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江国华[1](2022)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文中认为"范畴"乃哲学思想的逻辑表达形式。基于思想学术体系构成之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抽象和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核心范畴,是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真精神及其学术化的必要环节。作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法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政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权力与权利、法治与德治等辩证关系的创新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新华社[2](2021)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序言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徐祥民,王斐[3](2021)在《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不同于"治理方式法治论"的"目标法治论"。以"建设"为品格特征的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出"法治人才培养重要性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中国法治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保障措施。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当按满足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制订或调整"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包括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方案,充实教学资源等。"法治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措施包括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等。
王天民,谢图南[4](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内在意蕴与实践要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彰显着突出的时代性、鲜明的人民性和鲜活的实践性等重要理论特质。习近平法治思想内蕴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法治与德治兼容相济、法治与教育协同发力的深刻意涵,全面开示着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水平、造就时代新人良好法治素养具有深远意义。
王月明[5](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宪法的实施》文中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我国宪法制度的切实运行、宪法理念的深入人心、宪法文化的亘古长青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一项制度、一种精神和一种历史叙事与宪法制度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党的领导制度、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成为了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体系。我国宪法制度与西方宪政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2018年我国宪法修订及时回应了世界格局重大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宪法实施推动国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体现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还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宪法实施的三大方略,即政治方略、法律方略和意识方略,并对宪法实施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指引。
付子堂,张燕[6](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与实践要义》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把握,凝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场,植根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良法善治的保证。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必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关系。政法干部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优秀政法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亟需的人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政法队伍现代化是建设法治职业共同体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
莫纪宏[7](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文中研究指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念的同时,还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揭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内在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论特性和不可否定的内在的客观历史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来源非常丰富,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既有对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观念和学说的借鉴,更有对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理论成果的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个领域的法治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和有序推进的宝贵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
张文显[8](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观念》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娴熟地运用于法治领域,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定位法治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两个大局"时空背景中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统筹推进法治领域各项改革;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辩证关系;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顺利推进。本文着重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观念及其实践运用进行学理化阐释,以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观念的科学意义、方法优势和实践伟力。
张伟伟[9](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艾野[10](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与实践 |
(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
(二)法治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
二、政治与法治 |
(一)社会主义法治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二)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
(三)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统一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践之中 |
三、民主与法治 |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前提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 |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
四、权力与权利 |
(一)权利是权力的正当性基础 |
(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② |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
(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
五、法治与德治 |
(一)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为“善治”提供运行基础 |
(二)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德治为法治塑造成长空间 |
(三)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国家治理需德法并重 |
六、结语 |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 |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
(三)在经济建设上 |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 |
(五)在政治建设上 |
(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
(七)在文化建设上 |
(八)在社会建设上 |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
(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 |
(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 |
(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 |
(十三)在外交工作上 |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
▌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
(3)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目标法治论”概述 |
(一)习近平“目标法治论”的形成 |
(二)习近平“目标法治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与特色。 |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和运行。 |
二、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人才培养思想 |
第一,从“执法司法人员”增长法律技能到建设法治专门队伍。 |
第二,从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到“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
三、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的超越与创新 |
(一)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是对以往法治论的超越 |
(二)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
(三)习近平“目标法治论”引领下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
四、习近平“目标法治论”法治人才培养的落实 |
第一,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
第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 |
第三,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 |
(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内在意蕴与实践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突出的时代性 |
(二)鲜明的人民性 |
(三)鲜活的实践性 |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意蕴 |
(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二)法治与德治兼容相济 |
(三)法治与教育协同发力 |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 |
(一)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三)坚持强化法治建设与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相统一 |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意义 |
(一)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二)对于提升新时代社会管理与治理法治水平具有突出现实意义 |
(三)对于造就法治素养良好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
(5)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宪法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宪法实施的政治底色 |
(一)明确了党的领导在宪法实施中的核心地位 |
(二)进一步强调了我国宪法实施的社会主义特征 |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宪法实施的时代特征 |
(一)新时代宪法实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二)新时代宪法实施与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 |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宪法实施的方式和方略 |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新时代宪法实施的方略 |
(二)新时代宪法实施的方式 |
结语 |
(6)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与实践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
(一)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1.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
2. 以人民为中心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 |
3. 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力量 |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战略布局 |
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
2.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3.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基本方略的核心指标 |
(三)党是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
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二、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主体 |
(一)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
1. 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良法善治的理念 |
2. 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良法善治的保证 |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
(三)领导干部法治能力考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 |
1. 把依法履职能力作为选贤任能的硬标准 |
2. 把依法履职情况作为干部奖惩的硬约束 |
三、政法干部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 |
(一)优秀政法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亟需的优秀人才 |
1. 优秀政法干部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
2. 优秀政法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
3. 优秀政法干部善于用法治之理进行自我反思 |
(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 |
1. 政法干部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具体内涵 |
2. 如何有效增强政法干部队伍责任感使命感 |
(三)政法队伍现代化是建设法治职业共同体的关键 |
1. 政法队伍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
2. 政法队伍的素质培养是法治职业共同体健康发展的保障 |
四、结语 |
(7)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认识的原则性立场 |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理论立场 |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肯定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法律的专政职能的理论 |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精髓 |
(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律内部要和谐一致、法律规范之间不矛盾的理论观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正确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要求、确保自身理论体系和谐统一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法理命题 |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文献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文件中蕴含了丰富的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的理论资源 |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素材 |
四、结语 |
(8)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定位法治建设 |
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三、在“两个大局”时空背景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
四、在“系统工程”意义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 |
五、以纲举目张的系统思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六、在“全面落实”“全面推进”中统筹做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七、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
八、统筹推进法治领域各项改革 |
九、以系统观念和方法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
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 |
结语 |
(9)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有待拓展之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1.3.2 现代决策理论 |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
2.1.2 决策思维方法 |
2.1.3 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
2.2.1 文化滋养 |
2.2.2 理论积淀 |
2.2.3 实践基础 |
2.2.4 个人条件 |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
3.1 战略思维方法 |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2 创新思维方法 |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3 辩证思维方法 |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4 法治思维方法 |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5 底线思维方法 |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1 创新之处 |
1.4.2 论文难点 |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
2.1 系列概念 |
2.1.1 法治 |
2.1.2 法治与人治 |
2.1.3 法治与德治 |
2.1.4 法治与法制 |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
2.3.1 依宪治国 |
2.3.2 依法执政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四、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核心范畴[J]. 江国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新华社. 当代贵州, 2021(Z4)
- [3]习近平“目标法治论”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研究[J]. 徐祥民,王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1(06)
- [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内在意蕴与实践要求[J]. 王天民,谢图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5)
- [5]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宪法的实施[J]. 王月明. 东方法学, 2021(04)
- [6]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与实践要义[J]. 付子堂,张燕. 法学, 2021(06)
- [7]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J]. 莫纪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8]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观念[J]. 张文显. 中国法律评论, 2021(03)
- [9]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