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曹亚峰
2009年9月21日上午第二节课,恰是学校开展“双周一研”的日子,今天给我们上研讨课的老师是青年教师孙红老师。当我走进四楼多功能教室的时候,看到屏幕上醒目的题目《秋天》时,感到特别的亲切、熟悉,细细一回忆,关于写秋天的这一系列课文一、二、三年级都有,一年级《秋姑娘的信》、二年级《秋游》、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看来秋天真的是一本丰富多彩的自然课本。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秋天那令人心醉的景象,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摹出秋天的田野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美好意境。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课堂上,孙老师引领着学生时而朗读,时而想象,师生共同沉浸在迷人的秋景之中和丰收的喜悦之中.
我觉得孙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有这样几个特色:
一、抓住词语,再现情境
教学实录:
……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3——6小节,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默读,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秋景迷人的词语。结合这些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闻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句式:
读了第小节,从(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或闻到)了。
生1:我找到了“稻穗”这个词语。
师:(点击课件:一望无边的金色的稻田。)你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生1:金色的稻穗沉甸甸的,秋风吹来,我好像听到他们在欢快地唱着《丰收歌》。
师: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明你已具备做诗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生。祝贺你!
生2:读了第三小节,从“低头弯腰”这个词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太阳。
……
孙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默读,很显然这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接着让学生用“_”画出最能表现秋景迷人的词语,这其实就是要学生找出诗中之景,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肥膘”“成熟”“低头弯腰”等词,再结合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闻到了什么?同时借助多媒体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们把诗歌中浓缩的词语在头脑中转化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的句式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又能很好地和课文相结合,于复述中创造,于想象中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在表达的同时感受到了秋天无比美好的意境,感悟到了文章语言的优美。从而也能达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毋庸置疑,这一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课文中有关语言已在学生的精神探索中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成为学生表达情思的生命元素。未与学生已有积累发生精神反应的语言文字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持久的痕迹的。
当然这个关节尤其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把握和引导,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纠正学生表达的不规范、不全面。这里,学生大都是说由什么词语仿佛看到了什么,很少有学生说听到什么或闻到什么,那么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点拨一下,学生的思维马上就会发散开来,表达才会充满个性特点,才会洋溢想象的琼液,从而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最后一个环节,写诗中之境。请学生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句话。这是一种情境再现法,需要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想象的画面氛围要与原诗景物创设的氛围一致,在诗歌教学中,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境,真正走进文本。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如果说刚才是让学生找出诗中之景,那么这个环节就是要学生读出诗中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课上,孙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用指名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方式穿插进行,学生在朗读中咀嚼优美的词句,感受这些优美词句所描绘的的意境,最后以学生的配乐朗诵为高潮,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扎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才有可能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语言的积累打下基础。雅四思贝尔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我想,我们的文本阅读也是这样,不触及学生思维的阅读,不触及学生情感的阅读,不深入文本的阅读,就不是深刻的阅读。
三、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四年级语文组的教研专题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孙老师的这堂课上确实体现了这一专题。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语言的积累是否丰富,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可见,语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语言的积累何运用。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圈出相关的词:奔跑体会秋风的调皮可爱,然后要求学生也学一学诗人用一句拟人句说说秋风的顽皮。这是仿写拟人句。请学生用“从(词语)中,我仿佛看到(闻到、听到)了。”的句式把浓缩、精炼的诗歌语言具体化、形象化。这一训练具有很高的增值效益。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这些语言很难成为学生内在的东西。而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视可闻、可以触摸的精神之花。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更要教会、引导他们把已积累的、储备在大脑中的知识灵活地、恰当运用,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自身的浯言积淀,达到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使语言成为学生生命活动中充满活力的心灵元素。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越来越敏感,情思情趣越来越丰妙和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