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活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硫酸钠,氯乙烯,硅烷,诱导,偶氮染料,红外光。
热活化论文文献综述
付冬彬,陈盈盈,王广生,刘义青,付永胜[1](2019)在《超声联合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研究了单独超声(US)、单独过硫酸盐(PS)、US-PS、热-PS和US-热-PS 5种反应体系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考察了不同温度、PS投加量和pH对US-热-PS体系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反应体系相比,US-热-PS体系对垃圾渗滤液中色度、COD、NH_3-N和UV_(254)的处理效果最佳,该体系能够最大程度激活P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进而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在US-热-PS体系中,各指标的去除效果随着温度升高而提高,高温(50℃以上)更有利于PS的激活;PS投加量的增加能够促使体系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酸性条件有利于色度、COD和UV_(254)的去除,而碱性条件有利于NH_3-N的去除。(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海然,王帅旗,刘盼,刘俊霞[2](2019)在《热活化温度对氧化铝赤泥反应活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TA)赤泥的相变温度,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分析赤泥热活化前后矿物的组成变化和键能变化,并以活性指数来评定活化赤泥的反应活性,分析了热活化温度对赤泥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热活化后赤泥中硅酸二钙的衍射峰明显,硅酸二钙增多,方解石分解转化成不稳定的高活性物质,Si—O键和Al—O键的结构稳定性降低;热活化温度低于700℃时,赤泥的活性指数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700℃时活化赤泥的活性指数比原生赤泥提高19.1%,而热活化温度升高至800℃时,活化赤泥的活性指数急剧下降。(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蒋云波,李欢欢,陶冶,陈润锋,黄维[3](2019)在《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及其电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聚合物,不仅具有小分子TADF材料高的激子利用效率特性,而且还具备分子多样性好、可溶液加工、低成本、以及易实现大面积柔性器件等诸多优势,在近几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TADF聚合物分子设计原理、器件结构及发光机理出发,依据TADF聚合物的构筑方法不同,概括了其结构设计策略,详述了各种类型TADF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TADF聚合物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朱淳,徐江流,申哲民,郭卫民[4](2019)在《热活化过硫酸钠对偶氮染料的降解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活化过硫酸钠氧化法研究了8种偶氮染料在不同pH条件下的降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8种染料偶氮染料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最终色度去除率优于中性条件,大部分偶氮染料的色度去除率均在80%以上。色度降解的初始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8种偶氮染料在60℃加热条件下氧化降解的平均动力学速率常数Kcolor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分别为0.330 6±0.171 7、0.773 4±0.266 9和0.897 5±0.428 2。色度的去除速率在碱性条件最快,较之酸性和中性条件提高了171%和16%。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27%和42%,酸性和碱性条件更有利于降解的进行。对比偶氮染料色度和TOC的去除率,发现色度去除率大多远高于TOC去除率,偶氮染料在氧化过程中仅有一部分被完全矿化,一部分则被降解为有机小分子物质。不同物质的降解趋势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结构和pH值。(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张凯[5](2019)在《聚集态下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TADF分子的特点是:第一单重激发态(S1)和第一叁重激发态(T1)之间的能差较小,电致发光过程中,叁重态激子能有效地上转换为单重态激子,从而实现接近100%的激子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OLED的量子效率。虽然TADF分子材料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但其性能仍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理论研究TADF分子电致发光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结构-性质关系,为设计高效电致发光分子提供参考。由于TADF分子在器件中主要处于聚集态,为此,开展聚集态下TADF分子发光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分子在器件中的发光性质及聚集对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为提高器件中TADF分子的发光性能提供参考。本论文利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QM/MM)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聚集态下TADF分子基态(S0)及激发态性质;基于电子结构计算及振动分析,利用振动关联函数等方法,计算TADF分子的衰减速率。通过与溶剂下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比较及对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分析,揭示了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淬灭的发光机制以及聚集态下异构效应对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AI-CZ分子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的机理。该工作选取D-A-D型TADF分子AI-CZ为研究对象,利用QM/MM方法对聚集态下AI-CZ分子基态及激发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集态下,受分子间?-?和CH-?相互作用,分子S0和S1之间的几何结构变化非常小,S1与T1间能隙((35)EST)变宽,激发态跃迁性质相应发生了改变。此外,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有效抑制了AI-CZ分子给体的面外振动和受体的转动,使得S0和S1之间的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在聚集态下明显减小,进而无辐射速率受到明显抑制,荧光效率增强。(2)研究了TPA-QCN分子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机理。该工作采用具有长?共轭的D-?-A型的TADF分子TPA-QCN为研究对象,通过QM/MM的方法对聚集态下TPA-QCN分子激发态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聚集态下分子间相互作用使S1能级降低且(35)EST减小,使RISC速率增大。通过分析各个振动模式对重组能和黄昆因子的影响,我们发现分子弱相互作用有效抑制了给体及?共轭链的转动。而聚集态下N原子和H原子间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作用,促使分子内C-H键振动增大及其对重组能贡献的增加,进而使无辐射速率增大。此外,理论研究发现聚集态下TPA-QCN的辐射速率较溶剂下也有所减小。总之,聚集态下分子的辐射速率的减小和无辐射速率的增大,是荧光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3)研究了聚集态下同分异构体PXZT和PXZ-TRZ分子的发光性质。基于对分子结构的柔性扫描,我们发现PXZT和PXZ-TRZ分子在溶剂中均存在A、B两种构象,且B构象能量较低。基于对两种分子不同构象的激发能及激发态衰减速率的计算,我们预测PXZT的TADF机制为:A构象的T1到B构象的S1的反系间窜越。而PXZ-TRZ的TADF机制主要来源于B构象T1到S1的反系间窜越。其次,计算研究表明两种分子聚集态下发光效率较溶剂下明显增强,但两种分子的增强机理不同。最后,我们发现PXZT和PXZ-TRZ的堆积方式非常相似,而且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能量分解,我们发现两种分子在聚集态下的相互作用能也非常相似,因此,我们认为两分子的发光性质差异主要来自两分子本征性质的不同。其次,我们的计算研究发现,PXZT的RISC速率远远小于ISC速率,而PXZ-TRZ的RISC速率则与其ISC速率接近甚至要大,因此,PXZ-TRZ不容易观察到室温磷光,而PXZT则容易出现室温磷光。本论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过程、结构及工作机制,并系统介绍了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现存问题。第二章简述了研究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DFT、TD-DFT、QM/MM和计算辐射、无辐射速率的理论方法。第叁章到第五章是基于以上理论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第叁章研究了AI-CZ分子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第四章研究了TPA-QCN分子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机理。第五章研究了聚集态下同分异构体PXZT和PXZ-TRZ分子的发光性质。第六章总结了所做工作,展望了日后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高磊[6](2019)在《热活化过硫酸钠耦合甲酸技术去除水溶液中六价铬与叁氯乙烯复合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活化过硫酸钠(PS)耦合甲酸(FA)技术处理水溶液中叁氯乙烯(TCE)与六价铬[Cr(Ⅵ)],并考察温度的影响以及复合污染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50℃时,当过PS和FA浓度均为100 mmol/L时,单独TCE或Cr(Ⅵ)分别在45 min和60min内基本完全去除。在TCE和Cr(Ⅵ)复合污染体系中,升高温度可提升复合污染的去除效率;TCE对Cr(Ⅵ)的还原具有轻微促进作用,而Cr(Ⅵ)会抑制TCE的降解。电子顺磁共振(EPR)试验证实了热活化PS耦合FA体系中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碳阴离子自由基(CO_2~(·-))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宋乔刚[7](2019)在《高效热活化延迟荧光OLED和近红外光探测器及其集成上转换发光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电器件具有材料丰富易得、重量轻、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集成在大面积和柔性基板上、光电性能易于调节等诸多优点,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论文从热活化延迟荧光OLED(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OLED,TADF-OLED)和有机近红外光探测器(organic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NIR-OPD)单元器件入手,在获得高性能单元器件基础上构筑全有机近红外光到可见光上转换发光器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1.高效热活化延迟荧光OLED的研制。首先,研究了不同的电子传输层对非掺杂TADF-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将DPEPO和Bphen作为电子传输层引入到ITO/NPB(30 nm)/2PXZ-OXD(30 nm)/ETL(30 nm)/LiF(1 nm)/Al器件中,研究发现,电子传输材料的能级结构和载流子迁移率对器件的发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采用30 nm Bphen作为电子传输层时,在3 V偏压下器件亮度达到199 cd/m~2,这一亮度在非掺杂TADF-OLED中是已报导的最高值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入CuI作为空穴注入层,器件的空穴注入性能得到改善,发光层中的载流子更加平衡,在3 V偏压下器件的发光亮度高达1317 cd/m~2,这一数值是已报导的非掺杂TADF-OLED的最高值;同时大电流密度下效率下降的问题得到显着改善,在1000 cd/m~2发光亮度时,效率仅下降了3.02%。其次,研究了n型PbI_2阳极缓冲层对激基复合物型OLED发光性能的影响。在基于TCTA:PO-T2T、mCP:PO-T2T激基复合物的器件中,加入PbI_2缓冲层后,启亮电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均得到显着提高。研究表明,n型PbI_2在PbI_2/TCTA界面或PbI_2/mCP界面通过“电荷产生”机制形成空穴注入,从而降低空穴的注入势垒,显着改善器件性能。2.高效近红外光探测器的研制。首先,以PbPc/C_(60)平面异质结(planar heterojunction,PHJ)作为近红外光活性层,研究了n型PbI_2阳极缓冲层对近红外光探测器性能的影响。与无缓冲层的器件相比,引入薄的PbI_2薄膜后900 nm处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从10.5%增加到26.7%,比探测率从1.6×10~(11) Jones增加到9.96×10~(11) Jones。探测器性能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PbI_2的加入提高了器件的光生空穴的收集效率,另一方面是由于PbI_2的模板作用,诱导PbPc薄膜沿叁斜相方向优先生长,增强了对近红外光的光吸收和光电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器件空穴收集是通过PbI_2/DBP界面的电荷复合机制。同样地,PbI_2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阳极缓冲层。加入PbI_2后,基于DBP/C_(70)光活性层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和稳定性均得到显着提高。其次,研究了电荷陷阱对基于PbPc/C_(60)的平面异质结近红外光探测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光电导型和陷阱辅助载流子隧穿注入型光电倍增效果,都是通过电荷陷阱对光生载流子的捕获、积累作用,打破了器件内部的电中性平衡来实现的。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可获得EQE超过10,000%的近红外光探测器。3.高效非掺杂全有机近红外光到可见光上转换发光器件的研制。将光电倍增型NIR-OPD与高效非掺杂TADF-OLED集成构筑上转换发光器件,实现了性能优异的近红外光-可见光上转换发光。在0.052 mW/cm~2 808 nm近红外光照下,器件的光子对光子的上转换效率高达256%,使基于光电探测器/LED结构的上转换发光器件的上转换效率首次突破100%。同时器件的光功率转换效率高达398%。研究表明,器件的高上转换效率主要归因于NIR-OPD单元的光电倍增机制,即近红外光探测单元高达1.95×10~4%的光电转换效率。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大面积上转换成像器件,获得了能够直接被裸眼和数码相机捕捉的可见光影像,同时器件具有高响应速度、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冯松燕[8](2019)在《几类有机发光体热活化延迟荧光机制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因在显示器和固态照明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OLEDs器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器件在应用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其发光效率过低。众所周知,发光层是OLED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光效率是决定器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开发高效的发光材料是提高OLEDs发光效率的最佳途径。与磷光材料相比,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可以通过反系间窜越过程“捕获”单线态和叁线态激子,其最大内部量子效率(IQE)的理论值可以达到100%。此外,基于纯有机分子的TADF发光材料因其价格低廉、制备工艺简单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格外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大量高效的TADF-OLEDs器件被制备出来,但对其发光机制的理论研究还很欠缺。本文拟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研究几类TADF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几何结构和光物理性质,并分析它们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开发制备新的TADF发光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实验报道的一个TADF发光体(AcDPA-2TP),理论设计出两个新分子(AcDPA-2PP和AcDPA-TPP),以研究不同受体单元对其TADF机制的影响。采用DFT和TD-DFT方法,优化了它们的几何构型,计算了S_1-T_1态之间的能量差(ΔE_(ST))以及吸收和发射光谱,并分析了激发态性质。结果发现,它们都具有小的能量差;发射波长均在绿光范围内。此外,通过Marcus速率理论,计算得到了叁个分子的反系间窜越速率(k _(RISC))。结果表明,AcDPA-2PP分子的k_(RISC)速率为5.56×10~6 s~(-1),约为AcDPA-2TP(2.63×10~6 s~(-1))的两倍;AcDPA-TPP具有最大的k_(RISC)值(6.97×10~6 s~(-1))。考虑到AcDPA-2TP是一种实验中发现的有效的TADF发光体,我们新设计的两个分子AcDPA-2PP和AcDPA-TPP也有望是潜在的TADF绿光材料。2.开发有效的TADF深蓝色发光体对OLEDs在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实验报道的TADF蓝光分子DCZ-TTR,设计了两个新分子(DCZ1-TTR和DCZ2-TTR),来研究供体单元中两个咔唑基团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对其TADF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BMK泛函模拟得到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很好地再现了实验数据。与DCZ-TTR相比,DCZ1-TTR和DCZ2-TTR的荧光发射峰在环己烷中发生了明显的蓝移;尤其是,计算得到的DCZ2-TTR的发射波长是435 nm,位于深蓝光范围。根据Marcus速率理论,计算得到的DCZ1-TTR和DCZ2-TTR的反系间窜越速率比DCZ-TTR大了1~2个数量级,更加有利于延迟荧光的发生。这表明我们新设计的两个分子DCZ1-TTR和DCZ2-TTR也有望成为潜在的TADF蓝光或深蓝光材料。这可能是通过简单地改变TADF分子中两个咔唑基团的相对位置以实现深蓝色发射的一种有效策略。3.荧光效率的定量描述对于设计和开发新型TADF发光体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计算了一种新型TADF活性分子2-(9H-咔唑-9-基)-噻吩-5,5,10,10-四氧化物(CZ-TTR)的转换和衰减速率、瞬时荧光效率、延迟荧光效率以及总荧光效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0 K时,计算得到的T_1到S_1的反系间窜越速率为9.41×10~5 s~(-1),这能够与S_1态的辐射衰减速率(3.47×10~5 s-~1)和非辐射衰减速率(1.04×10~5 s-~1)互相竞争,导致了延迟荧光的出现。另外,计算得到的总荧光效率为54.5%,与实验测量的56.7%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吻合得很好。研究还发现,S_1态和T_1态具有显着的电荷转移特征,导致它们的能量差非常小,这是产生有效反系间窜越和较高荧光效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子琪[9](2019)在《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作为新一代显示照明技术正走进人们的生活,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作为OLEDs第叁代发光材料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人员已合成出许多性能优异的TADF材料,蓝绿红叁色均有相对应的TADF材料实现了超过20%的外量子效率(EQE),可与磷光材料相媲美。对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来说,目前大多数TADF材料都是作为发光材料或辅助掺杂剂应用到WOLEDs中用以提高器件的效率,少数TADF材料可以作为掺杂剂的主体材料,通过不完全能量传递实现白光发射。可作为主体且能有效改善WOLEDs性能的TADF材料目前仍然有限,而且TADF材料作为主体在WOLEDs中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因此应对TADF材料在WOLEDs中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在非掺杂结构下也能实现高效率的蓝光TADF材料mSOAD,并探究了其在WOLEDs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TADF材料mSOAD本身的光电性能,制备了高性能的蓝光OLEDs,进而将其作为主体材料实现了高效的红光和白光OLEDs器件;接着将该TADF材料作为激基复合物的给体,设计了一种高效率的全荧光WOLEDs,拓展了TADF材料的应用范围;最后,将TADF材料和发光超薄层结合,制备了高性能非掺杂的WOLEDs。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第二章中,首先对蓝光TADF材料mSOAD进行了研究,制备了非掺杂结构的蓝光OLEDs,所得到的蓝光器件具有14%的高EQE。接着用该蓝光TADF材料作为主体,磷光材料Ir(pq)_2acac作为掺杂剂调控激子,制备了高效率的红光和白光OLEDs。红光OLEDs的最大电流效率(CE),功率效率(PE)和EQE分别为32.7 cd A~(-1),31.0 lm W~(-1)和20.3%;WOLEDs在所有掺杂浓度下都具有高的色稳定性,低的工作电压,最大CE,PE和EQE分别为28.2-32.0 cd A~(-1),26.3-30.5 lm W~(-1)和12.2-17.4%。2、第叁章中,针对mSOAD作为TADF材料本身就具有给受体单元的特性,将其作为给体,PO-T2T作为受体,制备了黄-绿色发光的激基复合物OLEDs,器件的CE,PE和EQE的最大值可分别达到31.4 cd A~(-1),36.6 lm W~(-1)和9.7%,且具有450-700 nm的宽光谱覆盖范围。进而通过引入传统材料DCJTB作为该激基复合物的红光发射掺杂剂,利用激基复合物主体到掺杂剂之间的不完全能量传递,实现了全荧光WOLEDs。进一步优化器件结构后,所得到的全荧光WOLEDs的CE,PE和EQE分别为30.2 cd A~(-1),28.0lm W~(-1)和11.6%。同时,全荧光WOLEDs的色稳定性良好,电压从5 V增加到8 V时,色坐标变化仅为(0.030,0.008)。3、第四章中,由于之前的研究均采用了主-客体掺杂结构作为主要的发光层结构,在器件制备过程中出现了掺杂浓度难以精确控制,器件重复性差,制备时各蒸发源相互污染的问题。因此,在本章中设计了具有非掺杂结构的WOLEDs,探讨TADF材料在非掺杂WOLEDs中的应用。用该蓝光TADF材料mSOAD与红色发光的超薄层相结合实现了互补色的白光发射,且器件的性能通过调节发光超薄层的位置和层数可得到极大的提高。具有最佳性能的WOLEDs最大CE,PE和EQE分别达到了31.9 cd A~(-1),30.4 lm W~(-1)和17.3%。同时,在4-8V激发电压下,CIE值为(0.469±0.008,0.382±0.004),实现了白光器件高的色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时雨[10](2019)在《热活化温度及反应溶剂对埃洛石有机硅烷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洛石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天然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中空管状结构,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埃洛石进行表面改性可以降低其表面极性并提升其应用价值。目前,大多研究集中于对埃洛石总体改性效果的测试,较少有研究从矿物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对埃洛石改性的定向调控。因此,本研究以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对湖北埃洛石的表面改性研究为主线,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分析(TG)、核磁共振(NMR)、透射电镜(TEM)、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等多种表征手段,开展了埃洛石的不同热预处理温度(300~1200~oC)以及不同反应溶剂(无水甲苯、无水乙醇、不同比例乙醇/水)对埃洛石有机硅烷化影响的研究,以期获得定向调控埃洛石有机硅烷改性的有效参数,为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积累基础数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较高的煅烧温度下,具有晶体结构的埃洛石在500~900~oC转变为变埃洛石,在1000~oC生成γ-Al_2O_(3,)SiO_2以及初级莫来石的混合相(伴随着放热反应),在1200~o C生成二级莫来石;在较低的煅烧温度下(300~oC),除了表面水分脱除以外,晶体结构没有任何变化。埃洛石的管状形貌在300~900~oC的煅烧温度范围保持良好;当煅烧温度≥1000~oC时埃洛石的管状形貌被破坏。对于管状形貌保持良好的煅烧样品,300~oC煅烧样品的羟基分布与埃洛石原样相类似;而对于经600~900~o C煅烧后的样品,内表面铝羟基含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外表面硅羟基含量在700~oC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煅烧温度偏离700~oC反而趋于下降。(2)在无水甲苯中,对埃洛石原样以及保持良好管状形貌的热活化埃洛石进行有机硅烷(APTES)改性,研究发现改性机理不仅包括直接嫁接,还包括低聚。热活化温度主要通过影响羟基的分布来完成对改性的定向调控。在脱羟基反应之前,管内表面的铝羟基为主要反应位点,改性机理中低聚的占比相对较小。脱羟基反应发生之后,管外表面硅羟基逐渐成为主要反应位点,改性样品上硅烷的低聚程度更高。且经700~oC煅烧后的样品具有最优的改性效果(5.87 mass%)。(3)在无水乙醇以及不同比例乙醇/水中,对埃洛石原样进行有机硅烷改性。通过对比研究表明,溶剂的极性以及含水量对改性机理以及硅烷化埃洛石中的硅烷负载量有显着影响。相比于非极性溶剂(无水甲苯),在极性溶剂(无水乙醇)中,硅烷化埃洛石的硅烷负载量以及硅烷低聚程度较低;溶剂的含水量增多可以促进有机硅烷的水解、缩合,使硅烷化埃洛石表面硅烷低聚程度增高,硅烷的负载量增多(在乙醇/水比例为70/30时,具有最优的改性效果)。但溶剂的含水量过多会使埃洛石发生团聚,加速硅烷彼此之间的缩合,降低反应体系中的硅醇含量,进而降低低聚程度和硅烷负载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热活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TA)赤泥的相变温度,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分析赤泥热活化前后矿物的组成变化和键能变化,并以活性指数来评定活化赤泥的反应活性,分析了热活化温度对赤泥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热活化后赤泥中硅酸二钙的衍射峰明显,硅酸二钙增多,方解石分解转化成不稳定的高活性物质,Si—O键和Al—O键的结构稳定性降低;热活化温度低于700℃时,赤泥的活性指数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700℃时活化赤泥的活性指数比原生赤泥提高19.1%,而热活化温度升高至800℃时,活化赤泥的活性指数急剧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活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付冬彬,陈盈盈,王广生,刘义青,付永胜.超声联合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J].水处理技术.2019
[2].海然,王帅旗,刘盼,刘俊霞.热活化温度对氧化铝赤泥反应活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9
[3].蒋云波,李欢欢,陶冶,陈润锋,黄维.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及其电致发光器件[J].化学进展.2019
[4].朱淳,徐江流,申哲民,郭卫民.热活化过硫酸钠对偶氮染料的降解规律[J].净水技术.2019
[5].张凯.聚集态下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高磊.热活化过硫酸钠耦合甲酸技术去除水溶液中六价铬与叁氯乙烯复合污染[J].净水技术.2019
[7].宋乔刚.高效热活化延迟荧光OLED和近红外光探测器及其集成上转换发光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8].冯松燕.几类有机发光体热活化延迟荧光机制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9
[9].王子琪.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贾时雨.热活化温度及反应溶剂对埃洛石有机硅烷化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