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趋势,反思教学现状,注重能力培养——对2004年高中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把握命题趋势,反思教学现状,注重能力培养——对2004年高中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命题趋向 反思教学现状 注重能力培养——2004届高三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想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强[1](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孙萌璟[2](2019)在《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强调: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综合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自2011年起至今,历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均命制了小论文题,足见其价值。历史小论文题考察了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真实看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激发其深入探索历史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制定适合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本文以实习学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笔者总结了历史小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高中生对历史小论文题较为陌生,认识较为浅薄,归根结底是缺少系统的专项训练;二是教师的日常教学素材大多“依赖”课本,讲评形式较简单,表明其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上仍有所欠缺。综合以上问题,笔者深入课堂教学,通过旁听公开课、小论文评析课以及个人实践经验,从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学科素养三个维度,提出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针对历史小论文题,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讲评形式的多样化,培养高中生自我反思意识;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识的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为探讨上述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通过实习班级两位学生的习作,笔者尝试评析了2014年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其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更进一步引发笔者反思其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

梁爽爽[3](2018)在《优秀化学教研员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研员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产生一类特殊群体,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系统中承担着“教学指导、区域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课题研究”等重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不止影响着教研队伍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一线教师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进一步明确教研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其专业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化学教研员学科教学知识结构。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并利用典型个案抽样法确定了研究对象——优秀化学教研员L老师,采取访谈、文本分析、叙事研究等方式收集原始资料。在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优秀化学教研员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具有以下特质:(1)在理科观念下形成了以知识为载体的学科思想取向的教学目的观;(2)课程与教材知识以结构主义思想建构了纵横交错的结构化学科知识和化学物质研究体系;(3)学生知识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月亮与星星”的师生观;(4)教学策略与表征知识的使用与化学探究的过程相统一;(5)评价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视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导向性;(6)教学指导与教学研究知识能够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创新指导方式和内容;在进一步分析上述特质的基础上,构建了优秀化学教研员PCK各组分之间正八面体结构的关系模型。并以L老师由师范生到优秀教研员的成长故事为依据剖析影响L老师专业成长的因素,进而为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影响L老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优秀个人品质、个人情感及心理因素和个人观念)和外部因素(教育经历、环境、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以及机遇)两个方面。基于研究结果,对教研员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了建议。1.对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建议:(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机会;(2)大量广泛阅读书籍,特别是化学教学核心期刊。2.对于职初教师专业发展建议:(1)形成良好的执教习惯;(2)加强反思;(3)观摩优秀教师教学。3.对于熟手教师专业发展建议:(1)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2)加强研究意识;(3)优化教师培训内容。4.对于教研员个人专业发展建议:(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2)加强终身学习意识;(3)创建教研团队共同体;(4)增强科研的实效性。5.对于教研部门应当从以下两方面优化对教研员的外部支持:(1)完善教研员准入和招聘制度;(2)健全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

李婷[4](2017)在《提高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试卷讲评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试卷讲评课主要是由“讲”和“评”两大部分构成,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的预期目标及教学质量和效益。优质高效的试卷讲评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自身素养,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并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果,怎样通过讲评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些正是当前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中存在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上积极性不高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和现象,使得试卷讲评课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试卷讲评课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做出了诸多努力。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等多种途径,对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度剖析。根据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同时结合试卷讲评课案例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等方式,总结出提高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教学对策,旨在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有以下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文章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试卷讲评实效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为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将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研究展开进行介绍,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引进了相关理论基础,并论证相关理论在试卷讲评课中的作用,为研究化学试卷讲评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为问卷调查部分,对化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研究,并归纳总结出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教学对策部分,根据问卷及课堂观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增强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陈玉华[5](2017)在《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时代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等时空发生剧烈波动之时,人必然会遭遇不适,在不适中或渐渐安顿、觅得新知新途,或系统各部分之间各行其是、日渐断裂、遭遇崩塌。愈是如此,教育便极易被附加更多功能,期许藉由教育培养的人来改变时代和社会处境。每每变化之际,教师总难免肩负重任,承载着外在诸多主体和内容赋予的使命。那么,教师是否承受其重,面对实践各方面的冲击,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实然便愈加值得关注。因为,只有尊重教师实然并从此基点展开的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才会有所可能。本研究从嵌入理论与互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个范畴即:教师认知的实践、教师交往的实践和教师自我内在的实践分别展开具体的研究。研究采用观察、调查、访谈等综合田野研究方法,以S中的高中教师为合作研究对象,分析多以质的研究为主,书写以叙事研究为主展开考察和探讨。集中探寻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教师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是什么样的?为何有着这样的呈现?其行为的逻辑法则为何?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出了何种问题?对于专业生活来说,领域间有何关联?有何影响?面对实践样态,教师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何可为空间?围绕着教师的"做"、"说"、"思"等内容通过挖掘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维度中"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研究发现:首先,教师认知世界中呈现较为显着的"镜喻"与"树喻"现代认知隐喻,模仿模式是其学与教的主要方式,教师知识观下存在着差序排列,几乎高考分量的比例决定着知识和任课教师价值的序列差异。以时间为序,教师储备的知识与教师实践需求的知识乃至未来需要的之间存在间隙。以内容为线,教师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教师实践知识之间存在着缺席、断裂和脱嵌现象。教师知识内部系统存在分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保持不断的学习,然而其实践知识紧紧围绕着实践的紧迫性日益积累而成。教师认知实践总体体现工具理性,其认知多与情境抽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鲜有交互作用。其次,教师交往实践中,网络结构较为封闭、人际区隔较为显着。教师交往主要限定在其行政位置以及学科位置之中,分为行政和教学的线路,前者较为纵向,后者较为横向。无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是出于"事务性"的需求,显示出来了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特征,通过时间、空间的相对固定化,教师交往凸显封闭。在交往过程中的 "业"以达成和效度为基准,鲜有深入的专业研讨和彼此增益的分享合作。由交往文化可以透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来在其政治性、社会性和专业性之间摇摆,未能凸显个人力量与组织合力。教师校内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闭合网络的特征,人际互动多停留于"权宜之计"。再次,在教师自我内在实践中,教师个体都在承受命运的罗盘赋予的内涵。教师视"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其中诠释着其个人良心的践行与付出来维系教学实践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彰显了教师专业的程度在实践中尚不够强。教师在冲突和委屈面前,拷问着"何以为师"、"何以做人"的存在论根源,他们并不赋予自我以"公开运用理性的学者"自由,依然视自己为"作为教学人员的教师",多是行动服从,思想自由的限度凸显。教师在单调的关系和环境中,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变得日渐"自我固化",形式化与情境抽离促使教师自我的"空心",另一面则是"忘我"。又次,教师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自我内在的实践是分别从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视角展开,实践研究发现,三者相互脱离,甚少有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理想预设状态出现。最后,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部分情境下,渗透出了教师个体借助于自主性、能动性反嵌的力量,试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制约各因素的脱嵌;然而,总体情况,此反嵌力量较为微弱,脱嵌走向连通之路,并由此演绎师与通、业与道的实践内核,尚需更多的努力。在除魅与返魅中,教师研究从政治、经济、专业的强势话语入席,反而促使"教师"失去原有的"本真"。实践中的教师遭遇专业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境与隐忧,教师发展被分割为碎片化的拼图,教师挣扎于脱嵌的困顿之中;而这于教师,于职业,于教育,于社会,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认知性、社会性、存在性和伦理性的探讨,发现了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脱嵌现象。基于此,教师和学校应该走向"连通",在反嵌的力量推动中维系"脱嵌"带来的教育风险。社会网络的基本问题即连通性问题,本研究呼唤教师研究在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连通性的时代回到连通性和对教师发展基本原理的探讨上来。教师个体需从连通来实现自我内部的完整,实践生活的通达,也以此度己度人,实现教育的本义和人之超越本性之可能,架起一座教师个体与社会公共问题连通的桥梁。

骆增翼[6](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邵美珍[7](2016)在《数学素养理念下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素养.如何把数学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数学素养相关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形成了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准确认识与定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艺术类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以数学素养为依据,设计符合我校学情的艺术类学生的一系列“七段式”微专题(“研究考题,掌握考情”、“明确目标,突出能力”、“课前热身,自主学习”、“经典陈例,合作探究”、“课堂反馈,动手实践”、“复习巩固,课后反思”、“微专题的小结与反思”).它们成为以提升“四基、四能”、“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为主的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教学方式.每个微专题都指向清晰,主要分别围绕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展开,以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为宗旨.笔者还研究了以微命题、微方法为内容的微专题.它们强调通性、通法,内容贯通、深入,可作为艺术类学生的必要的补充和拓展.艺术类微专题既关注艺术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关注数学素养水平的综合表现,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卞静[8](2014)在《初三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初三数学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帮助学生巩固、梳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的一种课型。本文就是研究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初三数学复习课是初三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访谈调查研究,发现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理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复习课的教学。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己有文献对于复习课的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本文通过对初三学生的访谈,几个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复习课的研究由原先相对感性、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确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文从复习课的课型、教学结构、复习学案、学生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优质复习课案例对复习课进行再认识,指出要改变当前复习课低效的现状,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仅有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有教学策略的问题,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胡坚[9](2013)在《促使高中文科生进行数学错题有效订正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学习基础及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错误是十分常见且无法避免的现象。但在高三,文科生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的出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些题老师反复讲,但学生仍然反复错。事实上,学生的错题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老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解题错误来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学生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提升自己对这些错误的认识,进而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查阅文献,收集整理学生的错题和访谈,对高三文科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各种错误类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结合文科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具体错题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访谈,来深度剖析文科生发生错误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文科生深层错因有:1.文科生解题元认知能力缺乏。开始解题前,文科生们大都没有审题意识,在还未弄清题意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解题,从而导致解题错误。2.文科生的解题监控能力薄弱。文科生不善于对解题进程实行实时监控与调节,对解题中产生的简单错误,也不能及时识别和纠正。在解题中缺乏自我监控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3.文科生解题缺乏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当他们思维遇到障碍,解题受挫折时,根本就没有改变思路的意识,他们只会选择最初的解题思路,不会想到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不会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更谈不上调整解题方案了。4.文科生解题缺乏整体意识。文科生的解题思维具有较大离散性,难以意识到要对所有式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解题成功,从而造成解题失败等等。为了能提出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在订正实施阶段的策略,笔者还对本校文科生的错题订正作业做了一份调研,研究显示:文科生整体错题订正水平较低,他们的错题订正大多是验证式的(62.5%)!,而达到理解水平的人数百分比为25%,达到关联性水平的人数百分比只有12.5%。依据对文科生的错因分析,以及对文科生订正作业水平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些促使文科生进行有效数学错题订正的策略。教师在订正教学阶段的策略:元认知提问策略;变式训练策略;思维示范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在订正实施阶段的策略:自我解释策略;自我反思策略。教师对于订正评价阶段的策略:打等地策略;附批语策略,对学生的订正作业进行合理评价。最后,通过教学实验的方法,将以上策略运用到日常的订正教学中。实验班无论是成绩还是订正水平都要比对照班高。学生体验到自我解释,自我反思等这些学习策略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乐于订正错题。

户清丽[10](2013)在《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教学动力是促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学动力类型与师生互动行为密切相关。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是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诸教导要素与“学生学”诸学习要素通过主体适应行为形成的动力联合体,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乃是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交互作用所汇聚而成的合力。全文分五个部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界定相关概念,在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从本体论角度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理论架构。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是一个“二维三阶”结构,由“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二维”张力场是动力系统的动力源,主体适应是动力系统的动力机制,“二维”张力场的教学张力与主体适应动力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推动教学过程的动力运行系统,即“意向适应”、“工作执行”、“意向生成”“三阶”结构。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运行类型有教师命令式关系下的强迫牵引型、师生互不干涉式关系下的分裂内耗型和师生协商式关系下的互动生成型三种基本模式。动力策略是一个由内核问题聚焦策略、里圈认知性动力策略和外圈情意性动力策略构成的“一核两圈”结构,动力策略有基本策略、附加策略和片断增量策略三种类型,每个动力策略又各有“初—中—高”三级效能标准。第三部分(即第三、四章)从实践论角度探讨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状况。第三章揭示了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基本特征有:动力源的整体结构意识日益增强,主体适应意识与能力日益提高,运行模式日益向互动生成型发展。存在问题有:动力源的“学生学”一翼有待加强,实然运行模式与应然动力机制存在落差,新课程动力系统运行模式亟待重建。第四章分析了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早期求生阶段”的地理教师,其课堂教学动力源表现为“单点离散”结构,动力机制是一种“放任—随意”机制,动力系统运行模式为分裂内耗型。“关注教学情境阶段”的地理教师,其课堂教学动力源表现为“教师教”单翼结构,动力机制是一种“控制—服从”机制,动力系统运行模式为强迫牵引型。“关注学生阶段”的地理教师,其课堂教学动力源表现为“教师教+学生学”双翼结构,动力机制是一种“参与—合作”机制,动力系统运行模式为互动生成型。导致地理课堂教学动力不足的关键制约因素是地理教师的动力策略意识薄弱与实施能力的不足。“早期求生阶段”的地理教师,其动力策略不仅类型少,而且策略效能等级水平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的地理教师,虽然能够采用多种动力策略,但各策略的效能等级水平均比较低;“关注学生阶段”的地理教师,动力策略已处于高水平运用状态。动力策略实施的主要问题有:整体设计能力薄弱,未做到教适应于学,策略实施技能匮乏。第四部分(即第五章)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阐明了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学地理三大模块各1节课例,确立了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范式。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为:在对话教学中发掘主体间性动力,在“预设—生成”教学中激发主体性动力,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激活认知内驱力。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整体原则、个性原则和内化原则。优化设计的一般范式是:首先进行“二维”张力场的张力状况分析,然后进行”三阶”结构的动力策略设计,最后进行动力系统与教学行为的整合设计。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反思。首先对各章主要观点作了撷纳,然后对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做了反思。本文试图创新之处有:研究视角上,从教学动力的视角探寻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研究方法上,突出理论演绎与实践研究的结合:研究结论上,确立了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模式,构建了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动力策略和优化设计方案。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研究资料的丰富信息和多重价值挖掘不够,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合研究有待提高,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二、把握命题趋向 反思教学现状 注重能力培养——2004届高三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想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命题趋向 反思教学现状 注重能力培养——2004届高三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想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2)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历史小论文相关概念论述
    一、高考历史小论文概念
    二、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类型
    三、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
第二章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
    二、存在问题
    三、成因分析
第三章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
    一、基础知识层面
    二、写作能力层面
    三、学科素养层面
第四章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个案尝试
    二、有效性
    三、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3)优秀化学教研员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意义
        1.1.1 教研员自身发展需要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3 教研员的素质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素质
    1.2 文献综述
        1.2.1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现状
        1.2.2 化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1.2.4 文献研究小结
    1.3 确定研究课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质的研究
        1.4.3 个案研究法
        1.4.4 文本分析法
        1.4.5 叙事研究法
        1.4.6 访谈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研员
        2.1.2 优秀教研员
        2.1.3 学科教学知识
        2.1.4 教研员学科教学知识
        2.1.5 建构研究框架
    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 研究概述
    3.1 研究对象
        3.1.1 成长简历
        3.1.2 获奖及荣誉
        3.1.3 教研员经历
        3.1.4 科研成果
    3.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2.1 资料的整理
        3.2.2 资料分析
    3.3 研究价值
4 优秀化学教研员PCK特质研究
    4.1 教学目的及化学观知识
        4.1.1 关于化学观的认识
        4.1.2 关于教学目的认识
        4.1.3 对化学学科核心思想、观念理解深刻
    4.2 课程与教材知识
        4.2.1 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完整
        4.2.2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4.3 学生知识
        4.3.1 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4.3.2 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差异
        4.3.3 能根据学生的层次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
        4.3.4 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契合
    4.4 教学策略与表征知识
        4.4.1 能有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4.4.2 针对不同课题灵活选择有效教学策略
        4.4.3 善于结合情境进行教学
    4.5 评价学生学习知识
        4.5.1 全面理解评价的功能
        4.5.2 评价方法多样化
        4.5.3 能根据学生发展设计评价工具
        4.5.4 具备帮助学生准备各类考试的技巧
    4.6 教学指导与教学研究知识
        4.6.1 能有效组织、参与各级比赛,并对参赛的老师做出合理的指导
        4.6.2 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并能有效组建教研活动的核心团队
        4.6.3 善于发现教学研究问题,能够主持、参与并完成研究课题
        4.6.4 能够有效组织并参与教师培训活动
        4.6.5 在集体教研活动能以服务为目的,多角度、多方面给予专业指导
5 L老师专业成长过程研究
    5.1 L老师专业成长过程研究
        5.1.1 既选之,则爱之
        5.1.2 为当好老师做准备
        5.1.3 厚积才能薄发
        5.1.4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5.1.5 一场讲座的影响
        5.1.6 一切从零开始
        5.1.7 主动寻求发展
        5.1.8 创新与提升
        5.1.9 未来——与团队一起成长
    5.2 影响L老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5.2.1 个人因素
        5.2.2 外部因素
6 研究结论
    6.1 优秀化学教研员PCK特质
        6.1.1 优秀化学教研员PCK各组分特点
        6.1.2 优秀化学教研员PCK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6.2 教研员专业发展建议
        6.2.1 教师阶段专业发展建议
        6.2.2 教研员阶段专业发展建议
7 反思与展望
    7.1 研究反思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提高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对教师的意义
        (二)对学生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对试卷讲评教学原则和功能的研究
        (二)试卷讲评课上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试卷讲评课策略的研究
        (四)试卷讲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行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试卷讲评课概述
        (一)试卷讲评课
        (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试卷讲评课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合作学习理论
        (三)学习迁移理论
        (四)归因理论
第三章 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论
        (一)课前准备不足,缺乏针对性
        (二)就题论题,缺少扩展与变式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生缺乏互动
        (四)强化知识目标,缺失情感目标
        (五)缺少必要的反思环节
第四章 提高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教学对策
    一、优化教学原则,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讲评力求“及时性”原则
        (二)讲评力求“针对性”原则
        (三)讲评力求“系统性”原则
        (四)讲评力求“差异性”原则
        (五)讲评力求“扩展性”原则
        (六)讲评力求“主体性”原则
    二、发挥教学功能,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发挥“诊断功能”
        (二)发挥“激励功能”
        (三)发挥“强化功能”
        (四)发挥“示范功能”
    三、加强学生解法指导,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寻找解题关键点
        (二)建构解题“模型”
        (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
    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五、完善整体教学环节,提高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前准备
        (二)课上讲评
        (三)课后反思与巩固
        (四)教学实例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关于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经历与困惑:系列对举观念下走向关怀教师实践
        (二) 选题从徘徊到聚焦"教师专业生活实践"
        (三) 研究的背景:转型下的教师发展困顿
    二、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已有研究
        (一) "教师专业实践"的相关研究
        (二) "教师生活"的相关研究
        (三) "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小结
    三、研究问题与过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过程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解释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理论
        (一) 波兰尼的嵌入思想
        (二)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思想
        (三) 嵌入思想的再发展
    二、互动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
        (二) 自我呈现理论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 解释教师专业实践的框架
        (二) 题论——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内核
        (三) 教师专业生活的具体实践指向
        (四) 本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S中学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
    二、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 校园周边
        (二) S中学概况
        (三) 学校管理与文化
    三、学校教师基本情况
        (一) 教师学科与性别分布
        (二) 教师年龄与学历结构
        (三) 教师来源分析
    四、综论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情境抽离:授业中的教师认知实践
    一、镜与树:教师关于教育要素认知观
        (一) 熬出"最公平"的考试
        (二) 迷途中的"安顿":行先于思
        (三) 树状课程序列
        (四) 摆渡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二、传承与嫁接:授业是何、何为与为何
        (一) 学与教:"高考"任务的逐级分摊
        (二) 讲与练:依纲据本
        (三) 教师理解与运作的课程
        (四) 为师文化的传接
    三、缺席与断裂:教师知识的备与现
        (一) 往日知识储备与实践所需的断链
        (二) 今日实践知识的裂变与固化
        (三) 未来时代呼唤与知识现状的脱节
    四、综论
第四章 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交往实践
    一、趋向封闭的教师社会关系网络
    二、熟人社会:师-师交往的角色定位与网络资源
        (一) 熟悉的他者:"S中人"
        (二) "清水衙门":校内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较为有限
    三、教师校内社会网络中的"重要他人"与交往法则
        (一) 同质相吸的交往法则
        (二) 结构性平衡:多人互动效益最大化原则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校园交往
        (四) 特殊个体
    四、双重视角下的师-生校内社会网络
        (一) 学生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二) 教师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三) 情感与功利:学生与教师的交往策略
    五、综论
第五章 "空心"与"忘我":教师职业中自我内在的实践
    一、教师命运的罗盘
        (一) 偏外在价值:对教育追求的背后
        (二) 无奈与从众:为何选择当教师
        (三) 波澜与失衡:命运拷问下艰辛的教师个体
    二、教师良心:专业生活的无边界性与伦理性
        (一) 教师个人时间稀缺:忙碌中的无我与忘我
        (二) 教师良心:自然之声还是职业特性
    三、教师冲突与应对:教师自我的否定与重建
        (一) 冲突下的教师选择
        (二) 冲突的应对姿态:委屈与抗争
    四、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走向
        (一) 经验化的教学反思
        (二) 教育形式化下的教师自我迷失
        (三) 以自由为名:一个人的舞台
        (四) 生存法则与固态化:教师专业自觉不得其所
        (五) "能"与"应"的隙缝中:教师自我研究的空泛与无根
    五、综论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教师发展的可能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 学校内外:身份区分与边界僵化
        (二) 教师认知呈现分层与固化
        (三) 教师交往体现封闭与区隔
        (四) 教师自我表现"无我"、"忘我"与"自我"
        (五) 教师认知、交往、自我内在实践的相互脱嵌
    二、理论与实践对话:脱嵌状态下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可能
        (一) 脱嵌是否成为一种必然
        (二) 教师发展的可能
        (三) 教师研究:走向理解与关怀
    三、结语
        (一) 对于研究过程的反思
        (二) 对于教师专业实践生活的反思
        (三) 研究中的不足
        (四) 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附录一: 关于教师职业生活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补充访谈提纲
附件三: 关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高中学习生活的调查(随班学生问卷)
附录五: 课堂观察主要维度表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7)数学素养理念下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1 境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数学素养的理论研究
        2.2.1 数学素养的界定
        2.2.2 数学素养的培育策略
    2.3 微专题的理论研究
        2.3.1 微专题的界定
        2.3.2 微专题研究的意义
    2.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4.1 数学素养对数学微专题的要求
        2.4.2 以七段式微专题为主的微专题模式
        2.4.3 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
第3章 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现状分析
    3.1 艺术类高中微专题学习的现状调查
    3.2 艺术类高中微专题学生调查的分析
    3.3 艺术类高中微专题设计与教学的现状调查
    3.4 艺术类高中微专题设计与教学调查的分析
    3.5 调查结论
第4章 数学素养理念下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研究
    4.1 对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总体要求
        4.1.1 课堂教学模式需多样化
        4.1.2 教学评价机制要更新
        4.1.3 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4.1.4 对环境的要求
    4.2 七段式微专题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4.2.1 七段式微专题模式设计的总体意图——以向量数量积为例
        4.2.2 在不等式微专题中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
        4.2.3 在立体几何微专题中感受直观想象素养的生成
        4.2.4 在数列通项微专题中收获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发展
        4.2.5 在数学应用题微专题中见证数学建模素养的形成
    4.3 微命题型和微方法型微专题的设计与实践
        4.3.1 以三角函数值域为例的微命题型微专题
        4.3.2 以向量应用为例的微方法型微专题
    4.4 关于微专题教学效果的讨论
        4.4.1 对学生的访谈
        4.4.2 对教师的访谈
        4.4.3 微专题实践中的初步结论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5.1 数学素养理念下微专题研究的结论
    5.2 数学素养理念下微专题研究的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三艺术类高中微专题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三艺术类高中微专题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与艺术类学生访谈设计纲要
附录4 与教师访谈设计纲要
致谢

(8)初三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
第三章 研究框架和方法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问卷与访谈
第四章 对初三学生数学复习课教学的访谈
    4.1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方式落后
    4.2 初三数学复习课忽视知识的生成性
    4.3 初三数学复习课等同于习题课
    4.4 初三数学复习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4.5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缺少对学生自身发展的考虑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5.1.1 知识框架图的运用不到位,不能深入学生头脑
        5.1.2 初三数学复习学案的设计不合理
        5.1.3 初三数学复习课题目的选择没有精而细
        5.1.4 小组合作在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运用不合时机
        5.1.5 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型存在的问题
        5.1.6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5.2 优秀案例简介
        5.2.1 教学内容分析
        5.2.2 教学目标分析
        5.2.3 教学过程分析
        5.2.4 教学评价设计
        5.2.5 课后反思
        5.2.6 案例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初三数学复习课不同课型的优化
        6.1.1 单元复习课的优化
        6.1.2 专题复习课的优化
        6.1.3 习题讲评课的优化
    6.2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结构的优化
        6.2.1 优化教学目标
        6.2.2 优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6.2.3 优化教学内容
    6.3 初三数学复习学案的优化编写
        6.3.1 学案内容的优化
        6.3.2 学案形式的优化
        6.3.3 学案结构的优化
    6.4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6.4.1 通过预习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6.4.2 通过展示交流策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6.4.3 通过课堂合作策略,培养学生优良的团队精神
        6.4.4 通过课堂反馈,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9)促使高中文科生进行数学错题有效订正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错题的价值
        1.2.2 错题订正的必要性
        1.2.3 错题订正的现状
    1.3 研究过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错因分析研究综述
    2.2 错题订正策略的研究综述
    2.3 理论依据
        2.3.1 反思理论
        2.3.2 自我解释理论
        2.3.3 元认知理论
第三章 文科生错题原因解析
    3.1 本校文科生订正作业现状调研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数据分类理论依据
        3.1.3 数据分类框架
        3.1.4 数据分析
    3.2 文科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3.2.1 文科生数学学习特点的问卷调查
        3.2.2 文科生数学学习特点的调查结果分析
    3.3 错误分类视角的错因分析
        3.2.1 知识性错误
        3.2.2 策略性错误
        3.2.3 逻辑性错误
        3.2.4 心理性错误
    3.4 解题过程视角的错因深层解析
        3.4.1 基于学生个案的分析
        3.4.2 基于学生访谈的分析
        3.4.3 深层错因分析结论
第四章 促使文科生进行数学有效错题订正的策略
    4.1 教师在订正教学阶段的策略
        4.1.1 元认知提问策略
        4.1.2 变式训练策略
        4.1.3 思维示范策略
    4.2 学生在订正实施阶段的策略
        4.2.1 自我解释策略
        4.2.2 自我反思策略
    4.3 教师在订正评价阶段的策略
        4.3.1 打等第策略
        4.3.2 附批语策略
第五章 文科生数学错题订正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设计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实验班、对照班解题能力前测及分析
        5.4.2 实验班、对照班解题能力后测及分析
        5.4.3 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错题订正水平统计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0届高三文科生的错题订正水平及对应高考成绩
附录2 学生访谈的问题提纲
附录3 高三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卷调查
附录4 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前测成绩
附录5 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后测成绩
附录6 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错题订正水平
致谢

(10)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解析
        一、地理课堂教学
        二、教学动力
        三、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教学动力研究
        二、地理教学动力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架构
        一、主要问题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二章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理论架构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动力源
        一、地理课堂:一个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
        二、“二维”张力场:动力系统的动力源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动力机制
        一、地理课堂教学: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二、主体适应:动力系统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运行原理
        一、“三阶”结构:动力系统的运行过程
        二、三种模式:动力系统的运行类型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的动力策略
        一、“一核两圈”:动力系统的动力策略
        二、三级体系:动力策略的效能标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历史演进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历史演进”分析框架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演进审视
        一、动力系统演进概况
        二、动力源结构演进
        三、动力机制与动力系统运行模式演进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演进思考
        一、动力系统演进基本特征
        二、动力系统演进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现状审视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现状初探
        一、“动力系统现状分析”框架构建
        二、教学流程与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三、动力系统现状差异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差异探因
        一、“动力系统差异调查”分析框架构建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论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策略实施思考
        一、三位教师动力策略实施差异
        二、地理教师动力策略实施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思想与原则
        一、设计思想
        二、设计原则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范式
        一、自然地理教学动力系统设计范式: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
        二、人文地理教学动力系统设计范式: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为例
        三、区域地理教学动力系统设计范式: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论文的主要理论观点
        二、论文的主要实践观点
    第二节 讨论
        一、创新之处
        二、问题与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地理“锋面与天气”教学案例
    附录2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动力调查问卷
    附录3 “锋面与天气”同课异构教学实录
    附录4 “锋面与天气”同课异构师生互动行为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把握命题趋向 反思教学现状 注重能力培养——2004届高三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想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2]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教学策略研究[D]. 孙萌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3]优秀化学教研员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D]. 梁爽爽.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4]提高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李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D]. 陈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7]数学素养理念下艺术类高中微专题的研究[D]. 邵美珍. 苏州大学, 2016(06)
  • [8]初三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优化研究[D]. 卞静. 苏州大学, 2014(04)
  • [9]促使高中文科生进行数学错题有效订正的策略研究[D]. 胡坚.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10]地理课堂教学动力系统研究[D]. 户清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把握命题趋势,反思教学现状,注重能力培养——对2004年高中数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