值的相对误差在4.4%以内,可较准确地反映板材成形性能与及变形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刘雪丽,鞠传华,孙岭,张建辉,李雪东[10](2013)在《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r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定深冲钢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量不确定度,以厚度规格为80mm的St14试样为例,建立了计算r值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r值的各项因素,主要有试样原始宽度及其变形、试样原始标距及其变形4个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数值修约带入的不确定度,计算出了各因素的标准不确定度,r值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8,St14试样r值最终测量结果表达式为r=1.84±0.08。(本文来源于《山东冶金》期刊2013年01期)

塑性应变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72%冷轧压下率的含铌钛IF钢分别进行790,850,910℃的连续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等对IF钢板不同厚度层的织构极密度与含量、塑性应变比、加工硬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后织构的演变及其与塑性应变比和加工硬化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退火后IF钢中{001}〈110〉织构减弱,{111}〈112〉、{111}〈110〉织构均增强,且{111}〈110〉织构增强的速率比{111}〈112〉织构的快;不同温度退火后,IF钢中的织构沿厚度层均匀分布;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111}面织构增多,{100}面织构减少,{111}和{100}面织构体积比增大,塑性应变比呈非线性增加趋势,加工硬化指数变化不大;当退火温度为850℃时,塑性应变比各向异性系数最小,织构分布最均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应变比论文参考文献

[1].纪小健,李辉.退火对Cr-Al铁素体不锈钢织构与塑性应变比的影响[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2].董登超,刘志桥,张珂,岑风.不同温度退火后含铌钛IF钢的织构演变及其与塑性应变比和加工硬化指数的关系[J].机械工程材料.2019

[3].李娟,王辉,严大伟.金属板料塑性应变比的影响因素分析[J].塑性工程学报.2018

[4].胡成武,张浩,王镇柱,吴国民.冷轧深冲板塑性应变比和屈服应力的理论计算及试验验证[J].塑性工程学报.2017

[5].刘益民.304应变硬化指数及塑性应变比的测量准确性研究[J].山西冶金.2015

[6].侯永亮,谷峰,张群芳.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r值)不确定度的评定[C].第19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发展高峰论坛(PFIT'2014)、第四届中国能力验证与标准样品论坛(4thRM&PT)、ICASI'2014CCATM'2014国际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2014

[7].苏洪英,刘菁,吕丹,陈洪凯,孙绍广.金属材料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3

[8].苏洪英,刘菁,吕丹,陈洪凯,孙绍广.塑性应变比试验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9].聂慧慧,池成忠,黄莉莉,王宝,李洪力.基于塑性应变比的圆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预测[J].锻压技术.2013

[10].刘雪丽,鞠传华,孙岭,张建辉,李雪东.金属薄板塑性应变比(r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山东冶金.2013

论文知识图

2塑性应变比各向异性度与制耳率的...7 轧制板材的塑性应变比与试样方...3真应变与塑性应变比的关系曲线F...塑性应变比的模拟计算值r(c)与...3104铝板塑性应变比r的实测值与...γ-纤维织构的强度与塑性应变比

标签:;  ;  ;  ;  ;  ;  ;  

塑性应变比论文_纪小健,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