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光行为论文_张宁,林晨宇,许家炜,施家月,罗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趋光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趋光性,单色光,复眼,波长,粘虫,果蝇,弱光。

趋光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林晨宇,许家炜,施家月,罗佳[1](2019)在《水流对草鱼幼鱼趋光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水流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利用自制的循环水槽装置,以草鱼(Cten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光照度为300 lx,不同流速工况(0、0.1和0.2 m/s)下的趋光性行为,同时设黑暗静水工况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 0.2 m/s的流速可完全激发草鱼幼鱼的趋流性,使其游泳方向多数与顶流方向呈±20°。(2)根据草鱼幼鱼在不同流速工况下随光照度衰减在水槽内的分布情况,计算得其在3种流速工况下的光强期望值分别为:52.45, 34.62和37.86 lx。(3)当照度为300 lx时,静水工况下的实验鱼在水槽中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情况,并未表现出对某一光强范围的偏好行为;在小于感应值的低流速下,草鱼幼鱼的分布情况总体趋势与静水工况类似,但在远离光源处的分布较多,多呈"逆流后退"行为;当流速值超过感应流速时,在趋流性的作用下,鱼类在尾部的聚集情况明显下降,同时在水槽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其原有光环境的作用减弱。研究初步证明了略大于感应值的小流速所引发的草鱼趋流性即可对其光环境响应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振兴[2](2019)在《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趋光行为是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趋光行为进行灯光诱杀害虫是物理防治的重要手段。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同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两个物种,诱虫灯对两物种的诱集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但至今有关二者趋光行为的差异还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比较了两物种的趋光行为差异;研究了复眼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异同;构建了头部比较转录组,鉴定并分析了两物种中视蛋白基因的种类与数量;结合RT-Q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分析了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丰度、部位和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和棉铃虫成虫趋光特性比较(1)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反应率存在差异。在14种波长(365~660 nm)下,趋光率雌性粘虫(19%~45%)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29%~59%),雄性粘虫(14%~34%)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24%~57%);负趋光率雌性粘虫(10%~34%)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0%~10%),雄性粘虫(11%~22%)均显着高于雄性棉铃虫(1%~7%)。365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53%)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35%),520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46%)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64%);480、500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雄性粘虫(34%、31%)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52%、48%)。(2)粘虫和棉铃虫的敏感波峰存在差异。雌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420、480、600和660 nm,雌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80和520 nm;雄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380、455、570和660 nm,雄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45、480、570、600和660 nm。(3)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节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在400、59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分别呈逐渐上升趋势和先升后降趋势,而雌性棉铃虫的趋光率在两种波长下变化平缓;雌性粘虫在480、50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棉铃虫在两种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雄性粘虫在570、590、600、630、66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雄性棉铃虫在相应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另外,相比于棉铃虫,粘虫的负趋光率在暗期均具有逐渐上升趋势。2.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粘虫和棉铃虫的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均有差异。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粘虫复眼表面覆盖的感觉毛的长度(132.26μm)和直径(2.98μm)均显着大于棉铃虫复眼的感觉毛长度(6.41μm)和直径(0.63μm);粘虫的小眼个数(6704)显着大于棉铃虫的小眼个数(5532),而粘虫的眼宽/体长(0.088)显着小于棉铃虫(0.092)。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粘虫中角膜层数(19层)显着小于棉铃虫(25层);粘虫复眼的曲率半径(720.09μm)显着大于棉铃虫的曲率半径(649.79μm);二者在屈光器长度、角膜曲率半径、角膜中心厚度、视杆长度和透明带宽度等方面略有差异。与粘虫相比,光期棉铃虫复眼色素颗粒的分布区域更窄,暗期更靠近角膜。3.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对粘虫和棉铃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156254和124960个Unigenes,平均长度分别为416bp和426bp,其中分别有34457(22.05%)个和36000(28.80%)个得到注释。GO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均有22949个Unigenes得到GO注释,分别占其Unigenes个数的14.69%和18.37%。KOG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9794(6.27%)和10437(8.35)个预测蛋白归属于26个功能类别。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7976(5.10%)和8996(7.20%)个序列的预测蛋白分别归属到277和283个信号通路。在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分别鉴定得到8个和7个视蛋白基因,其中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鉴定出的UV视蛋白基因分别为3个和1个,棉铃虫还特有1个Pteropsin视蛋白基因。两物种间同类视蛋白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均较高(>89%),但特定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通过FPKM值的分析表明,粘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176)显着小于棉铃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87)。4.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粘虫头部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有显着的昼夜节律,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昼夜节律但没有显着差异。两物种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表达量的比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98.31倍和39.68倍;而雌性棉铃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8.37和10.77倍;雄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67.73和35.36倍;而雄性粘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14.20和15.46倍。在3个视蛋白基因中,粘虫头部中MS-uv的表达量最低,而棉铃虫头部中HA-bl的表达量最低。5.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棉铃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量,在光期雌虫明显高于雄虫,在暗期雌虫明显小于雄虫。但粘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量在光期和暗期均无性别差异。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在光期时,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在视杆细胞中均匀分布表达,而在暗期则集中于视杆细胞远心端表达。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研究表明,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在趋光率、敏感波长、趋光节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生理结构上比较了两物种感光器官——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二者的光受体基因——视蛋白基因数量、种类、表达量、表达模式和表达部位的差异。这些研究明确了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差异,揭示了趋光行为差异的生理结构和分子基础,为阐明昆虫趋光行为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依据昆虫趋光行为建立高效的灯光诱虫技术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金吉男(KIM,KILNAM)[3](2019)在《LED灯对粘虫趋光行为、生理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杀虫灯防治害虫是害虫综合治理(IPM)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提高杀虫灯的效果,筛选专门引诱靶标害虫的光源敏感波长作为杀虫灯的光源是非常重要的。昆虫对人工光源的趋光行为水平因光源的光学特性和昆虫的生理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别,同时引起强烈趋光行为的敏感波长也会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此外,人工光源也会导致昆虫在生物化学、生理和生物学等方面发生变化。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危害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众多周知,粘虫有对光源的趋光行为,但是对于粘虫的敏感波长和趋光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试图筛选能引起粘虫强烈趋光行为的LED灯敏感波长,并评估不同非生物和生物因子对粘虫趋光行为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评估了LED灯敏感波长对粘虫能源代谢、抗氧化酶、保幼激素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昆虫趋光机理和研制粘虫专用杀虫灯提供了科学依据。1粘虫对不同波长LED灯的趋光行为反应本研究评估了粘虫成虫对不同LED光源的趋光行为反应水平。结果表明,与其他单色波长的LED灯光源相比,绿色(520 nm)LED光源能显着引起粘虫成虫趋光行为的强烈反应。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绿色LED灯对粘虫成虫的引诱率为64.44%,在所有实验组中最高。同时,绿色LED光源对粘虫成虫比非单色和复合波长的LED灯光源能显着引起更强烈的趋光行为反应。网室实验结果表明,绿色LED灯对粘虫成虫的引诱率最高,比商业化的黑光灯高1.7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粘虫成虫对绿色波长(520nm)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绿色LED灯可用于监测和控制粘虫。2影响粘虫对绿色LED灯趋光行为的相关因子本研究分析了影响粘虫对绿色(520 nm)LED灯趋光行为反应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粘虫的趋光行为受到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影响,光强200lux(P=0.038)和光照时间40 min(P=0.003)的绿色LED灯光对粘虫成虫的引诱率最高。粘虫成虫的趋光行为也受到暗适应时间、日龄、交配状态和性别的影响,3日龄的成虫(P=0.001)、暗适应2h的成虫(P=0.000)、未交配的雄蛾(P=0.003)和交配的雌蛾(P=0.001)对绿色LED灯的趋光行为反应最强烈。由此可见,绿色LED灯可以有效地用于监测和控制粘虫,但会受到多个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3绿色LED灯对粘虫体内能量代谢酶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绿色LED灯光照下粘虫成虫体内能量代谢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乳酸脱氢酶(LDH)、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的活性以及HOAD和GAPDH酶活比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绿色LED灯处理30min后粘虫体内GPDH和HOAD活性及HOAD和GAPDH酶活比率显着上升(P<0.05),绿色LED灯处理60min后粘虫体内LDH活性显着升高(P=0.000)。此外,绿色LED灯处理45min后粘虫雌、雄蛾的GAPDH活性以及HOAD和GAPDH活性比率均出现显着差异,而LDH活性在粘虫雌、雄蛾的所有处理组中均出现显着差异。结果显示,绿色LED灯照射后粘虫体内能量代谢酶活性升高,产生粘虫趋光行为所需的能量。4绿色LED灯对粘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时间绿色(520 nm)LED灯照射下粘虫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绿光光照时间延长,除了GST以外,TOC和其他抗氧化酶的活性都有显着升高,随后出现下降,但下降后与对照水平仍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绿光光照会对粘虫造成一定的氧化胁迫,但是粘虫可以修复光胁迫造成的损伤。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粘虫雌、雄蛾对光胁迫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5绿色LED灯对粘虫体内保幼激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时间绿色(520 nm)LED灯照射下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蛹和成虫)粘虫体内总保幼激素(JH)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绿光光照时间延长,末龄幼虫(饲养22天)和老熟蛹(8日龄)体内保幼激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而早期蛹(4日龄)和成虫(3、6、9日龄)体内保幼激素水平显着高于对照(P<0.05)。同时,雄虫体内保幼激素水平与雌虫体内保幼激素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结果显示,粘虫体内保幼激素水平会受到绿光照射的调控。6绿色LED灯对粘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在暗室中绿色(520 nm)LED灯照射下粘虫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绿光照射下,粘虫卵的历期延长,孵化率下降;幼虫发育历期缩短,存活率提高;蛹的历期缩短,雌蛾产卵量下降和成虫寿命延长(P<0.05)。粘虫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水平取决于绿光光照时间。除了卵发育阶段以外,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F_1代粘虫(母代被绿光照射处理)所有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征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绿光光照对幼虫的存活及发育历期、蛹的发育历期、成虫的寿命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倩,高欢欢,刘莎,翟一凡,魏国树[4](2019)在《光谱对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和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是为害甜樱桃的优势种(郭建明,2007)。关于这2种果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分布、形态鉴定、分类检索、寄主与危害、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林清彩等,2016)。目前,常采用糖醋酒液诱集、色板诱集的方法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和物理防治,在田间多采用色板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治果蝇成虫。利用昆虫趋光性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已广泛用于防控多种害虫(伍苏然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超峰,刘家莉,曾鑫年[5](2019)在《柑橘木虱趋光行为及复眼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对不同光波的趋光性,探索其复眼结构及在光适应和暗适应下的结构变化并阐明其趋光机制,为发展柑橘木虱非化学防控技术奠定基础。【方法】选用趋光反应装置测定柑橘木虱成虫对不同光波的趋光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切片方法对成虫复眼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柑橘木虱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光率不同,对紫外光(365~370 nm)的趋光率为66.62%~71.38%,蓝光(470~475 nm)为47.17%~50.88%,绿光(520~525 nm)为39.37%~44.26%,黄光(590~592 nm)为28.18%~31.32%,红光(620~630 nm)为14.68%~18.33%。成虫复眼呈半球形,位于头部两侧触角基部,表面光滑无辅助结构,属于典型的并列相眼。小眼由角膜、晶锥、视网膜细胞、基膜和色素细胞组成,位于复眼中心区域的小眼呈六边形,边缘区域的小眼呈近圆形。雌、雄成虫每个复眼的小眼数分别为225~254和238~252个。【结论】柑橘木虱成虫对紫外光、蓝光和绿光的趋光率显着高于白光,雌雄成虫在复眼结构和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阐明柑橘木虱趋光行为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许家炜,陈静,林晨宇,刘雁,白艳勤[6](2018)在《齐口裂腹鱼在低照度下的趋光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亚成体齐口裂腹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光色选择实验和趋光性实验,旨在找到异齿裂腹鱼的偏好光色和光强。实验变量设置5种光色(红、黄、蓝、绿和黑暗)及3种流速工况(0、0.15和0.30 m·s-1)。在光色选择实验中,研究了齐口裂腹鱼在静水、光强照度为10 lx下不同光环境下的偏好行为。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对5种光色的喜好顺序为绿色>蓝色>黑色>红色>黄色,且在绿光和蓝光区域中的分布率和选择指数显着大于红光和黄光区域(P<0.05)。在趋光性实验中,研究了光源光照强度均为20 lx,不同水流流速(0、0.15和0.30 m·s-1)时齐口裂腹鱼的趋光性,发现:无论在静水还是动水工况下,齐口裂腹鱼均对蓝光和绿光表现为正趋光性,对红光和黄光表现为负趋光性;齐口裂腹鱼属弱趋光性鱼类,且其趋光性不随水流的增大而增大,趋光阈值为1.40~2.65 lx。依据实验结果,我们建议在工程中采用光强照度为20 lx的绿光进行诱集齐口裂腹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袁锐[7](2017)在《近零磁场对两种稻飞虱生长发育、趋光与飞行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生物具有磁感受能力,既可利用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获取定向信息,又能对磁场变化作出特定生物学响应。已有研究发现,磁场强度变化除可影响动物的磁定向等行为,亦可影响生物的生理、代谢和其他行为。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其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基于昆虫生态学,探究磁场强度变化对昆虫的影响,可为昆虫的磁感受和磁响应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研究对象,以近零磁场(Near-zero magnetic field,NZMF)(vs.GMF)作为环境因子,开展了近零磁场对两种稻飞虱(白背飞虱Sogota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长发育、趋光行为及飞行行为的影响研究,本研究揭示了迁飞昆虫稻飞虱对磁场强度变化的磁响应和适应性策略,并完善了稻飞虱的磁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零磁场(NZMF)对稻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NZMF(vs.GMF)对两种稻飞虱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效应,以探索两种稻飞虱对NZMF的适应性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GMF相比,NZMF延长了两种稻飞虱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此外,NZMF还显着降低了两种稻飞虱雌虫的寿命,延长了雄成虫的寿命。2.近零磁场(NZMF)对稻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NZMF(vs.GMF)对两种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生物学效应,以探索两种稻飞虱对NZMF的适应性策略。结果表明:NZMF处理显着增加了白背飞虱雌成虫短翅型比例,同样显着增加了褐飞虱雌、雄成虫短翅型比例。3.近零磁场(NZMF)对稻飞虱趋光和飞行行为的影响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研究对象,以“人工磁场-稻飞虱”为研究系统,重点探究了 NZMF(vs.GMF)对两种飞虱趋光行为和飞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趋光行为方面,NZMF世代处理后的白背飞虱雌、雄成虫羽化后前两日上灯比例显着升高(P<0.05),NZMF即时处理组趋势相同但未达到显着水平;NZMF世代处理后的褐飞虱雌成虫羽化后前两日上灯比例显着升高,雄虫和NZMF即时处理组趋势相同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飞行行为方面,NZMF处理显着延长了 2日龄白背飞虱雌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而飞行速度显着降低,同时NZMF处理显着缩短了 2日龄白背飞虱长翅雄成虫的飞行时间,但显着增加了飞行速度,NZMF中的白背飞虱雄虫飞行时间显着低于雌虫,而白背飞虱雄虫的飞行速度显着高于雌虫;对于褐飞虱,NZMF处理显着缩短了 2日龄雌、雄成虫的飞行时间,但飞行速度显着增加,NZMF中的褐飞虱雄虫飞行时间显着高于雌虫,褐飞虱雄虫的飞行速度低于雌虫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争艳,苗世远,鲁玉杰,孙雷[8](2016)在《谷蠹的趋光行为及部分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昆虫的趋光性和灯光诱捕技术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光源波长、光强、虫龄、虫口密度和饥饿处理对谷蠹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区,谷蠹趋光性较强的波长范围在530nm和575nm,在紫外光区,谷蠹趋光性较强的波长为365、385和395nm。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谷蠹的趋光性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日龄的增加,趋光性先增强后逐渐减弱,10~15日龄成虫的趋光性最强。随着成虫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谷蠹的趋光性先增强后减弱,饥饿处理2d的趋光性最强。随着释放虫口密度的增加,谷蠹的趋光性增强。研究结果为谷蠹灯光诱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6年05期)

桑文,朱智慧,雷朝亮[9](2016)在《昆虫趋光行为的光胁迫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趋光性是昆虫的固有行为特征之一,被广泛的应用在害虫物理防治中。本文综述了几种主流的昆虫趋光性假说,着重介绍了昆虫在趋光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受光胁迫后生理应激和补偿效应,提出了昆虫趋光行为的光胁迫假说,以期为昆虫趋光性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吕飞,海小霞,范凡,周鑫,刘顺[10](2016)在《黑绒鳃金龟甲成虫对不同单色光和光强的趋光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高效光源以提高灯光对黑绒鳃金龟甲的诱杀效果,在室内采用昆虫行为学方法测试了黑绒鳃金龟甲成虫对14种单色光及不同白光光强的趋光行为。结果显示:14种单色光刺激下,黑绒鳃金龟甲成虫表现出不同的趋光行为,在紫光区400 nm和420 nm处趋光率最高,为39.72%;其次为绿光区498、524、562 nm处,趋光率分别为38.61%、38.05%和37.22%。该虫雌、雄成虫对14种单色光的趋光率存在差异,在460、483、524、605 nm处,雌虫的趋光率显着高于雄虫,分别达到38.89%、41.11%、41.67%和38.34%,雄虫则为28.33%、32.78%、34.45%和31.11%。不同白光光强刺激下该虫也表现出不同的趋光行为,最高趋光率出现在弱光强区域,雌、雄成虫分别达到51.67%和44.44%,随着光强增加趋光率下降,但最强光强时趋光率又有所增加。表明紫光和绿光为黑绒鳃金龟甲的敏感光源,且对弱光强更敏感;雌虫对光谱和光强的敏感性高于雄虫。(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趋光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虫趋光行为是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趋光行为进行灯光诱杀害虫是物理防治的重要手段。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同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两个物种,诱虫灯对两物种的诱集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但至今有关二者趋光行为的差异还未见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比较了两物种的趋光行为差异;研究了复眼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异同;构建了头部比较转录组,鉴定并分析了两物种中视蛋白基因的种类与数量;结合RT-Q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分析了视蛋白基因的表达丰度、部位和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粘虫和棉铃虫成虫趋光特性比较(1)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反应率存在差异。在14种波长(365~660 nm)下,趋光率雌性粘虫(19%~45%)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29%~59%),雄性粘虫(14%~34%)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24%~57%);负趋光率雌性粘虫(10%~34%)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0%~10%),雄性粘虫(11%~22%)均显着高于雄性棉铃虫(1%~7%)。365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53%)显着高于雌性棉铃虫(35%),520 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雌性粘虫(46%)显着低于雌性棉铃虫(64%);480、500nm时,活跃虫百分比雄性粘虫(34%、31%)显着低于雄性棉铃虫(52%、48%)。(2)粘虫和棉铃虫的敏感波峰存在差异。雌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420、480、600和660 nm,雌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80和520 nm;雄性粘虫的趋光波峰为380、455、570和660 nm,雄性棉铃虫的趋光波峰为400、445、480、570、600和660 nm。(3)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节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在400、59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分别呈逐渐上升趋势和先升后降趋势,而雌性棉铃虫的趋光率在两种波长下变化平缓;雌性粘虫在480、50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棉铃虫在两种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雄性粘虫在570、590、600、630、660 nm波长下的趋光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雄性棉铃虫在相应波长下的趋光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另外,相比于棉铃虫,粘虫的负趋光率在暗期均具有逐渐上升趋势。2.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比较粘虫和棉铃虫的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均有差异。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粘虫复眼表面覆盖的感觉毛的长度(132.26μm)和直径(2.98μm)均显着大于棉铃虫复眼的感觉毛长度(6.41μm)和直径(0.63μm);粘虫的小眼个数(6704)显着大于棉铃虫的小眼个数(5532),而粘虫的眼宽/体长(0.088)显着小于棉铃虫(0.092)。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粘虫中角膜层数(19层)显着小于棉铃虫(25层);粘虫复眼的曲率半径(720.09μm)显着大于棉铃虫的曲率半径(649.79μm);二者在屈光器长度、角膜曲率半径、角膜中心厚度、视杆长度和透明带宽度等方面略有差异。与粘虫相比,光期棉铃虫复眼色素颗粒的分布区域更窄,暗期更靠近角膜。3.粘虫和棉铃虫头部转录组比较对粘虫和棉铃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156254和124960个Unigenes,平均长度分别为416bp和426bp,其中分别有34457(22.05%)个和36000(28.80%)个得到注释。GO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均有22949个Unigenes得到GO注释,分别占其Unigenes个数的14.69%和18.37%。KOG功能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9794(6.27%)和10437(8.35)个预测蛋白归属于26个功能类别。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粘虫和棉铃虫分别有7976(5.10%)和8996(7.20%)个序列的预测蛋白分别归属到277和283个信号通路。在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分别鉴定得到8个和7个视蛋白基因,其中粘虫和棉铃虫转录组中鉴定出的UV视蛋白基因分别为3个和1个,棉铃虫还特有1个Pteropsin视蛋白基因。两物种间同类视蛋白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均较高(>89%),但特定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通过FPKM值的分析表明,粘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176)显着小于棉铃虫视蛋白基因LW2与LW1的FPKM比值(1/87)。4.粘虫和棉铃虫主要视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粘虫头部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有显着的昼夜节律,而棉铃虫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昼夜节律但没有显着差异。两物种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表达量的比例存在差异。雌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98.31倍和39.68倍;而雌性棉铃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8.37和10.77倍;雄性粘虫头部MS-lw的表达量分别是MS-uv和MS-bl表达量的67.73和35.36倍;而雄性粘虫头部HA-lw的表达量分别是HA-uv和HA-bl表达量的14.20和15.46倍。在3个视蛋白基因中,粘虫头部中MS-uv的表达量最低,而棉铃虫头部中HA-bl的表达量最低。5.复眼中视蛋白基因的组织定位比较棉铃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HA-lw、HA-bl和HA-uv)的表达量,在光期雌虫明显高于雄虫,在暗期雌虫明显小于雄虫。但粘虫复眼中3个视蛋白基因(MS-lw、MS-bl和MS-uv)的表达量在光期和暗期均无性别差异。粘虫和棉铃虫复眼在光期时,3个视蛋白基因(lw、bl和uv)在视杆细胞中均匀分布表达,而在暗期则集中于视杆细胞远心端表达。本研究通过行为学研究表明,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在趋光率、敏感波长、趋光节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生理结构上比较了两物种感光器官——复眼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解析了二者的光受体基因——视蛋白基因数量、种类、表达量、表达模式和表达部位的差异。这些研究明确了粘虫和棉铃虫的趋光行为差异,揭示了趋光行为差异的生理结构和分子基础,为阐明昆虫趋光行为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依据昆虫趋光行为建立高效的灯光诱虫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趋光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宁,林晨宇,许家炜,施家月,罗佳.水流对草鱼幼鱼趋光行为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刘振兴.粘虫和棉铃虫趋光行为、复眼结构及光受体基因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金吉男(KIM,KILNAM).LED灯对粘虫趋光行为、生理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刘倩,高欢欢,刘莎,翟一凡,魏国树.光谱对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李超峰,刘家莉,曾鑫年.柑橘木虱趋光行为及复眼结构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6].许家炜,陈静,林晨宇,刘雁,白艳勤.齐口裂腹鱼在低照度下的趋光行为[J].生态学杂志.2018

[7].袁锐.近零磁场对两种稻飞虱生长发育、趋光与飞行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王争艳,苗世远,鲁玉杰,孙雷.谷蠹的趋光行为及部分影响因素研究[J].植物保护.2016

[9].桑文,朱智慧,雷朝亮.昆虫趋光行为的光胁迫假说[J].应用昆虫学报.2016

[10].吕飞,海小霞,范凡,周鑫,刘顺.黑绒鳃金龟甲成虫对不同单色光和光强的趋光行为[J].植物保护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水搔趋光行为侧试装置一l水搔趋光行为侧试装里ig.斗1E...草地螟成虫对不同光强度的趋光行为Cr6+与趋光行为抑制率的关系不同性别草地螟成虫对白光的趋光行为水溞趋光行为测试装置

标签:;  ;  ;  ;  ;  ;  ;  

趋光行为论文_张宁,林晨宇,许家炜,施家月,罗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