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羟色胺,群体,毒性,头孢,臭椿,药物。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黄洁华,王思怡,管宴萍,姜福林,李苏[1](2019)在《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药理学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通过建模与模拟技术确定暴露-效应-疾病进程的定量关系,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药物的暴露量、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目前关于抗肿瘤药物最常用的定量药理学方法为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可用于描述肿瘤大小、生物标志物、药物不良反应指标的动态变化或预测患者生存期长短,本文就此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朱小雨,车津晶[2](2019)在《GeXIVA[1,2]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检测方法学开发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芋螺毒素αO-GeXIVA是利用cDNA克隆技术从我国南海海域的将军芋螺中鉴定的一种新型芋螺毒素,由28个氨基酸组成,包含4个半胱氨酸,可通过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二硫键产生3种异构体。其中,GeXIVA[1,2]是迄今为止活性最强的特异性阻断α9α10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其半阻断剂量为3.8nM,在慢性压迫性神经痛模型中展现出强于吗啡1000倍的镇痛活性,具有极大的临床药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基于LC-MS/MS的大鼠血浆中GeXIVA[1,2]的分析方法,以及基于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的大鼠组织分布分析方法,以探究GeXIVA[1,2]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组织分布特征。材料和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LC-MS/MS法,大鼠血浆样品首先经OROCHEM RubyPro SAX固相萃取板提取:依此使用500μL甲醇和水淋洗填料;加入100μL血浆样品;500μL 5%氨水-水淋洗;500μL甲醇淋洗;最后使用200μL 0.2%甲酸-30%甲醇-69.8%水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使用含15%乙腈的水溶液复溶,涡旋混匀后供LC-MS/MS检测。使用岛津InertSustainBioC18色谱柱(2.1 mm I.D.×100mm,1.9μm,200?),柱温为45℃。流动相A为含0.02%甲酸的水,流动相B为含0.02%甲酸的乙腈。洗脱条件:15-15%B(0-1 min),15-90%B(1-1.5 min),90-90%B(1.5-3 min),90-15%B(3.1-4 min),总时长5min,流速0.35 mL/min。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离子检测,检测离子为GeXIVA[1,2](576.6→70.2),内标[I23A]GeXIVA[1,2]:(569.6→70.2),均为[M+6H]~(6+)多电荷离子对。组织分布研究基于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法,使用Iodogen法将125I标记至GeXIVA[1,2]上,经GE PD-10脱盐柱分离后检测放射比活度及放化纯度。加125I-GeXIVA[1,2]组织以20%TCA沉淀,离心,通过沉淀放射性考察组织分布。结果药代动力学:大鼠血浆中的GeXIVA[1,2]在20-1000 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20 ng·mL~(-1)(CV<20%);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CV<15%,RE<±15%);提取回收率>60%;稳定性良好。组织分布:125I-GeXIVA比活度为186.75 cpm/ng,放化纯度98.4%。125I-GeXIVA在组织中沉淀回收率>99%,蛋白量与总放射性和TCA沉淀放射性线性在10-5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10 ng·mL~(-1)(CV<20%)。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CV<15%,RE<±15%)结论开发及验证了LC-MS/MS及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GeXIVA[1,2]的浓度,满足GeXIVA[1,2]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李玲子,宋春雨,林雪[3](2019)在《格拉司琼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一种手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格拉司琼属于5-羟色胺3型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术后恶心和呕吐的预防和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但不能将其完全消除,而且格拉司琼治疗PONV时会产生巨大的个体差异。本文探讨格拉司琼的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及遗传药理学,分析各种因素对PONV疗效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8期)
唐朔文,刘明耀,王昕[4](2019)在《臭椿酮临床前小鼠毒理和毒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药单体臭椿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疟疾、抗病毒、抗肿瘤等。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发现臭椿酮靶向p23可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并且具有良好的类药性质。本论文应用昆明小鼠对臭椿酮进行了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方法:本实验开展了臭椿酮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和单次剂量下毒代动力学以及组织分布研究。血液及各组织中臭椿酮的含量经LC-MS/MS分析检测。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方法评价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统计学差异,毒代动力学相关参数基于非房式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口服臭椿酮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27.3 mg/kg,死亡小鼠的肝脏和胃肠道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伤。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分别以2.5 mg/kg、5mg/kg、10 mg/kg剂量臭椿酮对小鼠连续灌胃28天,并设置最高剂量下的卫星组,用于观察停药15天后小鼠毒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高剂量组中雄性小鼠体重明显下降且发生个体死亡;而雌性小鼠体重升高,仅个别小鼠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血清生化与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雄性和雌性小鼠均出现了脂肪肝、免疫功能亢进、肠胃粘膜受损和生殖系统衰退的毒性反应。血液学分析显示,10mg/kg臭椿酮对小鼠的血液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血液中的RBC、HGB、HCT以及MCHC水平显着性上升,同时RDW-CV和PLT水平明显下降。停药恢复15天后,臭椿酮的生殖毒性仍然存在,其余毒性反应则基本消失。为了进一步确定臭椿酮的毒性与体内暴露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测定了小鼠单次口服15 mg/kg臭椿酮后血浆和七种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毒代动力学结果显示,臭椿酮可以快速广泛分布于小鼠体内的组织中,主要集中在胃部,其次为小肠和肾脏,且浓度远高于血浆中浓度。结论: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对小鼠口服臭椿酮的一般毒理和毒代动力学进行了评价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臭椿酮的毒理机制,为后续研发尤其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7)
杨丽莎[5](2019)在《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重症G~+球菌感染患者个体化用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拟通过对重症革兰氏阳性(G~+)球菌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病原菌分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数据的分析,探讨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个体化用药在重症G~+球菌感染患者中的优势,探寻药物浓度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选取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双流区人民医院、新都区人民医院,确诊为重症G~+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成标准组与优化组各40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血药浓度监测(TDM),获取该类病人的血药浓度分布情况。DAS 2.0软件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并用Vitek 2 Compact检测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值(MIC),获取反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 mics,PK/PD)的参数。标准组按说明书给药,优化组在药代动力学指导下个体化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第3剂、第6剂目标谷浓度(10mg/L)的达标率、AUC_(0-24)/MIC≥125、AUC_(0-24)/MIC≥345的达标率、治疗1、4天体温及临床炎性检测指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细菌清除率、结局指标、药物不良反应(ALT、AST、BUN、SCr、血小板计数、皮疹等)、住院天数、死亡人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80例确诊G~+球菌感染的重症患者采用HP LC法进行TDM监测,其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4.316X+2.881(r~2=0.9999,n=6),在3.5~100 u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及精度高。与标准组比较,优化组第6剂谷浓度及达标率更高(11.16±3.16mg/L vs 8.96±4.10mg/L,82.5%vs 32.5%,P<0.05);AUC_(0-24)/MIC的值及AUC_(0-24)/MI C≥345达标率更优[(507.97±248.27 vs 328.42±227.62)h,67.5%vs 27.5%,P<0.05];第1、4天WBC、CRP下降更快;细菌清除率更佳(80%vs 55%,P<0.05);治疗总有效率更好(85%vs 65%,P<0.05)。两组第3剂谷浓度及达标率比较,优化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8±4.33mg/L vs 7.25±3.48 mg/L,27.5%vs 15%,P>0.05)。AUC_(0-24)/MIC≥125的达标率优化组更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5%vs 87.5%,P>0.05)。两组患者第1、4天体温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死亡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谷浓度密切相关的是给药剂量(kg,mg/kg)和肌酐清除率(CLcr,ml/min)。与第3剂谷浓度(C_3)密切相关的是负荷剂量(kg_3)和肌酐清除率(CLcr_3),与第6剂谷浓度(C_6)密切相关的是维持剂量(kg_6)和当日肌酐清除率(CLcr_6)。拟合方程式:LogC_3=0.405+0.068kg_3-0.001 CLcr_3(VIF 1.023,R~2=61.8%,P<0.001),LogC_6=0.92+0.042kg_6-0.004 CLcr_6(VIF 1,R~2=73.5%,P<0.001)。结论:HPLC法进行替考拉宁TD M监测准确,可靠,能够准确监测血药浓度,值得临床推广。对于重症G~+感染患者,建议提高替考拉宁的目标谷浓度值、AUC_(0-24)/MIC值,给予更高剂量。药代动力学指导下的替考拉宁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治疗重症G~+球菌染患者疗效高,安全性好。其关系拟合方程式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陆灏迪[6](2019)在《临床药师指引下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在临床药师指引下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干预效果,并分析影响JPKD-vancomycin软件预测准确性的因素,为个体化指导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并且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TDM情况、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JPKD-vancomycin软件预测准确性的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10例患者共计收集到467例次的TDM数据,其中对照组190例,干预组120例。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TDM监测率与TDM时机合理率显着升高(75.09%vs.38.34%,61.31%vs.42.91%,均P<0.001),调整方案后谷浓度的达标率显着增加(62.03%vs.42.31%,P=0.013)。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革兰阳性菌清除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28天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初始方案相比,JPKD-vancomycin软件用于调整方案时的权重偏差(weighted residuals,WRES)显着减小(14.84 vs.20.41,P<0.001),WRES<30%的比例显着上升(82.80%vs.63.87%,P<0.001)。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体质量小、身高矮、清除率低和术后患者与JPKD-vancomycin软件预测不准确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清除率低和术后患者是JPKD-vancomycin软件预测不准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药师指引下采用JPKD-vancomycin软件优化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可有效提升TDM监测率和TDM时机的合理率,且用于调整给药方案时可显着提升万古霉素谷浓度的达标率,同时不增加AKI的发生率与28天病死率。使用JPKD-vancomycin软件预测万古霉素谷浓度时女性、清除率低和术后患者的准确性较其他人群低。(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寇晨,韩冬,李兆娜,刘尊杰,张亚南[7](2019)在《结合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评价拉氧头孢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拉氧头孢在当前剂量下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应用拉氧头孢钠治疗的84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38例)和早产儿组(46例)。均采用拉氧头孢30 mg/kg,间隔12 h静脉注射,拟定疗程均为7~14 d。分析治疗过程期间患儿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结合群体药代动力学对该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拉氧头孢在本组患儿中的药物半衰期约为2. 95 h。足月儿组应用拉氧头孢白细胞计数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2±6)×10~9/L比(18±8)×10~9/L](P=0. 011),早产儿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10~9/L比(11±4)×10~9/L](P=0. 396)。2组患儿C反应蛋白治疗第5天后均较治疗第1天明显降低[足月儿组:(1. 3±0. 6) mg/L比(15. 1±13. 2) mg/L,早产儿组:(1. 7±1. 0) mg/L比(18. 4±15. 6) mg/L](均P <0. 001),且均降至正常(<10 mg/L)。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见皮疹、腹泻、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尤其未见明显出血倾向发生。结论目前临床应用拉氧头孢(30 mg/kg,间隔12 h静脉注射)的药物半衰期为2. 95 h,针对敏感细菌有效,足月儿与早产儿对拉氧头孢的治疗均有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于雪峰,李国信,梁丽喆,李丁蕾[8](2019)在《中药0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舒血宁注射液为示范,探索中药进行0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可行性。方法:检测健康受试者在静脉滴注微剂量舒血宁注射液后的血药浓度;按照倍数分布关系,以单次给药爬坡的方式摸索血药浓度的最小检测剂量,计算药动学参数;以临床用药剂量为对照,考察药动学规律。结果:在舒血宁注射液微剂量组的药动学检测中,血药浓度低于检测下限;单次给药爬坡组在相当于临床给药剂量的1/25以上时,可以检测到血药浓度。结论:与临床给药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给药具有大致相同的药物代谢趋势,0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杨丽莎,刘畅,胡健,朱忠立,徐伟[9](2019)在《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重症G~+菌感染患者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个体化用药在重症G~+感染患者中的优势。方法选取西部战区总医院确诊为重症G~+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成替考拉宁标准组与优化组各40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血药浓度监测(TDM)。标准组按说明书给药,优化组在药代动力学指导下个体化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第3、6剂谷浓度及目标谷浓度达标率、AUC0-24/MIC≥125、345的达标率、第1、4天体温、炎性指标、细菌清除率、结局指标、药物不良反应等,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HPLC法标准曲线方程式:Y=14.316X+2.881 (r2=0.9999,n=6)。与标准组比较,优化组第6剂谷浓度及达标率更高(11.16±3.16 mg/L vs. 8.96±4.10 mg/L,82.5%vs. 32.5%,P<0.05); AUC0-24/MIC≥345达标率更优(67.5%vs. 27.5%,P<0.05);第1、4天WBC、CRP下降更快;细菌清除率更佳(80%vs. 55%,P<0.05);治疗总有效率更好(85%vs. 65%,P<0.05)。与谷浓度密切相关的是给药剂量(kg,mg/kg)和肌酐清除率(CLcr,ml/min)。拟合方程式:Log C3=0.405+0.068 kg3-0.001 CLcr3(VIF 1.023,R2=61.8%,P<0.001),Log C6=0.92+0.042 kg6-0.004 CLcr6(VIF 1,R2=73.5%,P<0.001)。结论 HPLC法进行TDM准确、可靠。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的个体化用药治疗重症G~+感染患者疗效高,安全性好。拟合方程式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汤龙信,丁璐,张在旺[10](2018)在《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右美托咪定对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使其具有明显的抗焦虑、镇静和镇痛作用。自1999年右美托咪定在美国注册,只被批准静脉注射(IV)给予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成人患者24h的镇静。2008年美国又增加了一项适应证,允许在手术和其他手术之前和(或)期间使用右美托咪定来镇静非插管患者。2011年右美托咪定已被欧盟批准用于ICU成人患者的镇静。从全球化角(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8年11期)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芋螺毒素αO-GeXIVA是利用cDNA克隆技术从我国南海海域的将军芋螺中鉴定的一种新型芋螺毒素,由28个氨基酸组成,包含4个半胱氨酸,可通过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二硫键产生3种异构体。其中,GeXIVA[1,2]是迄今为止活性最强的特异性阻断α9α10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其半阻断剂量为3.8nM,在慢性压迫性神经痛模型中展现出强于吗啡1000倍的镇痛活性,具有极大的临床药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基于LC-MS/MS的大鼠血浆中GeXIVA[1,2]的分析方法,以及基于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的大鼠组织分布分析方法,以探究GeXIVA[1,2]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组织分布特征。材料和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基于LC-MS/MS法,大鼠血浆样品首先经OROCHEM RubyPro SAX固相萃取板提取:依此使用500μL甲醇和水淋洗填料;加入100μL血浆样品;500μL 5%氨水-水淋洗;500μL甲醇淋洗;最后使用200μL 0.2%甲酸-30%甲醇-69.8%水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使用含15%乙腈的水溶液复溶,涡旋混匀后供LC-MS/MS检测。使用岛津InertSustainBioC18色谱柱(2.1 mm I.D.×100mm,1.9μm,200?),柱温为45℃。流动相A为含0.02%甲酸的水,流动相B为含0.02%甲酸的乙腈。洗脱条件:15-15%B(0-1 min),15-90%B(1-1.5 min),90-90%B(1.5-3 min),90-15%B(3.1-4 min),总时长5min,流速0.35 mL/min。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离子检测,检测离子为GeXIVA[1,2](576.6→70.2),内标[I23A]GeXIVA[1,2]:(569.6→70.2),均为[M+6H]~(6+)多电荷离子对。组织分布研究基于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法,使用Iodogen法将125I标记至GeXIVA[1,2]上,经GE PD-10脱盐柱分离后检测放射比活度及放化纯度。加125I-GeXIVA[1,2]组织以20%TCA沉淀,离心,通过沉淀放射性考察组织分布。结果药代动力学:大鼠血浆中的GeXIVA[1,2]在20-1000 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20 ng·mL~(-1)(CV<20%);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CV<15%,RE<±15%);提取回收率>60%;稳定性良好。组织分布:125I-GeXIVA比活度为186.75 cpm/ng,放化纯度98.4%。125I-GeXIVA在组织中沉淀回收率>99%,蛋白量与总放射性和TCA沉淀放射性线性在10-5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10 ng·mL~(-1)(CV<20%)。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CV<15%,RE<±15%)结论开发及验证了LC-MS/MS及放射性125I同位素标记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GeXIVA[1,2]的浓度,满足GeXIVA[1,2]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洁华,王思怡,管宴萍,姜福林,李苏.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2].朱小雨,车津晶.GeXIVA[1,2]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检测方法学开发及验证[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李玲子,宋春雨,林雪.格拉司琼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
[4].唐朔文,刘明耀,王昕.臭椿酮临床前小鼠毒理和毒代动力学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5].杨丽莎.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重症G~+球菌感染患者个体化用药的临床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
[6].陆灏迪.临床药师指引下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7].寇晨,韩冬,李兆娜,刘尊杰,张亚南.结合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评价拉氧头孢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2019
[8].于雪峰,李国信,梁丽喆,李丁蕾.中药0期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9].杨丽莎,刘畅,胡健,朱忠立,徐伟.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重症G~+菌感染患者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9
[10].汤龙信,丁璐,张在旺.右美托咪定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