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地形图,大脑皮层,脊髓,经络,电针,路线。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轩,隋建峰,马煜峰,罗刚[1](2013)在《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记录是一项经典的医学机能综合实验,对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础上,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进,运用互动教学、学员自行设计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教育》期刊2013年10期)
张晓婷,孙银贵,张超[2](2012)在《异氟醚和七氟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氟醚和七氟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各18只,分别给予900 mL/L O2、1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 MAC)的异氟醚(15 mL/L异氟醚+900 mL/L O2)、1 MAC的七氟醚(24 mL/L七氟醚+900 mL/L O2)预处理1.5 h。各组随机抽取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阻闭2 h后恢复再灌注,48 h后记录各组大鼠CSEP。其余8只行股动脉穿刺置管,预处理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气分析。结果各组预处理前MAP和血气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MAP及七氟醚组PaCO2、PaO2预处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异氟醚组、七氟醚组CSEP正、负波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均<0.05),峰峰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七氟醚和异氟醚均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大脑皮层的电生理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2年29期)
黄大鹏[3](2012)在《平衡针对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平衡针对健康成年人镇痛作用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探讨平衡针镇痛即时效应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选用20例健康成年人,采取平衡针刺前后自身对照,刺激电极位于内踝后2-3cm内侧胫后神经相对应之皮肤处致痛,平衡针刺对侧踝痛穴,用美国产Nicolet Viking Quest12.0版本体感诱发电位仪观测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后5min、针刺后10min皮层痛觉诱发电位的P40、N45、P60、N75四个波的潜伏期、波幅、相对潜伏期和相对波幅的变化。[结果]1.对潜伏期的影响P40、N45、P60、N75四个波的潜伏期在针刺即刻明显延长,其中P40、P60、N75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N45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P40、N45、N75潜伏期在针刺后5min、针刺后10min均比针前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60的潜伏期针刺后5min较针前缩短(P<0.05),针刺后10min较针前延长(P<0.01)。2.对波幅的影响N45的波幅在针刺即刻、针刺后5min、针刺后10min均比针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3.对相对潜伏期的影响针刺即刻的N45P60相对潜伏期与针前相比有明显延长(P<0.01),相对潜伏期P40N45和P60N75均为在针刺后10min明显延长(P<0.05)。4.对相对波幅的影响针刺即刻、针后5min和针后10min的P40N45相对波幅与针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针刺即刻的N45P60和P60N75相对波幅与针前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平衡针针刺即刻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的改变提示:大脑皮层在平衡针镇痛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刺信号和痛信号可以在人类大脑皮层的相应体感区汇聚,汇聚的结果是痛信号可以被针刺信号所抑制,也就是说针刺信号抑制了皮层痛觉诱发电位放电神经元的数量,最终达到镇痛的目的,并且该效应以即时效应表现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萨喆燕[4](2011)在《电针刺激不同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上下肢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CSEP)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23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结果①电针刺激下肢穴位时,在C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②电针刺激上肢穴位时,在CSEP地形图上只在上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结论电针刺激上下肢穴位,大脑皮层相应部位可诱发高电位反应,再次证实了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宋新光[5](2010)在《运动诱发电位-经颅大脑皮层与脊髓电磁刺激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我编辑部特邀请宋新光教授对"运动诱发电位"做系统讲座,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来源于《现代电生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萨喆燕,郑淑霞[6](2010)在《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对象为33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外加刺激的方法:①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下肢部、躯干部轻轻刷动;④以柔软的画笔分别在下肢部、躯干部以及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①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或仅在下肢部或仅在躯干部轻轻刷动刺激时,在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②以柔软的画笔分别在下肢部、躯干部以及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时,毛刷下肢和躯干部时SEP地形图上的表现与前面一样,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而当沿胆经的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刺激时,在皮层第一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与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表现相一致。结论:沿经脉路线施加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而仅仅在头面部或下肢部或躯干部施与的无规则的外加刺激不能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再一次证实了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萨喆燕,吴宝华[7](2009)在《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对象为36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外加刺激的方法是①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②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③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轻轻刷动。结果:①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沿胆经的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刺激时,在皮层第一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与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表现相一致;②对15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刺激时,发现SEP地形图的表现除了上述结果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形成了一条与外加刺激路线所经过的体区相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③对10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轻轻刷动刺激时,在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而仅仅在头面施与的无规则的外加刺激不能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再一次证实了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8-01)
宋新光,姚勇[8](2008)在《无痛性经颅大脑皮层电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Merton用电容充—放电式电刺激器经颅刺激人运动皮层,在手肌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EP)。后因被认为存在头皮疼痛问题,Barker于1985年开发的磁刺激器引起人们更大兴趣。但磁刺激器效率很低(例如某型号,线圈峰值电流5000A,峰值功率10(本文来源于《现代电生理学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吴宝华[9](2008)在《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感传显着者的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特点与感传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用机械压迫阻滞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而在无感传者身上沿经脉连续刺激模拟循经感传和仅在头面不连续的刺激时能否获得类似结果,对判断以往工作的可靠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外加刺激时观察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机能活动的变化,以便对循经感传的机理作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4-01)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呈宝华[10](2007)在《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对象为36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1)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外加刺激的方法是:①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②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③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轻轻刷动。(本文来源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10-01)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异氟醚和七氟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各18只,分别给予900 mL/L O2、1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1 MAC)的异氟醚(15 mL/L异氟醚+900 mL/L O2)、1 MAC的七氟醚(24 mL/L七氟醚+900 mL/L O2)预处理1.5 h。各组随机抽取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阻闭2 h后恢复再灌注,48 h后记录各组大鼠CSEP。其余8只行股动脉穿刺置管,预处理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气分析。结果各组预处理前MAP和血气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MAP及七氟醚组PaCO2、PaO2预处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异氟醚组、七氟醚组CSEP正、负波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均<0.05),峰峰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七氟醚和异氟醚均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大脑皮层的电生理功能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轩,隋建峰,马煜峰,罗刚.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3
[2].张晓婷,孙银贵,张超.异氟醚和七氟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
[3].黄大鹏.平衡针对健康成年人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4].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萨喆燕.电针刺激不同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表现[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5].宋新光.运动诱发电位-经颅大脑皮层与脊髓电磁刺激法[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
[6].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萨喆燕,郑淑霞.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
[7].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萨喆燕,吴宝华.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C].中国针炙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8].宋新光,姚勇.无痛性经颅大脑皮层电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8
[9].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吴宝华.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C].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10].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呈宝华.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