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翠云[1]2007年在《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众多的研究己证实,社会支持和心理求助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考察以往的研究却未发现有把社会支持和心理求助结合起来分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叁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内部机制是怎样的等问题。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内蒙古财经学院734名四年制本科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自编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在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科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2.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民族、性别、年级、科别、生源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客观支持上,蒙族大学生高于汉族大学生,且差异显着。在主观支持上,汉族大学生显着高于蒙族大学生;在支持利用度上,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显着;各年级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这叁个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客观支持上,大叁显着高于大二,而大一、大二和大四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主观支持上,大一显着高于大二和大叁,大四显着高于大叁,而大二和大叁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支持总分上,大一显着高于大二,而大二、大叁和大四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文科大学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这叁个维度均高于理科大学生,且差异显着;在客观支持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显着低于农牧区大学生,而在主观支持上高于农牧区大学生。3.进行积极心理求助的大学生心理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女生的心理求助水平要高于男生。心理求助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均存在差异。心理求助低分组,即健康组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更加良好。4.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大学生除在积极求助意愿和积极求助认知上无差异外,在心理求助的其余维度及总分上存在极其显着差异。5.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心理求助和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也存在显着的相关。心理求助和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明显变量。6.心理求助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虽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社会支持对心理求助有显着的预测性,即社会支持受到心理求助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余晓敏[2]2004年在《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只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国外的研究者从人口学变量、个人特质和社会心理叁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了求助者和不求助者的区别,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各个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不同的因素对心理求助的影响。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深入地了解个体不求助的原因。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结果显得比较的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理论上的整合,在实践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国外关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学生。基于这种状况,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求助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型是必要和可行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翻译的量表和自编的问卷,以武汉市高校的4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集体施测。首先,分析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扰时一般应对方式和求助对象。其次,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探索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有影响作用的预测源。最后,以自我效能为核心整合部分影响心理求助的变量,建立众多变量与心理求助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1.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大部分大学生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是还有1/4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 2.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如果决定求助,大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是朋友,其次是恋人和家人。大学生较少选择的求助对象是心理咨询师和老师。 3.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愿意求助的倾向。对于心理咨询,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加接受的态度。 4.家庭整体文化氛围越高的个体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个体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持有更加否定的态度。 5.影响个体在假设遇到心理困扰情景下求助意愿的变量有:心理健康控制源、对于心理咨询社会成见的担心和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外控的个体寻求帮助的可能性低于内控的个体。对于社会成见的担心是妨碍个体求豁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助的重要障碍。个体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在未来遇到心理困扰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6.影响个体真实求助意愿的变量有:心理健康控制源、对于心理咨询社会成见的担心、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和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此刻的情绪体验。心理问题控制源这个变量对于假设情景下的求助意愿和此刻真实求助意愿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外控的个体此刻求助意愿高于内控的个体,但是在未来求助行为可能性低于内控的个体。这种结果可以从心理健康控制源与此刻情绪状态和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之间的显着负相关得到部分的解释。可能越倾向于外控的个体处理心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越低,他们此刻体验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有更多的求助需要,所以表现出更高的求助意愿。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可能外控的个体非常愿意求助,但是他们行为的可能性却非常低。这种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社会成见的担心和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对于此刻求助意愿的影响与对于假设情景下的求助意愿作用机制相同。 7.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决定是否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受到各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这些因素之间存在适度的相关。自我效能是影响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

张永玲[3]2013年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校园恶性事件。心理求助作为一种积极求助方式,是一个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然而,研究表明这种专业心理援助资源并未被大学生很好地利用,一般情况下,多数大学生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专业心理求助。面对心理困扰,选择心理求助应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大学生却将之拒之门外,原因何在?纵观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量化研究的形式提出假设,进而验证,得到的结论较为零散,较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被试的角度以个案访谈的形式系统的去了解阻碍被试心理求助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基本状况,探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影响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因素,并针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本研究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的609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1)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女生比男生的心理求助态度积极;低年级比高年级心理求助态度积极;文史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比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积极;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积极;(2)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正确;对于心理求助态度较为消极;影响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有:社会偏见、学校环境、个人特质、心理咨询本身;社会偏见中公众误解所占比例最大;学校环境中宣传力度所占比例最大;个人特质中自我暴露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心理咨询本身中心理咨询师所占比例最大;(3)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提出叁方面的建议:学校方面、咨询师、咨询室。学校方面,希望可以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使得大家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方面,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切实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咨询室方面,对于其装修氛围、地点选择以及规模设备也提出相关的建议;

庞莉[4]2015年在《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体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表现为有远大而正向的生活目标,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肯定并明确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自我与他人充满爱与关怀,客观、理性对待死亡,能够积极面对和有能力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挫折。积极的生命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冲突或行为异常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的心理求助是正视自我、对生命负责、善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树立积极的心理求助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考察以往未发现有把生命态度和与心理求助结合起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研究大学生生命态度和心理求助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建议。本文在对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命态度量表和心理求助态度问卷为研究工具,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百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七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初发放预测问卷200份,后发放正式问卷1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0份,运用EpiData3.1分析软件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和心理求助的情况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生命态度整体均值为3.67,理想、生命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死亡态度和生命经验六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3.43、3.56、3.84、4.12、3.10、3.98,得分均大于量表的中值3,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状态。其中,死亡态度因子分数最低,其次是理想、生命自主、爱与关怀、生命经验,存在感因子的分数最高,说明大学生较能掌握自我生命,对他人表现出爱与关怀,对自我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较为肯定,但不能理性看待死亡,较缺乏生活的奋斗目标。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生命态度整体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理想因子、死亡态度因子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生命经验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死亡态度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生命自主因子、死亡态度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生命态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大学生心理求助整体均值为3.21,心理开放程度、心理求助倾向和不在意社会污名叁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2.90、3.21、3.51,得分处于中值3左右,处于中等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求助倾向因子、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求助整体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大学生在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生源四个变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命态度及其各因子与心理求助及心理求助倾向因子、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p<0.01),生命态度对心理求助的解释率为20.3%,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对心理求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本研究从高校、大学生个人两个方面探讨提高大学生生命态度水平,增强其心理求助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对策。学校要注重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合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大学生个人要树立生命目标、培养生命自主意识,正确认识生命、理性思考死亡,学会爱与关怀他人,提高抗挫能力、接纳负性生命经验。

杨颖[5]2006年在《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综合有关研究文献的观点,以开放问卷调查为基础,编制一套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然后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和人口学变量等对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作用,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比男性大学生积极。(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要更积极。(3)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方面存在极其显着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积极。(4)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和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成正相关。(5)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受到各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曲福华[6]2010年在《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出严重化和上升趋势。如何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急迫课题。众多研究已证实,心理求助和社会支持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文献显示,国内学者多探讨了心理求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或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心理求助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心理求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倾向性更强的非专业心理求助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从了解当前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入手,探讨了非专业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大学生心理求助积极性提供一些启示,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以滨州学院随机抽取的74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表现出先求助于己、后求助于人的倾向,且心理求助积极性普遍不高;相对于专业心理求助,大学生更倾向求助于非专业人员;在非专业心理求助积极性上,女生显着好于男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对象,按先后顺序依次是亲密朋友、家人、恋人、老师、心理咨询师、一般同学、网友和亲戚;网络求助成为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新方式。2.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偏高;女生社会支持好于男生,主要表现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主、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年级差异,大一显着高于其他年级;城镇大学生主观社会支持显着高于农村大学生。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积极的心理求助对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越好,心理求助积极性越高,大学生心理越健康。4.心理求助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对心理求助有显着预测性;社会支持通过作用于心理求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后,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尹艳新[7]2013年在《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复原力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各类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理问题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而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利用率却不容乐观。根据世界精神卫生组织的数据推算,我国至少有5600万患者的心理障碍未接受任何相关的医疗服务。高校是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的群体之一,心理健康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在普通高等院校积极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机构,以期能够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所以提高专业心理帮助和服务的利用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显示,专业心理求助的行为与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有关,而个体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又有污名化和个体的复原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基于国内以往研究的基础,独创性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复原力为中间变量,呈现心理疾病污名通过复原力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从黑龙江省12所高校抽取1200名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94份,有效回收率为74.5%。测量工具为“大学生生活态度问卷”,包括叁个部分:“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心理疾病污名量表”。回收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男生显着高于女生;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复原力总分存在显着差异。(2)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及各个维度与复原力总分、心理疾病污名总分都呈显着相关。求助态度总分与自我效能相关不显着。心理咨询信任度与稳定性、婚姻阻力相关不显着。人际开放性与婚姻阻力相关不显着。(3)稳定性、朋友的支持两个因子对心理疾病污名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疾病污名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起到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朋友的支持和自我效能叁个因子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起到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复原力在心理疾病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复原力程度越好,污名化程度会越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

王洵[8]2009年在《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了解渐渐增多。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存在心理问题而并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这就与人们对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有关。本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天一学院共220名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Fischer和Turner 1970年编制的《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ATSPPH)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和肖水源(1993)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考察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和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在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存在差异。女生求助态度比男生积极(p<0.001);大一、大二学生求助态度比大四积极,且相对于大一、大二、大叁和研究生,大四学生的求助态度最低(F<0.001);文史类专业学生比理工科专业学生求助态度积极(p<0.001);(2)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方面存在差异。女生获得社会支持显着高于男生(p<0.01);低年级学生如大一大二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显着高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F<0.01);文史类专业学生的社会支持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p<0.05);家庭来自城市的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显着高于家庭来自农村的学生(p<0.05);(3)大学生进行心理求助行为与其社会支持(p<0.05)和心理求助态度(p<0.01)呈显着正相关;(4)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其所获得社会支持量(p<0.01)呈显着正相关;(5)大学生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心理求助态度有显着的预测性(p<0.001)。

罗建军[9]2012年在《浏阳市农村社区居民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农村社区居民遇到严重的情绪或心理问题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愿情况,探讨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心理求助意愿的相关因素,为在农村社区开展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农村社区居民心理求助意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从浏阳市33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镇,然后从每个镇各抽取2个村,再从每个村随机抽取2个片,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共计2158名作为样本,用“如果您出现了严重的心理或者情绪问题,是否愿意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评估样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愿,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样本过去两周抑郁情绪严重程度,使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MK)”测量样本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程度,“贬低-歧视量表(DDS)”评价样本对精神疾病认知态度,用自编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结果:共有2158名农村社区居民符合入组标准,其中2052名农村社区居民接受了调查,应答率为95.1%。1638(79.8%)人表明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318(15.5%)人表示不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96(4.7%)人没有明确表达是否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将相关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如果遇到严重的情绪或者心理问题,男性(OR=1.327,95%CI:1.033-1.704)较女性更不愿意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帮助;过去两周抑郁情绪严重程度(OR=1.363,95%CI:1.168-1.590)每增加一个等级,农村社区居民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愿降低36.3%;目前有工作(OR=0.689,95%CI:0.479-0.993)的农村社区居民比没有工作的农村社区居民更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部分知晓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农村社区居民(OR=0.644,95%CI:0.480-0.868)比知晓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程度低的农村社区居民更愿意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帮助,基本知晓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农村社区居民(OR=0.584,95%CI:0.349-0.977)比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程度低的农村社区居民更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农村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持正性态度的条目数(OR=0.768,95%CI:0.633-0.931)越多越愿意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帮助。结论:在假设遇到严重的心理或者情绪问题时,79.8%浏阳市农村社区居民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男性、目前没有工作、对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程度低、对精神疾病持负性态度、过去两周抑郁情绪严重的农村社区居民比其对应组的农村社区居民更不愿意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帮助。

黄霁虹[10]2015年在《大学生自尊、心理疾病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自我污名问卷》《知觉到的贬值歧视量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对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施测,对回收的77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自尊、心理疾病污名和专业心理态度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技术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大学生自尊、心理疾病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和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水平均不高;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水平较低;大学生自尊水平较高。(2)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和专业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大学生自尊和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显着。(3)大学生自尊、心理疾病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两两存在显着相关;大学生自尊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着正相关;大学生自尊与心理疾病污名显着负相关;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着负相关。(4)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在自尊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5)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在真诚高自尊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人际开放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在防御高自尊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李翠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余晓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永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4].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庞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5]. 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杨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 大学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曲福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7]. 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复原力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 尹艳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8]. 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王洵.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9]. 浏阳市农村社区居民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罗建军. 中南大学. 2012

[10]. 大学生自尊、心理疾病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 黄霁虹.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